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一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儒释道都讲。中国讲君子、圣贤,为什么?他们是明白道理的人,对一些事实真相了解得很清楚,所以他能够安贫乐道,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君子无所争,不会跟人竞争,心是平静的,平静的心生智慧,智慧里头有乐趣。孔子当年在世,没有做过大官,家庭也不富裕,勉强可以度日。弟子颜回是学生当中最优秀的学生,但是他命很薄,你看不但是短命,他物质生活非常缺乏,居陋巷,箪食瓢饮。这是说他生活状况,吃饭连饭碗都没有,喝水一个水杯子都没有,喝水用葫芦瓢,吃饭,竹子编一个竹篓盛饭。这样的生活环境,一般人受不了,可是颜回是最快乐的人,没有把这些事情看作是忧心的,他真正代表了常生知足之心。颜回的智慧不是天生的,从哪来的?知足而来的。他对物质生活没放在心上,那样清寒贫苦的生活他过得很快乐,每天能吃得饱,足了。享受的是道,跟夫子所学的,他全学会了,全听懂了,而且应用在生活上,现在叫活学活用,他快乐。夫子心里有数,他那些东西他是全部得到了,别的学生得到一部分,他是全部得到。所以学东西要会用心,用心去学,用清净平等觉去学佛,你就真能学到。

  前面两条,无损害、无逼恼,就是儒家所讲的格物。现在有很多人把格物的意思讲错了,格物不是研究,不能解释错误。司马光就讲得很清楚,格是什么?格是格斗,物是欲望,物欲;也就是说我们要跟物欲做一次斗争,要战胜物欲,这叫格物。战胜物欲,你就不会被物欲诱惑。现在的人很可怜,都是物欲的俘虏,都跳不过它的手掌。物欲带给你是什么?贪瞋痴慢;克服了物欲,你就清凉自在。所以这不是好东西。古今中外真正修道的人,对物欲非常淡薄。古时候修行人都住在山上,有一点点小块的地,自己种植一点,他生活就够了。中国古人,古书里头记载,五亩之地就可以养一家生活,养他的父母子女。佛教传到中国,百丈大师提倡自给自足,「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寺院里头提倡农耕,施主对寺庙不是以金钱布施为主,是以恒产山林土地捐赠给寺庙。所以寺庙的经济来源,多半寺庙田地多了,租给农夫去耕种,向农夫收租,这是寺庙经济的来源。所以他不靠信徒,他不化缘、不募捐,心就是定的,不攀缘了。

  现在寺庙没有财产,那得靠你自己想办法。方法是有,恢复丛林,回归教育。寺庙是个学校,里面一样开课程,你来读书可以收学费,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得改变。现在交通便捷,一个好的学校,佛教有它的优点,每个宗派都有非常重要的典籍,做为一门深入专攻。像中国在过去,《华严》,五台山第一,想学《华严》都到五台山去;想学《法华》都到天台去,浙江天台去了;学法相唯识,到洛阳去,大慈恩寺。就像办学校,你这个学校有一个科目是世界之冠,大家向往,大家来学习,那就有很大的号召力。净土宗是庐山,江西庐山东林念佛堂慧远大师兴起来的。宗教必须回归到社会教育,对社会会起很大作用。这个里头有专门的学术,是一般学校学不到的。大学不可能用这个东西教学,即使用佛法里的教材,但方法不一样,不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就没有办法达到尖峰。佛门可以做到,我这一门功课可以学十年,锲而不舍,达到登峰造极。佛教登峰造极就是大彻大悟!一门,守住这个规矩不变,这就是持戒;深入之后一定会得三昧,就是得定,因定开慧,大彻大悟。一般学校不是用这个方法,他们的定慧没有,所以他所学习的二年、四年,研究所两年,大学四年。那都是学的一些知识,不能深入,收不到佛经里面所讲的那个标准的效果。所以知足常乐,知足比什么都重要。

  第六,「无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净土,成佛种智,于一切时,念念不舍,是名无忘失心」。这十心是讲念佛往生,所以不用举别的例子了,就举念佛。我们今天念佛常常把佛号忘掉了,又妄念起来了,佛号就没有了。我们如果真的想到极乐世界,认真反省,我这一天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这十几个小时,我心里头有阿弥陀佛的占多长小时?把阿弥陀佛忘掉了,心里有妄想的时间占多少?这两个一比较,然后就晓得我往生有没有把握,很清楚。用什么方法提醒自己?古人的方法是造佛像,家里供佛像,让你看到佛像就想起念佛,这是个方法。或者是经文写成字画,家里面常常悬挂着,时时看见。现在印刷术进步,印的质量又好,价钱又低,这些方法在今天还是管用。目的无非是提醒自己不要把念佛忘掉,真求往生,一定要念念不舍。如果把这个事情当作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其它的是小事,都可以不理,这个人决定得生。要知道,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无量劫来的事情全都了了,你真成就了,你这一生没有白来。多少人,人是好人,就是杂念太多,佛号常常忘掉,临终时候一念错了,又去搞轮回。福报大的,修福,生天去了,造作罪业的,三途去了。极乐世界很容易去,但是就是会把它忘掉。所以古人帮助我们,无论是在家、出家,教导我们去立两堂功课,早晚课决定不要忘记。

  我们看所有宗教,我看到回教,每天,《古兰经》上规定的五次礼拜,向着麦加的这个方向,一天五次。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到这个时候你什么都得放下,向麦加这个方向去礼拜。时间虽然不长,他一生做成习惯,这养成习惯,这个方法非常好。佛门里的这个功夫,真精进是念念不舍,念念皆是阿弥陀佛,这种念佛在普通一般人讲三年就成就了。关键就是真放下,真的把这个世间看破了。我们在六道里头,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搞得这么辛苦,到人间来还算好一点。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真话,不是假话,我们的起心动念肯定是恶念多善念少。五十一个心所里面,善心所十一个,烦恼心所二十六个,这是从本身讲,就是说你的烦恼多于善念。外面的环境就更不必说了,跟你烦恼相应的不晓得大多少倍,跟你十一个善心所相应的很少很少。所以人都变坏了,道理在此地。你要是真正通达大乘佛法,你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你会觉得这很正常。可是,那个重业所感的果报就很可怕,感得来的是灾难。灾难来了怎么办?学佛的人知道,人是不会死的。这是不学佛的人不知道,学佛的人知道人不会死,身有生死,灵性没有生死。

  而且佛讲得很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本来是佛。什么时候成佛在乎你自己,你自己什么时候觉悟,就成佛了;什么时候迷惑,你就堕六道去了。觉悟怎么?觉悟就放下了,觉悟真正是明了,真忏悔,真错了,搞六道轮回错了。搞四圣法界是对了,四圣法界超越六道,他前面的路虽然很遥远,他也是进进退退的,但是他不会退到六道。所以他终极的目标是成佛。人,这不论是那一道,最大的幸运是他一生能够遇到净土,这无比的幸运。为什么?遇到净土,一般都一生当中成就了,搞其它的法门那是生生世世。这个法门要有善根,没有善根的人不能接受。善根又不是一天成就的,佛在这经上告诉我们,我们才真的明白了。每一个对净宗有信心的人,想发愿求生的人,过去生中都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没有这样的善根,怎么会相信!跟你一讲你就相信、就接受,哪有那么容易!这一相信,肯发愿、肯念佛就行了,念念不舍。

  我提倡的十念法是从伊斯兰那里学来的,伊斯兰一天五次,我那个十念法是一天九次,时间更短,换句话说更有效果。用这个方法修学,得利益的人很多,打电话、写信告诉我,真管用!我这种十念法非常简单,就是念十句佛号,用现在印光大师教的方法,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记得清楚,就十句。念的时候不要念得快,慢慢的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自己念,自己听,这一句佛号十念当中第几声,能摄心。十念当中时间短,两分钟就念完了,这两分钟不会有杂念,那就属于净念,叫净念相继,这个里头不可以让东西夹杂进来。早晨起来念十句佛,晚上睡觉之前念十句佛,你看看,一次不会超过三分钟,什么人都做得到。三餐饭三次,吃饭之前,我不念供养咒,我念十句阿弥陀佛。上午上下班两次,上班之前,工作之前,念十声佛号才开始工作;工作完了之后,念十声佛号再离开。下午亦如是,就四次。总共九次,很简单!这是什么?这叫定课;其它的时间,有空就念佛,那叫散课。善导大师在《观经》上讲的,定善、散善,定善是定课念佛,散善是不定课的念佛。念佛是善,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你要做善事,最大的善事是念阿弥陀佛,你做其它的任何善事都不能跟它相比。念阿弥陀佛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大善。所以,无忘失心是我们成败的关键。我们看到自古至今,许许多多的念佛人不能往生,都犯了这个毛病。

  第七是「无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于诸众生,尊重恭敬,不生轻慢,是名无下劣心」。这一条也非常重要,这是养成什么?普贤十愿的第一愿「礼敬诸佛」。用平等心看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是菩萨,一切众生皆是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在佛经上常常这样教导我们,我们没有把它落实,我们看到小动物还是轻视牠,牠是畜生,牠愚痴,这就是傲慢。如何能看到这些小动物生怜悯心、生慈悲心、生恭敬心、生尊重心,我们对牠尊重恭敬,我们称牠为菩萨。我们起心动念牠知道,所以跟这些小动物可以感应道交,真做它就真有效,牠就真有感应。初学的时候比较困难一点,你把那个难关克服过去,正常了。没法子克服过去是什么?是自己不肯布施。蚊子来咬我,我现在不杀牠了,把牠赶走,不肯施与,我们对牠的心还是有轻慢。真的尊重、恭敬牠了解,牠也会尊重你、也会恭敬你,可以和睦相处,互不干扰。我们要下定决心,要真干,要真正做。

  无下劣心就在这些小动物身上,落实在这个地方,真诚心、恭敬心,我们常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对待这些小动物。能以真心待小动物,对人、对事当然就一片真实,这个人菩提心发起来了。净宗修学的条件你就具足了,「发…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