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我們把戒律、威儀都丟掉,佛從哪裏學?就沒有了。因戒得定,學戒的目的在哪裏?在得定,守規矩得定。定還是手段,不是目的,因定開慧,開智慧,覺悟了,那是目的。所以這是必須要遵守的,先要把這個基礎打好。
通常在中國古時候,這個第二條的學習是五年,叫五年學戒。就是做第二條這叁句,「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五年。這個五年住在道場,道場有講經的,以前道場是學校,有講堂,這五年他不准聽經,不讓你聽經。道場除了講堂之外,還有行門,行門,一個總是禅堂,一個是念佛堂,大概行門都歸于這兩大類。你也不能到禅堂去參禅,你也不能到念佛堂去念佛。這五年幹什麼?作務,作務就現在講勞動服務,我們今天講,義工。你是初學來的,五年你要跟大衆服務,爲什麼?修福!五年之後,新來的人,你這個工作交給他們,你才可以到講堂去聽經,到念佛堂去念佛。很公平,要爲大衆服務五年,然後就當清衆,專心學習。所以它是學校,這個學校不收學費的,可是要做五年義工,人人都要做,平等的。
這個階段之後,那就是入第叁福,第叁福頭一個「發菩提心」。你看第一福是善人,世間的善人,世間善;第二福,就是這個叁條,這是出世間善,小乘;第叁是大乘,正式契入佛的境界。頭一個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前面我們學過,有事、有理,隨事發心的,就是四弘誓願,隨理發心的高了。發菩提心此地後頭有說,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我們下面會講到。「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世間法我們就相信了,怎麼擺在菩薩、擺在大乘?我初學佛的時候,這一句搞了一、二年,始終有懷疑。它如果要放在第一條,我不懷疑。爲什麼?我們都相信因果報應,難道菩薩還不相信嗎?這第叁條是菩薩。想了二、叁年終于想明白了,這不是普通因果,這是念佛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真的,很多菩薩不知道。淨宗法門,難信之法,不是我們難信,我們都很容易相信,菩薩難信。八萬四千法門好難,不容易成就,可是他要遇到念佛法門,他一生肯定成就。這個深信因果還不就是我們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就是因果,後面往生淨土不就是果嗎?一往生淨土就作阿惟越致菩薩,不退成佛,這是果,這真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所以第叁福有深信因果。
然後「讀誦大乘」,大乘經裏頭學一樣,不是叫你所有大乘經都讀,不是的。一樣,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才能開悟。讀誦大乘是一種手段,目的是開悟。一個人能一生學一部經,一般普通的人,上上根人不談,上中下叁根,上中根應該在叁年到四年他清淨心就現前,心清淨了,妄念少了,心清淨了。這就是得定,我們叫叁昧現前。得叁昧之後,應該也在叁、四年,會開悟。上根的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中等根性的人,不能大徹大悟,他也有大悟。徹悟是通教理,見性了;大悟我們通常講解悟,沒有證得,但是他能通教義,就是我本宗的東西沒障礙了。徹悟是通一切的,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那是徹悟。徹悟一定要有的,是以後的事情。念佛人在這一生徹悟不了不要緊,往生就是徹悟,所以深信因果這句話重要了。如果不是修這個法門,得大悟往往還是出不了輪回,這是真的。
佛教傳到中國來快兩千年了,漢朝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正式傳到中國,是當時的皇帝帕特使從西域請過來的。到中國來是以國師的禮來接待,皇上的老師,這將近兩千年了。兩千年在中國確實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就遠遠超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我們看禅宗《五燈會元》,一千七百則公案,那就是什麼?大徹大悟的,一千七百多人。《景德傳燈錄》,再加上教下大開圓解的,合起來,我們有理由相信超過叁千人。這叁千人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像惠能大師一樣。惠能大師突出,是在一句話之下徹悟了,別人沒這個本事。可是叁年、五年徹悟的有,十年、二十年徹悟的也有,叁、四十年徹悟的也有。悟,徹悟,境界是相同的,圓教初住、別教初地,他都超越十法界,往生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大多數都在華藏世界,華藏淨土。可是淨宗這一門,從慧遠大師提倡,慧遠大師東晉時代的人,距離我們現在大概一千七百年。這個法門,往生就是成就。淨宗在中國,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中下叁輩,我想肯定不止十萬人。十萬人作佛去了,這太殊勝了。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作阿惟越致菩薩,跟一般大徹大悟沒有兩樣,但他是帶業往生的。所以用這個法門成就的人太多了。淨業叁福特別提出深信因果,非常有道理。
特別是現代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意念能量非常之大,這是最近才發現的。大概才叁十年吧,最近叁十年才發現,意念的能量能控製物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把這個意念用在念佛上。要想這個能量出現,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要一心專注,就會産生這個能量。一心專注還不就是佛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嗎?一心不亂難,如果真的是一心不亂,那個能量可不得了。淨宗裏頭一心不亂講叁種,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功夫成片這是最淺的一心不亂,是我們都能做得到的。事一心不容易,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自然沒有了,那個境界超過阿羅漢。理一心不亂,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菩薩相同,無明煩惱斷了,往生極樂世界生實報土。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余土,功夫成片的生凡聖同居土。功夫成片就是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其它都放下了,這是我們能做得到的。
經教,世尊專門爲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講叁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可是《無量壽經》他講了很多次,不止講一次。這古大德來考證,傳到中國來的《無量壽經》的梵文原本,不是一個本子。根據現在五種原譯本來看,至少是有叁種不同的本子,所以它翻譯裏面,經文、義趣出入很大;如果是一種原譯本,不應該有這個現象。《金剛經》是一種原譯本,六家翻譯,這六個本子你看大同小異,沒有什麼太大的出入。《無量壽經》最重要的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本願,這最重要的,在五種原譯本裏頭,就出現了不同,有兩種本子四十八願,有兩種本子二十四願,還有一種本子叁十六願。古德講,翻譯決定不應該有這種錯誤,所以判斷傳來的本子至少是叁種不同。因爲《無量壽經》一共十二次翻譯,七種失傳了,如果那七種都在的話,可能還有大的出入。所以祖師們說,世尊在世,《無量壽經》的宣講在叁次以上,這就是特別法門。《無量壽經》這麼多的本子,所以在中國修學的中國人感到困難,五種本子全修,嫌太麻煩,太多了。所以,修淨土的人統統都學《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變成淨宗主修的課本,古來祖師大德注釋也是以《阿彌陀經》爲主。《無量壽經》在中國只有兩個批注,《淨影》跟《嘉祥》。而在日本,《無量壽經》的學習風氣比中國殊勝,在日本《無量壽》批注有叁十多種。我這次找到開林師,希望把日本這些古注統統搜集起來,我們印一套叢書,《無量壽經》的注釋,日本注釋,有參考的價值。
因此這個本子會集就很重要,後面都會談到,詳細跟大家討論這個問題。會集,到我們現在學習這個本子,才算是最完備的。這是夏蓮居老居士接著前人第叁次的會集,前人會集瑕疵的地方,全部都改正過來。經是會集的,批注也是會集,這一點我們不能不佩服黃念祖老居士。如果說他自己來批注,批評的人會很多,不服的人很多。他這個批注是集注,集經論、古大德批注之大成,這大家沒話說了,不是我說的。他引用經典八十叁種,引用古大德,古來祖師大德的批注一百一十種,總共是一百九十叁種。就這麼一部書,裏面引用了一百九十叁種,幾乎每段批注都是古人的話,都是經論的話,這大家看到服了,沒話說了。不是黃念祖注的,黃念祖老居士集注,高明,真高明,他花了六年的時間。我看他,跟他見面的時候,那時候他批注才搞完成,我在臺灣給他翻印,帶了幾冊送給他,非常歡喜。我看到他房間裏頭,一個小房間不大,只有我們這攝影棚一半大,一張床鋪,寫字的桌子,旁邊就堆著一大堆的書。我當時問他,你這書從哪裏來的?找到這麼多的數據,我們一般人找不到。這是叁寶加持,那不是人力可以辦得到的事情。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之後,這些東西都被毀掉了,你怎麼還能找到這麼多?這都是叁寶加持後人,後人有福。
夏老會經,黃念老會批注,會集批注,我給這個經做了個科判。當時科判做出來的時候,趙樸老在,我送給趙樸老看,送他一份,他非常歡喜。這個經有會集、有科判、有批注,完整了。我科判裏面沒有玄義,爲什麼?玄義完全用念老的。我過去在講經的時候,曾經用念老這個批注本子,把它摘要編一個講前的概要。在這個地方,黑體字的,這是我的節錄,都印在這個地方給大家做參考。可是我們講的時候依舊講念老的解,這個部分給大家做參考。所以「讀誦大乘」,要記住,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目的是在得叁昧。我們學《無量壽經》得念佛叁昧,至少我們要悟入教義,我們不能通教理,也得要通教義,我們真學到東西了。
「又曰」,還是《觀經》上說的,「若有衆生願生彼國,發叁種心即便往生」,這就是菩提心,世尊在《觀經》上所講的。「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真誠到極處。「二者深心」,深心不好講,古來祖師大德裏頭的批注,好善好德,這是深心。我這麼多年來講深心,我都用《無量壽經》的經題,它裏面有五個字「清淨平等覺」。因爲深心是自受用,真誠心,至誠是菩提心的體,有體有用,至誠心的自受用就是清淨平等覺。他受用就是「回向發願心」,我們自己做再多的好事,修再多的功德,不要爲自己,要把這個好處跟大家分享。所以回向,回向…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