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儒釋道都講。中國講君子、聖賢,爲什麼?他們是明白道理的人,對一些事實真相了解得很清楚,所以他能夠安貧樂道,于人無爭,于世無求。君子無所爭,不會跟人競爭,心是平靜的,平靜的心生智慧,智慧裏頭有樂趣。孔子當年在世,沒有做過大官,家庭也不富裕,勉強可以度日。弟子顔回是學生當中最優秀的學生,但是他命很薄,你看不但是短命,他物質生活非常缺乏,居陋巷,箪食瓢飲。這是說他生活狀況,吃飯連飯碗都沒有,喝水一個水杯子都沒有,喝水用葫蘆瓢,吃飯,竹子編一個竹簍盛飯。這樣的生活環境,一般人受不了,可是顔回是最快樂的人,沒有把這些事情看作是憂心的,他真正代表了常生知足之心。顔回的智慧不是天生的,從哪來的?知足而來的。他對物質生活沒放在心上,那樣清寒貧苦的生活他過得很快樂,每天能吃得飽,足了。享受的是道,跟夫子所學的,他全學會了,全聽懂了,而且應用在生活上,現在叫活學活用,他快樂。夫子心裏有數,他那些東西他是全部得到了,別的學生得到一部分,他是全部得到。所以學東西要會用心,用心去學,用清淨平等覺去學佛,你就真能學到。
前面兩條,無損害、無逼惱,就是儒家所講的格物。現在有很多人把格物的意思講錯了,格物不是研究,不能解釋錯誤。司馬光就講得很清楚,格是什麼?格是格鬥,物是欲望,物欲;也就是說我們要跟物欲做一次鬥爭,要戰勝物欲,這叫格物。戰勝物欲,你就不會被物欲誘惑。現在的人很可憐,都是物欲的俘虜,都跳不過它的手掌。物欲帶給你是什麼?貪瞋癡慢;克服了物欲,你就清涼自在。所以這不是好東西。古今中外真正修道的人,對物欲非常淡薄。古時候修行人都住在山上,有一點點小塊的地,自己種植一點,他生活就夠了。中國古人,古書裏頭記載,五畝之地就可以養一家生活,養他的父母子女。佛教傳到中國,百丈大師提倡自給自足,「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寺院裏頭提倡農耕,施主對寺廟不是以金錢布施爲主,是以恒産山林土地捐贈給寺廟。所以寺廟的經濟來源,多半寺廟田地多了,租給農夫去耕種,向農夫收租,這是寺廟經濟的來源。所以他不靠信徒,他不化緣、不募捐,心就是定的,不攀緣了。
現在寺廟沒有財産,那得靠你自己想辦法。方法是有,恢複叢林,回歸教育。寺廟是個學校,裏面一樣開課程,你來讀書可以收學費,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得改變。現在交通便捷,一個好的學校,佛教有它的優點,每個宗派都有非常重要的典籍,做爲一門深入專攻。像中國在過去,《華嚴》,五臺山第一,想學《華嚴》都到五臺山去;想學《法華》都到天臺去,浙江天臺去了;學法相唯識,到洛陽去,大慈恩寺。就像辦學校,你這個學校有一個科目是世界之冠,大家向往,大家來學習,那就有很大的號召力。淨土宗是廬山,江西廬山東林念佛堂慧遠大師興起來的。宗教必須回歸到社會教育,對社會會起很大作用。這個裏頭有專門的學術,是一般學校學不到的。大學不可能用這個東西教學,即使用佛法裏的教材,但方法不一樣,不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就沒有辦法達到尖峰。佛門可以做到,我這一門功課可以學十年,锲而不舍,達到登峰造極。佛教登峰造極就是大徹大悟!一門,守住這個規矩不變,這就是持戒;深入之後一定會得叁昧,就是得定,因定開慧,大徹大悟。一般學校不是用這個方法,他們的定慧沒有,所以他所學習的二年、四年,研究所兩年,大學四年。那都是學的一些知識,不能深入,收不到佛經裏面所講的那個標准的效果。所以知足常樂,知足比什麼都重要。
第六,「無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淨土,成佛種智,于一切時,念念不舍,是名無忘失心」。這十心是講念佛往生,所以不用舉別的例子了,就舉念佛。我們今天念佛常常把佛號忘掉了,又妄念起來了,佛號就沒有了。我們如果真的想到極樂世界,認真反省,我這一天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這十幾個小時,我心裏頭有阿彌陀佛的占多長小時?把阿彌陀佛忘掉了,心裏有妄想的時間占多少?這兩個一比較,然後就曉得我往生有沒有把握,很清楚。用什麼方法提醒自己?古人的方法是造佛像,家裏供佛像,讓你看到佛像就想起念佛,這是個方法。或者是經文寫成字畫,家裏面常常懸挂著,時時看見。現在印刷術進步,印的質量又好,價錢又低,這些方法在今天還是管用。目的無非是提醒自己不要把念佛忘掉,真求往生,一定要念念不舍。如果把這個事情當作是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其它的是小事,都可以不理,這個人決定得生。要知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無量劫來的事情全都了了,你真成就了,你這一生沒有白來。多少人,人是好人,就是雜念太多,佛號常常忘掉,臨終時候一念錯了,又去搞輪回。福報大的,修福,生天去了,造作罪業的,叁途去了。極樂世界很容易去,但是就是會把它忘掉。所以古人幫助我們,無論是在家、出家,教導我們去立兩堂功課,早晚課決定不要忘記。
我們看所有宗教,我看到回教,每天,《古蘭經》上規定的五次禮拜,向著麥加的這個方向,一天五次。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到這個時候你什麼都得放下,向麥加這個方向去禮拜。時間雖然不長,他一生做成習慣,這養成習慣,這個方法非常好。佛門裏的這個功夫,真精進是念念不舍,念念皆是阿彌陀佛,這種念佛在普通一般人講叁年就成就了。關鍵就是真放下,真的把這個世間看破了。我們在六道裏頭,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搞得這麼辛苦,到人間來還算好一點。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真話,不是假話,我們的起心動念肯定是惡念多善念少。五十一個心所裏面,善心所十一個,煩惱心所二十六個,這是從本身講,就是說你的煩惱多于善念。外面的環境就更不必說了,跟你煩惱相應的不曉得大多少倍,跟你十一個善心所相應的很少很少。所以人都變壞了,道理在此地。你要是真正通達大乘佛法,你一點都不覺得奇怪,你會覺得這很正常。可是,那個重業所感的果報就很可怕,感得來的是災難。災難來了怎麼辦?學佛的人知道,人是不會死的。這是不學佛的人不知道,學佛的人知道人不會死,身有生死,靈性沒有生死。
而且佛講得很好,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你本來是佛。什麼時候成佛在乎你自己,你自己什麼時候覺悟,就成佛了;什麼時候迷惑,你就墮六道去了。覺悟怎麼?覺悟就放下了,覺悟真正是明了,真忏悔,真錯了,搞六道輪回錯了。搞四聖法界是對了,四聖法界超越六道,他前面的路雖然很遙遠,他也是進進退退的,但是他不會退到六道。所以他終極的目標是成佛。人,這不論是那一道,最大的幸運是他一生能夠遇到淨土,這無比的幸運。爲什麼?遇到淨土,一般都一生當中成就了,搞其它的法門那是生生世世。這個法門要有善根,沒有善根的人不能接受。善根又不是一天成就的,佛在這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才真的明白了。每一個對淨宗有信心的人,想發願求生的人,過去生中都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沒有這樣的善根,怎麼會相信!跟你一講你就相信、就接受,哪有那麼容易!這一相信,肯發願、肯念佛就行了,念念不舍。
我提倡的十念法是從伊斯蘭那裏學來的,伊斯蘭一天五次,我那個十念法是一天九次,時間更短,換句話說更有效果。用這個方法修學,得利益的人很多,打電話、寫信告訴我,真管用!我這種十念法非常簡單,就是念十句佛號,用現在印光大師教的方法,念得清楚、聽得清楚、記得清楚,就十句。念的時候不要念得快,慢慢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自己念,自己聽,這一句佛號十念當中第幾聲,能攝心。十念當中時間短,兩分鍾就念完了,這兩分鍾不會有雜念,那就屬于淨念,叫淨念相繼,這個裏頭不可以讓東西夾雜進來。早晨起來念十句佛,晚上睡覺之前念十句佛,你看看,一次不會超過叁分鍾,什麼人都做得到。叁餐飯叁次,吃飯之前,我不念供養咒,我念十句阿彌陀佛。上午上下班兩次,上班之前,工作之前,念十聲佛號才開始工作;工作完了之後,念十聲佛號再離開。下午亦如是,就四次。總共九次,很簡單!這是什麼?這叫定課;其它的時間,有空就念佛,那叫散課。善導大師在《觀經》上講的,定善、散善,定善是定課念佛,散善是不定課的念佛。念佛是善,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你要做善事,最大的善事是念阿彌陀佛,你做其它的任何善事都不能跟它相比。念阿彌陀佛能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大善。所以,無忘失心是我們成敗的關鍵。我們看到自古至今,許許多多的念佛人不能往生,都犯了這個毛病。
第七是「無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于諸衆生,尊重恭敬,不生輕慢,是名無下劣心」。這一條也非常重要,這是養成什麼?普賢十願的第一願「禮敬諸佛」。用平等心看一切衆生,一切衆生皆是菩薩,一切衆生皆是佛,一切衆生皆是未來佛。在佛經上常常這樣教導我們,我們沒有把它落實,我們看到小動物還是輕視牠,牠是畜生,牠愚癡,這就是傲慢。如何能看到這些小動物生憐憫心、生慈悲心、生恭敬心、生尊重心,我們對牠尊重恭敬,我們稱牠爲菩薩。我們起心動念牠知道,所以跟這些小動物可以感應道交,真做它就真有效,牠就真有感應。初學的時候比較困難一點,你把那個難關克服過去,正常了。沒法子克服過去是什麼?是自己不肯布施。蚊子來咬我,我現在不殺牠了,把牠趕走,不肯施與,我們對牠的心還是有輕慢。真的尊重、恭敬牠了解,牠也會尊重你、也會恭敬你,可以和睦相處,互不幹擾。我們要下定決心,要真幹,要真正做。
無下劣心就在這些小動物身上,落實在這個地方,真誠心、恭敬心,我們常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對待這些小動物。能以真心待小動物,對人、對事當然就一片真實,這個人菩提心發起來了。淨宗修學的條件你就具足了,「發…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