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比什麼都重要。《法華經》上的四法,就在這一句六字洪名。我們繼續往下看。
「上」,上面所說的,「《法華》雲成就四法,當得《法華經》」。我們用一句佛號成就上面四法,往生淨土,入法華境界。在中國大乘教裏頭有兩句話贊歎,「成佛的《法華》,開慧的《楞嚴》」,《楞嚴經》開智慧,《法華經》成佛。所以這兩部經,在過去佛門裏頭流通最廣,講《法華經》的、講《楞嚴經》的很多。講《華嚴》的很少,《華嚴》分量太大、時間太長,但是講《楞嚴》、講《法華》很多。「今則法藏大士,所發一切誓願,悉皆圓滿成就。故得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清淨佛土就是得《法華經》。這誓願圓滿成就。下面一段,「如實嚴淨」,嚴是莊嚴,淨是清淨。我們看經文:
【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這四句跟《法華》完全相同。實是「真實,亦即實相」,就是實相,「真如與法身」,實!『如實安住』,「即如實而安住于此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前面講的真實、實相、真如、法身,四個名詞講的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爲什麼用四個名詞?讓你明了通達。一樁事情從面面去觀察,你才徹底了解它,一即是四,四即是一。《無量壽經》上說「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實相,真實之際就是法身、就是真如,我們要把心安住在這個地方。「簡言之,即安住于諸法之實相」,不要住在假相上,要住在實相上。「實相者,正本經之體」,《無量壽經》的體就是實相。《無量壽經》講的是什麼?講的是諸法實相。
「又實相即真如,故如實即是如如」,前面所說的。「如實安住」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如如不動」。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受境界幹擾,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沒起心動念,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沒有人來問,就是般若無知;有人來請教、來問你,無所不知,你能跟他解答。沒有人來問的時候不知,般若無知,清淨平等覺,《金剛經》上講的如如不動。「又實相即法身」。法身無相,那是說的體;法身無不相,是說它的作用。無相,惠能大師明心見性說了五句話,前面四句是無相,無相的法身,「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是無相的實相,後面一句「能生萬法」是無不相的實相。所以實相,無相無不相,無不相就是有相,相是假相,無相是真體、是本體。那個無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它真有,它清淨,它不生不滅,它本自具足,又不動搖;不動搖是自性本定,它不是波動現象。
「《往生論》曰: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叁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到這個地方,這是《往生論》上一段經文。向說就是一向說,也是常說的意思。這一段確實在大乘教裏真的是常說,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祖師大德引用這段經文,很多!這段經文裏頭講叁種成就,極樂世界國土成就、佛成就、菩薩成就,意義很深!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人數再多,它很單純,一點都不複雜。整個世界就這兩種人,國土是世界、是依報,居住的人只有兩種人,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學生。老師是阿彌陀佛,學生是諸菩薩,從十方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統統是學生。學生的程度不整齊,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叫叁輩九品。
往生的人到極樂世界,究竟他在哪一品不一定,善導大師說得好,他說「四土叁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遇緣是非常非常重要,你要遇不到緣不行。遇到的緣特勝,可能你一下就生到實報莊嚴土上叁品往生;遇到的緣不殊勝,有同參道友勸你念佛求往生,他自己對淨宗也不是很了解,也沒有辦法把道理給你講清楚、講明白,可是你相信,你真念,真念往生了,凡聖同居土叁輩往生。蕅益大師告訴我們,無論你生哪一品你都了不起,爲什麼?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有四土叁輩九品,但是到那個地方,你看不到叁輩九品,你所看到的是平等世界。這是一切諸佛剎土裏面沒有的,只有極樂世界有,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同居土、方便土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提升了,統統提升到實報莊嚴土的待遇,這是淨土無比殊勝之處,得到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的贊歎。不是贊歎別的,就是贊歎這個,太難得、太稀有了,真正不可思議!不但是物質上的生活享受同等待遇,連智慧、神通、道力都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好像跟法身菩薩沒有兩樣。這讓我們真正體會到,我們自己這一生多麼幸運,遇到這樣殊勝、無與倫比的法門。遇到了怎麼樣?遇到了要真的成就,如果不成就、不能往生,遇到等于沒有遇到,那叫真可惜!多少人希望遇到,沒有這個緣分;我們有幸遇到,如果不能夠抓緊,不能真正發出真信切願,我們對不起自己,對不起這分緣分。別人想求求不到,我們不求,撞上了。當然這個事不是偶然的,這不是靠運氣,決定有過去生中殊勝的緣分。
極樂世界,《往生論》上這叁句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極樂世界是怎麼個世界?是教學、成佛的世界,教你怎麼成佛。誰教?阿彌陀佛親自教你,十方諸佛也來教你,與你有緣的諸佛如來,也常常到極樂世界來幫助你、來成就你。阿彌陀佛好像是校長,十方諸佛是教授,川流不息。我們不要怕難,因爲生到極樂世界得佛加持,我們的智能開了,神通道力現前,那個接受的能力就強。又何況有許許多多等覺菩薩、補處大士,他們做佛的助教,那些人是我們的教練,幫助我們學習。極樂世界學習的環境真的是究竟圓滿,這個地方能不去嗎?我們還留戀這個世界嗎?這個世界想留戀你也留戀不到,爲什麼?它變化無常。不像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永恒不變,它是真實的常住,永恒不變。尤其是在極樂世界,最終的歸宿是回歸常寂光,回歸圓滿的自性。所以這個世界叁種莊嚴,佛土功德成就,佛功德成就,菩薩功德成就。叁種成就願心莊嚴,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統統結歸到四十八願。略說入一法句,這一法句,《往生論》上講的清淨句,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淨宗大德把這個清淨句也歸到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清淨句,這句佛號就是真實智慧,這句佛號也是無爲法身。
「今經」,現在這個經文上,「如實安住」這一句,「即是安住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即是入清淨句」。這個清淨攝兩種清淨,第一個是「器世間清淨」,這是國土,第二是「衆生世間清淨。此一法句,攝二種清淨與上說叁種莊嚴。故雲:具足莊嚴」。上面叁種莊嚴就是此地講的兩種清淨,國土清淨、衆生清淨。佛與菩薩都是衆緣和合而現身的,所以衆生兩個字的意思非常廣大,無量無邊。衆生,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衆生。
下面說,「如《往生論注》雲:此莊嚴事,縱使毘首羯磨」,這括號裏頭有批注,「毘首羯磨乃天帝名」,這是天神。「此天善工藝,巧變化,司建築」。這個天神是幹什麼?他是搞建築的,是建築業的天神,也稱爲大帝,毘首羯磨大帝。「工稱妙絕」,他所製造、建築的這個工事妙絕了,天上人間都沒有能夠跟他相比的。「積思竭想,豈能取圖」,竭盡他的思惟想象,他能不能跟極樂世界畫個圖?畫不出來。換句話說,這個人是遍法界虛空界裏頭最高明的建築師,想跟極樂世界畫個藍圖畫不出來。極樂世界的妙絕由此可知,讓毘首羯磨天王也歎爲觀止,這是贊歎,他做不到。
「性者,本義也」,佛法裏面講性都是講的根本、講的理體。「能生既淨」,這是自性變現的,自性是清淨的,「所生焉得不淨。故經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現識變。我們現在爲什麼不幹淨?我們這個世間是心現的,沒錯,但是識把它變壞了,麻煩在這個地方。老祖宗知道,早就說清楚了,本性本善,習性不善。如果只有本性,沒有習性,那就是盡善盡美。現在這個世界怎麼樣?本性沒有了,全是習性,這麻煩就大了。本性跟習性混雜,裏頭還有善、有不善,現在沒有了,現在本性沒有了。我們隨便舉幾個德目你就知道,父子有親,這個親有沒有?沒有了;夫婦有別,別沒有了;君臣有義,義沒有了,義變成利了;長幼有序,序沒有了;朋友有信,信沒有了。五倫沒有了,五倫是人道,人道沒有了。五常是德,「仁義禮智信」,五個基本的德目,這是做人必須要具備的。這五德沒有了,現在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四維沒有了,管仲說,「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四維是什麼?「禮義廉恥」,這四個字沒有了;八德沒有了,「孝悌忠信,仁愛和平」。這是什麼?性德的德目。以前習性裏頭還夾雜一些,現在習性裏頭這個東西統統沒有了。習性是什麼?習性與這些德目完全相反,這些德目前頭都加個不,就是習性。八德裏頭,不孝、不悌、不忠、不信、不仁、不愛、不和、不平,這習性。不善的習性,所感的就是亂世,就是地球的災變。整個宇宙不外乎感應,如果人心善,把這些德目統統找回來,努力都做到,社會安定了,地球災難化解了。
所以這個結論就說得非常好,能生既淨,所生焉能不淨。現在能生都是染汙,所生焉得不染汙。故經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學習淨土的,最重要是清淨心。心裏頭不能有東西,有善有惡都不行,有善,叁善道;有惡,叁惡道,出不了六道輪回。那怎麼辦?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斷惡修善的事認真努力去做,心地不要著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就完全對了,這叫真修行,這叫真用功。
底下一段,『威德』,可敬可畏這叫威。這人有威德,我們又敬重他、又怕他,這是威;可尊、可愛這叫德,自自然然叫別人尊重他,又愛他、又敬他、又畏他。這四個字,可敬、可畏、可尊、可愛,這威德兩個字。「《法華嘉祥疏》曰:畏則爲威,愛則爲德。又折伏爲威,攝受爲德」,這講得都非常好。你尊敬他、你怕他,你才會認真學習。過去做老師要有這個態度,老師不端莊、不嚴肅,學生不怕他,他就沒法子教,所以他要有威嚴,又要有慈悲。光用威嚴不行,學生害怕了不敢來見他,所以他還要慈悲。學生又喜歡他,又不願意離開他,又怕他,這才是個好老師。能折服學生,又能攝受學生,恩威並濟;折服是威,攝受是恩德。
『廣大』,「《探玄記》雲:大以包容爲義,廣則體極用周」,體極,「本體極圓」,用周,「妙用周遍」。這是《探玄記》上說的,《探玄記》是賢首國師作的,清涼作的叫《疏鈔》,都是《華嚴經》的批注,《探玄記》是《六十華嚴》,《疏鈔》是《八十華嚴》。給我們解釋廣大。大是什麼意思?包容,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大!廣,體,本體極圓,妙用周遍。《華嚴》講體、講相、講用,這個地方講體、講用,相包括在用裏頭。體是沒有形相,說它作空,這個空不是無,空裏頭有有,什麼都有,一樣都不缺,但是它沒有形相。起作用,它現相,能現一切相,像萬花筒一樣。萬花筒沒辦法比得上,因爲萬花筒不動它也有相;體不動它沒有相,動就有相,這一點萬花筒無法比。至于相的變化,千變萬化,這個萬花筒顯示出來了。所以比喻決定不能比到恰到好處,比喻裏頭還是有問題,比喻沒有辦法比得那麼圓滿。
下面是「又廣大會亦爲阿彌陀佛名號之一」。這個名號不常用,阿彌陀佛又叫廣大會。爲什麼?「具廣大會聚之德,故有此名」,阿彌陀佛確實具足廣大會聚。你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很奇怪,它是自性變的,它沒有阿賴耶。自性變現的,那就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個境界我們無法想象,真的像前面所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沒法子說,言語達不到,我們用想象也達不到,無法想象。極樂世界在哪裏?極樂世界,遍法界虛空界都是極樂世界,爲什麼?都是自性。爲什麼我們看不見?我們有業障,如果業障除去,我們就看見了。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淨土有一部小論,往生真的生到極樂世界,「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有沒有去?本地就是極樂世界。這個很難懂!那是什麼?用現在的話說,究竟圓滿的科學,科學就是想知道這個秘密。這樁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還有部論叫《淨土生無生論》,也是討論這樁事情。
所以十方世界無量無邊。十方世界剎土裏面的凡聖同居土,跟我們一樣有六道的,不知道有多少,太多太多!六道衆生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每天多少人?數不盡,極樂世界統統能容納。不但能容納,沒有看到極樂世界擁擠,人口太多了,沒有,再多的人在一塊居住,看不到擁擠的現象。這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不是我們能夠思惟想象明了的,這不可能。所以它叫廣大會,廣大的聚會,這是彌陀大德。「因十方衆生往生極樂,法會盛大,聖衆無量,全因彌陀盛德之所感」。這是彌陀的德感,讓十方無量無邊的衆生求生淨土,親近彌陀,接受他老人家的教化。「今經曰廣大,正顯此德」,這一句就是說的廣大會,「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我們讀了這節經文,要知道怎麼落實。佛的誓願,四十八願圓滿成就了,我們要跟他學。我們不需要學那麼複雜,我們煩惱習氣沒斷;我們要學的,而且學得很圓滿、學得很踏實,那就是對于淨宗的理事通達明了,再沒有懷疑了,相信極樂世界確實有、確實存在,這些事是真的,不是假的。決定相信,決定願意求生,決定在極樂世界做圓滿的成就,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親近阿彌陀佛,不成佛不離開阿彌陀佛。我們在現在決定要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樣就對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四四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