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四集▪P4

  ..續本文上一頁政治,不是中國的武力,也不是中國科技,不是中國經濟貿易,是什麼?中國的文化,就是中國《群書治要》跟《國學治要》,就這個東西。所以我相信外國人一定要認真學文言文,他不學文言文,他不能直接去閱讀。一定要直接去讀,才真正得受用。

  今天我們在一起學習十乘理觀,這一段也是天臺家非常精彩的一段,文很長,但是最重要就是開頭這幾句,「所觀者何?不出色、心。色從心造,全體是心。故經雲:叁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就這幾句,這是十乘理觀的核心。如果在這上面恍然大悟,後面都不需要讀了,後面都離不開前面這一句,這是個總綱領,我們在前面一堂課學習到此地。今天我看有許多新的同學來,你們都穿了製服,好像是一個團體,這麼大的一個團體,難得。這些佛學裏頭、佛教裏頭普通的常識,我們一定要知道。人家問我們,學佛,佛是什麼?佛是智慧。佛教裏講的是什麼?佛教講的是倫理、道德、因果、科學、哲學。咱們講清楚。佛教不是宗教,但是有一部分變成宗教了,我們也不能不承認。除宗教之外,有學術的佛教、有企業的佛教、有觀光旅遊的佛教、有邪教的佛教,很多,你必須要搞清楚、搞明白。

  這下面就解釋,「即衆生日用現前」,這一切唯是一心作,在哪裏?就在眼前、就在當下,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以根對塵」,我們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接觸一些冷熱,意,意是念頭、是思想,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以根對塵,「所起一念之妄心也」。我們起心動念,眼是照相機,它沒有分別執著,它只管把外面這個相照到裏面。這要講要講得很細了,很費時間。佛給我們講,我們怎麼會看見?八識,這是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每一個識都有四分,有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都有四分。四分裏面,眼識只把外面境界相傳給它的相分,就好像我們現在轉播,我們把我們的現場轉播給另外一個現場。給哪個現場?轉播給第六意識的現場。第六意識緣不到外面,它看從哪裏看?是看外面現場播進來的這個畫面,就是眼識這個相分照進去之後傳到第六意識的相分,第六意識的見分見到它的相分,它沒有見到眼識的相分,這樣微細!那第七識呢?第七識,也是第六識把這個相分傳給第七識的相分,它也是在它的屏幕上看到的,它沒有看到現場。但是第六意識它就分別,第七識它就執著。所以前五識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只是傳遞。耳識聽到的音聲,它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把這個音聲完全傳給第六識、傳給第七識、傳給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等于說是數據庫,存盤了,存盤就是記憶,你能夠記得。就是阿賴耶是個檔案室,那個地方存盤,儲存檔案。這非常精細的科學解釋。法相唯識學了之後,大學那些心理學的書不想看了,那麼厚,啰哩啰嗦的沒說出來。佛法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訴你,你是怎麼看見的,怎麼聽見的,怎麼知道有味、有香味,怎麼知道有酸甜苦辣,給你分析得清清楚楚。這是什麼?全是妄念,這全是妄心,一念之妄,妄心在起作用。

  「此心」,這個心是能現能變的心,現在變成什麼?「全真成妄」,本來我全是真的,現在真的變成妄的了。就是我們芸芸衆生,現在六道衆生,就停在這個境界裏頭。那個學佛的修行人入了下頭一句,「今達妄即真」,這就是學佛的人知道了。不學的人,全真成妄,統統是妄心做主,顛倒行事,造成今天的苦難,就這麼回事情。現在學佛明白了,知道這個妄還是真的,妄就是真。「即此妄心,具足諸法,無有缺減。即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這個就是諸法實相,就是宇宙萬法的真相。佛在什麼時候說的?般若時候說的。沒有前面二十年的基礎,佛這些話不講。講什麼?講會把你講胡塗了,你聽不懂。有前面二十年的基礎再給你講這個,你一聽明白了,你覺悟了。所以佛講經,你看按部就班,一年一年的幫助你提升,不是一下就接觸大乘,不可能的事情。

  我們是慢慢學習,我搞了六十一年才入這個境界,才知道是怎麼回事情。不是這麼長的時間锲而不舍,天天在幹,每天都在學習,一天都不放松,樂此不疲,學得真快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我每天讀經四個小時,你看跟諸位講解分享四個小時,每天還是工作八個小時,快樂!不幹就念佛,不念佛就讀經。方東美老師六十年前跟我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非常感恩他,真的是最高享受,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挂。每一天慢慢來證實萬法皆空、萬法皆如,這大乘經上所說的。

  所以妄心就是指阿賴耶,真心就是講的自性。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是真心,真心能生能現。妄不離真,妄跟真沒有兩樣,只是什麼?只是你看錯了,這就叫妄。爲什麼?你帶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去看東西就妄,如果你不帶這些東西,那就是真的,真妄是一不是二,真是體,妄是相、是作用。所以《華嚴經》上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障礙!但是你不了解,不能達妄即真,那個妄就産生障礙,就出事情,你曉得是假的就沒有障礙。如果知道名聞利養是假的,我就不爭了,我就不要了。你要是以爲名聞利養是真的、財色名食睡是真的,你拼命在爭,爭就有煩惱、就有得失,麻煩一大堆。你曉得萬法皆空,沒有一法是真的,你什麼都放下了,放下就自在、就快樂,沒事了。

  我們生在這個世間,你既然到這世界來,你就有一分口糧,你就有一分福報,不要去爭,爭不到!命裏沒有的,想什麼方法都得不到;命裏有的,什麼都不想它自然就來了,你說你多自在。用什麼樣方法去奪取的財物都是命中有的,命中如果沒有,那個財一來到面前,不是害大病就是出車禍,爲什麼?你沒有那個命!不正當手段得來的還是命裏有的,你說你不是冤枉嗎?爲什麼幹這種事情?而且你所得來的打對折都不止。譬如說你命裏頭有一百個億,你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你只得來一半,得來五十個億。不得了,我發大財了,不知道你已經損失了一半。這都是迷惑顛倒的人,不覺悟,覺悟的人不幹這個事情。佛告訴我們,財從哪來的?命裏頭有財。命裏頭爲什麼有財?你前世修財布施,喜歡用財幫助別人,你這一生命裏頭就有財,所以財是這麼來的。前世很吝啬,不肯行財布施,把錢財看得比命都重要,這一生命裏頭沒有財,你就空空如也。一切都是命,中國古人所說,「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這個話講的是真話,一點都不錯。

  我命裏頭沒有財,命裏頭富貴都沒有,貧賤的命,好在有一點善根,遇到佛法了。佛法我遇的叁個老師都是高人,他們跟我見面,叫高人!對我看得很清楚,貧賤,是這麼一個命。所以老師就教我,弘法利生也要富貴才行,沒有地位,人家瞧不起你;沒有財力,這個法推不動。那我命裏頭沒有怎麼辦?老師教我修。這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他告訴我財從哪裏來?財從布施來,布施是因,財富是果。我說我沒有力量布施,每個月賺的一點錢連生活都很勉強,過得很辛苦,哪有財力布施?老師問我,一毛錢有沒有?我說一毛錢可以;一塊錢有沒有?一塊錢還可以勉強。老師告訴我,你就從一毛、一塊去布施。要常常有布施的心,這個非常重要,遇到有緣分你就不要吝啬。

  學了佛,老師教我,佛經哲學不在寺廟。這句話很重要,因爲如果我到寺廟,看不到這個高等哲學,我一定對老師的話會懷疑,老師的話不是真的,所以他預先把這句話交代我了。我說那佛經哲學在哪裏?在經典。然後告訴我,古時候這些出家人真的有德行、有學問,個個真的都是哲學家,了不起。他說現在他不學了,所以你到寺廟去找不到了,但是寺廟有經典,它在經典裏頭。所以我就開始逛寺廟,找什麼?專門到寺廟去找《大藏經》看,經書市面上買不到。六十年前書店裏頭沒有佛經賣,所以要看這些經書到寺廟去看,他們有藏經,從藏經裏頭去抄,自己要手抄,不抄沒有,我還抄了十幾部。哪有像現在人的福報這麼大,家裏都可以買一部《藏經》供養,這從前作夢都不敢想的。道場裏面我們都有《四庫全書》,這在過去沒有人敢想的。

  現在科學技術發達,印刷術發達,成本大幅度的降低,這才能辦得到。現在這個技術確實日新月異,愈來愈方便了。在從前印經,如果像這個大部頭的,沒有兩百套以上,書店裏不肯給你印,爲什麼?成本收不回來。現在的技術,我要一套,他都可以單獨給我印一套,他有這種技術。計算機照相,用這種方法,非常快速,要一套都可以。所以他們再版的時候,我的福報現前了,供養多了,我向商務印書館買了一百套《四庫全書》,世界書局買了兩百套《四庫荟要》,這兩套書美金一千萬。這是從前學佛的時候哪敢想?不敢想!這些書買了什麼?送給全世界大學圖書館裏收藏。中國人的智慧,中國的國寶,中國文化,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就是這個東西。我再分配送給《群書治要》跟《國學治要》,這是鑰匙,都送給他們,希望他們好好去學文言文,叁年成功。

  我們要認真努力,要了解事實真相,那就是真妄是一不是二。你統統明了,說它是妄,它真的是妄,爲什麼?它是剎那生滅,它不是真的。就像我們看電視、看電影,我用電影來做比喻大家好懂。我這裏一卷,這是從前,現在的電影是數碼的,沒有膠片了,我用這個來做比喻。這是電影的底片,幻燈片,它在放映機裏面,用幻燈機打在銀幕上。鏡頭一打開一張,一張幻燈片照在銀幕上,再把鏡頭關掉換第二張,再打開鏡頭第二張,張張不一樣。一秒鍾放多少張?二十四張。我們在銀幕上看到就好像是真的,其實銀幕上的片子,一秒鍾二十四張幻燈片。二十四張幻燈片合在一起,我們眼睛看花了,把它看作是真的,其實張張獨立。那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一秒鍾多少張你知不知道?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千六百兆張。電影一秒鍾是二十四個生滅,我們就被它欺騙了,以爲是真的;現實環境裏面,一秒鍾是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所以佛說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就與這個道理一樣。你明白這個是假的,知道這個假相那不就是真的了嗎?一般人不知道、不曉得。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我看那個電影,知道這是幻燈片,一張一張連續在播放,我了解這個,真相大白,那就是真的。你看到是假的,我看到是真的;我了解真相,你不了解真相;你迷在裏頭我不迷,我清清楚楚。

  妄即是真,真即是妄,所以一切法是心。「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心現的,一切法的基礎是心。就跟科學家今天告訴我們,物質的基礎是念頭,物質是從念頭上變現出來的。那我們這個文一開端的時候,「色從心造,全體是心」,跟今天科學家發現的完全相同。經上這個話,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講的,科學家的報告是最近,一九八0年以後,最近發現的,完全相同,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個文就得要多念幾遍,慢慢細心的去體會。體會不到沒有關系,就老實念佛,念佛重要,佛念多了自然就看懂了。爲什麼?佛念多了,心定了、心清淨了,定跟清淨心與這個理相應,很容易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這一切法「非一非異」,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不一,「不前不後」。實在講,不能講是一,也不能講是多,這些都是戲論,都是開玩笑的話;不能說前、不能說後,爲什麼?沒有先後。科學家告訴我們,單單講一念是毫無意義的,這個五陰,色受想行識沒有意義,必須是許許多多集在一起,叫糾纏在一起,糾纏在一起你才看出它的意思。所以我們看到所有的現象,都是這些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自然現象糾纏在一起,産生這些現象。真不容易,科學搞了四十多年才把它發現。但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他們修禅定,在禅定裏面看到這些事實真相,大乘經裏面佛爲我們說出來。

  這幾句話,「非一非異,不前不後,玄妙寂絕」。玄是理太深了,不容易理解,妙是微妙。妙是什麼?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你說它無,現象存在;你說它有,它一彈指當中,你看看那麼多次的生滅。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樁事情,他說「念識極微細,不可執持」,我們看不到它,我們掌握不到它,它太微細了,這就是玄妙寂絕的意思。「非識所識,非言所言」,識是我們念頭,我們念頭沒有辦法想象,想不到它,也說不出來。「故指此心爲不思議境也」,所以說這個心是不思議境界。第一觀叫我們觀不思議境,就是觀這個心,從這個觀心要是一入的時候立刻就成佛了,所以頓悟、頓超、頓成;從第二觀以後那是漸漸悟入的,這是頓悟。

  這段文還很長,我們念的還不到一半,今天時間到了,下一堂課我們繼續再講。將來這一段我們出個集子,《十乘理觀》,這也是我們修學大乘,不管是哪一個宗派,重要的參考數據。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四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