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二集▪P3

  ..續本文上一頁一句代衆生苦,這是在家菩薩。出家菩薩比在家菩薩更令人尊敬,因爲什麼?他把家業放棄了,全心全力從事于教學工作。在家還有家累,家沒放下。出家值得人尊敬,就是他把家放棄了,全心全力做這個工作,不是附帶的,他主要做這個工作。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一生教學,說到做到,做不到的,決定不說,真正覺悟的人。自己沒做到,說出去別人不相信,信心生不起來;你做到了,人就相信。

  「若衆生聞名者,畢竟得叁菩提」,聞名是名裏頭有真實義,他也學會了,也學會善守,把自己的性德堅持,這就是持戒,持戒修定開慧,他真能得到。「又《大方等大集賢護經》曰」,這裏頭說「王舍大城」,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王舍城裏頭。「有優婆塞」,在家學佛的居士。「名曰賢護,爲衆上首」。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他也常常在座,居士衆裏面的上首。「又《大寶積經賢護長者會》佛說賢護長者衆樂事:其受于快樂果報,雖複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複人間」。這個事情,佛要不說,別人看不出來。他個人修持的享受,他自己知道,這種受用是什麼?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真實受用。

  早年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他就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不認真的學,這最高的享受你享受不到。那我們享受是真學佛了,而且出家了,真走釋迦牟尼佛這條路子。我們遇到是什麼?遇到很多人毀謗,很多人批評。批評全是負面的,說我們消極、說我們迷信,好好一個年輕人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可是我們自己快樂,真得快樂,這快樂是他們無法想象的。我們沒有被這些人動搖,還是我行我素,我們對他們恭敬,我們沒有惡意相對。二十年之後、叁十年之後,大家年歲老了,退休了,他們年老了,退休了,做和尚沒有退休的。世間人常講,人老了就不值錢,可是和尚是愈老愈值錢,現在遇到,哎呀!你走對了。我走對了,當時你爲什麼不跟我走?現在後悔來不及了。

  我學佛出家走這個路子,贊歎的人只有一個,方東美先生。我出了家去見他,你真幹!我說是,老師說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怎麼不肯幹?你走對了、走對了。只有他老人家一個。爲什麼?對佛法不認識,對佛法誤會了、錯解了,這是很大的障礙。我們有責任把佛教的本來面目展示給大家看,佛教是教育,佛教真的不是宗教。因爲宗教裏頭,頭一個條件要有一個創造世界的神、造物主,佛教裏頭沒有。佛教裏頭承認宇宙之間有天神、有鬼神、有衆生,但是神在佛法裏頭是衆生,是一類的衆生,跟我們是平等的,沒有什麼高下。佛教我們要尊敬。當然,既然他是衆生,他有佛性,他本來也是佛,現在他也迷惑當衆生了。我們同樣的迷惑,但是我們做了不同類的衆生,可是要是究其根本,那都是佛,本來都是佛。所以我們對他要尊敬、要禮敬;他做的一些好事,我們要贊歎,他做的不好的事情,我們不要放在心上,他教導我們處事之道。我們真的明白了,這全是性德,我們不是迷信,不是盲目跟著別人走,不是的。佛教我們開智慧,佛教我們認識宇宙之間萬事萬法的真相、實相,這真快樂,真的是法喜充滿。所以這些在家居士所受的快樂果報,雖然是忉利天主、帝釋天王,帝釋天王就是忉利天主,因爲忉利天有叁十叁天,真正修行人他的快樂超過忉利天主,人間不真修契入境界,他想象不到。

  「又《名義集》曰:颰陀婆羅」,這是梵語。「翻爲賢護。自護賢德,複護衆生故」。這名詞裏頭,頭一個護自己,然後護衆生,開導衆生,幫助衆生守護自己的德行。「或雲賢首,以位居等覺,爲衆賢之首故」。這是賢首的意思,等覺菩薩。「可見賢護正士,乃示生于王舍城」。等覺菩薩來示現,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衆生,在釋迦牟尼佛會上做影響衆,「位登等覺之在家菩薩」。「若按今經別意」,今經是《無量壽經》,要依《無量壽經》的別意。「據《般舟叁昧經》」,《般舟叁昧》是專修念佛法門,往生極樂世界的。「此跋陀和(即賢護)菩薩,是念佛叁昧發起人,親見彌陀。今故來此勝會,助顯念佛叁昧無上法門」。他是一個專修專弘淨土的大德,修念佛叁昧的第一個帶頭人,居士衆中,所以他排在第一。遇到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他可以在會中現身說法,他是第一個帶頭的人。凡是會上列名的,跟淨土念佛法門決定有密切關系。

  第二位「善思惟菩薩,唐譯爲善思惟義菩薩,魏譯爲善思議菩薩」,這是五種本子裏面翻譯的不同。「按《四童子經現生品》」裏面所說的,「善思惟等正士,是他方世界來此示現之在家菩薩」。這個菩薩不是娑婆世界的,別的世界。「經雲:東方去此佛剎十千俱胝,有一世界名寶鳴。佛名獅子鳴聲如來。有一菩薩名善思議(即善思惟)應托來到此土,化生阿阇世王宮內」。這是他方世界到這個世界來托生,這個裏面的意思表明,佛經上常講「一佛出世,千佛擁護」,看到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教化衆生,勸大家求生淨土,諸佛菩薩看到生大歡喜心。這個世界衆生與他們有緣,所以他們自自然然就到這個地方來化現,佛以應身,釋迦牟尼佛來投胎,出生在這個世間,他們也來,也到這個世間來跟釋迦牟尼佛在一個地區托生,所以化生在阿阇世王宮內。

  「南方去此五百億世界,有一世界,佛名寶積善現如來,有一菩薩名寂靜轉」,即是慧辯才菩薩。我們這裏排名第叁位。「于此舍衛城內,生大居士似師子家」,似師子是這位居士的德號,出生在他家裏。「西方去此過八億百千佛剎,樂音如來所,有一菩薩名無攀緣」,就是觀無住菩薩,觀無住就是無攀緣。「于此波羅奈國」,也是一個大城。「化生大居士善鬼家」,在善鬼大居士家出生的。「北方去此六萬四百千億佛土,住菩提分轉如來所,有一菩薩名開敷神德(即神通華),生此毘耶離城大將師子家」。下面說,「此四童子與無量大衆,共來娑羅雙樹所,恭敬供養」。這是對釋迦牟尼佛恭敬供養來聽聞說法,這是說他方世界來的,都在這個世界托生。

  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世界看到現在人口膨脹,世界上這麼多人從哪來的?每個人都有前生,都有後世,這一次到世間從哪裏來,將來離開這個世間到哪裏去,這是說明這個事實,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在現前這個世間,還能夠堅守善心善念善行,非常不容易,決定不是普通人。爲什麼?普通人一定是同流合汙。你能夠像賢護善守,你跟他們不一樣。我們定慧道力功夫還不夠,不知道自己過去宿命,但是可以肯定,從這個經論裏面,我們學習這麼多東西,可以肯定我們過去在佛法裏頭種過善根,而且是深厚的善根。不是深厚的善根,決定敵不過現前誘惑的境界。你還能夠有明眼,能看得出是非邪正、有能力辨別,棄惡揚善,轉邪爲正,這不是普通人,所以你遇到佛法。遇到佛法,真的是無量無邊的福報!在這個環境當中我們能守得住,這一生就是我們圓滿成就的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圓滿成就,決定成佛。

  這些菩薩做這樣的示現,給我們很大的啓示,有來曆的。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我們的信心就生起來了。現在倫理道德、是非善惡的標准全都混淆不清,我們還能夠分辨出來,哪是正、哪是邪、哪是善、哪是惡,這就不是個簡單事情。在過去的社會,八十年前社會上有人講解倫理道德,有講的,還有聽的,真正去做的人很少,但是有講有聽的。現在這個世間,講的人沒有了,聽的人也沒有了,現場講經聽衆愈來愈少。爲什麼沒有人講經?沒人聽。所以講經這個道衰了,有原因的,不是沒有原因。如果講經聽衆很多,當然講得很起勁,講的沒人聽,香港這個地區就是這樣的。

  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講經的場所就是暢懷法師的中華佛教圖書館,在界限街。圖書館不大,大概只有我們這個攝影棚兩個大,再加一倍,就這麼個小道場。我第一天來我們見面,我沒見面之前,都以爲暢懷法師是老法師,結果見面之後才知道他比我小。告訴我,也是警告我,香港講經的狀況,香港人聽經只聽頭尾,第一天開講大家來捧場,到最後一天圓滿來了,當中不聽。所以他給我說,多少有名的法師都是這樣。他說你沒有名,大家不知道,你心裏要有數,可能頭一天有人,第二天就沒人來了。我跟他講不要緊,只要有桌椅板凳我一樣講。他說那這樣行。我不在乎有沒有聽衆,沒有聽衆我也會講下去,一個人也行、二個人也行、沒人也行,爲什麼?我要練習講經。我講經不是講給別人聽的,我是上講臺練習的,只要有講臺、有桌椅板凳就行了。他沒有想到我給他說這些話,我給他說真的不是假的。

  沒有想到,我的法緣真的很殊勝,聽衆天天都滿座,他那裏坐滿了也不過一百多人,就擠滿了,沒有一天是空場的,所以感到非常驚訝!以後告訴我,法師,你的法緣的確很殊勝,很難得。他們老住在香港,看過。那一次來講四個月,在他那裏講兩個月,後面兩個月是在香港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道場,叫光明講堂,地方比他那裏大一點,但是講堂差不多大。他那邊有宿舍、廚房,寮房多一點。所以我們抱著做學生的心態,不是擺大法師的架子,不可以,我們是學生是來學習的。所以第一天我就跟大家說,聽衆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監學。我說我是學生上臺來做報告,請大家不要客氣批評指教。初學講經,第一次離開臺灣。所以現實環境給我們的啓示,經典裏面看到古聖先賢也是給我們啓示,沒有一樁事情不是幫助我們、成就我們,我們要生感恩的心。

  我跟香港的緣是那一次結成的,以後每一年到香港來講一個月,很多年沒中斷。以後我移民到美國,這邊就少來了。香港回歸我很喜歡,我一定來看看,我也沒有告訴大家。但是這邊的香港佛教會知道了,所以在回歸現場,它有宗教代表團,還給我排了個座位,我沒去,那人多熱鬧。我喜歡在電視上看,看這個畫面,不受幹擾,看回歸,從始至終這個典禮我都看到。所以就遇到一些老同修,看到我很歡喜,法師,你七年沒來了。我說有七年,哪有那麼長?算算真的七年。爲什麼不到香港來?沒人請我講經,有人請我就來了,沒人請我怎麼好來。于是他們就發心邀請我。所以回歸之後,我住在新加坡,每一個月來講五天,場所借用街坊福利會,借那個地方。每一個月來一次,好像講了二、叁年,聽衆也是愈來愈多,所以大家希望我能在香港常講經,就買了尖沙咀這個道場,有固定的地方,也有網絡,這是我們在香港這些年來的緣分愈結愈深。

  早年出家,大家有個錯誤的觀念,如果要走釋迦牟尼佛這個路子,沒飯吃。你看講經沒有聽衆,沒有人供養,這是現實的問題。所以知道這條路是好路,不敢走。何況學講經也不容易,沒有把握,經忏佛事叁個月就學會了。做經忏佛事、做法會,有收入,生活有保障,變成什麼?走經忏佛事是安全的道路,講經說法是險道。萬一沒有人供養,人家不喜歡聽怎麼辦?所以這個路沒有人敢走,知道是好路是正路,都有因素,我們都要了解。

  學佛要學賢護,就是護法太重要,不能讓佛法斷掉,一定要培養弘法人才。香港現在也有,永惺法師辦了一個佛學院在西方寺。但是佛學院的學生要不讓他出來講經不行,他學不會。要開放一些道場讓這些年輕法師講經,逼著他講,他要上臺去講,他就不能不用功,他不用功,他下不了臺,講的人聽了不滿意,下次不來了。所以聽衆對學講經同學是很大的鼓勵,這是大家沒有注意到的。一定要叫年輕人出來講,他才有信心、才會有成就,這是護法的工作沒做好。每一個道場都能夠開放,歡迎大家來講經,因爲我們經忏佛事不是天天做,一個星期能空下一天,一天講經。香港道場不少,講經弘法能夠帶動起來,那社會大衆對佛法看法就不一樣了。佛法不是迷信,佛法是教育,佛法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這都是我們應當要檢討的,要如何改進,幫助正法才能夠複興。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二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