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大自在的微笑·第二次第 唯识禅修

  所谓唯识禅修,即大乘佛法第一阶段的禅修,

  为了净除一切迷惑的显相,也就是从无始以来,

  在业力习性的影响之下,

  而产生[能所二元对立]的迷惑显相,

  于是我们进行[能]的感受的心,

  与[所]感受的事物二者皆空的真如禅修。

  唯识宗的见解,是大乘佛法的第一个见解。在大乘佛法中,我们根据特殊见解,来培养一种特殊的行持,而在此我们只讨论见解的部份。

  大乘佛法有两个思想宗派,即:

  唯识

  中观

  我们的导师佛陀曾经开示说:

  [圣子们,三界一切都是唯心所现。]

  在这里佛陀主张,三界并不是由[造物者]所创,也不是[无缘无故]而形成,它们都是由于[业力习性]的力量所产生。也就是一切都是[唯心所现]。

  三界指的即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译注: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修行者以超脱三界为目的。)

  三界轮回里的所有显相,无论是显现在自身,或显现在他人身上,都是自心的显现。而对一个迷惑的心而言,所有的显相都是[迷惑的显相],或者我们亦可称它为[错误的显相。](译注:仁波切对上述加以被充说明:[迷惑的显相并非是幻象,而是如幻般的显相。])

  三界显现在个别自身的,称为[自相],而自身以外共通的显现,就称作[共相]。

  这个迷惑的心,对于显相予以接收、感受,并对显相的真实本性产生误解或困惑,而将它视为二者对立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二元对立],即:

  所接收的外在对境=所观者=所者

  能接收的内心意识=能观者=能者

  因此我们的内心,对原本并非如此的事物,产生了误解的显相,而在这种状况之下的显相,我们称之为[迷惑的显相]。

  我们可以用梦例子,来做解说:所有在梦中的不同影像,都是迷惑的显相,这都是因为内心的迷惑而产生的;也就是,它们都是唯心所现。

  在相互依存的关系里,有所谓的[我],就有所谓的[他]。所以,当我们个人有迷惑时,就会在梦中产生迷惑的显相。也就是这梦境的显现,纯粹是个人[自心]的显现。

  解释唯识禅修最好的例子就是梦境。梦境显现好象外界真有东西存在,但是我们一旦知道只是个梦时,就很容易了解这只是心的二元对立。如果我们可以透彻了解这个梦的例子,就很容易理解唯识禅修的观点。

  有许多例子可以形容这种有所显现,但非真实存在的现象。例如电影、彩虹、水中月、梦境、电脑,不过其中最好的例子是梦。因为梦里我们会经验到快乐和痛苦的幻象。

  譬如梦中的花。花和接收的心是同时产生的。当花产生时,接收的心也同时产生,两者是同步进行的,能者和所者并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在花产生以前,你不会有一个能接收的心在接收;当没有能接收的心时,花也不会先出现。这两者一定必须同时发生,这表示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也就是心。这两者是相关联的,不能单独存在,这显示了两者都是心的真实本性。

  如果把这个方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你在白天看到一朵花,你的[心]接收到[花的颜色和花本身],两者并非分离且不同的东西,因为这两者必须同时同地方发生。这个例子就相当于梦中的花,梦中的花和意识也是同时产生的。赋予花的颜色和心的本身,两者实质上并无不同,这两者皆是清明的。这两个例子都证明了一切现象都是唯心所现,并没有所谓的二元对立。

  原因是:第一,能者和所者不仅仅是同时发生,这两者也是互相关联[相生]的,相生这个解释比[同时发生]更恰当;第二,能者和所者的本质都是清明的。这两个理由证明了所有一切外在的显相,都不能和心不分离。所有一切都是唯心所现。

  另外一个理由可以证明一切都是唯心所现。例如有天我们心情很好,散步到花园,会觉得所有的景致都好漂亮;另外一天我们心情不太好,散步到花园,又会觉得花园的景致不太美妙。这显示花园的美丽或不美丽,都不是由外在的主体决定,而是由依赖我们能接收的心。当我们心情好赏花,一切都很美好;心情受苦时,不管这些景致有多美丽,都丝毫不能减轻我们的痛苦。这显示一切都是心的作用罢了。

  八层意识体

  在第一次第无我禅修中,我们曾经介绍过,[六层意识形态]的聚集,而在唯识观中,我们会提到[八层意识形态。]

  除了六识以外,加上第七意识[未那识],或称[染污识],即[使心烦恼的意识],以及第八意识[阿赖耶识],即[一切事物的基础]的意识。

  也许我们会问:所有一切外境的显相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这些显相是从哪里来?它们都是由第八意识[阿赖耶识]所产生,它就像大海一样。

  第八意识是一切万事万物的基础,它主要是藉由以下两种作用,来进行运作:

  1、储藏

  2、显现

  第八意识,储藏所有的业因,无论善业或恶业,不论我们做了什么,都以习性的方式储藏起来。由储藏的观点来看,它储藏了习性中不同的业力与行为,我们称它为[储藏的意识]。

  另一方面,当它被波动时,就将先前因为误解,而当作是二元对立的显相,显现出来。由显现的观点来看,当第八意识受动波动时,原先储存的习性,就以[二元对立]的形式的显现。

  因此,这第八意识,即[一切基础识]就为[迷惑的显相]提供了显现的条件。所以这第八意识,就称为[提供条件的意识]。

  在这个角度上,第八意识就如同一台录音机。首先录下声音,并接收资讯之后,当某人按下按钮启动机器,他便能听到先前所录下的每一件事物。因此,就录音机而言,它提供了条件,就是让所有的资讯,以声音的形式再次显现。

  第八意识[阿赖耶识]里储存些什么?

  我们所有的行为,只要是源于[我执]的意图,无论是任何业力,善业、恶业或非善非恶的行为,例如,不管我们是为了伤害或利益其他人,所有这些行为,都以[业力习性]的形式,储藏在第八意识里。

  一旦我们直接了悟到[无我],并且因此完全没有[我执]的时候,我们将不再累积任何会造成生死轮回的业力。

  但是在大乘佛法的传统里,不论男女菩萨,都是自愿来轮回的,这都是因为他们以悲天悯人的愿力,而来利益众生,我们应该知道这一点!

  我们的习性,只要一经储藏在第八意识,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一旦完成任何善、恶行为,纵使一百甚至一千劫后,这个业力习性,也不会因为时间长短而耗尽、消失!只要因缘条件成熟,果报便会以[迷惑的显相]形式,显现出来。

  假使我们累积的是恶业,痛苦的迷惑显相就会生起;当累积的是善业时,那么得到的回报,就是体验到快乐的迷惑显相。

  当我们直接了悟到无我和 空性的意义,并且因此证得登地菩萨果位,而成为男女圣者,那么此时,所有造成生死轮回的业力习性,会因为我们了悟到无我的智慧,而消失殆尽。(译注:登地,按传统说法,菩萨的果位或境界有十地,即十个层次,不论行者其中哪一个层次,我们都称呼其为登地菩萨。)

  这种习性的消失,就如同冰块上的纹路一般,当太阳照射冰块时,冰会融化,冰块上的纹路,也会因此而消失。

  因此,当男女菩萨藉由直接了悟[无我与空性],进而证得菩萨果位时,随著了悟智慧的增长,造成生死轮回的业力习性,便会渐渐消失。

  当我们仍然在我执的影响之下,所有三界的迷惑显相,将会继续不断生起。这意思是说,那些储藏在第八意识的习性,有了波动,而再一次如之前一般显现出来。这种波动是由于第七意识[使心烦恼的意识]所形成的。

  因此第八意识,就如同不动的大海,隐藏了许多宝藏般,涵盖所有习性。大海是静止的,只有当风吹起来时,才产生波动,大浪也因此而兴起。

  同样地,第七意识将内心中所有的烦恼与污染激起,在它的影响之下,第八意识产生波动;就如同大海的波浪一样,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显现出来,而形成习性。因此,我们就体验到,三界轮回的迷惑显相。

  因此当第七意识激起了习性中的恶业,下三道(即地狱道、饿鬼道及畜生道)的迷惑显相,就因此显现出来。

  相反的,当它激起了习性的善业,我们就体验到上三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的迷惑显相。

  如何分析

  轮回里的所有现象,都来自于个人的习性。这个观点可以解释,为何对相同的人或事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

  就以[水]为例子,人和其他六道轮回的众生,对它的感受都不相同,身处在同一道的众生,有大半的习性衡量标准是相同的,因此对水的感受,也是类似的。例如:

  地狱道,看水如何沸腾的岩浆。

  饿鬼道,看水如何有脓的血水。

  畜生道,如鱼等生存在水中的动物,认为水是它们的家。

  人道,看水是可口的饮料。

  天道,看水如同甘露美味。

  不同的众生,由于习性的不同,所以对水的显相,感受也不相同,这些差别都是来自于个别习性的力量。

  因此,既然这些显相,都是由于个别的习性所产生,所以,它们只是迷惑的显相,就它们本身而言,并没有真实地存在外界。这些显相就如同梦一般。

  仁波切在此造了一首偈:

  六道众生六种身有如成熟的果,

  六种现象的显现是源于习性的力量,

  对人道而言六识的功能也是相同的,

  六种现象的显现也是源于习性的力量。

  就如同六道众生有六种不同迷惑显相,同样的在人道中,我们也体验到不同的迷惑显相。

  我们人类有六种感官功能,它们也依个别不同的迷惑显相,来显现各自的功能。

  举眼识为例子来看,它只取[色相],作为它的对境,而不会接收声音,这也是源于习性的力量。(译注:对境,人用内在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攀缘色、声、香、味、触、法等外的六尘,这六尘,便是对境。)

  耳识只取[声音]为它的对境,它无法觉知除了声音之外的其他对境,像色相等,都不能同耳识来显现。

  鼻识只取[气味]为它的对境…

《空·大自在的微笑·第二次第 唯识禅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