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界同居土是阿彌陀佛照顧到,一點都不亂,完全是學校,也沒有說同居土裏頭有哪個省、哪個縣、哪個市,沒有。西方極樂世界居住的地方,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沒有馬路名稱,也沒有門牌號碼。可是你要找任何一個人決定不會找錯,爲什麼?你有神通。而且極樂世界人面孔都一樣,跟阿彌陀佛一樣,像一個模子造成的,你也不會認錯人,這是什麼?你有神通道力,不會認錯人。那個世界真妙,世界真好!所以到那個世界是求學,是求智慧,成就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神通、圓滿的福報。成就之後,再到十方世界去度化衆生,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示現在世間教化衆生。所以佛法,我們肯定它是師道,它是教育,它是老師。四土,我們可以說是他們的班級不一樣,實報莊嚴土是高級班,方便有余土是中級班,凡聖同居土是初級班,初級、中級、高級,確實是這樣的。到那個地方去求學,永遠不會退轉;也就是說你年年升級,不會留級的。爲什麼?老師好、同學好,菩薩都是同學,個個都會幫助你、都會照顧你,你肯定會跟得上,比我們這個世間好太多了。
所以《要解》裏面說的,「按《要解》義,此土凡聖之同居遜于極樂者有四」,我們比它,跟極樂世界一相比,有四個嚴重的差別,很大的差別。第一個,我們同居是「暫同」,你看,「此土小乘初二叁果」,證阿羅漢他就入滅了,他就超越六道輪回,不再回來了。所以暫同。「大權菩薩,度生機盡」他就不再示現了。所以佛度有緣人,跟佛沒有緣的,佛就不來,菩薩也不來。什麼叫有緣?你肯聽他的話,你能聽得懂,你能夠相信他,能真正依教奉行,他就來了。如果你對他半信半疑,聽了不懂,聽懂了也不肯真幹,菩薩就不來。這叫機緣。「故與此土凡夫只是暫時同居,非究竟也。在彼淨同居土,則可與諸大菩薩俱會一處,直至成佛」。這是真的,一直到你證得究竟的佛果,《華嚴經》上講的妙覺如來。這些大菩薩會陪伴你一輩子,陪伴你到畢業成佛爲止,這是真的同居,不是短暫的。生到極樂世界就無量壽,告訴諸位,生到極樂世界,哪怕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死就沒有了,再沒有生死這回事情,一直到成佛。真無量壽,不是假的。
第二,「難遇。雖有聖者現居此土,但不易見聞親近」。佛門典籍裏頭有記載,那是特殊的緣分,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他朝五臺山就見到文殊菩薩。這是個特別的緣分,看到文殊菩薩的道場大聖竹林寺,但是見到之後聽了一次經。他本來是學禅的,向文殊菩薩請教,現在是末法時代,末法衆生修什麼法門容易成就?文殊菩薩告訴他,念佛容易成就。所以他就放棄了禅,專門修念佛法門。離開竹林寺,還沿途去做記號,想下次來的時候不要迷路了。在做記號再回頭一看,沒有了,一片荒山,房子立刻就不見了,再也看不到。這就是難遇,不容易親近。「而在極樂則皆如師如友」,這些菩薩們、聖賢都像是老師,都像是同學,「朝夕同聚」,沒有分離,時時刻刻在一起。所以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去,在那邊,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菩薩,我們所知道的,你天天都跟他在一起,跟這裏不一樣。
第叁個「希少」,這是講我們這個世界,「聖者如珍如瑞」,像珍寶一樣,祥瑞,「希有難逢」。可是在極樂世界,「則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這還得了!什麼人?等覺菩薩。十方世界的後補佛,他們都到極樂世界去進修,所以我們就有機會經常跟他們在一起。太多太多了!等覺菩薩,單單等覺菩薩就無量無邊阿僧祇說,其它的比他低的菩薩就更多了,不曉得多多少倍。
第四「所作不同。在此土,聖者鹹遊聖域,而衆生輪轉六道,升沈無定」。在我們這個世間,菩薩、阿羅漢、聲聞他們雖在我們這個世間跟我們同住,可是空間維次不一樣,他們有他們修學的環境,有他們學習教化的環境。我們在這個世間搞六道輪回。他們是不斷向上提升,阿羅漢提升作菩薩,菩薩提升作佛,我們是六道叁途輪回不已。「凡聖雖同居此土,而其所作與成就,則迥然不同」。真正入了佛門,他修學共同最高的指導原則是覺正淨,就是我們講的叁皈。你學佛,一入佛門,首先受叁皈,老師傳授叁皈,叁皈是我們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須臾不可離的原則。「皈依佛」,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我們依靠自性覺。自性覺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是自性覺,前面講得很清楚。「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正而不邪。正知正見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字字句句都是正知正見,這是我們學習的依靠。第叁「皈依僧」,僧是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叫自性叁寶,皈依僧是皈依淨。
學佛最重要的是清淨心,我們的心不能被染汙,心不染汙,境界就沒有染汙,這就是近代科學所講的以心控物。我心清淨,身就清淨,身清淨,什麼毛病都不會生。心理健康,生理沒有不健康的;心理上出了問題,身體也就生毛病了。身心健康,我們居住的這個地方不會有災難。所以,今天看這個世界災變這麼多,你要想哪個地方安全,你端正心念就安全;心行不端,找什麼地方都不安全。我們中國古人有句諺語說得很好,叫「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的身心健康,你就是有福的人,你住的地方就是福地,不會有災難;如果你身心不健康,妄想多、造業多,那塊福地你去一住,那個福就沒有了,福地就變成災難的地方。所以你要記住,境隨心轉,不是心隨境轉,物質環境是隨著我們念頭在改變。我們念頭善,沒有一樣不善;念頭不善,你怎麼樣想辦法幫他,他都不會善良,他改不過來。科學沒辦法。今天地球災難是科學造出來的,唯有高等科學才能把地球改變、破壞,才有這個能力。拿著鐮刀鋤頭你沒有辦法破壞山河大地,現在高科技可以。但是,你能夠破壞,你不能夠修複,沒有能力修複;修複要靠精神,要靠好的意念。
那我們要做,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向佛菩薩學習,這個經典裏面教給我們的很多。最重要的部分,第六品四十八願,最重要的。修行指導的原則有兩品,「叁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經是專門給我們講方法。怎麼去落實?第叁十二品到叁十七品,這個六品經教你落實,這六品經全是講戒律、講因果。我們淨宗同學,就把這兩段經文選做早晚課必須讀誦的經文,早課我們念第六品,晚課念叁十二到叁十七品,認真學習,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
「在極樂則同盡無明,同登妙覺」,這是所作所爲。我們這個地方是搞六道輪回,人家那個地方是同盡無明,把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斷幹淨了,同登妙覺,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故知同居淨土之同居,勝于此間無量億倍」,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的同居跟極樂世界不能相比。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七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