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都知道。現在科學的報告證明了,遍法界虛空界,依照佛法來講,不管是哪一道,任何一道的衆生他起心動念法身菩薩全知道。現在科學家發現,粒子、量子彼此都互通信息,而且速度之快我們無法想象。每一個小光子,裏面所含藏的信息是整個宇宙的,叫全息,科學講全息的這個概念。小中有大,大是宇宙,整個宇宙就在一個小光子裏頭。它有圓滿的信息,它時時刻刻都搜集到,同時本身它也是個發射臺,它自己波動現象也發出去,別的小光子也都收到。都是互相糾纏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生命共同體。它的本體就是自性,佛家講一念不覺産生這種波動現象,這個現象不可思議。
從這個現象,我們就了解《華嚴經》五十叁參的真正的味道,確實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佛如是,菩薩如是,一切衆生個個皆如是,沒有例外的,同一個自性。性德是究竟圓滿的,衆生迷了不知道,這是一門大學問。佛法不空談,佛法要教你求證,頭一個你相信、你理解了,然後把它落實在你的生活、落實在你的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統統用上了,你就證明你所知的、你所解的跟你所行的是一不是二,這叫證。證得你才真正得受用,你要沒有證得,那是釋迦牟尼佛的、那是菩薩所說的,你知道了也沒用處,你還是脫離不了六道輪回。這個就難了,證果太難了。證果全要功夫,功夫就是放下,不是別的,放下是真功夫。這是報身菩提之因。所以四弘誓願這是發菩提。
第四「無上菩提誓願證」,我們通俗的講無上菩提誓願成,證跟成是一個意思。這是「願求證得佛果菩提」,你看前面講的應身、法身、報身,佛果,這是佛果菩提。「由前叁行願具足成就」,度衆生的願、斷煩惱的願、學法門的願,這叁願圓滿了,佛果菩提就現前,「而證得叁身圓滿之菩提」。然後「還複廣利一切衆生也」,法報應叁身圓滿了,圓滿之後就一樁事情,還願,中國人講還願,衆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佛果菩提就這一樁事情,度衆生,沒有條件、沒有理由。爲什麼?衆生跟自己同體,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從這兒生的。這是緣事菩提心。
下面再說,「二、緣理菩提心。此即密乘」,就是密宗所說的「勝義菩提心」。前面是行願菩提心,這是勝義菩提心,勝是殊勝,微妙無比。「一切諸法本來寂滅」,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看到了、法身菩薩看到了。《大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就是本來寂滅相,是真的,不是假的。彌勒菩薩告訴我們,「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這是什麼相?這不就是本來寂滅嗎?生滅就是不生滅,不生滅就是生滅,生滅跟不生滅是一不是二。生滅是假的,不生滅也是假的,這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安住于中道實相」,關鍵是這一句,我們的心如何安住在中道實相。中道實相是無相,中道是空有二邊都沒有,二邊不住,中道不存,這是真正的實相。實相這個名詞是假名,千萬別執著,你要執著這是個實相,那個不是實相,你錯了,你完全變成凡夫了。這個境界,言語說不出來,意識達不到,所以叫做「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不能去想它,你不能去說它,你想它錯了,你說它也錯了,你不想它、不說它也錯了。
那怎麼是對的?隨緣妙用就對了,一切隨緣,一切不著。所有現象裏面統統可以隨緣,不起心、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常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完全對了,這就叫隨緣妙用。十法界的衆生,隨緣他不會妙用;十法界的佛雖然隨緣,他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高,高高在上,佛的地位。隨緣還帶著分別習氣,菩薩;隨緣還有分別,那是緣覺、是辟支佛;隨緣還帶著有見思煩惱的習氣,那叫阿羅漢;隨緣,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六道凡夫。我們把這些搞清楚、搞明白了,就知道在佛法裏頭怎麼叫做用功,什麼叫修行。修行不是吃齋念佛,不是每天去參禅打坐,不是這個。真修行就是生活,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不起心不動心、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佛、法身菩薩來了;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十法界裏面阿羅漢、辟支佛來了。
世法跟佛法是一法,不能搞錯了,覺,不迷,就叫佛法;迷,不覺,就叫世法。法沒有差別,一樣穿衣吃飯,問題在覺、迷,這個道理要懂。一定要用在生活上,活活潑潑,痕迹你都找不到,這是什麼?真修行。叫你每天打坐參禅,叫你念佛堂老實念佛,那是什麼?初學。離開禅堂、離開念佛堂,心就又亂了,這不管用。無論什麼法門,統統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清淨心是二乘,平等心是菩薩,覺心是佛。你能夠把清淨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就是聲聞、緣覺;平等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人是菩薩;覺而不迷,這個人是法身菩薩再來的。完全用上了,無論是男女老少、無論是哪個行業,全都是。佛法是活活潑潑,不是死呆板的。這個道理如果我們不懂,我們不曉得怎麼個學法,這一輩子都空過,全搞錯了。所以,安住于中道實相,而圓滿成就上求下化的行願,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是爲最上菩提心,是爲緣理菩提心,就是密宗裏面講的勝義菩提心。
我們再看底下,新羅元曉師,新羅是現在韓國,韓國在古時候是叁個國家,百濟、高麗、新羅。是不是這叁個名詞?古時候叁個,百濟,叁個國家,現在統一稱爲韓國。元曉師也是唐朝時候人,親近善導大師的,都是善導的學生,他有《無量壽經宗要》,是批注。「論無上菩提之心曰:一者隨事發心,二者順理發心。言隨事者,煩惱無數,願悉斷之;善法無量,願悉修之;衆生無邊,願悉度之。于此叁事,決定期願。」對這叁樁事情,你看斷煩惱、修善法、度衆生,決定期願,這個期是希求,有這種希求的願望。這叁個,第一個「如來斷德正因」,斷煩惱才能夠證得如來果位。第二個,「次是如來智德正因」,這學法門,成就圓滿的智慧。第叁是恩德。你看斷德、智德、恩德,「叁德合爲無上菩提之果,即是叁心,總爲無上菩提之因」。「因果雖異,廣長量齊」,廣長是比喻,它有多大?它有多長?完全平等,告訴你叁個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無不苞故」,這個草頭的苞同沒有草頭的包,意思是一個意思。
「如經言: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發心畢竟二不別,就是沒有差別,發心斷煩惱、發心學法門、發心度衆生,這個發心沒有差別,皆是菩提心。如是二心先心難,先心是什麼?先他後自。你看第一個,四弘誓願裏頭「衆生無邊誓願度」,先度他,自己還沒有成就,就先要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初發心的心可貴,元曉法師對于初發心的人尊重。古大德常說,初發心成佛有余,但是問題怎麼能把它保住?那叫可貴。保不住,他退了,退得很快,退到最後完全沒有了,這種人太多太多了。「此心果報雖是菩提」,菩提是成佛,「而其華報在于淨土」,這是往生。這個話說得非常之好!要是不退轉,個個都成佛了。哪一個學佛不發四弘誓願?你看到哪個人堅持四弘誓願沒退轉的?千萬人當中看不到一個,這個事情麻煩了。所以元曉師說得好,而其花報在淨土,只要你能往生就不退了;你要不往生,你就保不住不退轉。聽經聞法一會,真覺悟了;下課,轉幾個彎就又胡塗了,全不見了,毛病習氣全出來了。
下面說,「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淨土、長遠無量正報壽命,除菩提心,無能當彼,故說此心爲彼正因,是明隨事發心相也」。這就是什麼?只有發菩提心才能老實念佛,往生淨土。因爲菩提心量廣大無邊,你看他發的「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心量多大,「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心量多大!真的是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所以發這個大心,跟阿彌陀佛他就相應。阿彌陀佛心量大,我們中國古人所謂的量大福大,一個人沒有心量,福報有限。一個人度量很大,沒有限量,這個人雖然眼前貧窮,將來一定會發達,一定是大富大貴在後頭。所以他能往生,在極樂世界能得到依報淨土、能得到正報壽命。除菩提心,無能當彼,沒有菩提心當不起。極樂世界那麼大的福報,你是個沒有福報的人,你怎麼能享受那麼大的福報?全在菩提心,這個不能不知道。
念佛的人多,爲什麼往生的人少?早年我在臺中,李老師常講,很感慨的說,他不說別人,說我們自己蓮友,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甚至于講到,一萬個念佛人當中,臺中蓮社蓮友,真正往生只不過是叁個、五個,真往生的,只萬分之叁、萬分之五。爲什麼這麼少?我們讀這一節經文就明白了,心量不大。他相不相信?相信。有沒有發願?有發願。有信、有願,念佛不能往生,找他的原因,就是心量小,有分別、有執著、有計較,這是我們普遍看到的現象。在一個團體裏面,不和合,有小團體、有小派別,這幾個人是一派的,那幾個人是一夥的,彼此都不服。老師在世的時候跟我講,我有一次在國外弘法回到臺灣,我去看他老人家,他很感慨,團體大衆不和。他說外人不知道,你在臺中多年你很清楚,我死了以後就四分五裂,老師心裏很清楚、很明白。死後的一些現象他統統看到了,明明白白。
我們想報老師的恩,沒有緣分,如果臺中有緣分,我在臺中常住,不離開臺中。我們幾個志同道合的這些師兄弟們,我還能帶得起來,老師的法會一代一代傳下去。不行,沒這個緣分。是自己沒有緣分,跟佛的法運還是有關系,跟衆生的福報也有關系。真正原因在哪裏?我們學的佛法沒落實到生活,這才是真正原因。如果我們強調把這個東西都落實變成生活,那不一樣了,正法住世可以長久。內裏面發心,外面要有緣分,佛菩薩還是加持,事情才能做成功。故說此心爲彼正因,是明隨事發心相也,這上面所講的,這個心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
「所言順理而發心者,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依此信…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