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八集▪P4

  ..續本文上一頁分別就叫菩薩,放下起心動念就叫成佛。所以科學、哲學跟佛法非常非常接近。

  我們今天看這種趨勢,我們有理由相信,二十年後、叁十年後,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學與哲學,它不是宗教。了解事實真相,自然就放下了。由此可知,教學的功德不可思議,爲什麼佛菩薩天天在教學,不舍棄,原因在此地。學習,特別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不能搞亂了,不能搞雜了,爲什麼?一門容易得定、容易開悟。我們求學的目的不是別的,就是要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要想見性、要想大悟,你必須要把清淨心得到,這就是禅定。清淨心、平等心,平等是更深的定,清淨是沒有染汙,平等是沒有分別,這就開悟。心地清淨了,還有很微細的分別,就開不了悟,必須平等才開悟。就像水一樣,阿羅漢的水是清淨的,沒有染汙,但是它有波動;菩薩的清水不但沒有染汙,波都沒有,波都沒有了,就是它能照見,像鏡子一樣能照見,照見就是開悟。所以平等的功夫比清淨高,我們修學應該從清淨下手,把一切染汙擺脫掉。我們講的那十五個字都是染汙,這十五個字裏頭沾到一個,就脫離不了輪回。貪瞋癡慢疑、怨恨惱怒煩、殺盜淫妄酒,只要有一個,出不了六道,要斷幹淨!這個菩提心一發,我們就成功了。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是一條通往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一個快捷方式,最快速的一條道路。

  「如是方便直截,殊勝希有,乃十方世界之所無」,十方世界指十方諸佛如來的世界,沒有。「故知極樂同居,勝于十方佛土」,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沒有,十方諸佛如來也沒有,爲什麼?這是阿彌陀佛特別修成的。也是諸佛如來成佛之後,度化衆生是隨緣的,沒有刻意的。阿彌陀佛是不是有刻意的?有,刻意是成佛之前,不是在成佛之後,成佛之後就沒有了。他在成佛之前刻意修的,所以果報在成佛之後出現的,這是功德自然的成就。「又帶業往生,仍屬凡夫」,爲什麼?你見思煩惱沒斷,所以還是凡夫。「但無退轉,一生成佛」,雖然你是凡夫,到極樂世界你圓證叁不退。叁不退這個地方有。第一個是位不退,位是講你地位,你是聖人,不會退到凡夫。第二個是行不退,行是菩薩行,就是教化衆生。學生難教,叛逆,你還是肯教,還不退心,這個不容易。小乘阿羅漢做不到,如果你不聽話,他就不教你。不像菩薩,菩薩你不聽話,還想種種方便來誘惑你、來教你,這菩薩慈悲心,阿羅漢缺少這個。所以菩薩作衆生不請之友,你不找他,他來找你;阿羅漢你必須找他,他不會來找你的,這不一樣。第叁念不退,念念趣向薩婆若海,薩婆若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一切種智,就是如來智慧。我們把如來智慧落實,什麼是如來智慧?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如來智慧,就是薩婆若海,念念不離。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念念不舍,真念佛,成佛還是念佛。這個叫叁不退。一生成佛,不必等第二世,我們這一生往生,往生跟諸位說,不是人死了就是往生,錯了。往生是活著走的,你最後一口氣沒斷,佛來接引你,你看到了,跟佛走了,這個身體不要了,丟下,這樣去的。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法門,不是第二生。「故往生同居,亦即圓生四土也」。所以,往生到同居土我們凡夫去的,同時具足極樂世界所講的四土,你生同居等于四土同時都生了。這個也是其它經論、其它諸佛世界上所沒有的。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第二「方便有余土」,這給我們介紹西方世界四土,我們看批注。「方便有余土。若人念佛功深」,功是功夫,念佛功夫深,深是什麼樣子?「以離雜亂之心,專念一句名號,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這就是念佛的樣子,最重要就是這一句離雜亂心。離雜亂心,換句話說,你的清淨心現前了。雜是妄念,細;亂是妄想,是粗的。粗細雜念都沒有了,心裏頭只有一句佛號,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叫念佛功深。這個境界是念佛功夫裏頭最低的一個境界,叫功夫成片。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功夫成片。有這樣的功夫,這功夫也上中下叁等,上等的功夫,隨時可以往生,你想什麼時候去,阿彌陀佛就知道,他就來接引你。不必等到我們在這個世間壽命到了,不需要,想什麼時候去都可以走,叫生死自在。所以,功夫成片上等的就有這個能力。我們要問,這種人會不會生病?不會。爲什麼?不管你生什麼病,那個病的原因就是雜亂的心,雜亂心才會生病。離雜亂心,心得清淨,清淨心裏頭哪來的病!所以什麼病都沒有,這個道理要懂。真正念佛的人不會生病,不管你有什麼病,念佛都會念好。只要清淨心一現前,所有病毒的細胞都恢複正常,就全都變成健康的。因爲你心理健康,你心裏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最健康的。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事一心,見思煩惱全斷了,證阿羅漢果,這是事一心裏頭的上品。「若達此境界」,念到這個境界,「雖不求斷惑,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你看用念佛這個方法,比小乘,或者是大乘裏面十信菩薩,斷見思煩惱這個方法簡單得多。就這一句佛號,念念相續,見思煩惱不斷自然沒有了。爲什麼?心裏只有佛,其它的不再想了,自然就斷掉,而且快速,比小乘要用功夫來斷它容易太多了,這個法門太殊勝了。「則從此界之同居穢土,橫生極樂方便有余淨土。」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念佛,這個地方是娑婆世界的同居穢土,染汙、動蕩不安,我們不必經過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不需要,我們從人間就直捷到極樂世界方便有余淨土。大乘教裏頭跟我們說的,見惑斷了,生方便土下品、中品,思惑斷了,生上品。用這個方法,不斷自然斷掉,你用不著去想我去斷這個煩惱,不需要,煩惱自然沒有了。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哪來的煩惱!身見自然破了。邊見,就是對立,自然沒有了,不會跟人對立,不會跟一切萬物對立,慢慢也自然融成一體。法門的善巧再沒有比念佛更殊勝的,找不到了。實際上就是四個字,阿彌陀佛四個字,一句,就讓凡夫圓滿在一生當中成佛。因爲它太容易了,所以不容易相信。它真有效果,不相信的人,還想多學一點別的法門,把自己耽誤了。

  下面是「實報莊嚴土」。念到開悟,方便有余土是得定,得念佛叁昧,實報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它非常特殊,它四土當中沒有障礙。用我們現在話來說,四土在我們這個世界有空間維次不一樣,我們見不到。但是在極樂世界沒有空間維次,所以四土你都看到,無論生哪一土,四土統統看到。凡聖同居土,一品煩惱沒斷,本來沒有這個能力,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只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實報土的菩薩。換句話說,往生到極樂世界,無論生哪一土,你的神通、道力、你的受用跟阿惟越致,實報土裏面的菩薩完全平等,這享受是平等的。這是一切諸佛剎土裏頭所沒有的,極樂世界專有,這你才能受用得到。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八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