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想身體健康,就想往生極樂世界。他還有壽命,他自然身體就恢複健康。所以癌症怎麼死的?我看十之八九都被嚇死的。都是自己想,得了這麼重的病,怎麼辦?還能不能存活?他就決定不能活。我們今天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諸佛贊歎,諸佛護念,不求,自然的。這樣好、這麼樣殊勝的法門,我們怎能不幹?哪有這個道理!
至心信樂,那就一定要學經教,讓我們的至心信樂慢慢能夠生得起來。但是這一點它有個障礙,這個障礙就是欲望,欲望就是煩惱習氣,這是無始劫來熏習成就的,它有很大的影響力。我們只有用念佛方法能夠突破這個難關,用其它的方法收的效果沒有用念佛效果大,因爲念佛有阿彌陀佛加持你,有十方一切諸佛加持你。你說今天我也念佛,爲什麼佛不加持我?你沒有誠意,你那個一念裏頭是半信半疑,夾雜著許許多多妄想、雜念,把你功夫破壞了。不是沒有效果,是有效果,這你自己一定要曉得,心愈清淨、愈平等,效果就愈顯著。這個世間一切,哪些是該想的,哪些是不該想的,不該想的丟掉,該想的也要丟掉。爲什麼?不丟掉你出不了六道輪回。我要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地方幹幹淨淨,全丟掉,我再也不沾染了,我們才達到一點至心。印光大師講的,至心就是誠敬,真誠恭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我們今天對于淨土的信仰有幾分恭敬心,這個誠敬心?至心信樂這是萬分誠敬,那個人念佛是一念馬上就見效。
我們看到瑩珂法師,叁天叁夜把阿彌陀佛念來,那是至心信樂,一點懷疑都沒有,我一心一意就是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念來了,告訴他,你還有十年陽壽,等你臨命終時我來接引你。他不要了,我十年壽命不要,我現在就跟你去。你想想他要現在不去,等于阿彌陀佛給他授記了,十年之後佛來接引你,佛說的話不會是妄語。等于給他授記了,十年之後必定往生,他不要了,我現在就去。你看佛慈悲,答應了,好,叁天之後來接引你。叁天之後真走了。我們相信這個公案不是謅的,不是假的,《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裏頭都有。
底下給我們解釋信樂,至心是真心。「信樂者,信順所聞之法,而愛樂之,即信心歡喜也。」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你對它生歡喜心,你對于這個歡喜,其它的就可以放下了。這個歡喜,其它的又放不下,那不行。這是什麼原因?真相沒搞清楚。繼續在教裏頭下功夫,一定完全搞清楚、搞明白了,徹底放下,真正做到隨緣妙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恒順衆生,隨喜功德,不再起分別執著了,就歡喜。你們搞什麼都好,玩什麼都好,我到極樂世界去了。搞什麼跟我都沒妨礙,我們各走各的路,肯定西方極樂世界。經典,這一部夠了,其它的全放下,這就學蓮池大師。
「又至者,真也,誠也,實也」,這個至字有真、誠、實的意思。「心者,種也,實也。信者,真也,實也,誠也,驗也,滿也,忠也」,這一個字一個字給我們講。「樂者,欲也,願也,愛也,悅也,歡也,喜也,賀也,慶也」,這念老給我們解釋的。「故至心即是真、實、誠、滿之心」,滿是滿足、圓滿,「願欲愛悅之心,歡喜慶幸之心,以如是心而信之樂之」。我們對阿彌陀佛、對極樂世界的心態,這是第一重要的大事,我們用什麼心態來對待?「故謂至心信樂」。念老舉的這些例子說得好,我們要記住,簡單的把淨宗介紹給別人,這段話非常好。介紹給別人就是介紹給自己,講給別人聽也是講給自己聽,自己得的利益比別人多。
下面說善根,「所有善根」。「善根者,身口意叁業之善,固不可拔」,這善根第一個意思。身業、口業、意業,善的標准就是十善,身不殺、不盜、不邪行,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癡。叁業之善,非常堅固,不會動搖,這叫善根,能生一切善法。這樣善根堅固的人很少,所以見異思遷,他還會動搖。「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謂之善根」,善根能生一切善,稱之爲根。「心心者」,這是心心回向,「純一之心也,淨念相繼之心也」。這個心是什麼?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心,佛號從心生起來,從口念出來,從耳朵再聽進去,再回歸到自心。古人念佛用這個方法,它能攝心。心裏頭念,耳裏頭聽,出聲不出聲都沒有關系。自己聽自己的佛號音聲,外面的雜念進不去,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裏頭有個訣竅,必須要把外緣放下,對外面事情不關心了,只照顧自己的念頭,這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把它照顧好。因爲一分心,佛號就不見了,就沒有了,雜念取而代之,這個淨念就斷掉了,就不能相繼。所以,必須要把外緣放下,外緣隨它去吧,要常常這樣想,我一心一意就是求極樂世界,其它事情對我不相幹。好很好,不好也好,對人、對事、對物歡歡喜喜,就是一句佛號。
這就是李老師過去常講的愚不可及,誰做到了?鄉下阿婆做到了。她真放下了,沒有一樣事情不好,好事告訴她,好,點頭,不好的事情,她也點頭。她對你就笑咪咪的,口裏頭就阿彌陀佛,問什麼都是阿彌陀佛,你跟她講什麼也是阿彌陀佛,也不知道她聽見沒聽見,她全是阿彌陀佛。這是什麼?這是真正念佛人。「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阿公阿婆他們做到了,他沒有雜念。所以往生的時候他預知時至,瑞相稀有。而且這樣念佛的人往生,多半不會超過叁年,我們在《往生傳》、在《淨土聖賢錄》,跟我們現前周邊的人,有這種念佛人,我們看到。
我第一個不是看到,是聽到。那剛出家沒多久,大概二、叁年的時候,星雲法師建佛光山,辦了個東方佛教學院,請我去教書。有一天晚上,月光非常好,夏天,那個時候佛光山是個荒山,沒有建築,只有一棟佛學院,規模也很大就是了。前面有個水塘,准備做一個蓮花池,還沒有動工。我們坐在岸邊,有十幾個同學,我們在談佛法。有個工人走到我們這兒來,我也讓他坐下,是佛光山的長工。佛光山的工程一年到頭沒有間斷的,許多工人住在那邊。這工人聽我們在談佛法,他就講他們鄰居老太太往生的故事,講給我們聽。那時候老太太往生才一年,所以一年前。老太太生前是很善良的人,不懂佛法,到處拜就是了,佛也拜,神也拜,見到什麼她都拜。叁年前,娶了個媳婦,媳婦懂得佛法,學過佛的,就勸她婆婆不要到處拜,專拜阿彌陀佛,跟她講阿彌陀佛的好處。婆婆接受了,家裏面供了西方叁聖,有個小佛堂,不出去了,在家裏念佛、拜佛,叁年。
往生的這一天,她也沒說,沒有說她往生。晚上,只告訴她家人,你們先吃晚飯,她要洗澡,你們先吃,她去洗澡。兒子、媳婦家人非常孝順,等她,等了很久還沒出來,去看看。真的,她換了衣服洗澡,叫,沒有聲音。最後在小佛堂裏看到了,她穿得整整齊齊,穿的海青,手上拿著念珠,面對著佛像站在那裏。叫她,不答應,仔細一看,往生了,站著走的。這個事情傳出去了,念佛叁年,站著往生。老太太有智慧,不告訴家人,告訴家人大概家人有親情,哭哭啼啼的鬧她就走不了了,不說,走得這麼自在,這麼潇灑。這個工人告訴我們,真的,一點都不假,勸我們念佛,親眼看見的,他的鄰居。這樁事情在高雄那一帶人都知道,我有一次在中山大學講演提到這樁事情,我下臺之後,有幾個人告訴我,他們曉得,將軍鄉,臺南將軍鄉。這不是謠傳,真的事實。
所以一定要像這個老人一樣,待人接物一片慈悲,她一心向往極樂世界,這個世界萬緣放得下,人真像彌勒菩薩一樣。所以,身口意叁業之善,真正的堅固不可拔。心心,淨念相繼之心,那就是念念不離阿彌陀佛,做一個真念佛人,決定得生淨土。不要想自己有什麼煩惱、習氣、業障,不要想這些,就想阿彌陀佛。煩惱、業障不斷自己斷了,不消自然消了,就這一句佛號,真實不虛。古來這些祖師大德稱這個法門第一法門,四十八願稱這一願第一願。
「回向者,回者回轉,向者趣向,回轉自身所修功德,而趣向于所期」,所期望的,「謂之回向」。我們所希望的,極樂世界,我們所希望的,親近阿彌陀佛,把所有功德回向給我們所期望的。絕不求人間富貴,絕不求名聞利養,也不求健康長壽,只求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回向。「《華嚴大疏鈔》」,就是《華嚴疏鈔》,「曰:回者轉也,向者趣也。轉自萬行,趣向叁處,故名回向」,這就是常說的叁種回向,「叁處,謂衆生、菩提以及實際」。這是一般回向,真正學佛人就是回向這叁處。我把我所有修的功德回向給衆生、回向給菩提,我什麼都不求。菩提是智能,我只求智能,除智能之外其它的我都不求。回向實際,實際就是自性,我回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今天我們學淨宗的,我們回向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回向阿彌陀佛,我只希望往生,只希望見阿彌陀佛,回向衆生,這樣就好。又《往生論注》下卷說:「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衆生」,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給一切衆生做善根福德因緣,我到極樂世界,希望他們將來都能信願持名,往生淨土。「是即願中回向二字之義」,這一願裏面所講的回向。
「願生我國即回向之鹄的,願我一切衆生,往生極樂國土」。鹄的是從前射箭箭靶,那個箭靶的紅心叫鹄的。現在打靶也是,也一樣的。你的目標、你的中心點就是願生極樂世界,不辜負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往生,勸我們求生淨土。大乘經教裏頭勸學,不是我們根性,理論太高、方法太難了,我們在這個世間壽命又短促,這是真的。到極樂世界一切都圓滿了,我想學什麼樣的經教,到極樂世界再完成,現在統統放下。極樂世界什麼?第一個我有長壽,那麼長的壽命,我有的是時間;第二個好老師,阿彌陀佛跟十方諸佛如來。要學《華嚴經》到華藏世界去,親自聽毘盧遮那佛來傳授,這是最好的老師;我要想學《普門品》,我到極樂世界親自聽觀世音菩薩來教我,沒問題。不要在這個地方浪費時間,幹什麼都到極樂世界去再幹,現在一點時間都不浪費,我就專心念阿彌陀佛、專學《阿彌陀經》,我就靠這個決定得生淨土。
生到淨土之後,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無盡誓願斷,只要你生到極樂世界,煩惱自然就斷掉了,不用操這個心,不斷自然斷了。所以到那個地方兩樁事情,一個學法門,一個成佛道。法門學成功,佛道就成了。所以四弘誓願,我也是講了多年,我也常勸人,我們只學前頭兩願,要發衆生無邊誓願度,所以要回向衆生。四弘誓願第一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第二願是願生西方淨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都到極樂世界去完成。我們今天處在這個環境,遇到這個法門無比的幸運,難信之法,我們居然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真相信,不再懷疑。真正發願,在娑婆世界這一生是最後的一生,下一次來是乘願再來。菩薩來應化,不是業報而來,我們這個業報身到這個地方結束了,不再搞了。
「十念者,如《觀無量壽經》曰: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十念。「《箋注》曰」,《無量壽經箋注》,丁福保居士注的。丁福保居士注這《無量壽經》,他采取的本子是彭際清的節校本,也非常難得,節校本容易看。《箋注》曰:「十遍稱名」,就是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念十聲。「望西曰:經十念頃,專稱佛名,爲十念也。此言念者,謂稱南無阿彌陀佛。經此六字頃,名一念」。這個意思就是這個名號念一遍,六個字念一遍,叫一念,念十遍叫十念。「以上經論義同」,《觀無量壽經》跟《箋注》意思都相同。
「乃至十念者,指稱念名號,下至僅得十念者,亦得往生」,這是講念佛功夫最差的、最下的。最差、最下也能往生,何況其上的。你每天能念得多的,那更沒話說。黃念老往生給我們做榜樣,他病重的時候,最後的半年,他告訴我,每天念佛十四萬聲,他計數的,十四萬聲。他跟虛雲老和尚學禅,禅放下了;跟貢葛老人學密,密也放下。臨命終時專念佛號,給我們做榜樣。夏蓮居老居士也是通宗通教、顯密圓融,最後往生專念彌陀,到最後一招統統都走這個法門。十念是講最下的,一生當中只念了這十聲,臨命終時也能往生,所以叫「乃至」。「若能多念,則多多益善矣」,愈多愈好。十念還有很多問題,這後面統統要跟我們細說。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九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