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二集▪P2

  ..续本文上一页误会了,想错了、做错了,最后还埋怨佛菩萨没有讲清楚,你说你罪过大不大?所以真正成就,华严会上善财童子给我们做榜样,绝不可以轻视任何一个众生。怎么看待他?统统是诸佛菩萨、统统是我的善知识,都是我的老师。他们的种种表现全都在表法,问题是我们会不会看,有没有看懂。真看懂就开悟了,看不懂就迷惑了,关键全在自己会不会。为什么有的人会,有的人不会?真诚恭敬心的人会,贡高傲慢的人不会,道理就在此地。

  而贡高傲慢的习气人人都有,儒家是世间法,不谈出世间,所以对傲慢他们的教诲,「傲不可长」,这《礼记》里头「曲礼」头一篇就说到,不要再增长了。佛家是因为要出世,要教你明心见性,你要想作佛、作菩萨,那有傲慢绝对做不到。不但作佛菩萨做不到,连阿罗汉都做不到,阿罗汉傲慢确实断了,没有了,但是他有傲慢的习气,他真没有傲慢了,习气还常常现行。要到辟支佛,见思烦恼的习气断了。所以菩萨在辟支佛之上,决定没有傲慢的习气。如果他是个菩萨、是个大德,他还带着傲慢的习气,孔子说是假的,不是真的。《论语》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圣人,中国人讲的圣贤,大圣大贤。一个人像周公一样,有他的才华,有周公那么样的能干,但是怎么样?他骄傲,「使骄且吝」,他吝啬、他骄傲,孔子说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其余则不足观也」。学佛的人,佛门大德,他对人还有骄慢,那下一句就是夫子所说的,其余则不足观也,不是真的。

  所以傲慢对一个人产生的障碍有多大,无法称量,这个毛病要不改,菩提路上就行不通。这个障碍不是从外来的,是你自己内心发出来的,自己跟自己做障碍,五毒:贪瞋痴慢疑。最后一个怀疑也很麻烦,现代的人多疑,善根福德不如古人。古人不知道,他信,他不怀疑,所以容易成就,特别是念佛,真的往生了。如果有疑就不能往生,它障碍你往生。净宗要真正能不疑,谈何容易!一切诸佛都说这个法门难信之法,难信,它易行,真相信了,换句话说,没有一个不成就。而且成就的殊胜,让菩萨都感到惊讶,造作五逆十恶的众生,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真有,这真叫人难以相信。所以佛说这桩事情,「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彻底明了,等觉以下都不行。这是佛境界,不是菩萨境界。能遇到,那是过去生中你曾经供养无量诸佛,你今天有这个福报,你遇到了。遇到了就相信,遇到了就发愿,这个人肯定成功,这一生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

  下面念老告诉我们,「尤应着眼,本品名《德遵普贤》,盖表与会之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之德」。与会的大众,换句话说,个个都是修十大愿王的,没有一个不是修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个个都是这样的。那个礼敬还得了!礼敬的对象是谁?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当来必定作佛,不敢轻慢一个众生,这是礼敬诸佛,所以他的成就不可思议。我们自以为比别人高,错了。大乘经里面讲得太多,讲得彻底,说明事实真相是平等的,为什么?同一个自性。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有高下这个念头就错了,这是烦恼习气,这不是性德,性德是清净平等。

  「普贤之德,实亦无量,而其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则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是为本品之纲」。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就是普贤行,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是修普贤行的。但是普贤行的基础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这是普贤十大愿的基础。没有前面基础,普贤十愿做不到。现在前面这个基础我们也做不到,头一个净业三福没做到。净业三福第一条实际上是落实儒释道的三个根。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能不学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怎么做法?《弟子规》做到了,你就做到了;慈心不杀落实在《太上感应篇》上,有这个基础,《十善业道》你才能修;没有这两个基础,下面十善业道有名无实,修十善业。再以这个为基础,才能受持三皈,具足众戒。有三皈、具足众戒,才能够修六和、三学、六度,最后圆满到普贤十愿,它是有层次的。我们今天前面不要了,就想学大乘,好高骛远,一辈子不能成就,我们把根本疏忽掉了。

  我们再看下面经文,「在家菩萨」,底下有个小括号,「他方影响众」,这里面在家菩萨多半都是他方世界来的。我们看批注,正士,这名我们就省略掉,不念它了,十六正士。「正士者,《度世经》曰:开士」,开是开悟,士在中国古时候说读书人,是个有智慧的人,他开悟了,叫开士。「大士」,都是对菩萨的尊称。「圣士」,这是圣人,不是普通人。「力士」,密宗里头都称金刚力士。「正士等」,这些称呼「皆菩萨之异称」,在梵语都称作菩萨摩诃萨。像大士、圣士、力士肯定是摩诃萨,法身大士。「又《甄解》云:正谓正道,士谓士夫」,叫士大夫。「在家之称。此等大士」,外现凡夫这个形状,「内深达正道故」。他们有修有证,真的是断烦恼,证菩提,居家示现的在家身分,我们称为居士,「居家名为正士」。

  「又《会疏》曰:十六正士者,《文殊师利严净经》言:菩萨八万四千及十六正士。则明知正士之名,云居家菩萨」。这是在家菩萨的称呼。「正谓正道,士谓居士。此等大士,虽葆光和尘」。葆是保守,保守他的道德智慧与大家和睦相处。这个尘是一般凡人,杂居在一起,没有人知道他,一般人也认为他是凡夫俗子,其实他是菩萨。「久出于邪道」,什么是邪道?与自性不相应的全叫邪道。以十善来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是与自性相应的,这就是正法、正道。反面,杀、盗、淫、妄那就是邪道。这些在家的居士很久他们已经转恶为善、转邪为正、转凡为圣,这在家的大德、大菩萨,不是普通人!「深达于正法」,故称他们叫正士。

  「准上可知,正士者,即在家菩萨。又十六者,密宗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出生义》云:厥有河沙尘海数量」。他们数量太大了,说这一类的正士像恒河沙那么多。大海已经很多了,这四个字都是形容的,河沙尘海,数量无尽,无量无尽、无有边际。「举十六位焉;亦尘沙之数不出于此矣」。因为十六是代表无尽的,代表圆满无尽的。在家菩萨之多,在家佛之多,我们不认识。甚至于他所示现的不认识字,居住在农村,看他什么作为也没有,你接近他,你感觉他慈悲,他爱人,真正能够爱人,以平等心、真诚心待人接物。你问他佛法,什么也不懂,可能他就知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心地无比的善良清净。一般人瞧不起他,他将来往生,凡圣同居土上上品,那不是菩萨是什么!我们一般人通宗通教,天天讲经说法教学,不如他!他是干真的,我们是干假的。如果我们落在名闻利养里面,那前途不堪设想,来生是走的三恶道。我们了解这些道理,那敢轻慢、敢不尊重众生吗?决定不可以。佛菩萨在哪里?到处都是,时时刻刻你都见到,你粗心大意没看出来。

  下面一位一位介绍,十六位,第一位贤护。「贤护等十六正士,常见经论」,经论上常常看见他。「《胜思惟梵天经》及《思益经》,列十六名」,列的有菩萨的名号。「《智度论》标十六,但仅列六名」,论上标有十六正士,实际上只列了六个人。「论曰:善守等十六菩萨是居家菩萨」,这《智度论》上讲的,这个善守就是贤护。「下列五名」,这个不需要再引。「《思益经》云:若众生闻名者,毕竟得三菩提,故云善守」。这里显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佛菩萨名号全是表法,全都是教学,这个要懂。要知道佛菩萨没有名号,老子都懂得这个道理,「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佛菩萨哪来的名号!所以名号是表法的,凡是佛的名号都表性德,自性里头本有的,菩萨名号总的来说都表修德,修因证果,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贤护、善守,贤善、守护,你看是不是一个意思。守护的是什么?守护的是贤善。中国古圣先贤教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不是讲善恶的善,这个善具体来说,就是圣人贤人,这人中之善,圣贤。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老祖宗告诉我们,一切人本来是圣人、本来是贤人,没有一个是例外的,人人是圣贤。诸佛菩萨、大圣大贤都是自性性德的流露,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我们这些善德能不能把它守住、守护不要失掉,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它做出来,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中国老祖宗所教的,我们把它总归纳起来,不外乎十二个字,不多。这十二个字是「孝悌忠信」,孝,本善,从本性本善里头流出来的是性德。悌是性德,悌是什么?尊重长辈、敬长。忠是不偏不邪。信,现在人信心没有了,信德非常重要。在五常里面,信德是最低的底线,信德要是没有了,本性本善就消失掉了。

  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五伦是讲关系,这是自性的关系,五伦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不是某人的学说,不是哪个人的主张,是天然的。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五常是性德,常是永恒不变,仁义礼智信,就是佛家讲的五戒,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信是不妄语;智是不饮酒。跟佛家讲的五戒相应,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有的。智就是不迷惑,不愚痴,不怀疑,都是属于智。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人说的;现代人讲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些都是自性的性德,应该要善守。都能够落实,都能做到,这是菩萨,这就是慈悲,这就是代众生苦。做出好榜样来给众生看,是教化众生,身教,为众生做好榜样。贤首国师《还源观》里头四德的第二,威仪有则,就是把道德做出来教人,这是身教不是言教,那个功德大!

  《还源观》上讲的四德全是性德最高的标准,第一句是随缘妙用,第二是威仪有则,第三柔和质直,最后…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