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八集▪P3

  ..續本文上一頁都是保持最好的方法。叁天離開經教,菩提心就動搖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自己煩惱習氣無量劫熏習成就的,要在這一生當中回歸到菩提心,這不是容易事情,這不是小事情,真要用功,真正要努力,要非常認真。

  古大德教導我們,死盡偷心,你才能夠回得了頭。印光大師教人,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你不能不放下。那我們今天不必用死,今天大家都知道,科學家常常在報告二0一二是大災難年,連把日期都說出來了,十二月二十一,叫什麼?銀河對齊,非常容易引發地球上大災難。這個大災難是災難一起來,洪水、海嘯、火山爆發同時都發生。首先地球上的科技文明幾秒鍾的時間全部沒有了,最可怕的海嘯,科學家告訴我們,這是有數據不是假的,怕的是太陽風暴引發地球上超級火山爆發。地球上超級火山最大的有十幾座,多半都在海洋底下。在陸地上我們看得見的只有美國黃石公園,黃石公園是個活火山,科學家估計,黃石公園火山爆發,美國的叁分之二就沒有了,你說多嚴重!影響全世界,因爲火山灰會上升二十公裏。現在國際旅行的飛機只飛十公裏一萬公尺,大概叁萬五千多英尺的高度。那我們能想到,這個火山灰沖到那麼高,跟著地球的自轉,火山灰那一個圈圈就是黑暗的,日月星都看不到。時間要多久?叁個月到一年叁個月,有些地方影響稍微小一點的大概叁個月恢複正常,影響最嚴重的要一年叁個月,火山灰才會落下來。一年叁個月見不到日光,許多動植物都不能生存,這個很可怕。

  所以很多人建議我們要儲備糧食,儲備保暖的這些衣物。諸位想想有沒有用處?到那個時候人都沒有得吃,沒有吃的那就搶劫,哪裏有糧就是他搶劫的對象,我們什麼都沒有,他就不會來。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要相信,念佛求生淨土。災難來是一個特殊情形,佛菩薩特別慈悲,我們這裏一叫他就來了,只要你肯念佛,佛就來幫助你,這才是最好的方法。災難來了,頭一個不驚不怖。所以常常想這些事情。我也是勸我們同學們,美國「2012」這個電影片光盤,每個星期最好看一遍,爲什麼?讓你常常看到,災難現前的時候一點都不害怕,我已經看得很多了。災難來的時候一害怕就完了,你就墮落了。災難來的時候不驚不怖,一句佛號管用!我真的就往生了。所以念佛的人要把我們的時間表這樣子訂法就正確。

  災難之後,當然世界上不會完全毀滅。我想最嚴重的毀滅是海嘯,如果海底這種超級火山引發,不要多,二、叁個就不得了,因爲海底爆發的火山你想想看,海底噴的那些火所造成的海嘯,科學家估計是一千米,說浪的高度一千公尺,這還得了!前年,蘇門答臘的海嘯十米高,今年叁月十一號日本的海嘯也是十米的樣子,現在來個一千米,這個東西當然它在海洋當中,從海洋爆發到邊岸算打個對折,對折是五百米;再打個對折,二百五十米,怎麼得了!撲到海岸,一百米都不得了,這沿海的城市幾分鍾就沒有了。有人告訴我,居住的地方距離海岸直徑兩百公裏那是安全地帶,距離海岸兩百裏之內的都不安全。不必去找安全地方,不必去逃難,逃難這個念頭就錯誤,災難還沒來你自己先慌了,你自己先在這受難了。一心念佛,你念佛佛力加持你。我們相信,如果佛菩薩還需要我們在這個世間,那就是有任務,幫助處理善後,這工作非常辛苦。如果我們不能幸免這個災難,災難正好我們感謝它,它送我們到極樂世界,我們抱著感恩的心來應對。

  佛法是教學,釋迦牟尼佛從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一直到圓寂,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空過,我們要記住。不是在教學的時候要讀經,回向給我們周邊的衆生。教學是將自己學習的心得與大家分享,不是在講堂講學的時候,我們讀經也跟大家一起分享。所以這個地方這一句很重要,菩提心所起的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衆德」,菩薩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普賢、文殊乃釋迦如來之二脅士,侍佛左右」。華嚴宗所供的叁聖,中間是毘盧遮那佛,代表法身佛,左右兩邊,佛的右手是普賢菩薩,佛的左手這邊是文殊菩薩。普賢表行門,文殊表智慧。在華嚴會上,這兩位菩薩是上首。「又普賢菩薩爲一切諸佛之長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明,一切諸佛是以德行爲主,也就是具體說出十條大願,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普賢菩薩做到了。這十願做到,所有一切法門都離不開十願,就全都做到。所以《四十華嚴經》第四十卷偈頌裏頭說,「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可見普賢正是如來法身之所流現」,從法身流出,爲我們所示現的這是自性。

  法身,毘盧遮那佛就是法身,沒有形相,那我們現在畫畫把他畫成一尊佛像,我後面這個背景當中就是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是梵語,它的意思是遍一切處,遍一切處這個像怎麼畫?畫不出來。毘盧遮那佛這個法身它沒有相,像前面所說的,它沒有物質現象,它沒有精神現象,它也沒有自然現象,它遍一切處。佛爲我們說這樁事情,這是我們自性的本體,強名,勉強給它稱個名字叫法身,可不能執著它。畫出來這是表法,千萬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從法身起用,那就是示現、應化,化作等覺菩薩,法爾如是。化作等覺菩薩(等覺大士)這是應。自性有感,哪些人感?實報土裏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有感,佛就有應身。「襄贊釋尊,演唱聖教」。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方教學,法身如來以文殊、普賢這個身分出現在這世間。釋迦牟尼佛教學這是感,毘盧遮那就有應。毘盧遮那是所有一切妙覺如來共同的名號,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名號意思是遍一切處。所以他的示現,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示現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來協助釋迦牟尼佛。演是表演,唱是唱和,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菩薩來協助,佛所說的你看他們都做到了,現場給你表法,讓大家感受更爲親切。

  「若據密教」,這密宗所說的,「普賢即是密教初祖金剛薩埵」,普賢菩薩是密宗裏頭的第一個祖師,始祖,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即是金剛手菩薩摩诃薩」,在《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有這麼一句經文,「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我們知道,本經菩薩衆裏面依普賢菩薩爲第一個上首,他所代表的淨密不二,淨土跟密宗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深!「又金剛智之《五秘薩訣》」裏面說:「金剛薩埵者,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亦名一切如來長子,亦名大阿阇黎。本經《德遵普賢第二品》中,複有爲教菩薩,作阿阇黎」,這兩句話。「今此經中,普賢大士,列最上首,正顯密淨不二。故先師夏老雲」,夏蓮居老居士說的,「淨土即是密教顯說」,那密宗就是淨土的密說。「藏密紅教祖師蓮花生大士,即阿彌陀佛之化身佛」。所以密教裏頭求不求生淨土?有,有求生淨土的。當年章嘉大師告訴我,學密要先從顯教下手,因爲密是顯的密說,顯教不通,密你沒辦法理解;顯教通了,對密你就了解了。

  密裏面最重要的是信心,信心非常難建立。什麼樣人能相信?我們一般所理解的,正是《彌陀經》上所說的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學密的人是什麼?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他能信,雖然他不能夠理解,他能信,信就管用。爲什麼?他是真信,他用的是真心。我們中國諺語有一句話說,誠則靈。人心真誠到極處,就有靈驗的事迹發生,真誠到極處就靈。爲什麼?語言有障礙,意念有障礙,真誠心沒有障礙,真誠心是真心,沒有障礙,沒有障礙全就通了,所以就有感應。最明顯的,我們跟這些小動物真誠心跟牠交流,牠不會怕你;特別是真誠的愛心,牠會感動。在對植物的實驗,它們很容易感動。因爲它們的報比人重,它們造的業比人輕,人造的業太重了!對于這些高深的現象,無論是理是事懷疑,對于聖賢教誨懷疑,一定要等科學家實驗證明出來了他才相信,沒有看到證明的報告他不相信的,縱然相信的話也叫半信半疑,不是真信,不是真信就無法溝通。人跟小動物溝通,人跟無情的生物溝通,像山河大地,然後人跟鬼神的溝通,不同維次空間生物的溝通。不是不可能,有可能,而且並不是一樁難事,難在什麼?菩提心發不出來,難在這裏,菩提心真發出來就全都通了。這樁事情求人幫助沒有法子,佛菩薩沒有法子幫助你,自發,是你自己事情。真相信,真的明白,不懷疑了。我們從懷疑到半信半疑,到不懷疑,經曆很長一段時間,幾十年,锲而不舍,一面學,一面通過自身的經驗逐漸相信了。相信還要往前進步,這個路子長。《華嚴經》上從初信到等覺五十一個階位,可見得這是一條很長的道路,要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锲而不舍。天天有進展,年年有進步,你法喜充滿。有疑不怕,怕的是不精進,不精進是最可怕的,有疑還能精進,精進可以破疑,會有覺悟的一天。

  我們看底下這段文,「故紅教尊崇彌陀,勸生極樂,遠盛于其它教派。密淨不二之旨,于本解中,暫不詳論」。這一科我們就學習到此地。下面第二位,表法的是「禅淨不二」。普賢代表密淨不二,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禅淨不二。我們看這位菩薩。

  「文殊師利,亦雲曼殊室利。此雲妙首」,翻成中國意思是妙首,又翻成「妙吉祥」,也翻成「妙德」,「是諸佛之師」。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我們想成佛,佛怎麼成就的?這個地方你看,沒有離開妙,妙首、妙吉祥、妙德,這是諸佛之師。這妙到底妙些什麼?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賢首大師《還源觀》上四德,第一個就是妙,「隨緣妙用」,是自性般若。在哪裏顯示?在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把隨緣妙用表演得淋漓盡致,真妙!能隨一切染淨緣,我們講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統統可以隨順,一塵不染,這就是妙。不妙是什麼?不妙就染著。什麼叫染著?起心動念就染著,分別執著是嚴重的染著。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六根接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妙!這叫妙用。妙用,這個字意思很廣,自受用,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覺;他受用的,成就他斷惡修善、轉迷爲悟、轉凡成聖,這是在他的妙用,自他都妙。所以佛經上講的妙,妙慧,智慧。這就是諸佛之師。

  「《放缽經》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這個我,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成佛,文殊師利之恩。「過去無央數諸佛」,就是無數無盡那些諸佛如來,「皆是文殊師利弟子」,這過去。將來呢?「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將來,我們這一批修行的人將來成佛,也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加持的。文殊菩薩代表自性般若。「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我們學佛的人,沒有離開情執,總是把佛菩薩看作是一個人,來求佛菩薩加持。有沒有效?有效,不是沒有效,但是你不會開悟,因爲你有情執,你情執破掉的時候你會開悟。你不知道文殊菩薩從哪來的,自性般若,我們心有感,他來應化來的,他是自性般若的化身,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阿彌陀佛從哪來的?阿彌陀佛是從自性般若智慧功德之所成就的。沒有智慧就沒有四十八願,沒有四十八願就沒有五劫修行,沒有五劫修行就沒有極樂世界。佛說心現識變,這是真理,極樂世界也不例外。世間小兒離不開父母,離開父母他的生命就失掉了,修道的人不能離開智慧。智慧還得加個字最好,定慧。爲什麼?慧從哪裏發?從定中發,心定不下來就沒智慧。心要定下來必須要能舍、能放下。什麼都能舍,爲什麼?沒有一樣是真的,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就是自己的真心,一切法是心現、是識變。一切法不離自心,一切法就是自己。你能常作如是觀,把這樁事情證實。別著急,著急就錯了,爲什麼?心完全定下來,事實真相就見到了,著急這個心見不到,所以不能著急。

  文殊、普賢兩尊菩薩,修學大乘的人不但是最好的榜樣,是不能離開的一個典範,依智慧、依願行,下手從願行下手。這章嘉大師早年教我的,看破、放下,文殊表看破,普賢表放下。必須看破才生智慧,智慧現前你才能真放下,你才歡喜放下。一般人這是很不容易的,他執著,他不肯放下,拼命在追求,過錯在此地。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八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