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除罪業,就好象是一個無助的仆人,拉著主人的手不放一樣。依菩提心而淨除業障者,就好象是持誦密咒而能淨除毒物一樣。昔日同旦王有弑父之罪,後來依皈依叁寶之力,罪業清淨而成爲菩薩,就是一個好例子。頌曰:
“昔日作惡業,以後惟行善,如雲散月出。光輝得安然。”
上面所說的四力,僅依任何一種皆能使罪業清淨,何況四力並施呢?
這樣去忏悔業障,業障清淨之時,就會有夢兆顯現。古寫陀羅尼經雲:
“若夢見口吐汙穢之食物,或飲牛乳及酸酪,或夢見日月于空中行走,或夢火燃,見水牛,降黑人,見比丘及比丘尼衆,見樹上奶乳自出,見大象、鵬鳥、高山、獅子座,或夢見爬上高屋之頂,或夢聽聞說法等,若作如是之夢,是乃罪業清淨之相。”
以上說忏悔業障竟
叁、隨喜功德
隨喜功德是說別人所做的一切善行和所集的一切功德,無論過去的,現在的或未來的,我皆衷心隨喜,這樣去修觀就叫做隨喜功德。(首先思惟)過去世中有無量無數難可思議的一切諸佛降世,他們首先發菩提心,積聚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淨除煩惱所知二障,乃至現證無上正覺之佛位,這一切的功德,我皆衷心隨喜。成佛之後轉大*輪,(以種種方便)成熟衆生乃至示現大般涅磐,其間一切功德我皆衷心隨喜。般涅磐已,正法住世,種種功德,我皆隨喜。緣覺聲聞等一切功德,我亦隨喜。乃至一切凡夫衆生所作種種善行,所積種種功德,我皆衷心隨喜,歡喜無量。象這樣,現在及過去諸佛菩薩等之中功德善行,我皆衷心隨喜。這樣去思惟、修觀,就是隨喜功德的觀法。頌曰:
“能作吾人皈依處,一切如來及佛子,
所作種種諸善行,我皆衷心而隨喜。”
以上說隨喜功德竟
四、請轉*輪者
此應觀想:十方世界中有無量諸佛,爲了尊重法故,或是爲了使請法者圓滿功德,故暫時*我*沈默無言不肯說法之狀。我即于佛前殷重勸請轉妙*輪。頌曰:
“十方一切諸佛前,我今合掌敬祈請,
爲除衆生黑暗苦,請燃法炬放光明。”
五、請佛住世者
此應觀想:十方世界中有無量諸佛,爲了破除衆生之常見故,及策勵懈怠衆生精進故,現在正示現入般涅磐相,我乃趨前殷重祈禱諸佛,切莫入般涅磐,請留世間,利益衆生!頌曰:
“或有諸佛欲涅磐,我今合掌敬祈諸,
悲憫衆生盲暗苦,請佛住世無量劫。”
六、回向功德者
是要把過去自己所作的一切善根回向給一切衆生,令他們解除一切痛苦和成熟種種快樂之因。頌曰:
“願以我所作,種種諸善根,回向諸衆生,解脫諸苦難。”
以上述說發菩提心之前行儀軌竟。
下面講說發菩提心之正行儀式:此中心要點是要自己唱言發菩提心之誓語叁次。集學處雲:
“尊者文殊于往昔時,曾爲國君名虛空王,其于龍音王佛前曾經發菩提心,並同時受菩薩戒。我今亦效法于彼(于叁寶前)發菩提心並受菩薩戒律。偈曰:
“輪回無始終,其間時無量,以此無量時,行善利衆生,此行難限量,
今于佛前誓,發勝菩提心。””
上面的偈子應念誦叁遍。此外,如果依入菩薩行論中之發心攝頌也是一樣的。偈曰:
“如過去諸佛,初發菩提心,入菩薩學處,次第善安住,
如是利群生,發大菩提心,我亦隨骥尾,入菩薩學處,次第而修學。”
上面的偈子應念誦叁遍。
如果不想同時發菩提心和受菩薩戒,那麼只要隨已意念其中一項就夠了。
以上說發菩提心之正行儀軌竟。
發菩提心儀軌之結尾,應該向叁寶謝恩及供養。自己應該思想“我做了一件大事啊!”因而生起廣大的歡喜和雀躍心。偈曰:
“如是具慧者,受菩提心已,應發廣大意,歡喜並雀躍,贊揚其功德。”
以上是寂天論師派所傳之發菩提心儀軌之前行,正行和結尾。
下面當討論由聖彌勒,無著傳至金州尊者一系之發菩提心儀軌,此儀軌中分兩部:一是發起願菩提心,一是受持菩薩戒。
一、發起願菩提心之儀軌中,亦有前行、正行和結尾之階次。前行是指祈禱、積資和特別皈依等叁項准備。發起願菩提心之前行
(一)祈禱之准備這是說欲發菩提心的弟子應往具有資格的善知識前去頂禮(和祈求),善知識也應對此弟子予以口授,使他對輪回生起厭離心,對衆生發起悲心,對佛陀發起欣樂心,對叁寶發起誠摯的信心和對上師發起尊重心。然後弟子就應隨著上師念誦下面的祈禱文:
“就好象過去諸佛圓滿無止正覺等最初發菩提心時一樣,及地上諸大菩薩等最初發無上菩提心時一樣,我名某某,現在也祈禱上師助我發起圓滿無上大菩提之心。”
這樣念誦叁遍。
(二)積資糧的准備這是說首先要對上師和叁寶頂禮,然後就以布置好了的實物和心意所變現的供品等供養法師和叁寶。(菩提心戒有一個非常不共的特點,那就是:)沙彌戒要從阿奢黎前獲得。比丘戒要從比丘處獲得,可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種,都是由積聚福慧二種資糧而獲得的。如果自己是一個富有之人,那麼用少數的供施是不成的,必須要興廣大的供養和布施才能獲得菩提心戒。從前許多富有的菩薩都是興廣大供施的,爲了發菩提心,有些菩薩竟供養了百萬座廟字的,賢劫經雲:
“子往昔劫中,如來名聞施,爲閻浮王時,于日頂佛前,
供養百萬寺,初發菩提心。”
如果自己是一個貧窮的人,那麼只要用一點供物也就可以了。過去許多貧窮的菩薩,在發菩提心時,只供養了一點點小東西,例如以一根草燃燈作爲供養,也一樣完成了發菩提心。頌曰:
初發心時,所發的誓願一樣。現在我也願意以自己所有的功德,來激發大菩提心之生起。我對他人所作的種種布施,對律己所持守的戒律,對修行所生起的功德善根,以及勸導,隨喜他人行善行一切功*德*,我皆回向于大菩提心之生起。從現在起一直到未證菩提之間,未獲救的衆生我皆令其獲救,未解脫的衆生我皆令其解脫,未蘇息者我皆令其蘇息,未獲涅磐者我皆令其獲證涅磐,爲了這些緣故,我今鄭重發大菩提心。”
上文“未獲救的衆生”特別是指深陷在極苦大海之中的地獄、餓鬼、畜生等叁惡道之有情而言,我今誓願拯救其苦難,置彼等于安樂之人天上趣中。“未解脫的衆生”是指人道的衆生,他們雖然有快樂的成分,但仍爲煩惱之鐵鏈所縛不能解脫。“令之解脫”是說使他們掙脫煩惱之鎖鏈,導使趨入至善的佛道。“令得蘇息”的意思是說,聲聞和緣覺人,本來是沒有一點大乘氣息的,現在我要令他們發菩提心和吸取大乘的見、行氣息,使之證得十地之位。“未得究竟涅磐我令得之”的意思是說,小乘行人尚未證得(究竟之)無住涅磐,我要使他們次第證入五道十地,乃至佛位而獲證取究竟之無住涅磐。發誓要證取佛果的原因,是爲了要達成上述的種種目的。發起菩提心之結尾
儀軌的結尾部分,學人應當思維“我已經做了一樁很重大的事了,應該自生慶幸和歡喜心,發大雀躍。此時應該宣講菩薩之學處(或行素)。”
發了菩提心的人,就叫做菩提薩垛(或簡稱菩薩)。菩薩是爲了要濟度衆生而爭取菩提的人!菩薩是時時刻刻想著菩提和衆生的人,菩薩是專心一意爲了成佛度生,發大精進,堅毅不退的勇士!
以上說願菩提心竟
下面當討論“行菩提心”。此亦可分爲前行、正行和結尾叁個步驟:行菩提心之前行
此包括十個項目:
(一)祈請傳授,
(二)質詢一般之障礙,
(叁)發露忏悔自己的過失,
(四)思維犯戒之害處,
(五)思維持戒之益處,
(六)力行積聚福慧二種資糧,
(七)策勵及勸益,
(八)質詢特別之不共障礙,
(九)殊勝增上心之發起,
(十)摘要講說菩薩之學處。
行善提心之正行
這是指弟子正式接受發菩提心戒(或菩薩戒)。
傳戒之上師對受戒之弟子說:
“善男子!某某君,菩薩名號某某,你願意象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世界中一切諸大菩薩一樣的修行一切菩薩學處,受持一切菩薩戒律麼?你願意象他們一樣的受持清淨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麼?”
這樣詢問叁次,弟子口答說:
“我願如是。”
行菩提心之結尾
這是指:祈請叁寶護念,曉谕勝智功德,慎言菩薩戒法,攝要講說菩薩學處,感恩供養和回向功德。
以上之發菩提心儀軌是依據尊者金州派所傳出者。
發菩提心之功德
現在略說發菩提心之功德:此又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分。
願菩提心
願菩提心之功德有八:
(一)趨人大乘,
(二)成就一切菩薩學處之法器,
(叁)徹斷一切罪業之根,
(四)種植無上菩提之根本因。
(五)獲取無量功德。
(六)令一切諸佛歡喜。
(七)一切衆生皆得蒙益。
(八)速疾證得無上佛位。
一、趨入大乘 一個人如果不發起菩提心,那麼他即使有圓滿的行持,也不能算是趨入了大乘,若不趨入大乘,則不能獲得圓滿菩提。但如果發了菩提心,那麼他就立即趨入了無上菩提之道,成爲大乘行人之一員了。
二、成就菩薩學處之法器 這是說如果沒有成佛的願望,或沒有那一股熱誠的願菩提心,那麼勤修菩薩學處和受持叁種戒律,就成爲毫無意義的事了。如果有了成佛的願望,則叁種戒律和菩薩學處,就皆有意義,堪爲大乘法器了。菩薩地論雲:
“發菩提心者,菩薩學處之依仗也。”
叁、徹斷罪業之根 “惡”只有用“善”來對治,而一切善法中之最高最勝的即是菩提心。菩提心法爾就是對治一切惡法之良藥,能滅盡一切違反佛法之事。好象劫終時,大火忽起,刹那間燒盡世界之一切,菩提心能速疾毀滅一切惡業,亦複如是。
四、種植無上菩提之根 衆生的心好象土地。菩薩的慈悲好象雨水,能使之滋潤。菩提心就象種植樹木之根一樣,能開敷叁十七菩提分之花葉,結累佛果,利濟有情。如菩薩地論雲:
“發菩提心者,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之根也。”
五、獲取無量功德 勇施請問經雲:
“菩提心功德,若具色相者,遍十方虛空,亦難容受之。”
六、令一切諸佛歡喜 勇施請問經雲:
“若有一信士,以種種珠寶,類諸佛刹供養諸如來,逾恒河沙數。
若複另一人,發大菩提心,合掌作供養,此人勝前者。
菩提心功德,無邊無際故。”
七、一切衆生鹹皆蒙益 皆嚴經雲:
“菩提心,能成就一切世間利益,堪爲諸殊勝業作益,作依作根也。”
八、速成佛道 菩薩地論雲
“發了菩提心之後,就不會墮入二邊,因此能速疾成就佛道。”行善提心
行菩提心之功德:略說有十種,除了上述願菩提心之八種功德外,再加上成就不斷之自利和利他相續合爲十種。行菩提心生起後,就會與以前大不相同。于一切時,連同睡眠和昏迷狀態時,甚至放逸時,自己的福德都會不斷的加強和增長。入菩薩行論雲:
“發菩提心已,睡眠放逸時,功德亦不斷,其量等虛空。”
發起行菩提心後,就能成就種種利他之事,除滅衆生各種疾苦,成就各種安樂,煩惱也能逐漸克服斷除。入菩薩行論雲:
“于諸失樂者,皆令得安樂,受諸苦惱者,除彼一切若,
彼煩惱無明,皆令得請淨,如是善功德,誰能相比擬?
如是善知識,何處得尋覓?如是大福德,何處能獲得?”
菩提心的功德是超越數量的。因爲從發菩提心起直至成佛,其間會産生出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是超數量,超界限的。舍棄菩提心的過失
舍棄菩提心的過失(壞處)略說有叁:
(一)因罪業故而墮惡趣,
(二)因罪業故破壞利他之事業,
(叁)因罪業故長遠的耽誤了成佛的大業。
已經發了菩提心的誓願而不能實行,就等于是欺騙衆生,其罪報就可能墮入惡趣。入菩薩行論雲:
“若發誓願心,不能實行之,則爲欺衆生,雲何度有情?”
因爲造罪的緣故,就不能成就利他之事。頌曰:
“若行如是業,必難利衆生。”
因此罪業就會耽誤成佛之大業,難以趨證菩薩之道地。頌曰:
“墮入惡趣之罪力,發菩提心之善力,
二者相雜相消長,能令行者長流轉,
倍用極長之時間,始得趨正諸道地。”
喪失菩提心的原因,一般說來是這樣的:願菩提心之淪喪是說,此心舍棄了衆生,同時又以四種墨*黑*業爲伴。這樣的心意,違反了發菩提心之原理,所以稱之爲“菩提心之淪喪”。行菩提心喪失之原因,菩薩地論雲:
“同時依四種毀戒之法而行,則爲上品業纏全部喪失菩提心,中品業纏則爲粗罪,下品業纏則爲過犯而已,(故知違反菩提心戒有上中下叁種之不同也。)”
菩薩戒二十頌中並雲:行菩提心若喪失,則願菩提心亦必同時喪失也。抉擇戒攝論中亦說四種喪失菩提心戒之因:此即上說之二因(心舍衆生,依四黑法)再加上壞菩薩學處及滋長邪見。寂天論師雲:“凡生起與菩提心相違之念,亦屬違菩薩戒也。”
違反了菩提心以後,如何才能複戒呢?如果是違反了願菩提心戒,就要重新再受一次戒就可以恢複了。違犯行菩提心則一同時也違反願菩提心。因此,只要願菩提心戒能恢複,則行菩提心也同時會自然的恢複了。若因其他的原因而違反菩提心戒,也應該重新再受一次,以資恢複。至于中品及下品之犯戒,只要忏悔就可以複戒了。菩薩戒二十頌雲:
“若上品犯戒,應重新受之,中品犯戒時,叁人前忏悔,(下品犯戒時),
一人前忏悔,忏者與受者,不應生煩惱,自他心同故。”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第九章 論發菩提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