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 言
太虛大師在近代佛教史上以唯識大家著稱于世,出家不久就從道價老法師學《相宗八要》。隨後專研《楞枷》、《深密》、《瑜伽》、《攝論》、《成唯識論》等,其中尤以《成唯識論述記》、《法苑義林唯識章》用力最多,曆時兩年之久。曾經讀《述記》至釋“假智不得自相”一段,“朗然玄悟,冥會諸法離言自相,真覺無量情器,一一塵相識法,皆別別徹見始終條理,精微嚴密。森然秩然,有萬非昔悟的空靈幻化堪及者”(見《太虛大師年譜》86頁)。大師一生開悟叁次,依《大般若經》悟入空智;閱《述記》又悟入假智。從此真俗交徹,妙義湧泉,講經釋論,如數家珍。
大師在《相宗新舊兩譯不同書後》說:“整僧之在律,而攝化學者世間需以法相,奉以爲能令正法久住,繞益有情之圭臬。”因此,大師一生的弘法生涯中,經常演說法相唯識教理。《太虛大師全書》中關于唯識方面的典籍有《深密綱要》、《瑜伽真實義品講要》、《辨法法性論講記》、《辨中邊論頌釋》、《攝大乘論初分講義》、《新的唯識論》、《唯識叁十論講要》、《唯識二十頌講要》、《八識規矩頌講錄》、《大乘法苑義林唯識章》、《因明概論》、《法相唯識學概論》等近五十種,爲我們今天學習唯識提供了寶貴資料。現根據這些內容,試述大師的唯識思想如下:
二、成立諸法唯識
諸法唯識是唯識宗的核心理論。要想讓唯識宗立足于社會,得到學術界的承認,首先必須成立諸法唯識。本著這一觀點,大師像唯識宗古德先賢一樣,應時代的學術思潮,著述了《法相唯識學概論》、《新的唯識論》,將古老的唯識學說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的面前。在《法相唯識學概論》中,大師首先對容易與唯識學說相混淆的西方唯心論進行了考察。主觀唯心論:如貝克萊的存在就被感知;客觀唯心論:以黑格爾爲代表的共同意識;意志唯心論:如叔本華所說的生存意志;經驗唯心論:如詹姆士的心理經驗;直覺唯心論:如柏格森的生之沖動等。大師對此一一予以分析批判,並結合這些思想,將唯識理論體系進行重新組織,共分十四個問題進行說明:
1、獨頭意識與同時意識--虛實問題:唯識家分意識爲二:一、獨頭意識;二、同時意識。獨頭意識乃離開前五識後單獨活動的意識。此有叁種:一、夢位意識,二、散位意識,叁、定位意識。散位意識是我們通常的心理活動。主觀唯心論只能講到獨頭意識的一部分,而定位獨頭則非彼所能望見,以此一部分爲立足點,解釋宇宙萬有,自難成立,較唯識學所言八識,領域大小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同時意識現量取境,相當柏格森的直覺,所取性境與新實在論的客觀實在略同。但同時六識所緣境界,非單依主觀可以轉變,要靠六識外存在的境界刺激,正如實驗主義的純粹經驗,須由境相刺激才能産生。從唯識學上說,這就需要進一步推究同時六識與第八識變。
2、同時六識與第八識變--象質問題:第八識曰阿賴耶識。梵語阿賴耶識,漢譯爲藏,具有保存經驗,變現根身器界的功能。此所變現的根身器界,爲同時六識境象所緣的本質。康氏的物如,亦即第八識所緣的器世間。此境雖然在同時六識以外,卻在第八識中,不離第八識,所以還是唯識所現。
3、自識所變與他識所變--自共問題:宇宙人生即是諸識所變,是自變?抑或是共變?有共不共二義:由有情共業變現宇宙山河大地;由不共業變現人生種種差別。其他宗教不明此理,以爲世界爲上帝或神所創,是錯誤的觀點。
4、第八識見與第七識見--自他問題:是研究有情自他區別核心所在。八識各有相見二分,第八識相分爲宇宙器界根身,見分是有情生命主體,此見分被未那識恒審思量執以爲我,遂形成有情的自我觀念,自我意識,自他區別,分辨彼此。
5、八心王法與諸心所法--總別問題:八識心王,統率五十一種心所。在緣境時,八心王法取總相,諸心所法取境別相。現在心理學所講的潛意識已稍涉及七八二識,然缺乏定慧的修證,不能全面明了的觀察。
6、能緣二分與所緣叁分--心境問題:識有叁分:一、自體分;二、見分;叁、相分。自體分爲渾然不分的自體,由此自體起見相二分;見分是識體分別覺知的作用;相分是見分所緣的現象。此叁分中,自體分、見分能知爲心,叁分皆所知爲境。惟所知境非離識有,與新實在論執有所知境爲客觀存在不同。
7、第八識種與第七識現--因果問題:前講第八識變,其實是指第八識含藏的各種種子待緣現行,以種子爲因,前七現行識爲果,構成了種子生現行一重因果:又以現行爲因,熏成種子爲果,形成現行熏種子一重因果。由此,宇宙萬有的差別現象是由無量無邊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結果,非是上帝或客觀心等由一因生萬物。
8、第八識現與一切法種--存滅問題:從現象上看,個人幾十年,或人類幾萬年的曆史,在形式上終要消滅,但並非斷滅。因爲現行熏在賴耶中的種子,遇緣仍可現行。而保存種子的現行識,刹那生滅,相似相續,直到窮生死際,轉識成智,轉染成淨。
9、一切法種與一切法現--同弊問題:世間萬物之所以有同有弊,因爲能生的種子具有千差萬別,不同其他唯心論以一心生萬有,一多相違,故難成立。
10、前六識業與八六識報--生死問題:前論現象差別,此究生命差別。有情生命差別種種,是由有情過去所造引滿二業,引業招感總報,滿業招感別極,由于業力無窮,所以有情生死無盡,所謂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
11、諸法無性與諸法自性--空有問題:前面所講的唯識諸法,爲有自性?抑或無自性?可分叁重觀之:一、遍計所執自性;是意識于依他起法上周遍計度。不能如實觀察,錯誤的執有實我實法。此所執自性,絕無實體。二、依他起自性;是依因待緣所生的現象,雖無絕對實體,而有相對事用。叁、圓成實自性:在依他起性上掃除主觀妄執,如實通達諸法真實性相。由此可知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爲有,遍計執性爲空。大乘空宗是對遍計執而說,只有空去妄執,才能親證實相。
12、唯識法相與唯識法性--真幻問題:唯識法相即依他起,唯識法性即圓成實性。依他起相衆緣所成,如幻如化;圓成實性是諸法實相,真實不虛。
13、染唯識界與淨唯識界--凡聖問題:染唯識界與淨唯識界是由染淨種子的不同而形成的兩個世界。凡夫充滿雜染種子,形成雜染界;聖人轉舍雜染種子,轉得清淨種子,導致淨唯識界。
14、淨唯識行與淨唯識果--修證問題:此爲唯識理論的實踐與結果。由修四尋思四如實智和五重唯識觀,可證得大般涅槃和四種菩提的無上佛果。
唯識宗的整個理論體系,不外乎境、行、果。在談到境時,古來唯識論典多數先講第八識,再講七識、六識,如《唯識叁十頌》等。這種次第是由深至淺,由難至易,非上根者往往被拒之門外。大師講唯識是根據人們認識規律,由淺至深,由易至難,從六識到八識,從共不共變到自他形成,從現行果到種子因,從現象差別到生命差別,從染唯識界到淨唯識界。層次分明,引人入勝,這種安排爲研習唯識學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叁、捍衛唯識思想
唯識注疏自楊仁山從日本取回,在近代學術界興起一股研究唯識的思潮。楊老門下有歐陽竟無,創內學院專研法相唯識,當時海內名流學者如梁啓超、熊十力、梁漱溟、湯用彤等均從其受學,然他們多數都站在世間學者的立場,以哲學的眼光作學術的研究。以至對傳統的唯識不能正確認識,甚至持有輕視貶低的態度。虛大師對這些說法毫不客氣地給予了反駁,譬如法相唯識分宗的問題,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唯識與法相分宗,最早是歐陽竟無提出的,歐氏在研究無著、世親的論典時發現了它的差別,雖都談一切法,卻有兩種形式:一是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來統攝一切法;另一則以心、心所、色、不相應行及無爲來統攝一切法。因方法的差異,他們覺得《集論》、《五蘊論》等闡明法相,《百法論》和《攝大乘論》等闡明唯識,這兩類不同思想的典籍應分開研究,別立法相與唯識二宗。
太虛大師則以爲法相、唯識都是無著、世親一系,法相紛繁,必歸到唯識以統攝之,否則如群龍無首,于是撰寫了《竟無居士學說質疑》、《法相必宗唯識》、《再論法相必宗唯識》、對法相與唯識分宗的理由逐一進行駁斥。
1、判分一本十支爲二宗:歐氏在《百法五蘊論敘》裏,將《攝論》、《分別瑜伽論》、《二十唯識論》、《叁十唯識論》、《百法明門論》列爲唯識宗;又將《集論》、《辨中邊論》、《雜集論》、《五蘊論》列爲法相宗。大師覺得這種分法是錯誤的,如十支中的《攝論》。《世親攝論敘》說:
“《攝論》宗唯識,則以一切法唯識以立言,所有一切顯現,虛妄分別,唯識爲性故,攝叁性以歸一識。”
根據這段話,可以判《攝論》明法相,唯識爲宗,卻不能說《攝論》是唯識而非法相。因爲十支諸論,或先立宗後顯法,或先顯法後立宗,但都無不以唯識爲宗。假如依立顯先後的不同,強判爲唯識與法相二宗,那麼不僅十支可判爲二宗,即一支、一品也應該分爲二宗,如是乃至識之與唯,也可以分爲二宗,以能唯爲唯,所唯爲法故,這樣,唯識典藉豈不過于支離破碎!
2、判法相唯識分宗的理論依據:《百法五蘊論序》說:相宗六經十一論分爲二宗。在理論方面:約緣起理建立唯識宗,以根本智攝後得智,唯有識爲觀心,四尋思爲入道;約緣生理建立法相宗,以後得攝根本,如幻有诠法相,六善巧爲入道。大師對此分法分四點進行駁斥:
甲、緣起理對緣生理:緣起是因、是種;緣生是果、是現。種現因果不即不…
《太虛大師的唯識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