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誤會了,想錯了、做錯了,最後還埋怨佛菩薩沒有講清楚,你說你罪過大不大?所以真正成就,華嚴會上善財童子給我們做榜樣,絕不可以輕視任何一個衆生。怎麼看待他?統統是諸佛菩薩、統統是我的善知識,都是我的老師。他們的種種表現全都在表法,問題是我們會不會看,有沒有看懂。真看懂就開悟了,看不懂就迷惑了,關鍵全在自己會不會。爲什麼有的人會,有的人不會?真誠恭敬心的人會,貢高傲慢的人不會,道理就在此地。
而貢高傲慢的習氣人人都有,儒家是世間法,不談出世間,所以對傲慢他們的教誨,「傲不可長」,這《禮記》裏頭「曲禮」頭一篇就說到,不要再增長了。佛家是因爲要出世,要教你明心見性,你要想作佛、作菩薩,那有傲慢絕對做不到。不但作佛菩薩做不到,連阿羅漢都做不到,阿羅漢傲慢確實斷了,沒有了,但是他有傲慢的習氣,他真沒有傲慢了,習氣還常常現行。要到辟支佛,見思煩惱的習氣斷了。所以菩薩在辟支佛之上,決定沒有傲慢的習氣。如果他是個菩薩、是個大德,他還帶著傲慢的習氣,孔子說是假的,不是真的。《論語》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聖人,中國人講的聖賢,大聖大賢。一個人像周公一樣,有他的才華,有周公那麼樣的能幹,但是怎麼樣?他驕傲,「使驕且吝」,他吝啬、他驕傲,孔子說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其余則不足觀也」。學佛的人,佛門大德,他對人還有驕慢,那下一句就是夫子所說的,其余則不足觀也,不是真的。
所以傲慢對一個人産生的障礙有多大,無法稱量,這個毛病要不改,菩提路上就行不通。這個障礙不是從外來的,是你自己內心發出來的,自己跟自己做障礙,五毒:貪瞋癡慢疑。最後一個懷疑也很麻煩,現代的人多疑,善根福德不如古人。古人不知道,他信,他不懷疑,所以容易成就,特別是念佛,真的往生了。如果有疑就不能往生,它障礙你往生。淨宗要真正能不疑,談何容易!一切諸佛都說這個法門難信之法,難信,它易行,真相信了,換句話說,沒有一個不成就。而且成就的殊勝,讓菩薩都感到驚訝,造作五逆十惡的衆生,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真有,這真叫人難以相信。所以佛說這樁事情,「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徹底明了,等覺以下都不行。這是佛境界,不是菩薩境界。能遇到,那是過去生中你曾經供養無量諸佛,你今天有這個福報,你遇到了。遇到了就相信,遇到了就發願,這個人肯定成功,這一生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
下面念老告訴我們,「尤應著眼,本品名《德遵普賢》,蓋表與會之無量無邊諸大菩薩,鹹共遵修普賢之德」。與會的大衆,換句話說,個個都是修十大願王的,沒有一個不是修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個個都是這樣的。那個禮敬還得了!禮敬的對象是誰?是一切衆生,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當來必定作佛,不敢輕慢一個衆生,這是禮敬諸佛,所以他的成就不可思議。我們自以爲比別人高,錯了。大乘經裏面講得太多,講得徹底,說明事實真相是平等的,爲什麼?同一個自性。諸法平等,無有高下。有高下這個念頭就錯了,這是煩惱習氣,這不是性德,性德是清淨平等。
「普賢之德,實亦無量,而其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則爲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也。是爲本品之綱」。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就是普賢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是修普賢行的。但是普賢行的基礎是叁福、六和、叁學、六度,這是普賢十大願的基礎。沒有前面基礎,普賢十願做不到。現在前面這個基礎我們也做不到,頭一個淨業叁福沒做到。淨業叁福第一條實際上是落實儒釋道的叁個根。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能不學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怎麼做法?《弟子規》做到了,你就做到了;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上,有這個基礎,《十善業道》你才能修;沒有這兩個基礎,下面十善業道有名無實,修十善業。再以這個爲基礎,才能受持叁皈,具足衆戒。有叁皈、具足衆戒,才能夠修六和、叁學、六度,最後圓滿到普賢十願,它是有層次的。我們今天前面不要了,就想學大乘,好高骛遠,一輩子不能成就,我們把根本疏忽掉了。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在家菩薩」,底下有個小括號,「他方影響衆」,這裏面在家菩薩多半都是他方世界來的。我們看批注,正士,這名我們就省略掉,不念它了,十六正士。「正士者,《度世經》曰:開士」,開是開悟,士在中國古時候說讀書人,是個有智慧的人,他開悟了,叫開士。「大士」,都是對菩薩的尊稱。「聖士」,這是聖人,不是普通人。「力士」,密宗裏頭都稱金剛力士。「正士等」,這些稱呼「皆菩薩之異稱」,在梵語都稱作菩薩摩诃薩。像大士、聖士、力士肯定是摩诃薩,法身大士。「又《甄解》雲:正謂正道,士謂士夫」,叫士大夫。「在家之稱。此等大士」,外現凡夫這個形狀,「內深達正道故」。他們有修有證,真的是斷煩惱,證菩提,居家示現的在家身分,我們稱爲居士,「居家名爲正士」。
「又《會疏》曰:十六正士者,《文殊師利嚴淨經》言:菩薩八萬四千及十六正士。則明知正士之名,雲居家菩薩」。這是在家菩薩的稱呼。「正謂正道,士謂居士。此等大士,雖葆光和塵」。葆是保守,保守他的道德智慧與大家和睦相處。這個塵是一般凡人,雜居在一起,沒有人知道他,一般人也認爲他是凡夫俗子,其實他是菩薩。「久出于邪道」,什麼是邪道?與自性不相應的全叫邪道。以十善來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瞋、不癡,這是與自性相應的,這就是正法、正道。反面,殺、盜、淫、妄那就是邪道。這些在家的居士很久他們已經轉惡爲善、轉邪爲正、轉凡爲聖,這在家的大德、大菩薩,不是普通人!「深達于正法」,故稱他們叫正士。
「准上可知,正士者,即在家菩薩。又十六者,密宗以十六數,表圓滿無盡。《出生義》雲:厥有河沙塵海數量」。他們數量太大了,說這一類的正士像恒河沙那麼多。大海已經很多了,這四個字都是形容的,河沙塵海,數量無盡,無量無盡、無有邊際。「舉十六位焉;亦塵沙之數不出于此矣」。因爲十六是代表無盡的,代表圓滿無盡的。在家菩薩之多,在家佛之多,我們不認識。甚至于他所示現的不認識字,居住在農村,看他什麼作爲也沒有,你接近他,你感覺他慈悲,他愛人,真正能夠愛人,以平等心、真誠心待人接物。你問他佛法,什麼也不懂,可能他就知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心地無比的善良清淨。一般人瞧不起他,他將來往生,凡聖同居土上上品,那不是菩薩是什麼!我們一般人通宗通教,天天講經說法教學,不如他!他是幹真的,我們是幹假的。如果我們落在名聞利養裏面,那前途不堪設想,來生是走的叁惡道。我們了解這些道理,那敢輕慢、敢不尊重衆生嗎?決定不可以。佛菩薩在哪裏?到處都是,時時刻刻你都見到,你粗心大意沒看出來。
下面一位一位介紹,十六位,第一位賢護。「賢護等十六正士,常見經論」,經論上常常看見他。「《勝思惟梵天經》及《思益經》,列十六名」,列的有菩薩的名號。「《智度論》標十六,但僅列六名」,論上標有十六正士,實際上只列了六個人。「論曰:善守等十六菩薩是居家菩薩」,這《智度論》上講的,這個善守就是賢護。「下列五名」,這個不需要再引。「《思益經》雲:若衆生聞名者,畢竟得叁菩提,故雲善守」。這裏顯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佛菩薩名號全是表法,全都是教學,這個要懂。要知道佛菩薩沒有名號,老子都懂得這個道理,「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佛菩薩哪來的名號!所以名號是表法的,凡是佛的名號都表性德,自性裏頭本有的,菩薩名號總的來說都表修德,修因證果,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賢護、善守,賢善、守護,你看是不是一個意思。守護的是什麼?守護的是賢善。中國古聖先賢教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不是講善惡的善,這個善具體來說,就是聖人賢人,這人中之善,聖賢。佛告訴我們,一切衆生本來是佛;老祖宗告訴我們,一切人本來是聖人、本來是賢人,沒有一個是例外的,人人是聖賢。諸佛菩薩、大聖大賢都是自性性德的流露,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我們這些善德能不能把它守住、守護不要失掉,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把它做出來,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中國老祖宗所教的,我們把它總歸納起來,不外乎十二個字,不多。這十二個字是「孝悌忠信」,孝,本善,從本性本善裏頭流出來的是性德。悌是性德,悌是什麼?尊重長輩、敬長。忠是不偏不邪。信,現在人信心沒有了,信德非常重要。在五常裏面,信德是最低的底線,信德要是沒有了,本性本善就消失掉了。
中國老祖宗傳下來的五倫是講關系,這是自性的關系,五倫不是哪個人發明的,不是某人的學說,不是哪個人的主張,是天然的。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五常是性德,常是永恒不變,仁義禮智信,就是佛家講的五戒,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信是不妄語;智是不飲酒。跟佛家講的五戒相應,是性德,自性裏頭本有的。智就是不迷惑,不愚癡,不懷疑,都是屬于智。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古人說的;現代人講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些都是自性的性德,應該要善守。都能夠落實,都能做到,這是菩薩,這就是慈悲,這就是代衆生苦。做出好榜樣來給衆生看,是教化衆生,身教,爲衆生做好榜樣。賢首國師《還源觀》裏頭四德的第二,威儀有則,就是把道德做出來教人,這是身教不是言教,那個功德大!
《還源觀》上講的四德全是性德最高的標准,第一句是隨緣妙用,第二是威儀有則,第叁柔和質直,最後…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