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九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九集)  2011/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5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二百八十九面第二行,從第二句看起:

  「如《心地觀經》曰:叁世覺母妙吉祥」,這是稱贊文殊菩薩,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的老師,代表智慧,智慧永遠居師道,老師這個地位。「又妙德者,《法華嘉祥疏》曰:文殊,此言妙德」,此是此方,中國的話,「以了了見于佛性故」,標准都是明心見性,「德無不圓,果無不盡,稱妙德也」。中國人常講德圓果滿,果圓滿了,盡是滿的意思,這才稱之爲妙德。「《會疏》曰:具叁德秘藏,神化不思議,故名妙德」。叁德是講法身、般若、解脫,也說是智德、斷德、恩德。智是智慧,自性般若智慧現前,這是智德;斷是叁種煩惱都斷盡了,無明、塵沙、見思煩惱統統斷盡,這成佛;恩德,是佛的利他事業,不但是成佛之後,即使在未成佛之前行菩薩道,也是同佛一樣的普度衆生。所以這叁種德也都圓滿。神化,化是教化,神是形容,不可思議的意思,總稱爲妙德。

  「妙吉祥者,《圓中鈔》曰:微妙叁德,同佛所證」,或者說法身、般若、解脫,這叁德秘藏,或者說智德、斷德、恩德,兩種說法都能講得通,跟佛所證得的是一樣,「故亦雲妙吉祥」。「惑業苦叁」,迷惑、造業、受苦,「有少分在,皆未吉祥」,必須都斷幹淨。由此可知,實報土裏面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沒斷盡,他就不能夠稱爲吉祥。吉祥依照這個定義來講,只有妙覺果位才真正稱之爲吉祥。「位居究竟」,究竟位是妙覺如來,「叁德圓彰」。這個叁惑斷盡了,《華嚴經》上說的妄想分別執著,在西方極樂世界,超越下面的叁土,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都超越了,這才真正稱之爲吉祥。

  「文殊于菩薩衆中」,他表的是「智慧第一,本爲龍種尊王如來,現在北方常喜國成佛,號寶積如來,未來成佛,號普見如來,故知文殊大士乃過現未叁世成佛者。今示現會中,大智獨尊,表此法門,惟大智方能信入」。佛在經典裏面告訴我們文殊菩薩這些事迹,說明他是叁世示現成佛,實際上早就成佛了,本來就是佛,這是自性般若智能的圓滿顯示。在世尊這次法會當中,他在此地表法,是說唯有像文殊菩薩這樣的智慧,才能夠深信不疑,才能夠往生淨土。「又妙德者,了了見佛性故,今鄰普賢位列上首,正表禅淨不二之旨」。文殊菩薩是禅宗、密宗都特別崇拜的大德,我們看藏密都供文殊師利菩薩,禅宗道場也都是供文殊菩薩,因爲他們求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要求文殊菩薩加持。在此地代表禅跟密跟淨土,是叁而一、一而叁,都是求明心見性。這叁個法門都是屬于快捷方式,快捷方式當中的快捷方式那就是淨土。淨宗法門不可思議,真正是大智、大願這種根性,才能得到淨宗真實利益。

  大願、大智與讀書認不認識字確實沒有關系,這一點我們要清楚。與什麼有關系?與清淨心有關系,與平等、慈悲有關系。惠能大師爲我們所示現的,他開悟之後,哪一宗都通,全通了。他沒有念過書,他不認識字,你看他慈悲、謙虛。普賢十願,你細心去對照他一生的行誼,「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你一條一條去對,他統統圓滿做到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佩服的地方,應當向他學習。念老末後這個結論,說明他在這個法會上代表禅淨是一不是二。禅不能成就,淨能成就,成就的地位跟禅沒有兩樣,甚至于比禅還要殊勝。

  再看第叁位菩薩,「當來承傳,彌勒菩薩」。「彌勒,此雲慈氏」,彌勒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慈悲,「菩薩之姓也,名阿逸多,此雲無能勝」,翻成中國意思是無能勝。「具足」,姓跟名合起來這是具足,意思是「慈無能勝」,那說他特別慈悲。在中國南宋,跟嶽飛同時代,布袋和尚,《高僧傳》上有記載,但是他姓什麼沒有人知道,從哪裏來的也不曉得。這個和尚也好像是瘋瘋顛顛的,每天背個大布袋到處去化緣、去遊化,人家供養他的東西往布袋裏一放,背著就走了。傳記裏面有記載,有人向他請教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放下,兩個手也表示,就是叫一切放下,大家看這個樣子懂得了。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拿起來,背了就走了。這個含意很深,放下之後要提得起,放下之後就放下了,提不起來,那沒用處;放下是自己,提起是爲衆生。沒人曉得,圓寂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化身來的。自己把自己身分暴露之後,真走了,這在佛法承認,這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說自己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說了又不走,這是假的,這是在迷惑衆生。說了走了,你再想親近他親近不到了。

  所以,確實有真人、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他不透露身分,你完全看不出來。他做的一些事情,有的時候你很歡喜,點頭贊歎,有時候你也會搖頭,你覺得他做錯了,其實他有他的道理在。你要能看穿了,你才曉得他沒有一樁事情是做錯的,都是在教化衆生,都是在幫助衆生覺悟。衆生根性不相同,他所用的手段也不一樣,他們非常活潑,真實智慧,真實利益,這都是等覺菩薩再來的。所以中國人從此之後,彌勒菩薩統統塑布袋和尚的像,布袋和尚這尊像就流傳差不多是七、八百年了,南宋時代。

  「《彌陀疏鈔》雲: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這是說他姓的來源,在母胎當中就有慈悲心。「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願同此號,即得慈心叁昧」。這是講菩薩過去世,他發心修行這些事迹。曾經遇過大慈如來,發願學大慈如來,與大慈如來同號,就是彌勒,他得慈心叁昧。心永遠住在慈悲上,無論在什麼環境他的慈悲心不會退失,這叫慈心叁昧。「又昔爲婆羅門」,他曾經現身在婆羅門當中,「號一切智,于八千歲,修習慈行」。這個時間是增劫是減劫沒有記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人的壽命最長是八萬四千歲,最短是十歲,這平均年齡。從十歲開始,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再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又減到十歲,這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所以,在一個小劫當中,八千歲在增劫的時候有一次,減劫的時候也有一次。釋迦牟尼佛生在我們這個時候的出現,是人壽減劫,他出現的時候,那個時代人壽平均是一百歲。每一百年減一歲,到我們現在,在中國記載是叁千年,所以現在人的壽命平均是七十歲。這當中或長或短那是自己的業報不同。業報,佛告訴我們,健康長壽是屬于無畏施的果報。常修無畏,那也是慈心,不忍心殺害一切衆生,常常能夠照顧苦難衆生,這都是屬于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修習慈行,菩薩發慈悲心,修慈悲行,時劫很長很長。

  「又弗沙佛時」,弗沙佛是古佛,在那個時代,世尊跟彌勒菩薩都是弗沙佛的弟子,他們是師兄弟,「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常習慈定」。這是久遠劫之前,弗沙佛的時代。「又《思益經》雲:衆生見者,即得慈心叁昧」。彌勒菩薩的造像確實讓人看到生歡喜。所以中國寺院,寺院實在就是佛教的學校。中國的儒家,他們講學的地方多半稱書院。佛講學地方稱之爲寺,這個寺是皇帝命名的,這個名稱非常尊貴,直接屬于皇上管轄的機構稱爲寺。寺的意思它是永久設立,而不會被撤銷,也不會改變,永久設立的機構。我們現在到故宮,在故宮還可以看到故宮裏面一些辦事的機構,它有九個寺。學佛的人對鴻胪寺很熟悉,鴻胪寺管什麼?管外交。因爲最初摩騰、竺法蘭到中國來,這中國皇帝帕特使從西域把他們請來,鴻胪寺負責接待。以後跟中國朝野這一見面,雙方都非常歡喜,國家就把他們留下來,希望他們常住在中國。常住在中國,鴻胪寺就不能常住,鴻胪寺像外交部一樣的,它有賓館,臨時接待的。常住就給他們另外設立一個機構,也稱爲寺,中國人心地厚道,這個寺的名字叫白馬寺。那個時候首都在洛陽,白馬寺是第一個建立的,爲佛家教學的道場,稱之爲白馬寺。紀念佛像、佛經都是白馬辛辛苦苦從西域背到中國來,念白馬的功勞,不忘記牠。中國古人的厚道,對一個畜生辛勞都不忘記,何況對于人?

  當時白馬寺所負責的主要是佛經的翻譯,這是大量的工作,一直到宋,翻譯總共八百多年的時間,寺院承擔這個使命。第二個宣講,經翻過來之後要講解。當時的聽衆不是一般的百姓,都是朝廷的官員,士大夫階級,讀書人。漸漸的普及到民間,東晉南北朝之後就非常普遍,民間就很普遍了。學佛的風氣是帝王帶領的,影響非常大。那個時代,完全是依照世尊當年的模式,私人教學。一直到唐朝六祖惠能的徒孫,禅宗第八代馬祖、百丈這兩位大德,做了個佛教的革命工作,將佛教教學製度化,這叫佛教叢林。叢林就跟大學一樣,製度化了,它有組織。叢林的主席就是校長,現在叫校長,或者叫方丈、叫住持,這些名字都可以稱他。他下面有叁個綱領執事,就是叁個部分,第一個是管教學的首座和尚,像現在學校的教務長,維那管訓導,監院管總務。一直到現在寺院裏頭還有這個稱呼,可是管總務的是真的有,首座跟維那都變質了,實際上的工作都沒有了。現在首座是個虛名而已,對他一種尊重;維那則上下殿早晚課裏頭領衆,以前是管訓導的。這個製度好,在中國産生很大的效果。叢林製度之衰,衰在清朝末年,應該是在慈禧太後的時代。因爲她不尊重佛法,她不重視傳統文化,在佛門裏面說,她造的業就很重了。

  到今天不但叢林沒有了,小寺院也沒有了。佛法的承傳,在我們這一代是不是最後一代,很難講,將來還能不能複興,沒有人敢說。爲什麼?經教丟掉了,佛教是教育,現在變成宗教。以前學佛的人對于經典沒有不研究的,而且深入,真正依教奉行,契入境界。所以世尊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那是世尊在世的時代,有講經的,釋迦牟尼佛講經,天天講經,有聽經的,聽衆很多。序分裏面所記載的那些聽…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