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二集▪P3

  ..續本文上一頁他自己沒有做到,這就是叫佛學;自己真正做到了,那叫學佛。現在搞的是佛學,不是學佛,這個我們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們是搞佛學還是認真學佛?利益不一樣,結果不相同。所以在這裏這首偈,教我們學諸佛菩薩大悲心,以大慈悲心對待一切衆生。如何落實?這個課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自己必須做榜樣給他看,感動他,這是真正慈悲,真正愛他。因爲你今天講給他聽沒有用,他不相信;他聽到時會點頭,也會說很好,但是他決定不會去做。爲什麼原因?他有懷疑,半信半疑。凡是做不到,沒有落實,就是半信半疑。真的一點沒有疑惑了,哪有做不到的道理!

  章嘉大師在世的時候常常告訴我,佛法知難行易。我最初聽他這個話也半信半疑,因爲我們觀念當中,知容易,做很難,怎麼他說這個是知難行易?老人告訴我,你之所以不能做到,你對它沒有真正了解。他舉個例子,譬如我這個桌上有一堆黃金、有一堆黃銅,這兩個東西擺在此地,告訴你,你可以隨便拿一份。你拿哪一份?你要知道黃金可貴,一定拿它,你不會去拿黃銅。只有你不識貨,你才這黃銅很可愛。他舉的這個例子的時候,我想想是有道理,佛經上講的這些東西教你要做的,你沒有能做到,就是你不識貨。所以知難行易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屬于哲學上的問題。所以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要搞了四十九年?就是知難!他要遇到一個老太婆,說什麼她都聽、她都相信,教她念阿彌陀佛,不到叁年她就到極樂世界成佛去了,哪裏要這麼麻煩,要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你別瞧不起那老太婆,那個老太婆在佛門叫上上根人,爲什麼?你看她很容易,她不難。難,難在誰?知識分子,很難接受,很難把他說服。特別現在崇尚科學,科學是拿證據來,所以佛只好把持戒、修定、開慧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大家才相信。

  現在這個社會,全世界普遍接受科學的這個教學,特別是最近這個六十年,電視發明了、網絡發明了,很快科學教育、科學的概念就普及到全球。那每個人都可以說拿證據來。你拿不出證據,不相信;你講因果,不相信;你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沒看到。我看到許多心行並不善,做大官、發大財的,爲什麼他沒有報應?假的不是真的,宗教都是迷信,都是騙人的。所以不做出來誰相信?我們勸人紮四個根,自己沒做到,所以不相信;我們自己真做,他就真相信了。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能解決問題。問題決定不在外面,問題決定不在別人,統統屬于自己。

  所以只有是大慈悲心,真正念念都想怎樣幫助衆生離苦得樂,怎樣幫助衆生破迷開悟,怎樣幫助衆生相信有淨土,相信念佛往生會很快成佛,念念不離這種念頭,這就是慈悲心,就是此地講的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所以他能夠提升自己境界,能夠成佛,明心見性就成佛了。不能夠不關懷衆生,不能舍棄苦難衆生。尤其現在災難這麼多,社會這麼亂,衆生這麼苦,所以急著想離苦得樂。這部經、這個批注是解決現前問題的第一部經,統統都說到了,從紮根教育到無上菩提,全說到了。所以法藏菩薩建立教學實驗點,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發大願攝淨國土。

  『願當安住叁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上面第一句,「叁摩地」就是「叁昧」,就是「正定」,前面都學過。「願安住于正定之中,常放光明,遍照一切」。我們修淨土的同學,這句話怎麼落實?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叁摩地。我們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佛號當中,這就是安住叁摩地。心裏面除這一句佛號之外,萬緣放下,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清淨平等是性定,自性本定起作用就是覺,覺就是智慧開了。這個智慧光明遍照一切,你對于一切衆生過去現在未來了如指掌,你統統明了、統統明白。你知道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他能産生最好的效果,你智慧照見。沒有智慧,我們今天憑空去想,我想這個方法,想那個方法,這些思想從哪裏來的?從無明裏頭來的,從見思煩惱裏頭來的,從分別執著裏頭來的,好像是很好,可是你一去做的話,你就會知道許許多多困難在其中。說不定做出來之後,跟你預期的效果適得其反,不但沒有幫助衆生,反而害了衆生,讓衆生更苦。這什麼原因?沒智慧。

  所以佛菩薩高明,他們要幫助衆生,先求智慧。古時候嚴格,古時候的經不能隨便講的,什麼人講?開悟才能講經,不開悟,你怎麼能講經?不開悟,你講的是你自己的意思;開悟,如來真實義,開經偈上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開悟,是從自性流出來的,從誰的自性?從你自己的自性。你自己的自性跟一切諸佛的自性是一個性,所以諸佛如來從自性流出來的經教你自然通達明了,爲什麼?跟自己的一樣。所以自己所說的就是諸佛所說的,諸佛所說的就是自己所說的,自己跟佛是一不是二,這才能講經,才能給經做批注。沒開悟,我們起心動念從哪來的?阿賴耶來的,阿賴耶是妄心,都是阿賴耶裏面含藏的一些種子,那不是智能。所以你講的經,你批注的經,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古人要求嚴格,這個不可以的。

  那要照這個標准,現在就沒有人講經了。我們以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學佛從來沒有一個出來講經的念頭,沒有,不敢有。到臺中跟李老師也不敢,我跟老師說,我來是做學生的,是來學習,是來聽老人家講經的,我們怎麼敢學講經?老師就說了,如果用古人的標准,佛法在我們這一代肯定滅亡,爲什麼?沒有人能開悟。所以老師,怎麼辦?我們不敢講經,我們講批注。這一下提醒了我們。我們講誰的批注?講古人的批注,今人的批注不可靠,爲什麼?沒開悟。古注,《大藏經》裏頭有的,只要被收入《大藏經》,都是在那個時代一些高僧大德,經過他們印證,確實正知正見,才能入藏,所以入藏是非常非常嚴格的審查。我們講古人的批注,古人的批注是文言文寫的,等于說我們把它翻成白話文。翻漏掉,沒有關系,可不要自己添一點,自己要添一點,肯定是錯誤的。

  老師教我們這個原則,我們才敢起這個念頭,學講經。而且學講,開頭決定要遵守老師的規矩,那就是複講。我自己有體會的意思可不可以說出來?不行,再好都不准你講。這是什麼?老師愛護你。老師限製我,不讓我講,怎麼會是愛護我?教你厚積薄發,訓練你的忍辱波羅蜜。明白了,忍辱波羅蜜從哪學?從這學。到什麼時候你所悟的東西可以拿出來講?你真開悟了。沒有開悟,至少也差不多要走向開悟的邊緣,你對這個經有長時間的熏修,到你自己覺得有把握發揮,不至于再有錯誤,還得要向真正高人去請教。我們那個時代還有,現在沒有了。爲什麼?現在大家不學了,不讀經了。我們這一生成就趕不上老師,趕不上章嘉大師。底下這一代再趕不上我們,那不就糟了嗎?這個問題嚴重。教人的人總希望學生超過他,後繼有人,希望學生踩著我的肩膀、踩著我的頭頂,更上一層樓,一代比一代高,四代、五代之後,正法就興起來了。

  所以老師講培養心量,這是第一要做的事情,心量要大。對于有成就的人不能嫉妒,要全心全力去幫助他、去護持他、去成就他,這叫真正護持正法。成功失敗要靠自己。自古以來,中國外國沒有兩樣。提婆達多爲什麼去害釋迦牟尼佛?嫉妒,不是別的。他希望他將來能夠超過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死了之後他就第一了。中國外國世世代代都不能避免。我們做學生的人遇到這個情形,遇到這個情形感恩,這個嫉妒我的、障礙我的、傷害我的人,他是我的善知識,替我消業障。他的毀謗,他加給我的,我自己認真去反省,真有過失,改過;沒有過失,勉勵自己絕不犯這個過失。所以把他看作老師看待,不結冤仇,沒有瞋恚心,只有感恩的心,我們自己會向上提升。順境裏頭沒有貪戀,逆境裏頭沒有怨恨,忍辱波羅蜜,能忍才能精進,不能忍就退轉了。順境,一有貪戀,完了;逆境,一有怨恨,也完了,你考試不及格,從這個地方就退下來了,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講到最後,歸根結柢,能不能成就全靠自己。自己能夠不受外面環境影響,這個人成功了。

  爲什麼教你修《弟子規》這些東西?那是你的大慈大悲,你做出榜樣給別人看,讓別人感動。這就是此地的比喻,諸菩薩用大悲水饒益衆生,就這個意思。你的程度、你的境界、你的心行早就超越了,還要學這個東西嗎?像釋迦牟尼佛,還要學這些小小戒嗎,早就成佛了?要表演,舞臺上表演,表演不是爲自己,給別人看的,是教化衆生的、是接引衆生的、是感動他的,這是一種攝受接引的手段,一切諸佛菩薩示現都是這樣做法。你看看賢首大師的《妄盡還源觀》,他裏頭講的四德,隨緣妙用,妙用是什麼?妙用是他不爲所動。被境緣所動搖了就不妙了,退了,造業了。順境善緣,不生貪愛;逆境惡緣,不起瞋恚,這叫妙用。這個要做給別人看,社會每個人都這樣做的話,社會就安定了,世界就和平了,競爭、鬥爭的現象就沒有了。所以一定要做出好樣子給人看。這隨緣妙用。

  第二句就講得更具體,威儀有則。第一句教你是不著相,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那叫妙用;第二句,一定做好榜樣給別人看,幫助人改正,改過自新是要做出來,光說沒用處的,長時間讓他看,慢慢他會覺悟,他會回頭。第叁句柔和質直,這是講做人的態度,言語態度要柔和,心地要正直。我們中國人講忠,忠信,忠是什麼?不偏不邪。中國的文字,這會意,你看到這個文字,你曉得什麼意思。心,心上寫個中字,心不偏是忠,心不邪是忠。柔和質直。最後一句代衆生苦,因爲學《弟子規》、學《感應篇》、學《十善業道》都很苦,你爲什麼要那麼苦?做給別人看,希望幫助別人,啓發別人,表演得很辛苦,讓衆生得利益。

  我們再往下面看,「又上句,寂也,體也」,上一句就是「願當安住叁摩地」,這是寂,這是體。我們學淨宗的,把我們的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下句,照也,用也」,「恒放光明照一切」。有體有用。「此二句正表定慧等持、寂照同時、體用不二之妙德」。這個妙德也就是妙用,隨緣妙用,體不能變。我們念佛修淨宗的人,這句佛號就是體,這句佛號就是叁摩地,一定要安住在其中,絕不動搖。恒放光明照一切,這個光明是彌陀大願之光,四十八願之光,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之光,大乘教裏面一切菩薩共修的四弘誓願之光。這個光落實在《弟子規》、落實在《十善業》、落實在《沙彌律儀》,表現在你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光明遍照,這是真的,這個不是假的。

  「放光表修德,其體爲性德。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土即常寂光」,極樂世界,清淨國土,「身即無量壽、無量光如來」。壽表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光表十方,十方叁世你全都照顧到了,十方叁世無量無邊的衆生。這裏說得好,放光就是表演,就是做給人看,這是修德。體,體是性德,體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如如不動,我什麼都不想,只有一個念頭,求生極樂世界,所有一切修德統統回向往生西方,這就對了。在這個世界住世時間長短,自己沒有意思,沒有這個念頭,完全看衆生緣分,有緣多住幾天,沒有緣少住幾天,心裏頭痕迹都不著,你多自在!體用不二。「故安住寂定,恒放光明,遍于一切」。

  「至于所感得者」,這是什麼?這是你願行功德的成就,法藏比丘所感得的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自然形成的。他所感得的,「廣大清淨之佛國」,經上『感得廣大清淨居』,這個居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從哪裏來的?這就說得很清楚,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感應。我們今天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以彌陀之願爲願。彌陀的願跟普賢的願是一不是二,跟四弘誓願也是一不是二,只有廣略的不同,四十八願詳細,歸納起來就是十大願王,再歸納就是四弘誓願,開合不一樣,是一不是二。

  怎麼落實?落實在日常生活,日常生活,《還源觀》上的四德說盡了。這些瑣碎的生活方面,待人接物方面,就是威儀有則,這個則是什麼?則是榜樣,是一切衆生的模範,則是這個意思。威儀是日常生活當中所表現出來的,統統都是世間人最好的榜樣。那是什麼?那就是戒律。戒律的精神,戒律的綱目,戒律的原則,戒律活活潑潑的起用,你都做到了。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一生從入胎,八相成道,到七十九歲圓寂,一生所表演的,那是威儀有則,從生到死都在做示範,都在表演。佛一生對人和睦可親,無論對什麼人,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一律平等待遇,沒有私心,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這叫菩提心。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要真幹,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

  我們讀這段經文,感觸很深,尤其在現代這個時代,傳統文化跟佛法走到存亡繼絕的一個界限,我們不真幹,對不起佛陀。縱然念佛功夫成就了,可以往生了,往生好不好?不能說不好,你能對現前局勢能幫助一把,讓正法能久住,我相信你到極樂世界品位自然增高,那是你的大功德!實在沒有能力,沒有這個緣分,那就趕快去,佛不怪你。做這樁事情,確實要自己的真心,要自己的智慧,還要緣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裏。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二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