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叫能顯真實呢?因爲“能顯余故”。其它的一切真實都必須透過叁性來說明,都必須透過叁性才能得以顯現。
“所顯真實謂後九種,是初根本所顯示故。”所顯真實指的是後面九種,後面九種真實都屬于叁根本真實所顯示,都是透過叁根本真實才得以顯現,所以叫所顯真實。
“所顯九者:一離增上慢所顯真實。”第一種,離增上慢所顯真實,指的是相真實。對叁性的認識要離開增益和損減兩邊,也就是要離增上慢。這是離增上慢所顯真實。
“二對治顛倒所顯真實。”第二種,對治顛倒所顯真實,指無顛倒真實。把顛倒對治了也就無顛倒了。
“叁聲聞乘出離所顯真實。”第叁種,聲聞乘出離所顯真實,指因果真實。它的具體內容是四谛法門。聲聞乘的出離主要是透過對四谛因果的認識所顯現的。
“四無上乘出離所顯真實由粗能成熟細能解脫故。”第四種,無上乘出離所顯真實,指粗細真實,具體內容指二谛。二谛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大乘的修習必須通過二谛法門,世俗谛能成熟有情,勝義谛能解脫有情。
“五能伏他論所顯真實依喻道理降伏他故。”第五種,能伏他論所顯真實,指極成真實。極成真實的特點是能伏他論。明白了世間極成真實,尤其明白了道理極成真實之後,成立佛法的理論以及駁斥世間的邪說。也就是說佛法理論的成立,駁斥世間的邪論,都要通過證成道理,通過邏輯,根據依和喻的道理來降伏他說。
“六顯了大乘所顯真實。”第六種,顯了大乘所顯真實,指淨所行真實。這是大乘菩薩修行所證得的。
“七入一切種所知所顯真實。”第七種,入一切種所知所顯真實,指五法真實,也就是攝受真實。攝受指五法,五法包括一切法。要成就一切智慧的人,就要知道世間一切的知識。所以《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菩薩要從五明處學,要入一切種所知,對宇宙間的一切都要了解。
“八顯不虛妄真如所顯真實。”第八種,顯不虛妄真如所顯真實,指差別真實。具體內容是七種真如。真如不是虛妄的,能夠讓有情在一切處、一切境、一切對象的情況下,認識真如,證得真如。
“九入我執事一切秘密所顯真實。”第九種,入我執事一切秘密所顯真實,指的是善巧真實。善巧真實就是通過對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等十種法的正確了解和認識,破除我見、我執,然後證得真實。
真實品到這裏就結束了。《瑜伽師地論》中有一品叫作《真實義品》,講得非常好,將來如果想進一步學習唯識,可以作參考。
辯修對治品第四
已辯真實,今次當辯修諸對治,即修一切菩提分法。
修對治品講叁乘學者修行的方法,指叁十七道品。這一品是說明叁十七道品。一共有十四頌。
“已辯真實,今次當辯修諸對治,即修一切菩提分法。”真實義品已經講完,現在討論的是修諸對治品,進入實踐的項目。如果把《辯中邊論》按境行果的次序來劃分,那麼,前面所講的辯相品、辯障品、辯真實品的內容屬于境;辯修對治品、辯修分位品是屬于行;辯得果品屬于果。所以,本論的內容,有討論境的問題,有討論修行的問題,有的討論果位的問題。
“即修一切菩提分法。”菩提分法也就是叁十七菩提分,又叫叁十七道品,即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對于叁十七道品,許多修學佛法的人總是不太注意,其實,叁十七道品在修行中非常的重要。
甲一、四念住
此中先應說修念住。頌曰:
以粗重愛因,我事無迷故。爲入四聖谛,修念住應知。
論曰:粗重由身而得顯了,故觀察此入苦聖谛。身以有粗重諸行爲相故,以諸粗重即行苦性,由此聖觀有漏皆苦。諸有漏受說爲愛因,故觀察此入集聖谛。心是我執所依緣事,故觀察此入滅聖谛,怖我斷滅由斯離故。觀察法故,于染淨法遠離愚迷入道聖谛。是故爲入四聖谛理,最初說修四念住觀。
四念住的內容是身、受、心、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住很重要,佛陀入滅時,對弟子的遺教就是依四念住而住。這個頌解釋四念住的內容。
第一種,觀身不淨。“論曰:粗重由身而得顯了,故觀察此入苦聖谛。身以有粗重諸行爲相故,以諸粗重即行苦性,由此聖觀有漏皆苦。”粗重指身體。身體的特點就是粗重。粗重相對輕安而言。粗重是粗糙、煩躁、束縛,輕安是寂靜、安詳、自在。粗重就是不調柔。通常說的四大不調,吃多了不舒服,吃少了也不舒服;天熱了不舒服,天冷了也不舒服;閑了不舒服,累了也不舒服LL。總之,這些都屬于不調柔,都是屬于粗重的表現。所以,“粗重由身而得顯了”。一個人活得不自在,覺得痛苦,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于身體,這是一般人比較容易感覺得到的,尤其是病人,很容易感覺得到。不生病還好,一生病就痛苦不堪,覺得身體真是一個負擔,甚至于甯願沒有這個身體。老子說“吾有大患,患吾有身”,佛教說“身爲苦本”,身體是産生痛苦的依止,所以說粗重由身而得顯了,通過觀察身體就知道身體的痛苦,知道身體的不自在,知道身體的不調柔。由此可以知道人生的苦是怎麼回事。
粗重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即以“行”爲相,遷流不息。所以,身體的痛苦,除了生病的痛苦是無常帶來的痛苦,死亡、衰老的痛苦,也是無常帶來的痛苦。用這種智慧來觀察有漏皆苦,這個意義非常深刻。《阿含經》中處處說到“無常故苦”。無常爲什麼會成爲苦呢?無常對佛菩薩來說不成爲苦,對有情衆生說爲什麼會成爲苦呢?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有漏皆苦,因爲有煩惱,所以無常才變成苦。假如沒有煩惱,無常不是很好嗎?春夏秋冬,花開花落,雲卷雲舒,潮漲潮落,這一切都很好嗎!有什麼不好呢?好心情的時候,“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如果心事重重,風花雪月對你來說能有什麼快樂?只能更引起心中的憂愁。看到月亮就想流淚,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出家人感情不要太豐富,簡單一點,淡薄一點。沒事時多多念佛,去不去西方極樂世界是另一回事。
第二種,觀受是苦。“諸有漏受說爲愛因,故觀察此入集聖谛。心是我執所依緣事,故觀察此入滅聖谛,怖我斷滅由斯離故。”受是一種感受,比如苦受、樂受、舍受、憂受、喜受等等,一般來說就這五種受。每個人平常都喜歡歡喜的感覺,喜歡快樂的感覺,而不會喜歡痛苦的感覺,也不會喜歡憂愁的感覺。而佛法告訴我們,所有的感受其實質都是痛苦的。所以,佛法講的叁苦就建立在叁受的基礎上。因苦受産生苦苦,因樂受産生壞苦,因舍受産生行苦。所以,一切有漏的受都是痛苦的。執著某一種感覺就是痛苦的根源。喜歡抽煙的人,執著吸煙的那種感覺,沒有煙吸的時候就難受了。執著住所的環境,出去一段時間就老想著回去,這時候痛苦就來了。如果是男女之間的感情,執著起來,那種痛苦就更大了。所以,有漏受是痛苦的根源。十二因緣中,因爲受而産生愛、取、有。首先是感覺很好,然後不知不覺地愛上了。愛就是依戀。戀戀不舍、流連忘返,這些都是愛的表現。所以,貪著受就會産生愛,然後,愛、取、有、生、老死,沒完沒了。
如何修行呢?觀十二因緣。從六根對六塵,生觸,觸生受,受生愛,愛生取,取生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禅宗裏所講的修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叁餐吃飯未曾嚼一粒米,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功夫?就是六根對六塵的時候,沒有再進一步産生六觸。沒有六觸就不會有愛、取、有、生、老死。這一切都不會再發生了。所以,修行就是從這裏下手,從這裏開始。有了受之後,不讓它發展下去是很難的。有了受就會有愛,有愛之後就會造業,就會産生煩惱,一切煩惱一切不善的行爲都是和愛有關系的。所以,觀察有漏的愛,就可以認識四聖谛中的集谛。
第叁種,觀心無常。“心是我執所依緣事,故觀察此入滅聖谛,怖我斷滅由斯離故。”心是我執生起的依據,我執的産生主要以心爲依止。基督教所執著的靈魂,印度教執著的神我,都是建立在心的基礎上。通過觀心,對心的正確認識證入滅谛。正確地認識心,從見和愛兩種狀態中解脫出來。見是錯誤的認識,錯誤的知見,邪知邪見;愛是種種煩惱,種種欲望。從見和愛解脫出來,就可以進入滅聖谛,就可以證得涅槃。一個人,當能夠正確認識心的時候,他也就不必擔心將來修行之後會落入斷滅了。
第四種,觀法無我。“觀察法故,于染淨法遠離愚迷入道聖谛。”觀察法,觀察染法和淨法遠離愚癡和迷惑,如實地、正確地觀察一切法,觀察一切法的緣起性、因果性、無常性、唯識性、空性、無所得性。能對一切法産生正見,這就可以證入道聖谛。
“是故爲入四聖谛理,最初說修四念住觀。”所以,要想悟入四谛,證得四谛,就要先修四念住。
甲二、四正斷
已說修念住,當說修正斷。頌曰:
已遍知障治,一切種差別。爲遠離修集,勤修四正斷。
論曰:前修念住已能遍知一切障治品類差別,今爲遠離所治障法,及爲修集能對治道,于四正斷精勤修習,如說已生惡不善法爲令斷故乃至廣說。
四種正斷,斷什麼呢?斷除邪惡、不善之法。四正斷也叫四正勤,勤是精進努力地修行,斷惡修善。四正斷是精進努力的項目。前面的四念住,已經告訴我們在修行中所要安住的、以及所應對治的、所應證得的一切內容。如何才能達到這種要求?哪一些是真正應該遠離的?哪些是真正應該成就的?哪些是應該修的?這就是要勤修四正斷。
“論曰:前修念住已能遍知一切障治品類差別。”前面所說的四念住已經能夠正確地知道一切障,已經能夠對治一切障的差別,對治身受心法所起的常樂我淨。
“今爲遠離所治障…
《辯中邊論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