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是他;一體,更親切了,眼耳鼻舌身,裏面五髒六腑,一體,哪個地方有問題都得關心。這叫真正通達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一發,爲衆生服務,爲了爲衆生服務我一定修養道德,要斷煩惱,要學法門,要成佛道。成佛道就是成就圓滿的戒定慧叁學,我有戒定慧,我就有能力爲別人服務,沒有戒定慧不行。戒定慧圓滿就叫成佛。所以現前父母所生身就成佛了,肉身菩薩,肉身佛陀。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爲我們示現的,就這樁事情,給我們表演的,給我們做示範的,我們應當向他學習,這就完全對了。爲別人服務面面周到,自己自心一塵不染,清淨無爲。
衆生有上中下叁根,上根的想成佛,我們可以幫助他;中根的,還不想成佛,想成個羅漢、菩薩就不錯了,就滿意了,也能幫助他;下根人還不想出叁界,覺得這個地球、天上還都不錯,也能幫助他。確確實實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佛沒有勉勵他「那你好好念它」,不是這樣說的。你喜歡哪裏就幫助你在哪裏,隨心應量,這些我們一定要學。我們居住在這個地球上,因爲曆史不一樣,文化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樣。今天交通發達,信息便利,一個地球變成地球村了。我們跟地球上什麼樣的人都會往來,都有往來,一定要隨他的緣,他喜歡什麼,我們就幫助他什麼。這個世界上很多宗教,我從來不勸人改變宗教信仰,爲什麼?那是一件很缺德的事情。我鼓勵他們認真學好他自己的宗教,然後再多學別人的宗教,爲什麼?會把你的宗教提升。你智慧開了,取人之長,舍人之短,取他的長處彌補我的短處,我不就更提升了嗎?人人都能夠覺悟,都能向這個目標,大家一起來學習,一起都提升,這個世界多和諧,這個世界多美好!
像《華嚴經》比喻,《華嚴經》比喻,比喻得好。華是什麼?花,嚴是花園,這個花園裏頭一切品種的花木統統有,一樣都不缺,你說這個花園多美好。如果這個花園裏頭只種一樣東西,它枯燥無味,看一下就不值得再看;千千萬萬品種,你看不盡的。所以用「華嚴」來比喻,比喻什麼?比喻佛陀的教學,什麼樣的科目都有,像個大學一樣。現在大學的科系只有幾百種,你看佛法,大乘佛法講八萬四千法門,哪個大學裏頭有八萬四千個學系?就小乘,它也有叁千,現在大學連小乘都做不到,小乘有叁千個法門。現在大學沒有叁千個學系,好像有四、五百個學系的樣子,不到一千。大乘確實了不起,八萬四千法門提出一個數字,後頭還有一句「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止八萬四千。八萬四千是你剛剛入門,你所必修的。學,確實比什麼都快樂,我們人生一生當中,想想做學生的時代是最幸福、最快樂的時代。我們做學生那個時候很苦,但是想想是最幸福、最快樂的。物資缺乏,逃難,是很辛苦,但是老師、同學,老師比父母照顧還周到,同學比親兄弟姐妹,互相關懷、互相照顧。現在沒有了,看不到了,患難當中看到真情。
下面這一段,「失修善法名魔業」,我們看念老的批注。「又諸經之王」,這是《華嚴經》上的,「《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發心之要,不言可喻」。如果沒有菩提心,也就是說,沒有真正爲一切衆生服務的念頭,你行一切善法叫魔業。爲什麼是魔業?不爲一切衆生,一定是爲名聞利養,他爲這個發心。爲名聞利養出不了六道輪回,這就叫魔,不是別的魔,你沒有辦法出離輪回。只有我全心全意爲衆生服務,自己一無所求,六道就沒有辦法拘束你,你自自然然就超越了。不但超越六道,還超越十法界,爲什麼?十法界裏面的佛沒發菩提心。大乘經裏面常講,阿羅漢沒發菩提心。阿羅漢也很了不起,但他度衆生,他喜歡你,他度你,他不喜歡你不理你。跟菩薩不一樣,菩薩沒有分別,他有分別,他高興就幫你,不高興他不幫你。也很有慈悲心,你求他,他幫你,你不求他,他不主動幫助你。不像菩薩,菩薩看到衆生需要幫助的時候,不請他就來了,主動來幫助你,不一樣。所以量大福大,佛的量最大。十法界裏面的佛也沒有菩提心,爲什麼?起心動念沒放下,他出不了十法界。起心動念放下了,這叫真正發菩提心。菩提心一發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菩提心一發,人就到這個層次,這個層次超越十法界。所以菩提心一發,他到哪裏去往生?到實報土。如果不是念佛到極樂世界,他到華藏世界去,毘盧遮那的實報莊嚴土,一般都到那邊去。那邊的老師是毘盧遮那如來,幫助如來的兩位助手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極樂世界幫助阿彌陀佛的,是觀音跟勢至。
可見發菩提心重要,菩提心也真的不容易發,爲什麼?沒有自己只有別人。菩提心真發了,你再苦、再勞累你沒有感覺,爲什麼?沒有想到有自己。想到有自己,自己才會累;你沒有想到自己,做了二十四個小時工作,誰做的?沒有人做,所以他不累。這就是以心控物。你心裏頭有我,我到時候餓了,我到時候累了;無我,誰餓了、誰累了?沒有。大乘佛法裏面,頭一個就教導我們把身見舍掉,不要執著這個身是我。這身是什麼?這身是個工具,好比一輛車,這個身是車。我是什麼?我是駕駛的這個人。我不是這個車,車不是我,可是我跟車有關系,我要用它,它不是我。如果你有這種想法,你工作時間再長不會感覺得辛苦,不會累。而且愈做愈有精神,精力充沛,這就說到念力不可思議。
所以菩提心不能忘掉,不能失去。忘掉是什麼?對已經發菩提心,忘掉了,那不是真發;失去,是沒發菩提心。沒發的要發,發了之後不能忘掉,那你修諸善法全是功德。如果沒有菩提心,修諸善法,這裏面果報差別非常之多。因爲人的心念不一樣,有人爲名,有人爲利,名利裏面就非常複雜,爲求得名利,有人用正當手段,那是人天福報;如果用不正常的手段,果報在叁途,差別太大了。這個裏面有因果的定律,任何一個人沒有辦法違逆因果,這逃不掉。古諺語有所謂「因果不饒人」,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人要是明白這個道理,如理如法的求福、求慧,求得到,不是求不到,《了凡四訓》是最好的例子,應該要多讀。人生在世,確確實實誰都逃不了,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只是一些人沒有好好掌握他的命運,如果能好好的掌握命運,他會很幸福,爲什麼?他不造業。你的財物,你說我要財,想發財,用種種不正當的手段而取得,取得的還是你命裏有的,你說你冤不冤枉?如果命裏沒有的我能夠取得,受一點報應還可以,這命裏有的,你說太冤枉了。命裏要沒有的,財得到了,你不遭重病,就遭橫禍,爲什麼?你命裏沒有,你不應該得。得重病,把錢統統花光了,搞了一場大病;或者遇到橫禍,把財都丟掉了,命裏沒有。強盜搶來的都是他命裏有的,他冤不冤枉!他要不搶,不過是遲一點得到,用這個手段就快速的得到,錯了。所以曉得這個道理,絕對不用不正當的手段。
佛教導我們怎麼發財?布施,愈施愈多。你命裏頭有財庫,財很多,那是什麼?過去生中修的財布施。命裏面財庫很多,億萬家財的,那都不是一世修的,通常總是叁世到五世,修這麼大的財富,這一生果報現前。命裏沒有財富的人,學布施。我命裏頭財庫空空,什麼都沒有,我很清楚,我的老師教我。我遇到章嘉大師,把這樁事情給我講清楚、講明白,要我修財。我跟他講我沒有錢,生活非常艱難,哪有財能布施?他問我,你一毛錢有沒有?我說一毛錢可以。「一塊錢有沒有?」一塊錢也還行。「你就從一毛一塊布施。」我真聽話,真的愈施愈多,學到叁年之後,好像生活收入就比較寬松了。真幹,決定不能停止,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你要問我這麼多年來,學佛六十年了,施了多少財?我可以說,我自己不知道數字,概略估計總有幾十個億。我不曉得錢從哪來的,真不可思議。決定不要去積財,這是佛在經上講的,這最忌諱的,「積財喪道」。有多少施多少,那裏出去,這邊就進來了,進來比出去肯定要多,這是我六十年的經驗。所以愈施愈多。現在我不想施了,所以我勸大家不要送錢給我。可是他不聽話,還是有人要送,送我就趕快給他施掉。
我現在不但是印佛經,傳統文化印得很多,送得很多。現在我還想印《古蘭經》,跟伊斯蘭教結緣,我讓他們給我選本子。《古蘭經》中文翻譯的有十幾種,讓他們自己選,選一種,我印一萬本,送給國外的這些華僑。國內我們同胞們學伊斯蘭教的人也不少,廣結善緣。基督教不要送,他們的錢太多了,我知道他們印的《聖經》大大小小本子太多太多,超過我們。但是伊斯蘭教的典籍不多。很多好事,有緣就做,沒有緣不要去攀緣,攀緣,心就不清淨了。無論做什麼好事,記住,不要破壞清淨平等覺,這個太重要了。于妨礙清淨、妨礙平等這個事情決定不做,在不妨礙之下我們可以做。不要有意去做,不要刻意去找錢,這個錯了。緣一定要隨順自然,決定沒有絲毫勉強。愈施愈多,老師告訴我的,我六十年當中檢驗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經上講的話句句真實,沒有一句話是騙人的。
「發心之要,不言可喻」,這個意思很深,人一定有善心,善心是利益衆生的心。利益衆生裏頭最重要的,就是把衆生教好,這個功德比什麼都大。把衆生教好,自己做個好樣子,就能把衆生教好。自己真正做好了,確實幫助自己就太大了,對自己的幫助是幸福、快樂、美滿,這個與地位財富毫不相關。這真樂,叫法味,不是世間的樂能夠比擬的,真樂。煩惱少,智慧增長,生活在智慧裏頭,不是生活在煩惱裏,你說這多快樂!成就自己確實就是成就衆生,就是對社會很大的幫助。一生就是隨緣不攀緣,別人來找我,是好事,我們應當幫助他,不是好事,我們可以不理會。
好事裏頭最大的好事就是講經教學,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表演,講了一生,叁十歲開悟就開始講,講到七十九歲圓寂,好榜樣!這是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教給我的,勸我出家,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我真幹,我對得起他。我聽話,愈幹愈快樂,愈幹愈歡喜。過去什麼都講,現在歸一,我有生之年就講這一部《無量壽經》,一遍一遍的講,一年講一遍。如果有壽命,我肯定會講十年,一天四個小時,一遍講叁百天。一年大概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可以到外面去旅遊、去玩玩。我們住在這個小地方,非常滿意、非常快樂。利用這些網絡、衛星電視跟全世界人交朋友,有志一同都在這個時間在網絡上見面,多快樂、多歡喜。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四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