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之文句(或行,或愿),以至诚恳切之心,念诵三次,这样也可以得到愿菩提心或行菩提心戒。菩萨地论中说:
“若是找不到具足这样条件的人,发心者就可以在如来佛像之前,自受菩萨戒。”若是上师和佛像都没有,就观想对面虚空中,诸佛菩萨显身,自诵发菩提心文,这样也可以得到*中*。集学处论中亦如是云云。发菩提心之仪轨
关于发菩提心之仪轨,诸博学上师等所传授之要义,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摄言之,可分为二大派:一是由圣文殊——龙树一派传至寂天法师之系统,一是由圣弥勒——无著一派传至金州尊者之系统。文殊——龙树系之发菩提心仪轨可分三方面来述说:
一、前行之仪轨,
二、正行之仪轨,
三、结尾之仪轨。
前行之仪轨中,又包括下列六项行仪:(一)广修供养,(二)忏除罪业,(三)随喜功德,(四)请转*轮,(五)请佛住世,(六)回向功德。
一、广修供养
行广修供养时,应该知道“境”和“行”之不同,境(或供养的对象)是指现前或未现前的佛法僧三宝,供养二者的功德原是一样的。庄严经论云:
“若人具足菩提心,应积福慧二资粮,
供养诸佛上妙衣,现或不现等齐供。”
“行”或”供养的行为”有二种。一是最胜的供养,一是次胜的供,后者又分,用事物来作供养和用修行来作供养。用事物来作供养者,好象用自己的手,亲自在奉上供物。以诵赞、音乐、陈设宝物供品,无悭惜的用各种事物来供养主,或是用观想施身来作供养(这些行为都离不开事和物,所以都属于事物性的供养)。
以修行为供养者,如象修观佛身大手印定,或菩萨依三昧力而神通变现各种广大之供养事物,皆属此类。
最胜之供养,此又可分为有相和无相两种。有相供养者,修观菩提心即属引类。颂曰:
“若有善巧人,修菩提心观,以此为供养,奉献诸如来,对诸佛子,
我说此供养,实为极殊胜。”
无相代价养则是指修无我观而言。这种修无我空观,才是最殊胜之供养。天子悲住请问篇云:
“若有诸菩萨,历恒沙诸劫,以花香食品,供养人中尊,
或有另一人,闻诸法无我,无人无寿者,依此而修观,
得证光明忍,以此供如来,(是为最胜供。)”
狮子吼经云:
“若人心中无念无相是为供养如来。若能心离取舍,入不二门,是为供养如来。诸善友!如来身者,以无相为性,若以有相心供养如来,终不可得也。”
以上说广修供养毕。
二、忏除罪业
一切善业或恶业都要以心中之动机来决定,所以心如王乃善恶之根本,身和语则如臣民较心为次要。宝鬘论云:
“诸法意为先,意是大根本。”因此,心意中先要生起贪嗔烦恼诸念,才能造作五无间业,五随行业,十不善业,破戒,破三昧耶,或自作或教他作,或随喜他人所作种种恶不善业。不仅此也,若以贪嗔烦恼之心,于佛法行闻思修亦属行不善业。行为所造的果报,就只有苦痛。宝鬘论云:
“贪嗔疾烦恼,所生惟恶业,恶业生苦果,得一切恶趣。”
入菩萨行论云:
“恶业生苦果,云何得解脱?昼夜念此事,一心求精思。”因此我们要忏悔一切罪业。若问:“忏悔真能使罪业清净吗?”答案是:“那是决定无疑的。”大涅磐经云:
“一个人若是作了恶业,只要以后衷心忏悔,改过向善,就像是一盆浊水,以明宝沉入,就会变成澄净;这就象净月从乌云中出现,晶莹明澈,光辉朗照一般。”
因此,只要我们全部发露忏悔,无有隐瞒,罪业自然会清净的。
忏悔应该怎样去实行呢?
答:“应该从“四力之门”去作仟悔。”说四力经云:
“慈氏!菩萨摩诃萨若具足四法,则能降伏所作及所积之种种罪业,四者为何,一者深悔所作,二者广修善行,三者誓不作恶,四者依善业力(经四力,菩萨则能净除一切罪障)。”
第一、深悔所作者 这是说对以往所作之罪业,生起猛厉之后悔心,因此就到善知识的面前去发露忏悔。但是,怎样才能生起后悔心呢,这可以由三方面去努力。
(一)是观察所作的罪行,实在是一种没有意义的事。
(二)是畏惧罪行所招致的果报。
(三)是产生速速脱离罪业之心念。
先说第一项罪行无意义者:吾人造罪或是因为要打退敌人,或是为了保护亲友,或是为了要养护自己的身体,或是为了要积聚资财。不论什么原因,在自己去世之时,这些仇敌、亲友、身体及财物等等一样也是带不走的!不能跟随自己去的。只有恶业和罪障不论自己投生在何处,这些恶业都将成为屠杀自己的刽子手!德施居士请问经云:
“父母及兄弟,子女并亲友,*?*玉及产业,死时不相随,惟业力相伴……
身心极苦时,子女难为救,剧痛惟已受,无人能分担。”
入菩萨行论云:
“一切终舍却,独自他方去,如是真实相,生前不觉察;
为亲或非亲,造种种罪业,故应细审观,世事真实相;
亲者化虚无,非亲亦烟灭,己身必死亡,一切归空无。”
一般来说,造罪之原因,多半出于仇敌、亲友、身体和资用四个原因。但是这四者皆不会与我常相伴随。造罪本身是一个又吃力又痛苦的事。虽然又吃力又痛苦,但其意义却十分渺小,这样想一想,自然就会对所作的罪行,生起真实的后悔心了!
若是想:“造作罪行虽然意义渺小,但对自己没有什么害处呀!”这样的想法十分荒谬。因此要修“畏惧罪行所招致的果报。”(最有效的是)思惟死亡之降临,这样就想到对死时之恐惧,死后之恐惧。在临死之时,罪业深重的人会受到肢节分解的难忍苦痛。颂曰:
“我自卧榻床,亲眷众围绕,断命诸苦痛,(他人难分担),惟己独自受。”
死的时候,我们还有另一种畏惧,那就是对恶业果报成熟之恐惧。此时阎君之使者,将会持绳索来拘捕我,驱我人地狱去受种种痛苦……。思惟这些痛苦,自然就会对自己过去所作的罪行,发生强烈的后悔感。
如果想,自己的罪业以后慢慢忏悔好了,何必急呢?这种想法是很愚蠢的,因为在罪业尚未清净以前,自己就可能会死去了!颂曰:
“罪业未净前,可能即死去,故应速皈依,得解脱救护。”
如果想:“罪业未清净以前,我大概不至于就死掉吧!”。这样想的人应该注意,死亡之神是不会管你罪业是否已经清净,一有机会,他就会来夺汝之命的,所以说,何日死至,谁也难以预料。因此我们需要面对“生命难以确保”之事实,速速忏除罪业。
根据以上所说之各种理由,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罪业发起深切的悔意,到某善知识前和大方广经前去求忏悔,以极诚挚之忏悔心,就必能获得罪业之清净。
如是深悔所作决心舍弃罪行之意志力,就必能使罪业清净。这就像是当我们碰到极凶恶的债主,前来讨债时,我们决不会故意耽误时间,而是要赶快向他求情面一样。从前有一个名叫指鬘凶士的人,杀死了九百九十九人,后来诚心忏悔,罪业清净,终于获得了阿罗汉果。颂曰:
“昔日所造诸恶业,以后忏悔行诸善,
譬彼云散皓月出,指鬘终得安乐位。”
第二、广修善行者这是说用各种善行之力来对治恶业,因为善业本身就有力量使恶业消灭。集论云:
“恶业是可以对治的,恶业虽然能成果实,
但善业对治之力,亦能使其转变。”
如来藏经云:
“若修观空性,则能清净一切罪业。”
金刚经云:
“若人读诵如是甚深经典,其人罪业皆当消除。”
三昧耶王经及善军请问经云:
“若能念诵密咒,则其人罪业必得清净。”
花积陀罗尼(经)云:
“若能供养如来佛塔,则(其人)罪业必得清净。”
如来身相品云:
“若能建造如来身像,则其人罪业必得清净。”
此外,如听人说法,读诵及书写经典等各种善行,也一样能够清净罪业的。毗奈耶中亦有颂曰:
“昔日所作恶,今以善行治,尤如净日月,从云*覆*中出,光明照世间。”
或问:“行善如果能够除恶业,那么是否需要修积与恶业等量之善行,才能把过去的种种罪业消除呢?”
答案是:“那是不需要的。”
大般涅磐经云:
“行一善能消百千罪业……金刚虽小,能摧巨山;火烛虽小,能焚茂林;毒物虽小,能死众人;是故善业虽微,亦能净除极重之罪业也。”
此就究竟义趣而言其理;善行必能战胜罪恶。
金光明经云:
“若人历千劫,造极重罪业,若以至诚心,一次真忏悔,
所有诸罪业,皆悉得清净。”
用善行之力来净除罪业,就象是一个人由恶臭的污泥中爬出来,用水洗净全身后,遍洒香料一样。昔日作乐童子,乃是一个职业未净之人,他是用“善行对治之力”努力修行而净除罪障,超生天界,终于证得圣果预流位的。……
第三、誓不作恶者 这是说因为怖畏来生的异熟果报而誓断恶业等,永不复作。颂曰:
“一切诸佛前,我今诚忏悔,昔造诸恶业,不善极不着,
从此不复作,忍祈宥恕我,慈怀哀摄受。”
不复作恶之坚誓产生出一种力量,能够灭除过去的罪。这就象导使一条有害之汹涌江流,散人其他河溪中一样。昔日喜乐童子于女人生爱染而犯淫行,后来发誓永不复作,如是修行诸罪清净,终究证得阿罗汉果。颂曰:
“若人昔日多作恶,今扣向上力行善,
如彼云散皓月出,乐童指鬘得安然。”
第四、依着业力者 这是指皈依三宝和发菩提心之力,能净除一切罪障。关于前者“亥母证悟续”云:
“若人皈依于三宝,其人决不堕恶趣,
人身亦为舍弃之,终获善妙之天身。”
大涅磐经云:
“若皈依三宝,则能获无畏。”
发菩提心能消除一切罪障者,圣宝树经云:
“犹如大地,菩提心能消融一切不善法,如劫终之火,菩提心能焚毁一切事业。”
入菩萨行论云:
“若人曾造极重恶,诚意皈依胜佛陀,
其人一切诸怖畏,片刻之间皆消除。”
依皈依三宝之力而净…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九章 论发菩提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