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六集▪P3

  ..續本文上一頁于中陰往生。

  中陰往生完全靠助緣,像胡居士的母親,那是中陰往生。那是完全不學佛,沒有聽到過佛法,真是斷氣之後才聞佛法。給她做了四十九天的法會,沒有四十九天的法會她就不可能,她就會六道裏搞輪回去了。這是她女兒給她做的法緣,在善果林四十九天做佛事給她回向,每天回向。她附體,善果林那邊有一個女孩子,她附在她身上,問人:「你們爲什麼對我這麼好?」她感到很驚訝。「是我的關系,還是我女兒的關系?」她要把它問清楚。當然人家也就順著她,是爲妳,妳有這麼一個好女兒,我們大家念佛幫助妳。她問,這佛教到底是什麼?她不懂。所以找到一個法師,法師就跟她介紹,什麼是佛教,什麼是淨土,什麼是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往生有什麼好處,講給她聽。她聽了,她說好,我要聽經。聽《地藏經》,他介紹給她。然後就擺一個電視機在她棺材對面,播放《地藏經》,日夜不間斷。二、叁個星期,沒有消息了,真聽經。她做七個七,到最後又出現了,她真的聽經,聽明白了,真正發心求生淨土,她的那個靈就在念佛堂跟大家一起念佛。最後一天才往生,第四十九天往生,附身告訴大家,她到極樂世界下品中生。不錯!下品中生。

  這個是生前從來沒有聽經,沒有聞法,對佛法一無所知,這要不是她女兒的話,她就不能往生。這些總在遇緣不同。所以我們看到別人有這麼好的緣分,我們自己有沒有不敢講,如果萬一沒有怎麼辦?所以我們自己要想到,真的好像大災難來了,這個緣就沒有了,沒有得靠自己,自己得真有把握往生,不需要助緣也行,這一點非常重要!能不能做到?能,真信真願真幹,真念佛,放下萬緣。這些緣全是障礙,說得不好聽的話,統統叫做魔障。緣就是跟極樂世界結緣,跟阿彌陀佛結緣,其它的統統要放下,決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都是麻煩。

  「亦即舉一法爲主,則其它一切法皆爲伴,而赴于此一法。更以他法爲主,即余法成伴而盡集之」。所以佛家講主伴是平等的,任何一個人都是主,任何一個人都是伴,所以他講一,它是任一,不是獨一,任何一法都是主,任何一法都是伴,要懂得這個意思,平等法。像我們最近這一年多來,有很多同學發起「發露忏悔」,這業障重,辦這個活動,聽說人也不少,有上千人。上臺去忏悔的這個人是主,下面聽衆都是伴,他忏悔完了他下來,又一個人上去,那是主,那他也變成伴。這個活動當中,歡迎每一個人上臺去發露忏悔,場面很感人,一絲毫都沒有隱瞞。自己對家人、對兄弟姐妹、對領導、對同事所做的一些過失,都能夠說出來,真正忏悔,後不再造,場面非常感人。胡居士告訴我,她看到悟梵師的忏悔文,都感動得流眼淚,發自于真誠心,真的認錯了,後不再造,求大家看到她的過失要告訴她,自己看自己的過失比較難。

  真正修忏悔法,忏悔法是不能不修的,普賢十願是列在第四,可見得很重要。在這個之前,第一個是禮敬,世間法也把這個放在第一,你看《禮記》,你打開第一句,《禮記》打開第一句就是教你禮敬,「曲禮曰,毋不敬」,沒有一樣不恭敬,對人對事對物純一的恭敬心,這是禮,擺在第一句。人要沒有恭敬心,那就難了,他什麼都學不到,貢高我慢。貢高我慢是所有災難的根源,不能有,有這一條就什麼都完了。孔子在《論語》裏頭說得好,他用個比喻,這個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聖人,孔子一生當中最佩服的、最崇拜的一個人就是周公,他很想學周公,沒有這個緣分。他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這個人驕傲、吝啬,他說「其余則不足觀已」,那全是假的。所以一個傲慢,一個吝啬,這人就完了,什麼成就都不可能。所以世出世間法都把它擺在第一條。

  普賢十願,第一願「禮敬諸佛」,那諸佛是誰?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對一個衆生不恭敬,就是對佛不恭敬。諸佛裏頭不但包括所有的動物,蚊蟲螞蟻都是的,還包括植物,還包括山河大地。《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情,我們今天講的礦物,山河大地是無情;植物都有情,植物是屬于生物。那現在我們懂得了,山河大地它是活的,它也會看會聽,它懂得人的意思,所以遍法界虛空界全叫有機體,活的。我們用心去體究,都能夠發現跟我們有感應,我們以善心去看,回來的全是善,我們以不善心對待,回來也是不善。這些全都是事實真相。如果我們人人都修禮敬諸佛,這個社會就安定了,社會不會混亂,混亂是禮沒有了,敬沒有了,外面表現的是禮,裏面是敬。

  第二條教我們「稱贊如來」,諸佛跟如來意思不一樣,禮敬諸佛,佛是從形相上說的,所以它是平等的,不管是善人、惡人都是諸佛如來,都要同樣的禮敬。可是稱贊就不一樣了,所以稱贊如來,換了,如來是什麼?如來是自性,與自性相應的稱贊,與自性不相應的不稱贊,這有差別。與道德、與倫理相應的要稱贊,相違背的不稱贊,這差別在此地。禮敬裏頭沒有分別,但是稱贊有分別,我們所謂是隱惡揚善,與倫理道德因果相違背的不說,不稱贊,與倫理道德相應的稱贊。第叁個是「廣修供養」,這一條很重要,我們每個人在世間,都想自己有聰明智慧、有福報,人緣很好,走到哪裏都有人歡迎,不會惹人討厭,那是什麼?那要布施,要供養,要能舍己爲人。以財供養得財富,以法供養得聰明智慧,以無畏供養得健康長壽,你看這布施。下面就是「忏除業障」,菩提道上如何一帆風順?那要煩惱斷掉、業障消除才做得到。用什麼方法消業障、斷煩惱?忏悔最有效。所以忏悔專門對業障的,忏除業障。

  《華嚴經》上講得很詳細,我們這個經第二品就專講這個問題,「德遵普賢」,所以淨宗修的是什麼法門?普賢法門。在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菩薩跟淨土關系太密切了!他提倡往生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第一人。所以我們講祖師,娑婆世界淨宗祖師是誰?普賢菩薩。在中國提倡淨宗的是慧遠大師,我們這供的中國祖師,第一代祖師是慧遠大師。在釋迦牟尼佛這一個娑婆世界,那第一個祖師是普賢菩薩。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部講的是《華嚴經》,你看他在華嚴會上就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他是娑婆世界淨宗第一個祖師。還有一個祖師比他還早,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遍法界虛空界提倡淨土的第一個人,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的第一人,我們不能不聽,不能不學。所以修淨土要學禮敬,要學稱贊,要學供養,要忏除業障。你具備這些真實的智慧德相,我們相信,無論你走到什麼地方,你都受人歡迎,真正的佛弟子,這不是假的。

  我們接著看下面,「故一法圓滿一切法之功德,是名圓滿具德」。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爲什麼?有這一句話,我們就曉得任何一個衆生,遇到殊勝的緣分,在一生當中他就能成佛。爲什麼?他一法能圓滿一切法的功德,能夠攝取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能夠攝取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功德變成我的功德。行不行?行,爲什麼?相即相入。如果說不行,那相即相入講不通,一體講不通。明白這個道理,你才相信自他不二。中峰國師在《叁時系念佛事》裏面開示所說的,「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就是互相的相即相入。「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我們地球跟極樂世界相即相入,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理,「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永遠不變的道理,問題就是你有沒有這個心想,你有這個心想就變成事實,自己跟阿彌陀佛確實可以相即相入。這就是能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自己的心行就跟阿彌陀佛的心行沒有兩樣,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自己的四十八願,自己的四十八願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一不是二。所以四十八願,我們學習要把它變成自己的,這才行。《無量壽經》我們要學習,把這裏頭的理論方法境界全變成是自己的,跟自己相即相入。這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能說他不是實報土上上品往生嗎?那肯定的!而且相即相入是百分之百圓滿的,不管你想不想,法爾如是。

  現在問題在哪裏?問題我們迷失了自性,我們不相信它,你給我說,我還排斥它,我不相信自己能成佛,我知道自己業障很重,罪孽很重,我怎麼敢這樣想!不了解諸法實相;了解諸法實相,它真是這樣的,本來就是這樣的。從前的人相信,他爲什麼相信?講的人多,學的人多,他看到了,他沒有懷疑。現在人不敢相信,沒人講、沒人學、沒有人真修,所以他非常懷疑,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這造成障礙。障礙不在外面,障礙是自己造成的。這十門太重要了!十門總的說,說什麼?就是說一切法是一體,一切法自自然然,法爾如是,相即相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法沒有例外的。今天科學所說的全息的概念,全息的現象,跟這個講的完全相同,但是這個比它說得詳細。科學,我相信它還不斷在進步,再有十年、二十年,會講得很清楚。這個道理明白了,整個的概念都産生變化,這個變化就逐漸逐漸入佛境界了,把我們凡夫錯誤的概念統統放棄,我們漸漸入佛境界。

  「《大疏》雲:如北辰所居,衆星拱之。」這是清涼用星辰來做比喻,北辰是北極,北極這個地方沒有星,北極星不是真正在北方,還差一點點,因爲那個地區沒有星,所以叫北辰。現在你看用照相機,在晴天用照相機照北極,你到第二天看的時候,那個畫面上星星就變成圈圈,圈圈,那個當中就是北辰,當中沒有星。所謂北極星是最靠近北極的那一顆星,它不是真正的北極。衆星拱之,那個北辰是一,一切星是伴,北辰是主,主伴圓明具德,用這個做比喻。

  「今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爲宗,以十念必生願」,四十八願裏頭的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爲大願之本。專重持名念佛,名具萬德,此一句佛號圓滿具足一切法之功德」。這在前面講得很多了,這也是難信之法,這舉的是什麼?我們這邊主是什麼?主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爲主,名號具足萬德,具足一切法的功德,就在這一句名號上。我們如果能夠真正是像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那就是主伴圓明具德。你修什麼法門?這是究竟圓滿的法門,無與倫比的法門,至高無上的法門。圓滿的性德都在這一句名號裏頭,你到哪裏去找!這是宇宙之間的一個奧秘,我們學了六十年才發現。發現之後,自然而然把所有一切法門都放下了,我就專學這一門,專修這一門。爲什麼?這一門就是一切門,這一門通達一切門,不再走彎路了。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都在這一句佛號當中,這一句佛號真不可思議!能相信,能一點不懷疑,那非常非常不容易!

  我是非常非常感謝諸佛菩薩加持,如果不是壽命延長,我入不了這個境界。如果真的像過去算命看相說我壽命只有四十五歲,四十五歲那一年如果走了,雖然是念佛,往生沒有把握,縱然能往生,也是同居土的下叁品。這壽命延長了四十年了,對于淨宗逐漸明白、覺悟了,把以前錯誤的看法想法全放下了。年輕的時候心願是廣學多聞,現在知道廣學多聞是錯了,廣不了,也學不了,這個一門便是一切門,這才真的叫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就是一句名號,你把這一句名號念到一心不亂,就一切法門全通了。事一心不亂,在淨宗可以說大開圓解,理一心不亂就明心見性,就回歸自性,回歸常寂光。

  「舉體是華嚴玄門圓明具德之義」。這是斬釘截鐵,一絲毫懷疑都沒有,說出《無量壽經》跟《華嚴經》是同部的,確確實實是一部經。修華嚴止觀,入華嚴境界難!修信願持名,入華嚴境界容易,那是難行道,這是易行道。「經中《叁輩往生品》雲: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佛的話我們要相信,不能懷疑,懷疑我們自己吃虧上當,我們把無上法門當面就錯過了,一定是深信不疑。「叁輩往生品」上佛說的,「乃至獲得一念淨心」。這說時間短,一念淨心,淨心裏面沒有摻雜妄想,沒有雜念,就是一句佛號。發一念心,念于彼佛,彼佛是阿彌陀佛。這個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勸我們念阿彌陀佛。

  那麼這個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爲什麼說如在夢中?因爲他的功夫力度不夠,這是勝緣所致,他的緣好,善根福德都不夠。這是善導講的,總在遇緣不同。緣好,他得到這個助緣,見阿彌陀佛他就相信、就不再懷疑了。沒有見到阿彌陀佛,沒有見到極樂世界,他懷疑,真一見到的時候,這個疑就斷掉了,他就往生極樂世界,定生彼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就得不退轉無上菩提,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圓滿的成就,都在自己的信心。萬分的誠敬,在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很快就生到上上品,因爲時間不是真的,這前面講的,可以在一念之間往上提升很多級。這些都是自己具足善根福德,善根福德不是這一生成就的,這一生沒有修,過去生中有修,這生生世世,到這個時候善根福德都現前,又何況彌陀加持你,一切諸佛加持你,爲什麼?你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個時候你的緣成熟了,諸佛如來都加持你。

  我們對這一樁事情深信不疑,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我們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心態變了,我們在這個世間活一天,我就會向這個方向目標精進一天,別的事全放下了,這才是我自己分內的事情,我應該要做的事情。我自己成就不是爲自己,我成就之後來普度衆生。在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能力,這經上講得非常清楚,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緣衆生,衆生有感,你就能夠應,感應道交不差分毫。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身,真得自在,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定先成就自己,才能成就一切苦難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經上第二十願講得很清楚,四十八願第二十願,往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也就是說,你就得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叁種不退。勇猛精進,證無上菩提不需要很多時間,就能得到。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確實是無比的幸運,遇到這個法門。不遇到這個法門,我們確確實實沒有把握脫離六道輪回,遇到這個法門有把握了,不但能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而且能夠在一生快速的圓成佛道。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六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