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五集▪P4

  ..續本文上一頁如果每一個宗教都能夠講經教學,天天不中斷,信仰宗教的信徒對自己宗教的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宗教之間不會産生矛盾,不會有宗教沖突。不但不沖突,他們還能夠互相關懷,互助合作。這個好事情!如果宗教舍棄教育,那就是搞迷信,社會大衆不相信。真正是今天社會的教育缺乏倫理、道德、因果、神聖教育,缺乏這個東西。我們做的這個教育,我叫它做補缺教育。現在社會教育裏缺乏的我們把它補出來,它沒有倫理道德,我把倫理道德補出來,它沒有因果、沒有神聖的教育,我們都把它補出來。宗教在這個世間,它就有意義,它就有價值,社會大衆就會尊重它。所以這是很有必要。

  我們再看下面的文,「而其關鍵實在最後」,這一句話非常重要,因爲最後這一聲佛號決定我們到哪裏去。學佛的人都知道有六道輪回,六道輪回不是佛說的,是婆羅門教所說的。釋迦牟尼佛學過婆羅門教,四禅八定是婆羅門教的,在佛法小乘是必修的課程。得到四禅八定,六道輪回你就看到了,上面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下面到阿鼻地獄,你有這個定功你全看到,所以它不是假的。修這個定的人很多,婆羅門教必修,印度其它宗教,連佛教都修,這不是假的。可是問題你出不了六道輪回,所以釋迦牟尼佛放棄了,他知道定功與你所見到的境界是成正比,定功愈深,你看的境界就愈大。婆羅門教認爲四禅八定已經到頂點了,釋迦牟尼佛不以爲然,認爲它不是最高的。所以他放棄之後在菩提樹下入更深的禅定,突破這個界限。突破之後才知道六道之外有十法界,有聲聞、緣覺、菩薩、佛,再突破,有一真法界,再突破見性了。在哲學裏面講,把宇宙萬有的本體抓到了,本體是自性,就是淨宗講的常寂光,這才叫真正究竟圓滿。

  他成就那一年叁十歲,佛教裏面叫成佛了,拿到佛陀這個學位,這是佛門最高的學位,拿到之後從事教學。教學當時一般群衆沒有這麼深的根器,怎麼辦?辦小學,阿含,阿含是佛教小學,就是小乘,十二年;再接著辦方等,方等中學,八年;八年之後再辦般若,般若是大學,二十二年,時間最長,四十九年,般若是二十二年;最後的八年,就像研究所,法華,法華跟華嚴完全相同。所以佛教學是從初級慢慢向上提升。他搞教育,他不是宗教,這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阿含裏面全是教倫理、教道德、講因果,我們今天講普世的教育,全民教育,帶給社會和諧、安定、幸福、圓滿,這就做到了。往上去那是有志向上的人,佛也幫助他,只要你肯學,還有更高的,一層一層的往上提升,從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到成佛。

  所以他老人家爲我們示現一生是教育事業,釋迦牟尼佛這個人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是人,用現在的話說他是教育家,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包容,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不分文化,他統統都包容。他什麼都教,什麼都講,而且一生教學不收學費,沒有建學校,沒有建講堂,一生爲我們表演的是遊牧的生活。晚上在樹林下樹下一宿,打坐。白天吃飯,出外去托缽,這日中一食。他們的生活是真正共産的生活,吃飯托缽不是我托了我就自己吃,不是的,托了之後回去,回到集合的地方集合在一起,把飯統統倒出來混合在一起,所以是一缽千家飯。這是什麼?大家平等,有的人托的飯菜不錯,有的人差一點,統統混合在一起,這是真正共産。飯只能當天吃完,吃不完的供養給小鳥、野獸、畜生,不可以留到明天。留到明天怕你懶惰,他要勤快,托缽是一門功課,有規矩的。信徒供養你這一缽飯,你要祝福他,你要說法給他聽;他有問題問你,你要給他解答。所以他財布施,出家人對他法布施,回報是法布施,沒有白吃的。

  最重要的我們念佛就要把佛放在心上,意念當中不要有別的東西夾雜,「可得爲世間事,不可得爲世間意」。我們的意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極樂世界,沒有其它的念頭,這在理上念,沒有間斷,所以這個符合一向專念的宗旨。「反之,如有人念佛數十年,或于最後階段,輕視持名而改行他法,或于臨終不欣極樂,而戀世間,未能念佛,是則不名一向專念也」。後頭這句話非常要緊,我們見到過。我初出家的時候,在臺北圓山臨濟寺,有一個林老先生,老佛教徒,福州人,他們那個時候有一個念佛會,他是念佛會好像是副會長。他法器敲得很好,他當維那,領衆念佛,每個星期一次,十幾年。最後他往生的時候,他怕死,留戀這個世間,讓大家不要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求菩薩保佑他延長壽命。這個就錯了,他肯定沒有往生。所以不容易!一般人說我誠心誠意,到那個時候才知道你是真的是假的,只要稍稍有一念貪戀就完了。所以這個事情我們在平時就要放下,平時對這個世間就不要有貪戀,也不要有厭棄,一切隨緣,什麼都好,絕不把它放在心上,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你就決定得生;這個世間還有放不下的,這個事情麻煩了。我住這個世間隨緣,什麼都好,把我們的成見放下,什麼都不要求,一切隨緣,多自在,多省心!

  人只要不操心,一心向佛,身心健康,那就是非常好的榜樣,爲什麼?真正看到念佛人的好樣子。認真學習經教,經教也不要刻意去學,刻意去學又錯了,學多少算多少,聽一堂經,我聽懂二、叁句就很受用,不必要統統會,我又不是去複講,講給別人聽。早年我初出家沒多久,鳳山蓮社煮雲法師(老朋友)找我到鳳山講經,一個月來一次,講一個星期,我講了不少年。有一個老太太,年歲很大了,每一次都來聽講,每一次寫個二、叁句她所聽到的。我講完之後,她就拿那個筆記本來給我看,問我這個對不對。以後她出了一本書,聽了好多年的,那就是她的心得。很用功,老實念佛。這就很好,不一定要聽多,你聽懂的這幾句,聽得很受用,你就好好學習,這樣就好。

  所以決定不能夠輕視,決定不能夠改變法門。尤其到病重的時候,念佛不行,念佛還是要看醫生,或是搞密搞其它的方法,你全錯了。尤其現在這個亂世,亂世妖魔鬼怪特別多,冒充佛菩薩來騙你,這個法子好,那個法子好,把你全部都給擾亂了。如何能夠不受魔來擾亂?你不動心他就不會來擾你。我心上只有阿彌陀佛,我只有一部《無量壽經》。其它經我們也印,爲什麼?想要的人很多,他要什麼我們就送什麼,恒順衆生,隨喜功德。我就要《無量壽經》,我其它都不要。我們印《大藏經》是保存法寶,希望法寶在災難當中不會完全失傳,到處都有。災難不會把地球全部毀滅,總還要留一部分地方,所以我們到處去贈送,每個地方都有保存,這個就好,爲正法久住。對自己爲求生淨土,爲親近彌陀,這是我們的正念,其它的全都隨緣,沒有自己的意思,幹什麼都好。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第十一個小段,「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我取這個爲題目。我們看批注,「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這個懷疑很普遍,自古以來,可以說古今中外念佛人大多數都有這個懷疑。連講經的法師,他不是修淨土的,跟我關系非常好,演培法師,我們關系特別好。他學法相唯識,他求生彌勒淨土,一生講經,著作很多,我初學的時候跟他學。他早年在善導寺做過住持,以後他離開臺灣,在新加坡住了二十多年。我到新加坡去碰到了,他請我吃飯,請我到他的佛堂跟他的信衆講開示。我在他那個講堂裏頭講法相唯識,講彌勒淨土,贊歎。這個是佛門的規矩,現在很多人不懂。你到哪一個道場,他學的法門,贊歎他的法門,贊歎他的道場,贊歎他的老師,信徒對他有信心,所以佛法就興旺。如果到他那個道場,「那個難,念阿彌陀佛容易」,你把他人心都搞亂掉了,那你是幫倒忙,那叫大錯特錯,這決定不可以的。古人講得好,「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互相贊歎,佛法就興旺。

  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講經,認識聖一法師,參禅的,他去年過世還是前年過世的,跟我關系特別好。我那一年來講《楞嚴經》,他常常來聽經,不但聽經,還勸他的信徒來聽講。這個沒有過,一般法師都不讓信徒聽經,只有他一個。他住在大嶼山寶林寺,禅宗道場,那個時候還有四十多個參禅的,禅堂裏坐香,難得!他邀請我到禅堂講開示,我《六祖壇經》裏面取一段,《永嘉禅宗集》裏頭取幾句,我跟大家講,贊歎禅宗,贊歎老法師,贊歎參禅的這些同學們。我離開的時候,跟我去十幾個人,陪著我去的,在路上他們就問我:「淨空法師,你那樣贊歎禅,你爲什麼不修禅?」我就告訴他們,「禅是上上根人,我是中下根人,我參禅得不到利益,不但不會開悟,連禅定我都得不到。我知道我自己根性,中下根性老實念佛才會有成就,那是上上根人,我們比不上,我們只有贊歎的分。」這一點一定要知道,絕不能破壞人家道場,破壞它的道風。所以很多道場都喜歡找我去講經,我不破壞人家道風,我只贊歎。這是規矩,這是從前在臺中李老師教的。現在人不懂規矩,隨便批評,自贊毀他,把一個道場修行十幾年、幾十年的思想全破壞了,這個有過失。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門只要一心專念都會有成就,這些原理原則不能不知道。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五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