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果我们把戒律、威仪都丢掉,佛从哪里学?就没有了。因戒得定,学戒的目的在哪里?在得定,守规矩得定。定还是手段,不是目的,因定开慧,开智慧,觉悟了,那是目的。所以这是必须要遵守的,先要把这个基础打好。
通常在中国古时候,这个第二条的学习是五年,叫五年学戒。就是做第二条这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五年。这个五年住在道场,道场有讲经的,以前道场是学校,有讲堂,这五年他不准听经,不让你听经。道场除了讲堂之外,还有行门,行门,一个总是禅堂,一个是念佛堂,大概行门都归于这两大类。你也不能到禅堂去参禅,你也不能到念佛堂去念佛。这五年干什么?作务,作务就现在讲劳动服务,我们今天讲,义工。你是初学来的,五年你要跟大众服务,为什么?修福!五年之后,新来的人,你这个工作交给他们,你才可以到讲堂去听经,到念佛堂去念佛。很公平,要为大众服务五年,然后就当清众,专心学习。所以它是学校,这个学校不收学费的,可是要做五年义工,人人都要做,平等的。
这个阶段之后,那就是入第三福,第三福头一个「发菩提心」。你看第一福是善人,世间的善人,世间善;第二福,就是这个三条,这是出世间善,小乘;第三是大乘,正式契入佛的境界。头一个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前面我们学过,有事、有理,随事发心的,就是四弘誓愿,随理发心的高了。发菩提心此地后头有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下面会讲到。「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世间法我们就相信了,怎么摆在菩萨、摆在大乘?我初学佛的时候,这一句搞了一、二年,始终有怀疑。它如果要放在第一条,我不怀疑。为什么?我们都相信因果报应,难道菩萨还不相信吗?这第三条是菩萨。想了二、三年终于想明白了,这不是普通因果,这是念佛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真的,很多菩萨不知道。净宗法门,难信之法,不是我们难信,我们都很容易相信,菩萨难信。八万四千法门好难,不容易成就,可是他要遇到念佛法门,他一生肯定成就。这个深信因果还不就是我们经上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就是因果,后面往生净土不就是果吗?一往生净土就作阿惟越致菩萨,不退成佛,这是果,这真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所以第三福有深信因果。
然后「读诵大乘」,大乘经里头学一样,不是叫你所有大乘经都读,不是的。一样,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才能开悟。读诵大乘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开悟。一个人能一生学一部经,一般普通的人,上上根人不谈,上中下三根,上中根应该在三年到四年他清净心就现前,心清净了,妄念少了,心清净了。这就是得定,我们叫三昧现前。得三昧之后,应该也在三、四年,会开悟。上根的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中等根性的人,不能大彻大悟,他也有大悟。彻悟是通教理,见性了;大悟我们通常讲解悟,没有证得,但是他能通教义,就是我本宗的东西没障碍了。彻悟是通一切的,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通了,那是彻悟。彻悟一定要有的,是以后的事情。念佛人在这一生彻悟不了不要紧,往生就是彻悟,所以深信因果这句话重要了。如果不是修这个法门,得大悟往往还是出不了轮回,这是真的。
佛教传到中国来快两千年了,汉朝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正式传到中国,是当时的皇帝帕特使从西域请过来的。到中国来是以国师的礼来接待,皇上的老师,这将近两千年了。两千年在中国确实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就远远超过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我们看禅宗《五灯会元》,一千七百则公案,那就是什么?大彻大悟的,一千七百多人。《景德传灯录》,再加上教下大开圆解的,合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超过三千人。这三千人都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像惠能大师一样。惠能大师突出,是在一句话之下彻悟了,别人没这个本事。可是三年、五年彻悟的有,十年、二十年彻悟的也有,三、四十年彻悟的也有。悟,彻悟,境界是相同的,圆教初住、别教初地,他都超越十法界,往生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大多数都在华藏世界,华藏净土。可是净宗这一门,从慧远大师提倡,慧远大师东晋时代的人,距离我们现在大概一千七百年。这个法门,往生就是成就。净宗在中国,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中下三辈,我想肯定不止十万人。十万人作佛去了,这太殊胜了。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作阿惟越致菩萨,跟一般大彻大悟没有两样,但他是带业往生的。所以用这个法门成就的人太多了。净业三福特别提出深信因果,非常有道理。
特别是现代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意念能量非常之大,这是最近才发现的。大概才三十年吧,最近三十年才发现,意念的能量能控制物质。「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把这个意念用在念佛上。要想这个能量出现,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一心专注,就会产生这个能量。一心专注还不就是佛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吗?一心不乱难,如果真的是一心不乱,那个能量可不得了。净宗里头一心不乱讲三种,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这是最浅的一心不乱,是我们都能做得到的。事一心不容易,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自然没有了,那个境界超过阿罗汉。理一心不乱,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菩萨相同,无明烦恼断了,往生极乐世界生实报土。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功夫成片的生凡圣同居土。功夫成片就是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其它都放下了,这是我们能做得到的。
经教,世尊专门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讲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可是《无量寿经》他讲了很多次,不止讲一次。这古大德来考证,传到中国来的《无量寿经》的梵文原本,不是一个本子。根据现在五种原译本来看,至少是有三种不同的本子,所以它翻译里面,经文、义趣出入很大;如果是一种原译本,不应该有这个现象。《金刚经》是一种原译本,六家翻译,这六个本子你看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太大的出入。《无量寿经》最重要的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本愿,这最重要的,在五种原译本里头,就出现了不同,有两种本子四十八愿,有两种本子二十四愿,还有一种本子三十六愿。古德讲,翻译决定不应该有这种错误,所以判断传来的本子至少是三种不同。因为《无量寿经》一共十二次翻译,七种失传了,如果那七种都在的话,可能还有大的出入。所以祖师们说,世尊在世,《无量寿经》的宣讲在三次以上,这就是特别法门。《无量寿经》这么多的本子,所以在中国修学的中国人感到困难,五种本子全修,嫌太麻烦,太多了。所以,修净土的人统统都学《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变成净宗主修的课本,古来祖师大德注释也是以《阿弥陀经》为主。《无量寿经》在中国只有两个批注,《净影》跟《嘉祥》。而在日本,《无量寿经》的学习风气比中国殊胜,在日本《无量寿》批注有三十多种。我这次找到开林师,希望把日本这些古注统统搜集起来,我们印一套丛书,《无量寿经》的注释,日本注释,有参考的价值。
因此这个本子会集就很重要,后面都会谈到,详细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会集,到我们现在学习这个本子,才算是最完备的。这是夏莲居老居士接着前人第三次的会集,前人会集瑕疵的地方,全部都改正过来。经是会集的,批注也是会集,这一点我们不能不佩服黄念祖老居士。如果说他自己来批注,批评的人会很多,不服的人很多。他这个批注是集注,集经论、古大德批注之大成,这大家没话说了,不是我说的。他引用经典八十三种,引用古大德,古来祖师大德的批注一百一十种,总共是一百九十三种。就这么一部书,里面引用了一百九十三种,几乎每段批注都是古人的话,都是经论的话,这大家看到服了,没话说了。不是黄念祖注的,黄念祖老居士集注,高明,真高明,他花了六年的时间。我看他,跟他见面的时候,那时候他批注才搞完成,我在台湾给他翻印,带了几册送给他,非常欢喜。我看到他房间里头,一个小房间不大,只有我们这摄影棚一半大,一张床铺,写字的桌子,旁边就堆着一大堆的书。我当时问他,你这书从哪里来的?找到这么多的数据,我们一般人找不到。这是三宝加持,那不是人力可以办得到的事情。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之后,这些东西都被毁掉了,你怎么还能找到这么多?这都是三宝加持后人,后人有福。
夏老会经,黄念老会批注,会集批注,我给这个经做了个科判。当时科判做出来的时候,赵朴老在,我送给赵朴老看,送他一份,他非常欢喜。这个经有会集、有科判、有批注,完整了。我科判里面没有玄义,为什么?玄义完全用念老的。我过去在讲经的时候,曾经用念老这个批注本子,把它摘要编一个讲前的概要。在这个地方,黑体字的,这是我的节录,都印在这个地方给大家做参考。可是我们讲的时候依旧讲念老的解,这个部分给大家做参考。所以「读诵大乘」,要记住,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目的是在得三昧。我们学《无量寿经》得念佛三昧,至少我们要悟入教义,我们不能通教理,也得要通教义,我们真学到东西了。
「又曰」,还是《观经》上说的,「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就是菩提心,世尊在《观经》上所讲的。「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真诚到极处。「二者深心」,深心不好讲,古来祖师大德里头的批注,好善好德,这是深心。我这么多年来讲深心,我都用《无量寿经》的经题,它里面有五个字「清净平等觉」。因为深心是自受用,真诚心,至诚是菩提心的体,有体有用,至诚心的自受用就是清净平等觉。他受用就是「回向发愿心」,我们自己做再多的好事,修再多的功德,不要为自己,要把这个好处跟大家分享。所以回向,回向…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