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思想對《阿含經》中的一切義理作了詳盡闡述。
世親菩薩于有部出家,後兼學經部理論。因《大毗婆沙論》不外傳,世親菩薩便匿名來到迦濕毗羅學習《大毗婆沙論》,並以經部思想來批判有部論點。世親菩薩在弘揚小乘的階段,著述頗豐,有“千部論主”之譽,其中以《俱舍論》影響最爲廣泛,時稱“聰明論”。此論在中國也影響甚廣,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專事研究並弘揚《俱舍論》的俱舍師。
當時,印度的小乘僧團往往沒有大乘經典,在教理學習上非常封閉,難免産生局限,世親菩薩也因弘揚小乘而輕視大乘。無著菩薩便想方設法地度化他,托病令世親前來探望,並命人在其鄰室誦念大乘經典。世親菩薩接觸大乘思想後,感覺大乘非常殊勝,于是回小向大,廣造論釋以弘揚大乘。他不僅對彌勒菩薩的《辯中邊論》、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十地經》等許多唯識論典都作了注解,還造論闡發自己的唯識思想。其中,理論上最爲成熟的是其晚年所著的《唯識二十論》和《唯識叁十論》,尤其是後者,代表了世親菩薩對唯識學的發展和建樹。
二、本論的撰作目的
如果說無著菩薩是唯識宗的創立者,那麼,世親菩薩便可謂集大成者。因爲唯識宗的理論體系正是在他的手中不斷完善並趨于成熟的。
世親菩薩撰寫本論的目的,主要還是爲了破我法二執,顯唯識中道之理,這在《成唯識論》中也有說明。其實,整個佛法的建立都是爲了破除我法二執。因我法二執如蔽目之葉,使衆生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因我執産生煩惱障,又因法執産生所知障。這無始以來的二執和二障,正是煩惱的根源,使衆生因之造業並流轉生死。佛法雖有宗派之分,但皆以破除二執爲基礎。中觀講一切法空,一切法無自性,空的就是我法二執;禅宗要掃蕩一切,掃蕩的也是我法二執。
唯識學所建構的理論體系,是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唯識見,認識到世間萬有都是心識的變現,除心識變現的虛妄世界之外,並沒有我們所認爲的實在的我和法。所以在《成唯識論》的開始幾卷,廣破小乘和外道的種種我法之見。《唯識叁十論》更是開宗明義:“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以此破我法執,顯唯識理。只有破除我法二執之後,才能證得我空和法空的真理,進而證得菩提涅槃的正果。
叁、本論的組織結構
《唯識叁十論》由唯識相、唯識性、唯識位叁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明唯識相”,共二十四個偈頌。相就是現象,唯識相主要屬于依他起的範疇,從正面來成立唯識。通過心識世界的活動,闡述了叁能變的思想,即八識如何展開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其中又包括叁方面的內容:首先是破我法二執;其次是成立諸法唯識;第叁是解答外人疑難。
通過這一部分的學習,可以使我們認識到緣起的世界是怎樣建立的,從而樹立唯識正見,達到轉迷成悟的效果。如何才能改變我們原有的錯誤認識呢?我們的思維已處于錯誤的慣性中,而這種慣性又來自于無明,這就必須依佛法正見重新審視世界。正見是契入佛法的唯一門徑,能夠以佛法的正見來觀察世界和人生,學佛就成功了一半。如果我們僅僅將佛法當作理論來學習,而不是將佛法的智慧融入思維中,佛法種子就無法在我們生命的土壤中紮根,更遑論開花結果。要使佛法正見成爲我們思維的組成部分,就必須不斷地分別、思維和抉擇,即八正道中所說的正思維,在正見指導下進行思維分別。
學習唯識,就要在唯識見的指導下去思維。當然,唯識見並不是趣向真理的唯一途徑。有些人根基差一點,邏輯思維不是很發達,學習唯識難免感覺困難,要樹立唯識正見並非易事,自然無法進一步修唯識觀。但也不必爲此擔憂,因爲任何一種佛法正見都是趣入諸法實相的敲門磚,是動搖我法二執的有力武器。每個人的根基不同,適合的法門也不同,無論是通過“無常見”也好,通過“無我見”也好,究竟目的皆在于破除我法二執。什麼樣的知見能夠對自己發生作用,就應以此作爲自身修學的法門。
對唯識相的學習,目的是爲了幫助我們樹立唯識正見。但民國以來,唯識宗幾乎演變爲哲學式的理論。法相唯識有衆多名相,但建立名相是爲了排譴名相,所以唯識是以建立名相始,排譴名相終。《解深密經》對此有個生動的比喻,即“以锲出锲”:就如有物堵塞于竹筒內,打入锲子是爲了將這一障礙物打出來,所以打入锲子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衆生無始以來爲妄執所轉,學習唯識是以佛法正見取代原有的錯誤知見。所以說,唯識宗的建立並不是讓我們沈溺乃至執著于唯識理論。若是進入唯識殿堂之後,在名相中轉來轉去,樂此不疲,忘卻本來目的,豈非本末倒置?
其次是唯識性,建立唯識是爲了掃除遍計所執,通達圓成實,這才是整個唯識宗的目的所在。但很多人往往停留在依他起的階段,不知對依他起的執著,亦成了遍計所執。所以,我們必須明確學習唯識所要解決的問題,既不是爲了滿足自己的好奇,也不是爲了獲得談話的素材。認識唯識相,是爲了契入唯識性。而唯識性就是真如實性,《唯識叁十論》告訴我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真如就是叁性中的圓成實性。
第叁是唯識位,位就是修行的過程和位次。在唯識位的內容中,包含著行和果兩個部分。行就是修行的過程,果就是通過修行最後證得的無上菩提,也就是如何從唯識相證得唯識性的修行過程。
《唯識叁十論》的思想主要由這叁部分組成。雖然只有短短叁十個偈頌,但文約義豐,正所謂“含萬象于一字,約千訓于一言”。既是一部唯識學概論,也是唯識學集大成之力作。
四、本論的注釋及流傳
在《唯識叁十論》中,世親菩薩以極其簡練的語言將唯識宗的繁複理論作了歸納和概括。按照通常情況,應當再造釋論對偈頌進行注釋,但他尚未進行這一工作就去世了。因而在世親入滅後的兩百年間,佛教界將《唯識叁十論》的研究作爲重點課題。據記載,當時研究本論的共有二十八家,其中最著名的爲護法、難陀、安慧、親勝、火辯、德慧、淨月、勝友、最勝子、智月十大論師,他們相繼爲本論造了釋論。另外,陳那、德光,戒賢等論師,也都對本論頗有研究。
玄奘叁藏到印度學習唯識之時,主要師從戒賢論師,而戒賢是護法的弟子,自然也就繼承了護法的思想。大師留學歸來,開始著手翻譯帶回的大量經典。當翻譯到唯識經論的部分,本擬將十大論師的不同觀點分別翻譯。而其門下的窺基論師則認爲,中國人向來好簡,如此複雜的理論只恐後人在學習時莫衷一是,不如將各家之見揉譯在一起。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成唯識論》,揉十家之見而以護法觀點爲主。如種子的問題,在十大論師中有“新熏說”,有“本有說”,還有“本有新熏說”;如心分的問題,又有一分、兩分、叁分、四分的不同觀點。玄奘叁藏在翻譯中,雖列舉了各家之見,同時又站在護法的角度對其它諸家進行批判。這使得我們在學習《成唯識論》時,能夠有清晰的思想脈絡,而不至目迷五色。
玄奘叁藏在翻譯唯識論典時,往往同時進行講解,不僅對各家之說都有介紹說明,還穿插著他在遊曆印度的見聞,遙想當年譯場之情景,實在令人向往。這些解說多由窺基論師記錄成文。我們可以發現,玄奘叁藏在翻譯之外並未留下多少著述,倒是他的弟子窺基論師有不少著作傳世。其中多爲述記,如《成唯識論述記》、《辯中邊論述記》,這些《述記》也是我們了解唯識思想的重要依據。若是研究《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即爲必讀之書。除《成唯識論述記》外,窺基大師還撰有《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之後,又有慧沼撰寫的《成唯識論了義燈》;智高撰寫的《成唯識論演義》,此叁家被視爲唯識宗的正統傳承。
除此而外,玄奘門下還有一位影響較大的弟子,那就是被後人視爲異端的暹羅人圓測。雖然他也曾追隨玄奘叁藏學習,但因早年學習真谛的思想,所以在他的理論中,既有玄奘之見,也吸收了真谛之說。正是因爲這一點,玄奘門下弟子多將其視作異端。圓測論著中最爲著名的是《解深密經圓測疏》,我在閩南佛學院講解《解深密經》時,非常認真地研究過這部注疏。在所有的唯識典籍中,這部著作我研究得最認真,的確是了解唯識學的重要資料。
唯識宗在中國傳了叁傳之後,在中土基本淹沒無聞。明朝雖複興過一段時間,如耦益大師等等,都撰寫過有關唯識的注疏。在《相宗八要》中,就收錄了明朝大德解說法相宗要義的八種典籍,代表了他們對唯識學的研究成果。但因當時《成唯識論述記》等唯識典籍都未在教界流通,所以唯識宗的弘揚並未形成氣候。其後數百年,這一宗派幾成絕學。
現代唯識宗的複興,始于民國年間。楊仁山居士從日本請回大量唯識經典後,在其創辦的支那內學院,歐陽竟無、呂澄、王恩洋等人都致力于唯識學的研究。而太虛大師也十分重視唯識學的弘揚,自稱“教學法相唯識,行在《瑜伽菩薩戒本》”,在他老人家所創辦的“閩南佛學院”及“武昌佛學院”,也都將唯識作爲重要課程。缁素二衆的共同努力,使沈寂已久的唯識學在中國得到再度弘揚。
我們現在學習的《唯識叁十論講話》,由日本學者井上玄真所著,芝峰法師翻譯。芝峰法師爲太虛大師的高足,也是民國年間頗有影響的一位法師。本書是衆多注釋本中較爲完整的一部,將《成唯識論》和《成唯識論述記》中觀點作了簡要介紹。如果直接閱讀原典,不僅要花很多功夫,還未必能夠讀懂。但依據這本教材,我們就能在短時間內掌握《唯識叁十論》的思想脈絡。
第叁章 正論
第一節 標宗
正論第一部分爲標宗,闡述本論的宗旨,也就是“破我法執,顯唯識理。”關于這部分內容,在《唯識叁十論》中的頌文爲:
…
《唯識叁十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