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概觀

  《成唯識論》十卷 護法等菩薩造,玄奘譯,是唯識宗核心典藉。

  一、作者

  《成唯識論》是《唯識叁十論》的集注。《叁十論》世親菩薩撰。世親是無著的胞弟,唯識學的集大成者,原在有部出家,不久便通達犍陀羅一帶流行的有部教義,旋即研究經部,當時正統的有部思想在西北印的迦濕彌羅,由世友等領導的結集的《大毗婆沙論》保存那裏,嚴禁外傳,世親爲探討婆沙義,設法混進迦濕彌羅,研習多年後,回到犍陀羅,汲取經部思想,寫出不朽的著作--《俱舍論》。

   世親遍通小乘教義,卻不信大乘,甚至否定大乘是佛說,這時無著在中印度弘揚唯識教理,得知世親識解超群,聰明過人,只是對大乘佛教缺乏認識,存有偏見,深恐其造論誹謗大乘,致招惡報,乃假托有病,去信招之,世親來了,無著又派門人去迎候,夜住伽河畔的伽藍,讓弟子在世親的隔壁房間高聲讀誦《華嚴經。十地品》,世親畢竟是個大根機的人,一聞經語便覺大乘法的甚深微妙,懊悔過去對大乘的攻擊,以爲誹謗罪發源于舌,要割斷舌頭,忏除謗法之罪。無著對他說:汝以舌謗法,豈斷舌而罪消除,但應贊釋大乘,補過自新,若徒杜口絕言,其利安在?世親聽了兄長的勸告,從此極力弘揚大乘,爲無著創立的唯識理論發揚光大。

   世親一生著述豐富,傳有于部論主的稱號,即先造小乘論五百部,後撰大乘論五百部。其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從漢譯論典看:有小乘有部、大乘唯識、法華、涅槃,他方淨土等各種論著。就唯識方面:漢傳的有《十地經論》、《攝大乘論譯》、《辨中邊論》、《大乘成業論》、《百法明門論》、《大乘五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叁十論》等。其中《唯識叁十論》是世親最後的作品,它總結整理了前期各種經論中的唯識思想,是代表著世親在唯識學上的最高成就。

   很可惜的是世親寫完《叁十論》頌文後,未及造譯,便謝世了。世親生卒年代約在公元五世紀,此後一直到七世紀的二百年中,在印度學術界出現一般研習唯識的熱潮,他們以《叁十論》作爲研究中心,參照彌勒、無著的各種論著,各抒己見,寫出了印度唯識思想史上百家爭鳴的一頁。

   然而,研究《叁十論》究竟有哪些人呢?據向來傳說,世親入滅後,注釋《叁十論》的有二十八家,而聞名于教界的,古來稱爲十大論師:一、親勝;二、火辨;叁、德慧;四、安慧;五、難陀;六、淨月;七、護法;八、勝友;九、最勝子;十、智月。此外著名的還有:德光、陳那、勝軍、親光、戒賢等。就十大論師中:親勝、火辨與世親同一時代,其他人都生活在世親滅後。于中德慧是安慧的老師;與安慧同時的有護法、淨月、難陀、爲護法弟子是勝友、最勝子、智月。《成唯識論》是以護法注釋爲基礎,參照安慧,難陀等說,糅臺而成的。

  二、翻譯

  《成唯識論》是玄奘叁藏翻譯的,奘公遊學印度十七載,攜歸大量梵本,回國後,雖廣譯叁藏典藉,然其主體在于法相唯識,而最能體現唯識思想的一書。就是《成唯識論》。翻譯時間在顯慶四年(六五九),據《成唯識論掌中樞要》說:奘公譯《成唯識論》時,原想把十大論師對《叁十論》的注釋,一一譯出,並指定神訪潤文,嘉尚筆受,普光檢文,窺基證義,但數日後,基師求退,奘公問之,基乃請求參糅十釋:並曰:

   況群聖製作,各馳譽于五天,雖文具傳于貝葉,而義不備于一本,情見各異,禀者無依,況時漸人澆,命促慧舛,討支離而頗究,攬殊旨而難悟,請錯綜群言,以爲一本,楷定真謬,權衡盛則,久而遂許,故而此論行焉,大師理遣叁賢,獨授庸拙。

   窺基認爲十大論師的注釋內容分歧很大,且分布在五印度,現在如果一一都譯出,恐怕後人沒有那麼多時間雲研習,而觀點的不同,又會造成學者思想混亂,所以有必要綜合十釋,評判真謬,權衡得失。奘公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就以護法的思想爲中心,參酌調和九家之言,譯成《成唯識論》,獨受窺基。

  叁、造論目的

  世親爲何撰寫《叁十論》?諸論師們又何故比紛紛注釋弘揚呢?依《成唯識論》卷一說:

   今造此論爲于二空有迷廖者,生正解故,生解爲斷二重障故,由我法執二障具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斷障爲得二勝果故--。又爲開示廖執我法,迷唯識者令達二空,于唯識理如實知故。複有迷廖唯識理者:或執外境,如識非無;或執內識,如境非有;或執諸識,用別體同;或執離心,無別心所。令于唯識理得如實解,故造斯論。

   這段論文有叁個層次,依窺基說包含了安慧、火辨、護法叁位論師的主張,代表著十大論師的造論目的,其含義可以歸納爲二:

   一、是爲了破我法執顯唯識理:凡夫、外道于諸法相起我法執,由我執起煩惱遲障,法執起所知障,造作諸有漏業,導致流轉生死,不得解脫。今說唯識,明依他起,是爲證二空,斷二障,圓成二果。

   二、破大小乘學者的偏執:在佛陀滅後的印度,初五百年是以有部爲首的部派佛教盛行,大乘佛教不過隱行而已,到六百年馬鳴出世,大乘才露端倪,繼有龍樹應運而生,依《般若經》,造《中論》、《十二門論》等,破斥小乘諸法實有思想,單場一切法緣起性空。但有些人根機太差,不能冥契即有即空的中道,卻偏執于空,以致墮于斷見。

   到佛滅後九百年無著、世親出世,依《深密》、《瑜伽》等經論創立唯識中道教,但有些論師對于心識的看法還固守已見,如《攝論》第四說一意識者,以爲諸識用別體同;或如小乘經部覺天論師等,主張心所即心,爲掃除這些偏見廖執,顯示心有境空的唯識中道之理,所以論主撰寫本論。

  四、所依經論

   試凡一宗的成立,必有其依據教典,否則便是私見胸臆之談,難以令人接受,唯識宗祖窺基大師爲取信于人,顯立說有所依據,在《成唯識論述記》,舉出六經十一論,爲本論所依,現在列如下:

  六經

   一、《解深密經》,前後共有四種譯本:(1)、《深密解脫經》五卷,元魏菩提流支譯。(2)、《佛說解節經》、一卷,陳真谛譯。(3)、《相續解脫經》、一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4)、《解深密經》、五卷;唐玄奘譯。

   二、《華嚴經》,有東晉佛陀跋陀羅譯的六十卷本和唐實叉難陀的八十卷本。

   叁、《如來出現功德經》、漢地未有傳譯。

   四、《大乘阿毗達磨經》,漢地未有傳譯。

   五、《楞伽經》,漢地共有叁種譯本:(1)、名《入楞伽經》、十卷,元魏菩提流支譯。(2)、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3)名《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唐實叉難陀譯。

   六、《厚嚴經》又稱《密嚴經》,叁卷,唐地婆迦羅譯。

  十一論

   一、《瑜伽師地論》一百卷,慈氏菩薩造,玄奘譯。

   二、《大乘莊嚴經論》、十二卷,本頌慈氏說,釋論世親造,唐波羅頗密多羅譯。

   叁、《顯揚聖教論》二十卷,無著造、玄奘譯。

   四、《集量論》四卷,陳那造,玄奘譯。

   五、《攝大乘論》、叁卷,無著造,漢地傳譯本論和世親、無性釋論共有七次。

   六、《十地經論》十二卷,世親造,菩提流支譯。

   七、《分別瑜伽論》慈氏造,漢地未有傳譯。

   八、《觀所像緣論》一卷,陳那造,玄奘譯。

   九、《二十唯識論》世親造,漢地傳譯次:(1)《大乘楞伽唯識論》、一卷,菩提流支譯。(2)《大乘唯識論》、一卷,真谛譯。(3)《二十唯識論》、一卷,玄奘譯。

   十、《辨中邊論》、本頌慈氏說,釋論世親造,漢地共有二譯:一名《中邊分別論》二卷,真谛譯,二名《辨中邊論》叁卷;玄奘譯。

   十一、《阿毗達磨集論》十六卷,本論無著撰,師子覺造釋,玄奘譯。

   以上六經十一論是《成唯識論》的理論依據,而《成唯識論》是唯識宗核心典籍,所以六經十一論是唯識宗的所依教典。

  五、組織結構

  《成唯識論》是《唯識叁十論》的注釋書,《叁十論》的構造也就是本論的結構。《叁十論》的組織結構在《述記》中有叁種叁的分法,其中最爲重要的一種是分相、性、位:即叁十頌的前二十四頌辨說唯識相,廣明依他起;第二十五頌闡明唯識性,顯示圓成實,最後五頌說明唯識位,即十叁住等。先明相者,因爲衆生無始時來,虛妄分別,妄計二取爲真爲實,執我執法具生二障,隨障造業招感苦果,菩薩大悲,爲破除有情我法二執。顯離妄心無別二取,因緣所生唯識所變,所以最初種種方便,廣分別說唯識相。雖知此心虛妄顯現,如果不證真性,還是不能了解妄相,正如經中所言,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所以次明唯識性。說明唯識性是爲了有情斷妄證真,成就佛果,可是如來功德殊妙無邊,並非隨便修習,就能證得,所以第叁明唯識位,顯示從凡夫到佛果的過程,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五位,十叁住的修行。這是根據《成唯識論》卷九(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誰于幾位,如何悟入)一文,所作的分科,現對照《叁十頌》,爲:

   唯識叁十頌組織結構包括:1、唯識相(前十四頌);2、唯識性(第二十五頌)--此諸法勝義,即味識實性3、唯識位(後五頌)它包括(1)、賞量位--乃至末赴識,猶末能伏滅(2)、加行位--現前立少物,非實往唯識(3)、通達位--若時于所緣,離二取相故(4)修位--無的不思議,便證的轉依(5)、究竟位--此即無漏界,大牟尼名法。

   而第1點唯識相(前十四頌)又包括--略標與廣釋,其中“略標”包括(1)釋難破機---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2)標宗均識---彼依識所變;(3)彰能變體---此能變唯叁,及了別境識。“廣…

《成唯識論概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