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二集▪P3

  ..续本文上一页他自己没有做到,这就是叫佛学;自己真正做到了,那叫学佛。现在搞的是佛学,不是学佛,这个我们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是搞佛学还是认真学佛?利益不一样,结果不相同。所以在这里这首偈,教我们学诸佛菩萨大悲心,以大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如何落实?这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自己必须做榜样给他看,感动他,这是真正慈悲,真正爱他。因为你今天讲给他听没有用,他不相信;他听到时会点头,也会说很好,但是他决定不会去做。为什么原因?他有怀疑,半信半疑。凡是做不到,没有落实,就是半信半疑。真的一点没有疑惑了,哪有做不到的道理!

  章嘉大师在世的时候常常告诉我,佛法知难行易。我最初听他这个话也半信半疑,因为我们观念当中,知容易,做很难,怎么他说这个是知难行易?老人告诉我,你之所以不能做到,你对它没有真正了解。他举个例子,譬如我这个桌上有一堆黄金、有一堆黄铜,这两个东西摆在此地,告诉你,你可以随便拿一份。你拿哪一份?你要知道黄金可贵,一定拿它,你不会去拿黄铜。只有你不识货,你才这黄铜很可爱。他举的这个例子的时候,我想想是有道理,佛经上讲的这些东西教你要做的,你没有能做到,就是你不识货。所以知难行易是真的不是假的,这属于哲学上的问题。所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要搞了四十九年?就是知难!他要遇到一个老太婆,说什么她都听、她都相信,教她念阿弥陀佛,不到三年她就到极乐世界成佛去了,哪里要这么麻烦,要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你别瞧不起那老太婆,那个老太婆在佛门叫上上根人,为什么?你看她很容易,她不难。难,难在谁?知识分子,很难接受,很难把他说服。特别现在崇尚科学,科学是拿证据来,所以佛只好把持戒、修定、开慧做出样子来给大家看,大家才相信。

  现在这个社会,全世界普遍接受科学的这个教学,特别是最近这个六十年,电视发明了、网络发明了,很快科学教育、科学的概念就普及到全球。那每个人都可以说拿证据来。你拿不出证据,不相信;你讲因果,不相信;你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没看到。我看到许多心行并不善,做大官、发大财的,为什么他没有报应?假的不是真的,宗教都是迷信,都是骗人的。所以不做出来谁相信?我们劝人扎四个根,自己没做到,所以不相信;我们自己真做,他就真相信了。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能解决问题。问题决定不在外面,问题决定不在别人,统统属于自己。

  所以只有是大慈悲心,真正念念都想怎样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怎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怎样帮助众生相信有净土,相信念佛往生会很快成佛,念念不离这种念头,这就是慈悲心,就是此地讲的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所以他能够提升自己境界,能够成佛,明心见性就成佛了。不能够不关怀众生,不能舍弃苦难众生。尤其现在灾难这么多,社会这么乱,众生这么苦,所以急着想离苦得乐。这部经、这个批注是解决现前问题的第一部经,统统都说到了,从扎根教育到无上菩提,全说到了。所以法藏菩萨建立教学实验点,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发大愿摄净国土。

  『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上面第一句,「三摩地」就是「三昧」,就是「正定」,前面都学过。「愿安住于正定之中,常放光明,遍照一切」。我们修净土的同学,这句话怎么落实?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三摩地。我们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佛号当中,这就是安住三摩地。心里面除这一句佛号之外,万缘放下,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清净平等是性定,自性本定起作用就是觉,觉就是智慧开了。这个智慧光明遍照一切,你对于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了如指掌,你统统明了、统统明白。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帮助他能产生最好的效果,你智慧照见。没有智慧,我们今天凭空去想,我想这个方法,想那个方法,这些思想从哪里来的?从无明里头来的,从见思烦恼里头来的,从分别执着里头来的,好像是很好,可是你一去做的话,你就会知道许许多多困难在其中。说不定做出来之后,跟你预期的效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帮助众生,反而害了众生,让众生更苦。这什么原因?没智慧。

  所以佛菩萨高明,他们要帮助众生,先求智慧。古时候严格,古时候的经不能随便讲的,什么人讲?开悟才能讲经,不开悟,你怎么能讲经?不开悟,你讲的是你自己的意思;开悟,如来真实义,开经偈上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开悟,是从自性流出来的,从谁的自性?从你自己的自性。你自己的自性跟一切诸佛的自性是一个性,所以诸佛如来从自性流出来的经教你自然通达明了,为什么?跟自己的一样。所以自己所说的就是诸佛所说的,诸佛所说的就是自己所说的,自己跟佛是一不是二,这才能讲经,才能给经做批注。没开悟,我们起心动念从哪来的?阿赖耶来的,阿赖耶是妄心,都是阿赖耶里面含藏的一些种子,那不是智能。所以你讲的经,你批注的经,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古人要求严格,这个不可以的。

  那要照这个标准,现在就没有人讲经了。我们以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学佛从来没有一个出来讲经的念头,没有,不敢有。到台中跟李老师也不敢,我跟老师说,我来是做学生的,是来学习,是来听老人家讲经的,我们怎么敢学讲经?老师就说了,如果用古人的标准,佛法在我们这一代肯定灭亡,为什么?没有人能开悟。所以老师,怎么办?我们不敢讲经,我们讲批注。这一下提醒了我们。我们讲谁的批注?讲古人的批注,今人的批注不可靠,为什么?没开悟。古注,《大藏经》里头有的,只要被收入《大藏经》,都是在那个时代一些高僧大德,经过他们印证,确实正知正见,才能入藏,所以入藏是非常非常严格的审查。我们讲古人的批注,古人的批注是文言文写的,等于说我们把它翻成白话文。翻漏掉,没有关系,可不要自己添一点,自己要添一点,肯定是错误的。

  老师教我们这个原则,我们才敢起这个念头,学讲经。而且学讲,开头决定要遵守老师的规矩,那就是复讲。我自己有体会的意思可不可以说出来?不行,再好都不准你讲。这是什么?老师爱护你。老师限制我,不让我讲,怎么会是爱护我?教你厚积薄发,训练你的忍辱波罗蜜。明白了,忍辱波罗蜜从哪学?从这学。到什么时候你所悟的东西可以拿出来讲?你真开悟了。没有开悟,至少也差不多要走向开悟的边缘,你对这个经有长时间的熏修,到你自己觉得有把握发挥,不至于再有错误,还得要向真正高人去请教。我们那个时代还有,现在没有了。为什么?现在大家不学了,不读经了。我们这一生成就赶不上老师,赶不上章嘉大师。底下这一代再赶不上我们,那不就糟了吗?这个问题严重。教人的人总希望学生超过他,后继有人,希望学生踩着我的肩膀、踩着我的头顶,更上一层楼,一代比一代高,四代、五代之后,正法就兴起来了。

  所以老师讲培养心量,这是第一要做的事情,心量要大。对于有成就的人不能嫉妒,要全心全力去帮助他、去护持他、去成就他,这叫真正护持正法。成功失败要靠自己。自古以来,中国外国没有两样。提婆达多为什么去害释迦牟尼佛?嫉妒,不是别的。他希望他将来能够超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死了之后他就第一了。中国外国世世代代都不能避免。我们做学生的人遇到这个情形,遇到这个情形感恩,这个嫉妒我的、障碍我的、伤害我的人,他是我的善知识,替我消业障。他的毁谤,他加给我的,我自己认真去反省,真有过失,改过;没有过失,勉励自己绝不犯这个过失。所以把他看作老师看待,不结冤仇,没有瞋恚心,只有感恩的心,我们自己会向上提升。顺境里头没有贪恋,逆境里头没有怨恨,忍辱波罗蜜,能忍才能精进,不能忍就退转了。顺境,一有贪恋,完了;逆境,一有怨恨,也完了,你考试不及格,从这个地方就退下来了,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讲到最后,归根结柢,能不能成就全靠自己。自己能够不受外面环境影响,这个人成功了。

  为什么教你修《弟子规》这些东西?那是你的大慈大悲,你做出榜样给别人看,让别人感动。这就是此地的比喻,诸菩萨用大悲水饶益众生,就这个意思。你的程度、你的境界、你的心行早就超越了,还要学这个东西吗?像释迦牟尼佛,还要学这些小小戒吗,早就成佛了?要表演,舞台上表演,表演不是为自己,给别人看的,是教化众生的、是接引众生的、是感动他的,这是一种摄受接引的手段,一切诸佛菩萨示现都是这样做法。你看看贤首大师的《妄尽还源观》,他里头讲的四德,随缘妙用,妙用是什么?妙用是他不为所动。被境缘所动摇了就不妙了,退了,造业了。顺境善缘,不生贪爱;逆境恶缘,不起瞋恚,这叫妙用。这个要做给别人看,社会每个人都这样做的话,社会就安定了,世界就和平了,竞争、斗争的现象就没有了。所以一定要做出好样子给人看。这随缘妙用。

  第二句就讲得更具体,威仪有则。第一句教你是不着相,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那叫妙用;第二句,一定做好榜样给别人看,帮助人改正,改过自新是要做出来,光说没用处的,长时间让他看,慢慢他会觉悟,他会回头。第三句柔和质直,这是讲做人的态度,言语态度要柔和,心地要正直。我们中国人讲忠,忠信,忠是什么?不偏不邪。中国的文字,这会意,你看到这个文字,你晓得什么意思。心,心上写个中字,心不偏是忠,心不邪是忠。柔和质直。最后一句代众生苦,因为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道》都很苦,你为什么要那么苦?做给别人看,希望帮助别人,启发别人,表演得很辛苦,让众生得利益。

  我们再往下面看,「又上句,寂也,体也」,上一句就是「愿当安住三摩地」,这是寂,这是体。我们学净宗的,把我们的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下句,照也,用也」,「恒放光明照一切」。有体有用。「此二句正表定慧等持、寂照同时、体用不二之妙德」。这个妙德也就是妙用,随缘妙用,体不能变。我们念佛修净宗的人,这句佛号就是体,这句佛号就是三摩地,一定要安住在其中,绝不动摇。恒放光明照一切,这个光明是弥陀大愿之光,四十八愿之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光,大乘教里面一切菩萨共修的四弘誓愿之光。这个光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十善业》、落实在《沙弥律仪》,表现在你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光明遍照,这是真的,这个不是假的。

  「放光表修德,其体为性德。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土即常寂光」,极乐世界,清净国土,「身即无量寿、无量光如来」。寿表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光表十方,十方三世你全都照顾到了,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里说得好,放光就是表演,就是做给人看,这是修德。体,体是性德,体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如如不动,我什么都不想,只有一个念头,求生极乐世界,所有一切修德统统回向往生西方,这就对了。在这个世界住世时间长短,自己没有意思,没有这个念头,完全看众生缘分,有缘多住几天,没有缘少住几天,心里头痕迹都不着,你多自在!体用不二。「故安住寂定,恒放光明,遍于一切」。

  「至于所感得者」,这是什么?这是你愿行功德的成就,法藏比丘所感得的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自然形成的。他所感得的,「广大清净之佛国」,经上『感得广大清净居』,这个居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从哪里来的?这就说得很清楚,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感应。我们今天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以弥陀之愿为愿。弥陀的愿跟普贤的愿是一不是二,跟四弘誓愿也是一不是二,只有广略的不同,四十八愿详细,归纳起来就是十大愿王,再归纳就是四弘誓愿,开合不一样,是一不是二。

  怎么落实?落实在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还源观》上的四德说尽了。这些琐碎的生活方面,待人接物方面,就是威仪有则,这个则是什么?则是榜样,是一切众生的模范,则是这个意思。威仪是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统统都是世间人最好的榜样。那是什么?那就是戒律。戒律的精神,戒律的纲目,戒律的原则,戒律活活泼泼的起用,你都做到了。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释迦牟尼佛一生从入胎,八相成道,到七十九岁圆寂,一生所表演的,那是威仪有则,从生到死都在做示范,都在表演。佛一生对人和睦可亲,无论对什么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一律平等待遇,没有私心,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这叫菩提心。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要真干,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学生。

  我们读这段经文,感触很深,尤其在现代这个时代,传统文化跟佛法走到存亡继绝的一个界限,我们不真干,对不起佛陀。纵然念佛功夫成就了,可以往生了,往生好不好?不能说不好,你能对现前局势能帮助一把,让正法能久住,我相信你到极乐世界品位自然增高,那是你的大功德!实在没有能力,没有这个缘分,那就赶快去,佛不怪你。做这桩事情,确实要自己的真心,要自己的智慧,还要缘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二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