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是真正修行人最大的忌諱。所以,善護叁業在本經裏頭,是把口業擺在第一條,這都不多見的。本經講善護叁業,第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看一般經典裏面,講到叁業一定先講身、口、意,我們這個經上是口、身、意,它順序調了,這裏頭有深意在裏頭。口業最容易犯,最困難的,就是口業,很容易造。所以,一定要謹言,小心謹慎,多聽少說。真正有智慧的人、聰明人,言語一定少,言語雖然少,有分寸、有力量,讓人聽到能受感動。
布袋和尚在中國的示現感人很深,中國人稱他作歡喜佛,把他放在寺廟大門口天王殿的當中。天王殿是山門,你一進門頭一個就看到他,旁邊是四大天王,頭一個看到他。那代表什麼意思?像彌勒菩薩這樣慈心,慈悲心、歡歡喜喜的人才能入佛門,佛家「慈悲爲本,方便爲門」。有貪瞋癡慢疑,這都沒辦法入佛門,這個五條是入佛門的五大障礙,這個東西要拔除,真的入佛門了。首先學的四大天王的表法,東方天王代表負責盡職,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負責任,盡心盡力去做。南方天王代表增長,要天天有進步,日新又新。西方天王代表多看,北方天王代表多聽,這是手段,多看、多聽你才能增長智能。
他的塑像都含的很深教育意義在當中,東方天王拿的是琵琶,弦樂器,表什麼?表中道。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能太過頭,也不能不到位;不到位是傲慢,太過頭了顯得巴結人,要守禮。現在人見人最敬禮是叁鞠躬,你在叁鞠躬後頭再加一鞠躬,就巴結人了,這個不合禮;人家叁鞠躬,我兩鞠躬就夠了,顯得傲慢。一定要如理如法,不能過分,不能夠不到,代表中道。那個弦你看太緊了它就斷掉,太松了它又不響,一定調到恰到好處,音色才美。所以它是表法的。在儒家代表中庸之道,佛法就是講中道,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中道是沒有標准的,因時、因地、因人、因事不同,活的,自己要能夠把握住,這是智慧。南方天王手上拿的劍,劍代表智慧,斷除一切煩惱,洗刷一切垢穢。西方天王要多看,這個社會很複雜,多變的,變化很大。他手上拿的是龍、是蛇,龍蛇都是代表多變,非常不穩定。右手拿著個珠,代表叁昧,在變化當中你能夠不變,你就能看出它,你才能掌握多變的人事物的環境。北方天王拿的傘蓋,傘蓋就今天講的防止汙染,特別是防止心地上的汙染。
你看它都有意思在裏頭的,你都要是知道的話,這不就是教育嗎?所以佛教教育跟藝術融合在一起,這是最圓滿的教學方式。不像現在,藝術跟課堂分開的,上完課之後到博物館去參觀。佛教的教室就是博物館,博物館就是教室,它融合在一起。所以寺院它是個藝術,多彩多姿藝術的宮殿,這教室,你在這個地方,你所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全是智慧。這是我們用最簡單的話來介紹天王殿,每個殿堂都有表法,很深的用意。我們就在這裏能想到彌勒菩薩。
我們再往下看,「又《悲華經》雲:發願于刀兵劫中擁護衆生」,這真的是大慈大悲。刀兵劫是戰爭,在戰爭當中他擁護衆生。這個地球有史以來戰爭沒中斷過,只是規模有大小不一樣,地區有廣狹不同。菩薩大慈大悲,在戰亂當中保佑衆生,用什麼保佑?用慈悲,中國人講的「仁義忠恕」。怎樣化解這個災難?那是教育,教育確確實實能解決問題。衆生迷失了自性,這就變成佛經上常常講的可憐憫者,爲什麼?他本來是佛,現在變成這樣的,他本來是「清淨平等覺」,現在變成無惡不造。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個原因一定把它找到。原因找到你就不會再責怪他,你會同情他,你會原諒他,你會幫助他回頭。
第一步幫助他斷惡修善,在六道裏頭保住人天的身分,不墮惡道。在思想上,要幫助他認識宇宙萬有的真相,讓他了解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事物跟自己什麼關系。這個關系中國人是最重視,但是中國人講得不究竟、不圓滿,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不再向上提升了。《弟子規》裏頭發展的,「凡是人,皆須愛」,人以外,畜生要不要愛?有,也說到了,「愛屋及烏」,這說到了禽獸。有沒有說到植物?也有,山河大地也有,但是虛空法界就沒有了。佛家講的這個慈悲、愛心遍法界虛空界,佛法的心量沒有止境的,真正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是真心,說到究竟圓滿。這心是什麼心?慈悲心、愛心。自性是真誠,體是真誠,真,它不是假的,誠,不是虛僞的。對待一切,或是自或是他,都是一片愛心,這個愛裏頭有「清淨平等覺」,對自己如是,對別人亦如是,自他不二。這樣就能解決問題,就能真正幫助苦難衆生,消煩惱、化災難。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特別需要菩薩的慈悲。
底下講,「是則慈隆即世,悲臻後劫,至極之慈,超出凡小,故無能勝」,沒有能勝過他的。我們學佛,彌勒菩薩是我們學佛頭一個對象,因爲我們一進山門第一個看到他。所以佛家有所謂的「慈悲爲本,方便爲門」,他代表了整個的佛法。確確實實代表了今天我們講的宗教的核心,無論是哪個宗教沒有不講慈悲的。佛家講慈悲,《新舊約》,叁個宗教所依據的經典,猶太教依《舊約》,基督教依《新約》,天主教《新舊約》都學。這部《聖經》裏講什麼?「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就是彌勒菩薩的慈悲。伊斯蘭教,這是世界上信仰人口很多的宗教,他們告訴我,他們的信徒全球大概有十五億。基督教,通常是把這叁個合在一起,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合在一起,二十多億人。這兩個宗教加起來超過世界人口一半,超過了。你看《古蘭經》每一段經文前面,一定有一句「真主確實是仁慈的」。所以,我們看許許多多宗教經典,我們用四個字就全包括了,「仁慈博愛」,統統包括了。仁慈博愛是所有宗教的核心,彌勒菩薩代表了。
「大士位居補處」,這是說他現在,他是我們現前的娑婆世界第五尊佛,現在是補處菩薩,後補佛。在什麼地方?在兜率天,「現在兜率內院」。「四千年後」,這個四千年是兜率天的四千年,兜率天人的壽命四千歲,是他們那個天上的四千歲。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時差太大了。我們要這樣計算下來,一天是四百年,四千歲,這裏講「指兜率天之四千年,相當于地球上之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他什麼時候到地球上來示現成佛?在地球上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之後他來了。「下生此界成佛」,是我們賢劫第五尊佛,釋迦牟尼佛之後第五尊佛。大迦葉尊者在雞足山入定,等他下來,迦葉尊者還在,現在叁千多歲,將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給他。「福德殊勝。叁會龍華,度生無量」。釋迦牟尼佛一生叁百余會,辦班教學叁百余會;彌勒菩薩的會只有叁會,叁會都很大,時間都很長。我們釋迦牟尼佛最大的一會,在我們世間人看是般若,《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所以,彌勒菩薩的法緣非常殊勝,雖然只有叁會,會衆、得度的人數這是無量無邊。慈悲,無論到什麼地方都受人歡迎、都受人尊重,你愛人,人家怎麼會不愛你!菩薩首先就把愛布施出去,對誰他都是先愛他。
「本經以上叁大士爲菩薩衆中上首,蓋因叁大士淨土緣深,正好影響海會大衆,同歸淨土。」在本經衆成就當中的菩薩衆,會集本是以這叁位菩薩爲上首。「《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于逝多林中,發十大願王。繼雲: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這段經文,我們看出他跟淨土宗的關系,跟淨土宗的緣分。「又偈雲」,這都是《普賢行願品》裏面經文,我早年就是看到這兩首偈,我對淨土才相信。「又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從這首偈裏頭很清楚我們就看出,他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才成就這個大願。也就是說,他的十大願王怎麼修圓滿的?在極樂世界修圓滿的,極樂世界對他的幫助就太大了。換句話說,他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這樣的殊勝功德,能叫他十大願王每一願都圓滿,這不可思議的境界。
我們看這段文,普賢菩薩在逝多林中發十大願王,十願發後他又說,是人臨命終時,跟他一樣發十大願,修普賢行。所以普賢跟淨宗關系非常密切,第二品就是「德遵普賢」,第二品還是序分。換句話說,極樂世界修什麼法門?就修十大願王,每個人都是修十大願王成就的。世尊在《華嚴經》上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而十大願王的圓滿還在西方極樂世界。難怪《華嚴經》最後一著,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的圓滿,大願的圓滿是在極樂世界。我們就肯定了、明白了,這十願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這個理跟事就清清楚楚的。也就肯定古大德都說,《華嚴》、《法華》最後的歸趣就是極樂世界,就是《無量壽經》。所以說,《華嚴》是一切法門的根本,《無量壽》是《華嚴》的核心。
我們對這部經的地位搞清楚了,這部經的功德、利益明白了,信心跟願心才生得起來。八萬四千法門,爲什麼你會選到這一門?無量諸佛世界,爲什麼選擇極樂世界?你對它認識不清楚,不能透徹明了,半信半疑,這是正常現象,一點都不奇怪。一聽了就完全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我們就知道,那是經中所說的,這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過無量諸佛如來。這一生遇到這個緣分,得無量諸佛威神加持,你才能立刻相信不懷疑,而且發願往生,真幹,你真成就了。這也不是偶然的事,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到一個人的過去世,如果每個人的過去世生生世世我們都了解,我們就不稀奇了,知道人家善根深厚。所以,修十大願王,真正依照十大願王去修學。
所以我們淨宗學會當年成立,在美國,我寫了個緣起,裏面提出修行五門功課,簡單扼要,人人都能記得住。第一門淨業叁福;第二門六和,六和敬;第叁門叁學,戒定慧叁學;第四門六度;第五門普賢十願,就夠了,我們認真學習這個,決定得生淨土。雖然提出來了,十幾年看不出效果,我就著急了,這什麼原因?不難,說起來大家都知道,爲什麼還不能成功?到底毛病出在哪裏?我們的叁福、六和(六和敬)、叁學(戒定慧)跟六波羅蜜做不到,是因爲什麼?叁福裏頭第一條不能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沒做到,其余的全落空了。這怎麼辦?我們想到這一條怎麼做法?這就想到儒釋道的叁個根。叁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希望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後面「修十善業」,有前面兩個這樣的基礎,《十善業》就沒有問題。所以儒釋道的叁個根都在淨業叁福第一條,引起我們重視,這麼多年來愈想愈有道理。如果不從儒釋道叁個根下手,佛教都變成清談,都變成玄學,不能落實。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九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