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九集▪P3

  ..续本文上一页,这是真正修行人最大的忌讳。所以,善护三业在本经里头,是把口业摆在第一条,这都不多见的。本经讲善护三业,第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看一般经典里面,讲到三业一定先讲身、口、意,我们这个经上是口、身、意,它顺序调了,这里头有深意在里头。口业最容易犯,最困难的,就是口业,很容易造。所以,一定要谨言,小心谨慎,多听少说。真正有智慧的人、聪明人,言语一定少,言语虽然少,有分寸、有力量,让人听到能受感动。

  布袋和尚在中国的示现感人很深,中国人称他作欢喜佛,把他放在寺庙大门口天王殿的当中。天王殿是山门,你一进门头一个就看到他,旁边是四大天王,头一个看到他。那代表什么意思?像弥勒菩萨这样慈心,慈悲心、欢欢喜喜的人才能入佛门,佛家「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有贪瞋痴慢疑,这都没办法入佛门,这个五条是入佛门的五大障碍,这个东西要拔除,真的入佛门了。首先学的四大天王的表法,东方天王代表负责尽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负责任,尽心尽力去做。南方天王代表增长,要天天有进步,日新又新。西方天王代表多看,北方天王代表多听,这是手段,多看、多听你才能增长智能。

  他的塑像都含的很深教育意义在当中,东方天王拿的是琵琶,弦乐器,表什么?表中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能太过头,也不能不到位;不到位是傲慢,太过头了显得巴结人,要守礼。现在人见人最敬礼是三鞠躬,你在三鞠躬后头再加一鞠躬,就巴结人了,这个不合礼;人家三鞠躬,我两鞠躬就够了,显得傲慢。一定要如理如法,不能过分,不能够不到,代表中道。那个弦你看太紧了它就断掉,太松了它又不响,一定调到恰到好处,音色才美。所以它是表法的。在儒家代表中庸之道,佛法就是讲中道,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中道是没有标准的,因时、因地、因人、因事不同,活的,自己要能够把握住,这是智慧。南方天王手上拿的剑,剑代表智慧,断除一切烦恼,洗刷一切垢秽。西方天王要多看,这个社会很复杂,多变的,变化很大。他手上拿的是龙、是蛇,龙蛇都是代表多变,非常不稳定。右手拿着个珠,代表三昧,在变化当中你能够不变,你就能看出它,你才能掌握多变的人事物的环境。北方天王拿的伞盖,伞盖就今天讲的防止污染,特别是防止心地上的污染。

  你看它都有意思在里头的,你都要是知道的话,这不就是教育吗?所以佛教教育跟艺术融合在一起,这是最圆满的教学方式。不像现在,艺术跟课堂分开的,上完课之后到博物馆去参观。佛教的教室就是博物馆,博物馆就是教室,它融合在一起。所以寺院它是个艺术,多彩多姿艺术的宫殿,这教室,你在这个地方,你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接触到的全是智慧。这是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介绍天王殿,每个殿堂都有表法,很深的用意。我们就在这里能想到弥勒菩萨。

  我们再往下看,「又《悲华经》云: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这真的是大慈大悲。刀兵劫是战争,在战争当中他拥护众生。这个地球有史以来战争没中断过,只是规模有大小不一样,地区有广狭不同。菩萨大慈大悲,在战乱当中保佑众生,用什么保佑?用慈悲,中国人讲的「仁义忠恕」。怎样化解这个灾难?那是教育,教育确确实实能解决问题。众生迷失了自性,这就变成佛经上常常讲的可怜悯者,为什么?他本来是佛,现在变成这样的,他本来是「清净平等觉」,现在变成无恶不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个原因一定把它找到。原因找到你就不会再责怪他,你会同情他,你会原谅他,你会帮助他回头。

  第一步帮助他断恶修善,在六道里头保住人天的身分,不堕恶道。在思想上,要帮助他认识宇宙万有的真相,让他了解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事物跟自己什么关系。这个关系中国人是最重视,但是中国人讲得不究竟、不圆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不再向上提升了。《弟子规》里头发展的,「凡是人,皆须爱」,人以外,畜生要不要爱?有,也说到了,「爱屋及乌」,这说到了禽兽。有没有说到植物?也有,山河大地也有,但是虚空法界就没有了。佛家讲的这个慈悲、爱心遍法界虚空界,佛法的心量没有止境的,真正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是真心,说到究竟圆满。这心是什么心?慈悲心、爱心。自性是真诚,体是真诚,真,它不是假的,诚,不是虚伪的。对待一切,或是自或是他,都是一片爱心,这个爱里头有「清净平等觉」,对自己如是,对别人亦如是,自他不二。这样就能解决问题,就能真正帮助苦难众生,消烦恼、化灾难。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特别需要菩萨的慈悲。

  底下讲,「是则慈隆即世,悲臻后劫,至极之慈,超出凡小,故无能胜」,没有能胜过他的。我们学佛,弥勒菩萨是我们学佛头一个对象,因为我们一进山门第一个看到他。所以佛家有所谓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他代表了整个的佛法。确确实实代表了今天我们讲的宗教的核心,无论是哪个宗教没有不讲慈悲的。佛家讲慈悲,《新旧约》,三个宗教所依据的经典,犹太教依《旧约》,基督教依《新约》,天主教《新旧约》都学。这部《圣经》里讲什么?「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就是弥勒菩萨的慈悲。伊斯兰教,这是世界上信仰人口很多的宗教,他们告诉我,他们的信徒全球大概有十五亿。基督教,通常是把这三个合在一起,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合在一起,二十多亿人。这两个宗教加起来超过世界人口一半,超过了。你看《古兰经》每一段经文前面,一定有一句「真主确实是仁慈的」。所以,我们看许许多多宗教经典,我们用四个字就全包括了,「仁慈博爱」,统统包括了。仁慈博爱是所有宗教的核心,弥勒菩萨代表了。

  「大士位居补处」,这是说他现在,他是我们现前的娑婆世界第五尊佛,现在是补处菩萨,后补佛。在什么地方?在兜率天,「现在兜率内院」。「四千年后」,这个四千年是兜率天的四千年,兜率天人的寿命四千岁,是他们那个天上的四千岁。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时差太大了。我们要这样计算下来,一天是四百年,四千岁,这里讲「指兜率天之四千年,相当于地球上之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他什么时候到地球上来示现成佛?在地球上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之后他来了。「下生此界成佛」,是我们贤劫第五尊佛,释迦牟尼佛之后第五尊佛。大迦叶尊者在鸡足山入定,等他下来,迦叶尊者还在,现在三千多岁,将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给他。「福德殊胜。三会龙华,度生无量」。释迦牟尼佛一生三百余会,办班教学三百余会;弥勒菩萨的会只有三会,三会都很大,时间都很长。我们释迦牟尼佛最大的一会,在我们世间人看是般若,《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所以,弥勒菩萨的法缘非常殊胜,虽然只有三会,会众、得度的人数这是无量无边。慈悲,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受人欢迎、都受人尊重,你爱人,人家怎么会不爱你!菩萨首先就把爱布施出去,对谁他都是先爱他。

  「本经以上三大士为菩萨众中上首,盖因三大士净土缘深,正好影响海会大众,同归净土。」在本经众成就当中的菩萨众,会集本是以这三位菩萨为上首。「《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于逝多林中,发十大愿王。继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这段经文,我们看出他跟净土宗的关系,跟净土宗的缘分。「又偈云」,这都是《普贤行愿品》里面经文,我早年就是看到这两首偈,我对净土才相信。「又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从这首偈里头很清楚我们就看出,他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才成就这个大愿。也就是说,他的十大愿王怎么修圆满的?在极乐世界修圆满的,极乐世界对他的帮助就太大了。换句话说,他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五劫修行这样的殊胜功德,能叫他十大愿王每一愿都圆满,这不可思议的境界。

  我们看这段文,普贤菩萨在逝多林中发十大愿王,十愿发后他又说,是人临命终时,跟他一样发十大愿,修普贤行。所以普贤跟净宗关系非常密切,第二品就是「德遵普贤」,第二品还是序分。换句话说,极乐世界修什么法门?就修十大愿王,每个人都是修十大愿王成就的。世尊在《华严经》上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而十大愿王的圆满还在西方极乐世界。难怪《华严经》最后一着,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的圆满,大愿的圆满是在极乐世界。我们就肯定了、明白了,这十愿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这个理跟事就清清楚楚的。也就肯定古大德都说,《华严》、《法华》最后的归趣就是极乐世界,就是《无量寿经》。所以说,《华严》是一切法门的根本,《无量寿》是《华严》的核心。

  我们对这部经的地位搞清楚了,这部经的功德、利益明白了,信心跟愿心才生得起来。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你会选到这一门?无量诸佛世界,为什么选择极乐世界?你对它认识不清楚,不能透彻明了,半信半疑,这是正常现象,一点都不奇怪。一听了就完全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我们就知道,那是经中所说的,这个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过无量诸佛如来。这一生遇到这个缘分,得无量诸佛威神加持,你才能立刻相信不怀疑,而且发愿往生,真干,你真成就了。这也不是偶然的事,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到一个人的过去世,如果每个人的过去世生生世世我们都了解,我们就不稀奇了,知道人家善根深厚。所以,修十大愿王,真正依照十大愿王去修学。

  所以我们净宗学会当年成立,在美国,我写了个缘起,里面提出修行五门功课,简单扼要,人人都能记得住。第一门净业三福;第二门六和,六和敬;第三门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门六度;第五门普贤十愿,就够了,我们认真学习这个,决定得生净土。虽然提出来了,十几年看不出效果,我就着急了,这什么原因?不难,说起来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还不能成功?到底毛病出在哪里?我们的三福、六和(六和敬)、三学(戒定慧)跟六波罗蜜做不到,是因为什么?三福里头第一条不能落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没做到,其余的全落空了。这怎么办?我们想到这一条怎么做法?这就想到儒释道的三个根。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希望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后面「修十善业」,有前面两个这样的基础,《十善业》就没有问题。所以儒释道的三个根都在净业三福第一条,引起我们重视,这么多年来愈想愈有道理。如果不从儒释道三个根下手,佛教都变成清谈,都变成玄学,不能落实。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九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