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一集) 2011/11/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6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二百九十一面,第四行:
「《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彌勒問佛:若有衆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于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這是「發勝志樂會」,這十種心,我們從《叁藏法數》裏面節錄出來,十種,我們學了前面四種。這個第四,我們從第四念起好了。「無執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觀察于一切法,不生執著,是名無執著心」。這條裏頭最重要的就是智慧觀察一切法,我們今天欠缺的就是這一條。智慧從哪裏來?不是學來的,智慧是從清淨心裏面現出來的。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智慧生不起來,是心不清淨,經聽得再多,是屬于知識。如果是清淨心聽經就生智慧,心不清淨,聽經是知識,博聞強記,屬于這一類的,他的分別執著依舊非常熾盛。這總的關鍵問題還是在放下。所以我想到早年章嘉大師傳給我的,看破、放下。爲什麼放不下?沒有看破。看破、放下雖然相輔相成,絕大多數的人要從放下下手。第一個是放下,提升你的看破,然後才會相輔相成。放下,內外都要放,內外統統不執著,清淨心容易現前。學習的方法當然非常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怎麼樣幫助我們看破,怎樣幫助我們放下,各人的機緣又不相同。看破放下是總綱領、總原則,要在各人會用,這叫善巧方便。
對于人事物一切法,確實要用智慧來觀察。我們在大乘教裏面學了不少年,特別是在圓教經典裏面,《華嚴》、《法華》、《楞嚴》這都是講理的。理明白了,就容易放下,知道爲什麼要放下;理沒有搞清楚,情執很深,換句話說,不容易放下,原因在此地。最難搞清楚、搞明白的就是宇宙的源起,佛說的跟科學家講的不一樣。科學家說的不能服人心,我們聽得很多,好像都有理由,不能叫人心服口服;佛所講的,沒有證明,佛說唯證方知,誰證明了?所以多半是半信半疑,這都造成我們修學的障礙。念佛不能專心,處世還是隨順煩惱習氣,變成是真正功夫提不起來,所以進步非常緩慢。
難得近代的科學家,現在他們稱爲前衛科學,就是還沒有被科學家普遍承認,但是實驗確實有證據,不是隨便說的。這個裏頭最重要的,就是心理跟物理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在科學上來講是個革命性的發現。德國的普朗克,首先發現了物質現象的真相,是意念累積産生的一種幻相,實際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這是他說的。物質的基礎是意念,所以現在新的科學提出「以心控物」,意念可以控製物質現象。現在西方確實真的應用在生活上了,特別是用在醫療。用善的念頭讓我們身心健康,遠離疾病,甚至于致命的這些疾病,嚴重疾病,意念都能夠治好。這個例子是愈來愈多。科學家根據他們學習的理論,意念集中的能量非常不可思議,不但能改變我們身心健康,能改變星球。星球出了問題,可以用意念去把它彌補;換句話說,可以化解地球的災難。這個跟佛經上講的愈來愈接近。他說以心控物,佛家的理論說境隨心轉,物質環境是根據你念頭在轉變,念善一切都善,念頭不善,一切負面作用就出來了。
學重要,非常重要,學以致用更重要!學了不能沒用處,學了如何能應用生活上,用在工作,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個學問是實學。佛的經論是實學,傳統文化、祖宗留下來的全都是實學。這些東西,典籍在,學的人愈來愈少。將來我看還是現在這些前衛科學家他們來帶動,向古聖先賢學習,向傳統文化學習,這社會才會安定,地球的災變才能夠化解。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夠遇到,這非常非常的幸運!遇到真搞清楚、真搞明白,锲而不舍的去學習它,不但度自己,而且能度衆生。
不生執著,在佛法裏頭非常重要的一句話,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執著。爲什麼不能執著?它不是真的。佛法也是因緣生法,既然是因緣生法就不是真的;真的是不生不滅,因緣生法有生有滅。你看佛所說的,說得真好,佛法有人講、有人聽、有人學、有人證果,這叫正法。反過來,沒有人講、沒有人聽、沒有人學,這叫滅法,有生有滅。既是有生滅法,它就是無常的,它不是真的。所以《金剛經》上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個話說的有道理。世間法是生滅法,佛法也是個生滅法,衆生有感它就生了、就應了,沒有感它就滅了。不生不滅的才是真的,什麼東西不生不滅?真心不生不滅。
真心是什麼?能起念頭的那個心,不是念頭,念頭有生滅。念頭從哪裏生的、從哪裏滅的,那個能起念頭的那是真心,那個東西不生不滅。就像波浪一樣,波浪有生有滅,有大浪有小浪,波浪從哪裏來?水。水沒有生滅,再大的浪它還是水,平靜的它也是水,它不生不滅。我們從這個比喻裏面去曉得,就是真心不生不滅,妄心就是風浪,真心好比水,妄心是浪。我們就知道了,佛講的清淨心即是真心,平等心是真心,清淨、平等起的作用就是覺悟。大乘經教上佛常說,「覺心不動」,動就是不覺,一念不覺,無明就生起來了,無明就是阿賴耶,阿賴耶是動的。所有物質現象是動的,絕對沒有一個物質是靜止的,沒有,全是動的。因爲能生物質的是阿賴耶,阿賴耶是動的,動的它不會生個不動的。這些道理我們學了之後要常常去思惟它,然後利用這些東西來觀照,來看世間萬事萬物,我們就真正看到像佛經上講的無常。
我們現在如何回歸到自性?方法很多,從理論上講,任何方法都能夠回歸,你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它就回歸了。反其道裏頭最重要的,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輔助,它的核心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它的前方便,從這裏下手,這就是禅定的原理,原理原則。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本定,起心動念是控製意識,最重要是控製第六識跟第七識。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雖然甚深禅定我們現在還做不到,能把世緣看淡一點,執著不能完全放下,也要淡薄一點,那就有進步。進步不能自己滿足,爲什麼?我們還沒有到出離六道,距離出離六道輪回還很遙遠。見思煩惱都斷了才真正出離六道,就是說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真不執著了,這是四果阿羅漢他能做到的,超越六道輪回了。還超越不了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必須是不起心不動念,因爲十法界也不是真的。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第五「起淨意心」。這是一個一個往上提升,最初一個是無損害心,這是最嚴重的,不能夠殺害衆生。這個能做到了,再提升無逼惱心,不能讓衆生因我而生煩惱。反過來,大乘教裏面常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這是什麼?布施喜悅!彌勒菩薩是代表,布施喜悅。人怎樣才能真正喜悅?那就是真的不執著了,真看破,以平等心對待一切衆生,歡喜心生出來。這個歡喜不是刺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是快樂,那不是喜悅,那是從外面的刺激,不是從內心生的;內心生的是真的喜悅,夫子有感受,「學而時習之」非常快樂,這是從內發的。大乘佛法裏面講「常生歡喜心」,那是內發的,那是喜悅;教化衆生,看到衆生得利益,那是快樂。
「念佛之人,能離世間雜染之法,複于利養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淨意心」。這也教給我們怎樣去做,對世間,雜,雜是多,世間事情太複雜、太多;染就嚴重了,染是什麼?受想行識是染,你被染汙了。受是有感受,身有苦樂的感受,心有憂喜的感受。你生出苦樂憂喜了,要知道,苦樂憂喜全是假的,你沒有把它看破,你真的有苦樂憂喜,你心不清淨了;苦樂憂喜舍統統沒有,清淨心。學佛怎麼修?觀照怎麼觀法?順境,那個喜悅心剛剛生出來,錯了,這不是喜悅,這是感情。我看他很順眼、很歡喜,全是假的;不歡喜的,看到討厭、起怨恨。這叫人之常情。他爲什麼脫離不了六道?原因就在此地。他每天生活在這個裏頭,生活在佛家講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他生活在這裏頭。
觀自在菩薩有智慧,「照見五蘊皆空」,人家照得徹底。照得什麼地方的五蘊?一念,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念,那一念裏頭五蘊具足。這一念就是阿賴耶的業相,「心有所念」;「念念成形」,形是阿賴耶的境界相,就是物質現象;「形皆有識」,那個識就是受想行識。你看把阿賴耶的叁細相,業相、境界相、轉相,彌勒菩薩說出來了。五蘊從這裏看,才叫從根上看出來了。所有一切萬事萬物統統離不開五蘊,五蘊就是今天所說的,它裏頭有精神,精神跟物質的基礎,基本粒子,科學家稱它爲粒子,都是它組合的。它本身是五蘊,所組合的一切,無論是動物、植物、礦物、山河大地統統都是它組織的。基本粒子是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所組織成的東西當然都沒有例外的,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菩薩能夠離世間雜染之法,他看破了,這個東西不是真的,五蘊皆空。這是從理上講。
下面從事上講,「複于利養等事」,這是我們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什麼樣態度?常生知足之心。有很好,沒有也很好,叫做知足。儒家也說,你命裏頭是富貴人,安于富貴,是貧賤人,安于貧賤,他都知足,社會安定,沒有人爭論。那是什麼?聖賢教育成功了。那人爲什麼富貴,我爲什麼貧賤?你要跟人家求平等,這個于理上講不通。五個手指伸出來不一樣齊,我要平等,把長的全部砍掉,短的再給它接上去,這行嗎?這能解決問題嗎?這不懂因果!富貴是前世修的福,貧賤是過去生中沒修,這個道理只有佛能說得清楚。但是從前人聽,現在人不聽,現在人說,他是人,我也是人,爲什麼他富貴?我要分他的財産,我要奪他的。現在人不相信因果,他的財産你能奪得到嗎?奪不到。你把他殺了,他命裏有的還是有,他命裏的財富沒有享完被你奪去了,他到來生還做富貴人。命裏那個富沒有消完,他還有,還有余福;你沒有福,現在在造罪業。理上講不通。
這個道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