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大自在的微笑·第二次第 唯识禅修▪P2

  ..续本文上一页

  舌识只取[味道]为它的对境。

  身识只取[触感]为它的对境。

  对意识的而言,则执取所有[五识的对境],成为它的对境。也就是说色、声、香、味、触等对境,都是意识的对境。

  除此之外,当我们计划未来,或回忆过去的事情,或在事情发生前预设问题等等;我们所有的想法和回忆,都显现成为意识的对境。

  所有这一切所发生的事情,都源于无始以来习性的力量,而使我们习惯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倘若没有了习性,那么,人就没有理由会经由六识,接收到六种不同形态的对境显现。

  于是我们应该仔细分析:

  1、五识的对境如何显现。

  2、其他不同形式的对境如何显现。例如:[思考]或[想法]成为意识特有的对境,它们又是如何显现。

  由于六道的迷惑显相,是因为习性的力量所引起,因此它们是唯识或唯心而起的。既然,人类属于六道轮回的众生,所以经由我们的体验,可以证实这种观点。

  例如,相同的一个人,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

  这个人的[朋友]看侍此人,会有美丽、可爱及和蔼的显相,这是因为对方习惯将此人当作朋友,因此就产生认为[此人是朋友]的迷惑显相。

  然而此人的[敌人],看他就完全不同,见到他心理就不高兴,并且感受到此人有令人不悦和厌恶的迷惑显相,这完全只是这个敌人内心的习性,所产生的迷惑显相罢了。

  如果由[父亲]的角度来看此人,儿子的显相便会显现出来,而这只是父亲内心的一个显相,他习惯将[儿子]这个名相,与所接收到的[特定对境]结合起来,所以产生了[这是我的儿子]的想法。然而这一切,只是发生在心理层次上。

  如果此人的[儿子],以儿子的身分来看他,这个孩子将会有相同的心理程序发生。这孩子,虽然见到相同对境 ——这个人,但是这孩子却会将[父亲]这个名相,与此人结合起来,然后会产生[这是我父亲]的想法,而这也只不过是小孩自心的迷惑显相罢了。

  同样的,有些[昆虫]或[肉食动物],见到这个人的时候,便有食物或饮料的迷惑显相产生。依照他们对此人独特且习惯性的看法:

  肉食动物会想:[我将吃他的肉。]

  昆虫会想:[我将吸他的血。]

  寄生虫会想:[这个人的肠是我的住处、是我的家。]这也只是寄生虫自心特有的迷惑显相。

  不同的众生,对相同的人,所产生的不同认知,乃是源于个别内心的习性。而这些就是我们的经验,如果我们运用逻辑来分析,就会了解不同的众生,对任何单一对境的感受,不可能完全相同。

  而这一切显相,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是真实的存在着,它们会以不同的形态来显现,乃是由于习性的不同,就如同梦中的景象一般。这就是为何称为[唯心]或[唯识]的缘故。

  所以就如同我们所看见的显相,一切的[改变]也是[唯心所现]的象征。当朋友转变为敌人时,只不过是我们内心,对此人的看法产生转变,其实也是我们的习性产生改变。看起来似乎是这个人的外在有所改变,其实这种改变,就如同在梦中一般。如果在梦中,当朋友转变为敌人时,这很明显地,改变的不是这个[朋友],而是我的[心]。

  我们可以由[朋友变敌人]或[敌人变成朋友]的例子来解释。例如有一个人我们刚认识时很喜欢他,但是渐渐地因为一些因素我们开始觉得厌恶;或者可以反过来,一个我们本来很不喜欢的人,渐渐地我们开始喜欢他。这都显示是我们心的作用。Meban仁波切举了一个很恰当的例子,他说被你认定为敌人的人死时,你感到很高兴;当被你认定为朋友的人死时,你很难过。因此苦和乐都不是由外境所决定的,都是依赖你的心。

  现今全球知识快速膨胀,所有的事物都转变得非常快速,因此我们也可以在短期内,环游世界一周,而且在几分钟内,新闻可藉由收音机、电视机、电话、传真等,散布到世界各个角落。

  因应科技上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想法、态度和习性,也改变得相当快,快到令我们无法辨认,哪些国家在此时有邦交,是朋友?而哪些无邦交,是敌人?

  我们从世界上,[朋友转变为敌人]这一点,也可以证明[朋友与敌人],并非真实的存在。这就如同唯识宗的行者所主张的:我们内心的迷惑显相,乃是源于习性所产生。

  如何改变习性?

  为了避免产生错误的看法,应该将[改变习性],分成胜义和世俗两个层次来进行。

  在胜义层次上,我们进行[无二元对立]的空性禅修,也就是不将[所接收的外在对境],和[能接收的内心意识]分开。这种禅修,最后会断除所有的习性,也就是断除形成二元对立的因素。这种禅修,可以完全根绝这些习性。

  在世俗层次上,我们使用的方式,是[观修慈悲],这种禅修包容所有众生,也包容我们的敌人。运用这个方式,我们可以渐渐改变自己的习性,甚至于对敌人,我们也将习惯也用慈心与悲心来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因此转变为和悦,慢慢的,整个世界将完全地净化。用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净化与改变我们的习性。

  伟大的瑜伽行者密勒日巴,实践了这两种禅修。

  在胜义上,他已经证悟了怨亲平等。

  在世俗上,他以大慈和大悲心,来对待朋友与敌人。

  藉由这种证悟的力量,使得他的朋友、妹妹[琵达]和未婚妻[结赛],都成为他的弟子。而不只是他的朋友,甚至连敌人,也都变成他的弟子。连他最坏的敌人伯父和姑母,虽然伯父去世得早,但他的姑母,也终究成为他的弟子。

  我们也应该按照这种方式来修持,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当我们身体很健康时,会觉得自己是最棒的!但当我们生病时,却会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悲惨的,没有人可以比我们更糟糕了!这也都是心的造作。因为我们的想法不断地在改变,因此禅修是很有帮助的,禅修可以改变我们的想法,让那些[自私并伤害别人的想法],转变成[利益别人的想法]。这是让我们粗略的想法转变为细微的想法的过程,并且以更深奥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有时候我们利用这些观点禅修,就可以体验到放松和开放:又有时候我们修持金刚乘,把我们的想法转化成曼达拉(诸佛的坛城、宫殿),而得到清静的观点。我们要达到宽广和放松的境界,就必须知道不同的方法,并了解这些修持是如何的改变我们,引导我们前进。

  在大乘的修持里,我们要学习观修慈悲,这就是让自私的想法,转化成神圣、美好的想法。本来我们也许见不得别人好,[如果每个人高兴时,我就很难过],那么我们就要观修[如果每个人都很快乐,我也很快乐]。或者我们根本不在乎别人受苦,那么我们就要生起慈悲,不要让别人受苦,而最终极的目标,就是我们祈愿每个人都能证悟。而在金刚乘里,就是要把[不清净的]转化为[清净的]。

  仁波切在此造了两首偈:

  看待相同的人我们会有不同的观点,

  朋友与敌人等等的关系不断地改变着,

  这种改变非常的快速,

  所以我们了解,

  所有一切事物都是源于习性,

  所产生的迷惑显相。

  所有的变化都来自于迷惑显相的改变,

  所有的变化都是由想法而改变,

  所有变化的根源都是来自于习性的改变,

  因此以禅修[所有事物为二元性空的法性]

  来净化这习性。

  禅修方法

  根据唯识的禅修方法,我们应该安住在法性之中,也就是安住在[能所二元性空]之中。

  我们为了方便达到这个状态,首先应该以四个信念,来回忆唯识的见解。我们应该先确认这四个信念,然后再安住在法性中,这四个信念与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中,所指出的[四点应用]相符合。

  仁波切所作[唯识禅修四信念]:

  1、一切所接收的外在对境,只是迷惑的显相。

  2、所者并不存在。(所接收者并不是外界实存的物体)

  3、能者也不存在。(接收对境的能接收者,也不存在)

  4、能所二元性空即法性。(能者与所者二者皆空即法性)

  第一个信念:一切所接收的外在对境,只是迷惑的显相。

  首先,必须建立确认,一切[所接收的外在对境],只是迷惑的显相。

  我们所接收的多变化在对境,乃是由于我们的习性,才显现出来的。在习性的影响之下,我们所接收到的对境,并非它们的真实面貌。因此,它们都是内心的迷惑显相。

  这些迷惑的显相就如同梦中的景象,任何在梦中所感受到的事物,我们都误认为是真实的外在对境:但是,一旦我们认清,原来是在作梦时,我们会说:[噢!原来只是个梦,所以这一切都只是迷惑的显相!]

  一旦我们像这样,认清它是一场梦,我们就很自然地能确认所有在梦中,所感受、接收到的事物只不过是迷惑的显相罢了。同理的,我们也就应该确认,所有一切外在对境的显现,也都只是迷惑的显相。

  (译注:内在能接收者=能观者=能者;外在所接收者=所观者=所者)

  第二个信念:所者并不存在

  如果所接收的多变化显相,只是迷惑的显相,那么此类显相,就不可能是外界存在的实体,它们并不存在于[能接收]的心之外。

  唯识宗说:[外在对境并不存在]。意思就是,外界的色、声、香、味、触等对境,都不存在。

  这是第二个信念,就是:所接收者并不是外界实存的物体,就如同梦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对境,既然只是迷惑的显相,所以它们也不可能存在于外界。它们只是内心意识的显现,除此之外,实质上并不存在。

  第三个信念:能者也不存在

  如果所接收或感受的,[好象真实的]外在对境,都不存在于外界,那么这个内在能接收者——内心意识,也应该不存在才对。

  如果有[所接收]的对境,必定会有[能接收者],在接收这个[对境]。但是,既然所接收到的对境,在外境上并不存在,因此这个能接收者,也不可能真正的存在著。

  然后,我们因此可以确认[接收对境的能接收者也不存在。]

  例如:虽然我们在梦中见到一朵花,但是这朵花,并没有真正地存在外界。因为花并没有存在外界,所以这个看花的[眼睛]和[眼识],也都不存在。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简单的说,就是因为花不存在外界。

  既然在作梦时,外界并没有任何[所接收的事物]存在;所以[能接收的内心意识],也应该不存在。

  为何会如此产生呢?

  我们内心本身,受习性的影响而产生迷惑,因此有二元;[能接收者]与[所接收者]的显现。这内心本身,同时显现为[能接收者]与[所接收者]二者,但是这两者,却都没有真实的存在;如果没有这样的认知,迷惑显相就会显现出来。这也就是为何会有[能所二元]迷惑显现的原因。

  第四个信念:能所二元性空即法性

  根据以上的推理,无论是能者或所者,都不存在外界,因此二元性空的法性便成立,在唯识的见解里,这就是真实本性。

  当我们建立到第四个信念:[能者与所者二者皆空即法性]之后,我们只要将心安住在这个状态下,并进行二元性空的真如禅修。

  (译注:仁波切在此补述:[真如,就是所谓的胜义谛,或事物的真实本性。它是能所二元性空,即接收对境的能接收者和所接收的对境,二者皆空。例如在梦中,看起来似乎有接收事物的人,和被接收的事物,但它们全都不是真实的。这真如或梦的真实本性,即是能所二元性空。])

  根据唯识进行禅修,我们应该依照相同的次序,建立这四个信念,然后安住在真实本性,也就是法性,或[无能所二元对立]的空性之中。让心自安住在这个状态下,没有任何的造作且完全地放松。(译注:仁波切在此补述:自安住,就是将心安置在其原本的状态中,而当安住于无所安住时,即是安住。)

  为何会有外界迷惑的显相?这都是因为个人的习性。既然外界是空无的,没有所看的主体,自然也就没有能看的人。没有能者和所者。那么唯一剩下的是什么呢?就是二元性空的真实本性,这仅有的也就是觉醒与清明。

  仁波切在此造了一首偈:

  所者是因习性而产生的迷惑显相,

  因此外在并没有实体存在,

  所以能者也不存在,

  因此二元性空的法性就成立。

  (译注:由于习性的关系,所感受到的一切只是迷惑的显相,因此外在并没有任何的实体存在,所以感受者也不存在,于是二元性空的法性就成立。)

  通常一个初学者,无法长时间地安住在[二元性空]的法性之中,即使是如此,也不要紧。在完成建立[四个信念]之后,纵使只安住在法性中一小段时间,只要一发觉有念头生起来,就应该再重复相同的模式。也就是说,当想法、念头生起时,我们应该再一次重建四个信念,一步接一步,然后再一次地,安住在[无能所二元对立的法性]中一段时间。

  我们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个过程。

  心大致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向外,接收外境;一种往内,这自觉醒的心在经验著自己的心,就像你知道自己现在很快乐,并不需要由别人来告诉你。我们都有快乐、痛苦和慈悲,这些都是我们个人自心的体验,是别人所没有的独特体验。但不管向内、向外,两者本质完全相同。

  简要的说,这心仅仅是清明的、觉醒的、二元性空、及无能所二元对立,禅修方法是安住在这个状态上。

  禅修姿势的五个要点

  当我们在进行这样的禅修时,应该保持自体姿势的五个要点,禅坐的姿势最好是依自己已经习惯的坐姿。

  第一点:挺直脊椎有如弓箭。

  第二点:轻收下巴有如铁钩。

  第三点:两腿交叉而坐,使你的腿交叉,好比花格子布的交叉纹路一般。

  以上这三个要点,是为了这个[五点禅姿]而设立的,它们是运用在当我们无法采完整金刚座或双盘座的时候。 

  第四点:保持强而平稳的姿势。

  通常可以用禅修带,来保持身体平稳的姿势,如果没有禅修带,我们只需要保持身体稳固,和平稳不动的姿势。

  第五点:封闭下身的风口,轻轻地将风向内引入。

  当缩下风口时,风自然会向内收,做这动作时,应该轻轻的收缩即可。(译注:即所谓的提肛。)

  我们应该运用这[五点禅姿],配合唯识禅修的观点,来进行禅修:

  所者是因习性而产生的迷惑显相,

  因此外在并没有实体存在,

  所以能者也不存在,

  因此二元性空的法性就成立。

  仁波切针对唯识禅修,做了一首祈愿文:

  所有业力、烦恼和痛苦的形成原因,

  是来自于二元迷惑显相的习性,

  为了净除这习性和业力、烦恼、痛苦,

  愿你此生及所有世,

  圆满二元性空法性的禅修。

  

  

《空·大自在的微笑·第二次第 唯识禅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