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二集) 201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6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土大經科注》二百九十一面倒數第叁行:「輾轉弘護」,第四段「輾轉弘護」。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我們看批注。『賢劫』。「現在之住劫,名爲賢劫」。一個大劫有四個中劫,這四個中劫是成、住、壞、空。我們現在是住,住劫之後就壞了,壞了就是大災難,不是地球的災難,是整個銀河系的災難,這是我們遇不到的。「在此大劫中,有千佛出世,故名賢劫」。一個大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是很不容易的,很難得遇到的。我們遇到了,釋迦牟尼佛是賢劫裏面第四尊佛,下面一尊佛是彌勒佛,彌勒佛以後,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愈來愈密集了,時間不會這麼長。我們從這個地方去想,那個時候的人民非常幸福,遇到佛法這個緣無比殊勝,這麼多佛出現在世間。
「《悲華經五》曰:此佛世界,當名娑婆。時有大劫,名曰賢善。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于世」。這是世尊在《悲華經》上說的,這個世界,我們現在住的這個世界,應該叫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意思是堪忍,就是這個世界不是很好,但是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都能夠忍受。這個時候有大劫,劫是時間最大的單位,稱之爲劫。這個劫是大劫,一個大劫就是世界一次成住壞空,這一個大劫。這個大劫的名字叫賢善,因爲有很多賢人、善人出現在世間。譬如在這一個大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出現在世間,世尊就是佛,以佛的身分,「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這個世間善人多,我們現在有沒有看出來?你細心去觀察,有,就在眼前。凡是見到佛的形像,聽到佛菩薩的名號,這都是有緣衆生。這些人將來在什麼地方成就?決定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誰來教他,誰來勸他?就是這千佛,他們來講經說法,他們來勸導大家。所以這個大劫當中,娑婆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不計其數,太多太多了。這些菩薩在這裏示現成佛,成就大悲,出現于世。
「據《佛祖統記》」,這裏頭也有一段記載。「此劫中,第一佛名拘留孫佛」,這是賢劫第一尊。第二是拘那含牟尼佛,第叁尊是迦葉佛,第四尊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此後有彌勒等九百九十六佛相繼出世。今此會中」。現在釋迦牟尼佛講這一部《無量壽經》,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多次宣講,現在在這一會裏頭。「彌勒與其它賢劫中成佛之九百九十五大士」。將來在賢劫成佛的這些菩薩們,都來在這一會,都來聽經。所以這個法會後半部是彌勒菩薩當機。這裏表什麼法,我們一定要曉得,表淨土法門。彌勒菩薩以後,九百九十六尊佛都會弘揚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不是勸人到極樂世界去,爲什麼?這是諸佛度衆生成佛道的本懷。諸佛菩薩心裏頭沒有第二個念頭,就是希望衆生返本還原,回歸自性,這就是妙覺如來。希望這些迷失自性的人愈早回頭是岸愈好。
極樂世界念佛成佛在一切法門當中,無量法門當中第一殊勝,爲什麼?佛把這個道理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因爲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經上講得很清楚,是心是佛,佛是什麼?佛就是你的真心,你的真心就是佛。本經上講的叁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際是什麼?就是你的真心,就是你的本性。所以佛說你本來是佛,這個話一點都不假,佛是真心,真實之際就是真心。現在是心作佛,我現在心裏就想成佛,你看你本來是佛,現在心裏想成佛,這是念力,近代科學發現的念力。佛在教學當中常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是遍法界虛空界,無量剎土裏面的依正莊嚴,全是從心想生。現在我想成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但是成佛一定要斷煩惱。今天你本來是佛,爲什麼變成衆生?因爲你染上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變成衆生,這是《華嚴經》上說的。一般大乘經上說,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你染著這叁大類的煩惱,你回不去了,墮落在六道搞輪回。無明煩惱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塵沙煩惱是《華嚴經》上講的分別,見思煩惱是《華嚴經》上講的執著。《華嚴經》上講的名詞,雖然意思很深,我們聽起來很順,好像知道,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大乘經上佛常說的叁大類煩惱。每一類的煩惱都是無量無邊,統統斷盡,全都放下,你就成佛了,你的真心就現出來。我們現在真心上這些障礙就是這些東西,障礙除掉了,真心就現前,這是成佛的原理。
可是這些煩惱,無始劫以來我們就染著了,嚴重的染著,現在要放下,難,太難太難了!佛有方法,這方法是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門道方法無量無邊,都是幫助你放下。可是對于我們的根性、我們的習性來說,真有一定的難度,我們總是離不開執著。知道這個東西是假的,是虛妄的,對我們是決定有害的,可是我們依然放不下。在所有法門裏面,統統是要斷煩惱,才能證菩提,難,這是難行道!念佛法門不要斷煩惱就能成菩提,這叫易行道。這個法門叫你執著、叫你分別、叫你抓住這個妄想,這個妄想是什麼?阿彌陀佛就是妄想,你抓住這個妄想,把別的妄想放掉;你分別阿彌陀佛,你執著阿彌陀佛,其它東西都放下,你就對了,你就成功了。這個方法好,跟我們的習性相應,我們聽到很歡喜,牢牢的抓住它,執持名號。你看看,執就是執著,持就是保持它,執持名號。
這是從前我們年輕學佛的時候,李老師教給我們換心。我們現在的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把它換成阿彌陀佛。怎麼換?我們不要打別的妄想,不要分別其它的,不要執著其它的,專門對准了阿彌陀佛,我就分別阿彌陀佛,我就執著阿彌陀佛,我就跟定了阿彌陀佛,就行了,心裏頭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不知道阿彌陀佛就是自性、就是真心的名號,真的找對人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部《無量壽經》從頭到尾都是講名號功德,你真的參透了,都搞明白了,你會死心塌地執持名號。煩惱再多,不放在心上,別去理它,沒事,罪業再重,也別管它;煩惱不消自然沒有了,罪業再重,也自然不見了,真妙!所以一切諸佛都贊歎,這不是沒有道理。阿彌陀佛第一個提出這種方法,十方諸佛都鼓掌、都稱贊,太妙了!所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稱爲妙音,妙在哪裏?煩惱不斷自消了,業障不斷自然化解了,這叫真妙。
那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勸大家念佛往生,彌勒在現場。除了彌勒菩薩在現場,還有九百九十五尊法身大士,他們就是賢劫未來的諸佛也都在場。這就是告訴我們,賢劫千佛,沒有一尊佛不弘揚這個法門;賢劫千佛,沒有一尊佛不學習這個法門。怎麼成佛的?念佛成佛的,釋迦牟尼佛就是。淨業叁福末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一向專念。這個因果不是別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許許多多菩薩不知道。表法的深意,表法的密意,我們一定要能體會到。
這些菩薩『皆來集會』,「聽佛說法,故知賢劫中未來一切諸佛,皆必同宣此經」。這底下「另說」,也有一個說法,「賢劫共一千零五佛,彌勒以下一千零一人,未成佛。非所常見,故不詳錄」。有的經上有這個說法,我們知道就好。「以上第一品」,末後這一段是總結。「以信、聞、時、主、處、衆六種成就,爲本經證信。經中大比丘衆萬二千人,超越余經,同于《法華》」。佛所說的一切經,聽衆之多,這一會最殊勝,跟《法華》相同。「又普賢最爲上首,同于《華嚴經》」。《華嚴經》普賢菩薩是第一個上首,本經菩薩衆第一位,也是普賢菩薩。「亦表本經之同于上之圓教二經也」。這個表法是代表《無量壽經》跟《法華》、跟《華嚴》同一個圓教,修學這個法門,你的成就是圓滿的成就。圓滿成就叫一佛乘,這不是大乘,這是一乘,一乘就是成佛。下面我們再學習本經的第二品:
【德遵普賢第二】
「第二品是上品聖衆之補充」,所以它還是序品,還是屬于第一品的證信序。「本品之首,于菩薩衆中,拈出上首之賢護等十六正士。品末複標余之叁衆及諸天大衆。以補足上品中六成就中之衆成就」。前面是說出家衆,大乘小乘,這個補充的是在家衆,這個意思很深,說明這個經、這個法門是以度在家衆爲主。在前面我們看到出家的菩薩只列了叁個人,普賢、文殊、彌勒;而在家衆菩薩衆,賢護等十六個,十六是密宗的表法,代表大圓滿。賢護等十六正士他們全是等覺菩薩,地位跟文殊、普賢、彌勒是平等的,不是普通的菩薩,在家的等覺菩薩。這個表法的意味深!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在家的人多,在家的人成就不亞于出家人,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不曉得這個道理,所以出家人往往很容易生傲慢心,不知道謙虛。佛陀在世,當時示現的就是二尊佛,釋迦牟尼代表出家佛,維摩居士代表在家佛,地位平等,沒有高下。釋迦派遣舍利弗、目犍連到維摩居士那裏去聽他講經說法,舍利弗、目犍連見到居士的禮節跟見佛一樣,頂禮叁拜,右繞叁匝,同樣的禮節我們要看清楚。舍利弗、目犍連是出家人,四果阿羅漢,見到居士爲什麼這麼恭敬?居士是佛,居士在講堂裏面是主講,代佛說法。出家菩薩代佛說法,在家菩薩也代佛說法,對于說法的人恭敬是平等的,不能有分別。
佛法是師道,師道裏面老師第一大。在居士這個道場,維摩是老師,出家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見到他,都要像對釋迦牟尼佛一樣。印光大師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覺得我是出家人,你是在家居士,見到我應該要磕頭頂禮,他是磕頭頂禮,他修福,我們怎麼樣?我們折福,我們的道德、我們的修持都不如人家。他是恭敬心,我們是傲慢心,他成就了,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我們也成就了,到地獄去受罪去、去消罪業去了,各有各的成就。佛沒有欺騙我們,佛說得清清楚楚,理事都講得清楚,而且都演出來給我們看。我們自己…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