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多半是常隨衆,長期跟佛學習熏修的,都不離開的,經典上記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出家衆。在家衆有沒有?有,也不少。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僧團很大!
出家衆是托缽,日中一食,早晨的功課是出去托缽。托缽是自行化他,接受在家人的供養,這一缽飯,有時候不到一缽,一缽飯要托好幾家,才有一缽飯。人家供養完了之後,不論多少,一定要向齋主祝福,他有什麼疑難問題請教,要給他解答,要幫助他。齋主一缽飯是財布施,出家人回應的是法布施;不是接受供養就沒事了,一定要有回報,法布施。所以他們對社會,確實做了一些有利于社會的事情,幫助社會安定,幫助人心轉惡爲善、改邪歸正,轉迷爲悟、轉凡爲聖,天天都在教。佛的學生去托缽,我們現在知道,每天出去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個人都會教。對社會有利益,對社會有真正的好處,所以大家歡喜。當時朝廷歡喜、人民歡喜,學習的人多。
佛法世世代代承傳,傳到中國來這一支無比的興旺,在中國的成就遠遠超過印度。這個原因我們現在很清楚,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孝道,而且把孝道擺在教育裏頭第一項科目。所以淨業叁福第一句「孝養父母」,接著「奉事師長」,中國人懂得孝親尊師。我們把孝親尊師疏忽了,應該是清末最後的一百年,丟失掉了應該是民國這一百年,講的人都沒有了。佛陀在世,有講經的人、有聽經的人、有真修行的人、有證果的人,佛說這是正法時期;如果有講經、有聽經、有真修行,但是沒有證果,這叫像法;有講經、有聽經的,沒有真修行的,這叫末法;如果講經都沒有了,法就滅了。那我們現在懂得,我們想續佛慧命怎樣才能做到?佛門講經的人多了,佛的慧命才能延續,佛的正法才能常住。我講經行嗎?古人講經都是開悟之後,明心見性了,這才出來講經,才能夠著書流傳給後世。如果沒有真修、沒有實證,沒有人敢做,這個傳統是大家都公認的,大家都遵守的。到今天講經的人沒有了。
我們初學佛聽到這些事實真相,所以從來沒有念頭說發心出來講經,不敢發這個念頭。我到臺中去學佛是去聽經的,不是去學講經的。沒有想到到臺中不到一個月,我就參加李老師的經學班,培養講經人才。我問老師,我說照古大德這個標准,我們怎麼敢講經?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的公案,就說錯一個字,要背這麼大的因果,誰敢?老師告訴我們,是難,沒錯,佛講的話真的,不是假的,但是現在要不講的話佛法就滅了,沒人講了。我們怎麼講法?不得已而求其次,我們不敢講經,我們講批注。批注錯了那是作批注的人他負責任,我只要把批注講得不錯就行了。批注裏頭也很深,自己不懂怎麼辦?不懂,把那一段念下去就好了,別講。孔子說得很好,「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我知道的,沒錯誤,我敢講,我沒有把握的我不講,不講不算錯。這樣我們就勸自己出來學習,希望自己做個抛磚引玉的工作,真正有善根福德因緣的人把他引出來。他們的成就在我之上,一代一代的再提升,大概有個五、六代佛法就興旺起來了。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們今天不能把它斷掉,遇到學佛的同修都要鼓勵他。
批注,一定要用古人的批注,爲什麼?古人有修有證,現在人批注就很難講了。經典,一定要用《大藏經》裏面有的,這是標准,《大藏經》裏頭沒有的這靠不住。夏蓮居這個本子民國初年出來的,這個本子《大藏經》沒有,但是《大藏經》裏頭有會集本,王龍舒的會集本。如果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本子能夠在乾隆年間出現,我們有理由相信,會收在《龍藏》裏頭。可惜在那個時候會集本只有王龍舒的,所以王龍舒的本子收在《龍藏》裏頭,也收在日本《大正藏》裏面。這個會集比王龍舒居士會集得完備,爲近代一些大德視爲善本,我們要有信心,我們要發心承傳。肯定夏老居士的會集之功不可沒,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是真實智慧,以經注經這個很難。我們真正要學習的人,這個會集本可以開一個專科的課程,這裏面引用的八十叁種經論,要不要把那些經論都查出來看看?應當。這些經論多半都有批注,看看古大德怎麼注的。爲什麼?這部經、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能夠在末法往後九千年起作用。往後九千年包括我們現在,我們必須深信不疑,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決定得生。
造作罪業不怕,現在人哪個不造罪業?佛菩薩會原諒這些人。爲什麼?過去你不應該造罪業,你從小學過;現在你造罪業,你從小沒學過,你不知道。無知所犯的過失,世間人都不願意懲罰你,何況佛菩薩!所以只要知道錯了,能夠發露忏悔,後不再造,這就是真佛弟子。普賢十願第四「忏悔業障」,忏除業障之後「常隨佛學」,這句話重要。依照佛的經教來學習,經教裏面教我們做的,努力認真去學習;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一定要守住,不能違背,不可以違犯,依教奉行。同時我們知道,佛爲什麼教我們不能做,肯定是對自己有好處的、有利益的。你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你會很歡喜接受。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實在講肩負的使命非常沈重,佛法能不能存在,傳統文化能不能存在,都在我們肩膀上,我們自己不能認真學習,後代就沒有了。自己不行,不行也要做個好樣子,希望底下一代比我們更好,一代比一代好,五、六代就能夠複興。一定要遵守老祖宗的方法,老祖宗的方法好,如果不好,怎麼能流傳幾千年?幾千年當中,多少人學習都遵守成規,而不改變它,這裏頭一定有大道理。一步改變災難就現前,能守住老規矩就有好處。
我們學佛學了六十年,锲而不舍,明白老的這些規矩、方法真好,它能讓我們在短時間得清淨心。得清淨心的利益太大了,一般人體會不到,他心不清淨,他名利心很重,他體會不到。清淨心生智慧,心不清淨生煩惱,煩惱跟聖學完全相違背,清淨平等心跟聖學相應。我們能夠把煩惱習氣淘汰一分得一分利益,淘汰兩分得兩分利益,慢慢來,一分一分的去淘汰。有了相當的基礎,你對于這個學術深信不疑,不再有疑惑,你進步就快了。開頭十年進步很緩慢,時間又這麼長,一定要把它熬過來,決定不能退步。再辛苦也要往前精進,愈往後面愈容易,因爲你不懷疑了,清淨心現前。歡喜心現前,法味嘗到了,這個時候可以說你根基定了。學佛,退轉或者放棄再去搞別的,都是這個關口過不去,沒有耐心。當然環境對我們影響非常大,在今天,修學的環境確實找不到了,古時候有這些寺院叢林,現在沒有了,現在完全要靠自己。所以我們自己如果有能力,有這個福報,一定要照顧行者,真正修行的人。有一個照顧一個,有兩個照顧兩個,全心全力照顧他、成就他,要把他看成這是傳統文化、這是佛菩薩的傳人。照顧他,也要督促他,不能害他。照顧他害他的人很多,怎麼害他?你把他照顧很周到,讓他舒舒服服的,他名利心生起來,道心退失了。你說我照顧他有功德,其實你把他毀掉了。
真正照顧他,得要讓他修苦行,以苦爲師、以戒爲師,真正照顧他。物質生活太豐厚,不是照顧他,是害他,他能不起貪戀嗎?順境裏面,貪戀心才起來,毀掉了。所以護法不容易,沒有真實智慧,怎麼能護法?我過去也常常提出這個問題,護法誰來做?弘法的人。早年我學佛,我認爲四十歲之前,學生,在道場一定是義工的身分,什麼都做。爲什麼?修福報。否則的話,將來你學成了,你沒有福報,沒有福報對于弘法利生有障礙,一定要修福。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單有慧沒福不行,單有福沒慧也不行。佛菩薩教人福慧雙修,你看「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就是福慧,足是滿足,福、慧兩樣都滿足了,這成佛了,不是學一樣。
福從哪裏來的?從苦行裏頭來的,所以佛提倡苦行。這個經裏面,大迦葉尊者代表苦行,那是大富長者出身;釋迦牟尼佛一生修苦行,王子出身。保持清淨心、平等心,永遠不會失掉,這是福報。在經論裏面佛告訴我們,這世間福報,財富、地位這些都是從布施來的,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出家人用什麼布施?過去托缽,叁衣一缽,一文錢也沒有,用內財布施。內財是什麼?做義工。隨時隨地,任何場所,我們遇到了,這隨緣。我們走在道路上,看到道路旁邊有垃圾,我們把它撿起來放在一個妥當地方,這都是內財布施,對一切行人是布施。不一定什麼事情,只要跟人接觸的時候,布施的緣就現前。在大庭廣衆裏面學謙讓、學恭敬,你說是不是布施?全是的。沒有一處不是修福、修慧的機會,所以你自己要認識,不要把這個機會放過。
經教是我們最主要的一個部分,不學不知道,學了才曉得,學了要天天反省、天天對照,哪些我有沒有做到。普賢十願你說是不是布施?第一個恭敬,對于一切人都禮敬、都謙讓。別人做的好事,我有能力,幫助他做,沒有能力,贊歎他做,這屬于贊歎。贊歎,有能力不幫助,這個贊歎不是真的。他做好事,我們有能力讓他好事更提升,讓他的影響更擴大,不就更好嗎?我們能加一分力量進去,隨喜功德。不是贊歎表示一下就完了,那不是真的,真修是全心全力幫助他。不求果報,名聞利養都不沾,這叫真實功德。爲名爲利、爲有條件的,那就不是布施供養,那是一種生意買賣,商業行爲了。所以要認識清楚。好事沒有離開我們身邊,到處都是,你懂得你就會做。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時時刻刻做我們的樣子,你看他任何一個機會他都沒錯過,都能掌握住,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做錯事情應當忏悔,別人做錯不要放在心上,更不可以放在口上。稱贊如來,別人有好處贊歎,別人做錯事情不提,自己做錯事情向人忏悔,這就是自行化他。他做錯事情,他自己說出來可以,別人不能說。他的境界沒有提升,時節因緣沒成熟,你說他的過失,他記恨在心,不但沒有幫助他,反而害了他,嚴重會造成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