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除罪业,就好象是一个无助的仆人,拉着主人的手不放一样。依菩提心而净除业障者,就好象是持诵密咒而能净除毒物一样。昔日同旦王有弑父之罪,后来依皈依三宝之力,罪业清净而成为菩萨,就是一个好例子。颂曰:
“昔日作恶业,以后惟行善,如云散月出。光辉得安然。”
上面所说的四力,仅依任何一种皆能使罪业清净,何况四力并施呢?
这样去忏悔业障,业障清净之时,就会有梦兆显现。古写陀罗尼经云:
“若梦见口吐污秽之食物,或饮牛乳及酸酪,或梦见日月于空中行走,或梦火燃,见水牛,降黑人,见比丘及比丘尼众,见树上奶乳自出,见大象、鹏鸟、高山、狮子座,或梦见爬上高屋之顶,或梦听闻说法等,若作如是之梦,是乃罪业清净之相。”
以上说忏悔业障竟
三、随喜功德
随喜功德是说别人所做的一切善行和所集的一切功德,无论过去的,现在的或未来的,我皆衷心随喜,这样去修观就叫做随喜功德。(首先思惟)过去世中有无量无数难可思议的一切诸佛降世,他们首先发菩提心,积聚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净除烦恼所知二障,乃至现证无上正觉之佛位,这一切的功德,我皆衷心随喜。成佛之后转大*轮,(以种种方便)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大般涅磐,其间一切功德我皆衷心随喜。般涅磐已,正法住世,种种功德,我皆随喜。缘觉声闻等一切功德,我亦随喜。乃至一切凡夫众生所作种种善行,所积种种功德,我皆衷心随喜,欢喜无量。象这样,现在及过去诸佛菩萨等之中功德善行,我皆衷心随喜。这样去思惟、修观,就是随喜功德的观法。颂曰:
“能作吾人皈依处,一切如来及佛子,
所作种种诸善行,我皆衷心而随喜。”
以上说随喜功德竟
四、请转*轮者
此应观想:十方世界中有无量诸佛,为了尊重法故,或是为了使请法者圆满功德,故暂时*我*沉默无言不肯说法之状。我即于佛前殷重劝请转妙*轮。颂曰:
“十方一切诸佛前,我今合掌敬祈请,
为除众生黑暗苦,请燃法炬放光明。”
五、请佛住世者
此应观想:十方世界中有无量诸佛,为了破除众生之常见故,及策励懈怠众生精进故,现在正示现入般涅磐相,我乃趋前殷重祈祷诸佛,切莫入般涅磐,请留世间,利益众生!颂曰:
“或有诸佛欲涅磐,我今合掌敬祈诸,
悲悯众生盲暗苦,请佛住世无量劫。”
六、回向功德者
是要把过去自己所作的一切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令他们解除一切痛苦和成熟种种快乐之因。颂曰:
“愿以我所作,种种诸善根,回向诸众生,解脱诸苦难。”
以上述说发菩提心之前行仪轨竟。
下面讲说发菩提心之正行仪式:此中心要点是要自己唱言发菩提心之誓语三次。集学处云:
“尊者文殊于往昔时,曾为国君名虚空王,其于龙音王佛前曾经发菩提心,并同时受菩萨戒。我今亦效法于彼(于三宝前)发菩提心并受菩萨戒律。偈曰:
“轮回无始终,其间时无量,以此无量时,行善利众生,此行难限量,
今于佛前誓,发胜菩提心。””
上面的偈子应念诵三遍。此外,如果依入菩萨行论中之发心摄颂也是一样的。偈曰:
“如过去诸佛,初发菩提心,入菩萨学处,次第善安住,
如是利群生,发大菩提心,我亦随骥尾,入菩萨学处,次第而修学。”
上面的偈子应念诵三遍。
如果不想同时发菩提心和受菩萨戒,那么只要随已意念其中一项就够了。
以上说发菩提心之正行仪轨竟。
发菩提心仪轨之结尾,应该向三宝谢恩及供养。自己应该思想“我做了一件大事啊!”因而生起广大的欢喜和雀跃心。偈曰:
“如是具慧者,受菩提心已,应发广大意,欢喜并雀跃,赞扬其功德。”
以上是寂天论师派所传之发菩提心仪轨之前行,正行和结尾。
下面当讨论由圣弥勒,无著传至金州尊者一系之发菩提心仪轨,此仪轨中分两部:一是发起愿菩提心,一是受持菩萨戒。
一、发起愿菩提心之仪轨中,亦有前行、正行和结尾之阶次。前行是指祈祷、积资和特别皈依等三项准备。发起愿菩提心之前行
(一)祈祷之准备这是说欲发菩提心的弟子应往具有资格的善知识前去顶礼(和祈求),善知识也应对此弟子予以口授,使他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众生发起悲心,对佛陀发起欣乐心,对三宝发起诚挚的信心和对上师发起尊重心。然后弟子就应随着上师念诵下面的祈祷文:
“就好象过去诸佛圆满无止正觉等最初发菩提心时一样,及地上诸大菩萨等最初发无上菩提心时一样,我名某某,现在也祈祷上师助我发起圆满无上大菩提之心。”
这样念诵三遍。
(二)积资粮的准备这是说首先要对上师和三宝顶礼,然后就以布置好了的实物和心意所变现的供品等供养法师和三宝。(菩提心戒有一个非常不共的特点,那就是:)沙弥戒要从阿奢黎前获得。比丘戒要从比丘处获得,可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都是由积聚福慧二种资粮而获得的。如果自己是一个富有之人,那么用少数的供施是不成的,必须要兴广大的供养和布施才能获得菩提心戒。从前许多富有的菩萨都是兴广大供施的,为了发菩提心,有些菩萨竟供养了百万座庙字的,贤劫经云:
“子往昔劫中,如来名闻施,为阎浮王时,于日顶佛前,
供养百万寺,初发菩提心。”
如果自己是一个贫穷的人,那么只要用一点供物也就可以了。过去许多贫穷的菩萨,在发菩提心时,只供养了一点点小东西,例如以一根草燃灯作为供养,也一样完成了发菩提心。颂曰:
初发心时,所发的誓愿一样。现在我也愿意以自己所有的功德,来激发大菩提心之生起。我对他人所作的种种布施,对律己所持守的戒律,对修行所生起的功德善根,以及劝导,随喜他人行善行一切功*德*,我皆回向于大菩提心之生起。从现在起一直到未证菩提之间,未获救的众生我皆令其获救,未解脱的众生我皆令其解脱,未苏息者我皆令其苏息,未获涅磐者我皆令其获证涅磐,为了这些缘故,我今郑重发大菩提心。”
上文“未获救的众生”特别是指深陷在极苦大海之中的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之有情而言,我今誓愿拯救其苦难,置彼等于安乐之人天上趣中。“未解脱的众生”是指人道的众生,他们虽然有快乐的成分,但仍为烦恼之铁链所缚不能解脱。“令之解脱”是说使他们挣脱烦恼之锁链,导使趋入至善的佛道。“令得苏息”的意思是说,声闻和缘觉人,本来是没有一点大乘气息的,现在我要令他们发菩提心和吸取大乘的见、行气息,使之证得十地之位。“未得究竟涅磐我令得之”的意思是说,小乘行人尚未证得(究竟之)无住涅磐,我要使他们次第证入五道十地,乃至佛位而获证取究竟之无住涅磐。发誓要证取佛果的原因,是为了要达成上述的种种目的。发起菩提心之结尾
仪轨的结尾部分,学人应当思维“我已经做了一桩很重大的事了,应该自生庆幸和欢喜心,发大雀跃。此时应该宣讲菩萨之学处(或行素)。”
发了菩提心的人,就叫做菩提萨垛(或简称菩萨)。菩萨是为了要济度众生而争取菩提的人!菩萨是时时刻刻想着菩提和众生的人,菩萨是专心一意为了成佛度生,发大精进,坚毅不退的勇士!
以上说愿菩提心竟
下面当讨论“行菩提心”。此亦可分为前行、正行和结尾三个步骤:行菩提心之前行
此包括十个项目:
(一)祈请传授,
(二)质询一般之障碍,
(三)发露忏悔自己的过失,
(四)思维犯戒之害处,
(五)思维持戒之益处,
(六)力行积聚福慧二种资粮,
(七)策励及劝益,
(八)质询特别之不共障碍,
(九)殊胜增上心之发起,
(十)摘要讲说菩萨之学处。
行善提心之正行
这是指弟子正式接受发菩提心戒(或菩萨戒)。
传戒之上师对受戒之弟子说:
“善男子!某某君,菩萨名号某某,你愿意象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世界中一切诸大菩萨一样的修行一切菩萨学处,受持一切菩萨戒律么?你愿意象他们一样的受持清净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么?”
这样询问三次,弟子口答说:
“我愿如是。”
行菩提心之结尾
这是指:祈请三宝护念,晓谕胜智功德,慎言菩萨戒法,摄要讲说菩萨学处,感恩供养和回向功德。
以上之发菩提心仪轨是依据尊者金州派所传出者。
发菩提心之功德
现在略说发菩提心之功德:此又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分。
愿菩提心
愿菩提心之功德有八:
(一)趋人大乘,
(二)成就一切菩萨学处之法器,
(三)彻断一切罪业之根,
(四)种植无上菩提之根本因。
(五)获取无量功德。
(六)令一切诸佛欢喜。
(七)一切众生皆得蒙益。
(八)速疾证得无上佛位。
一、趋入大乘 一个人如果不发起菩提心,那么他即使有圆满的行持,也不能算是趋入了大乘,若不趋入大乘,则不能获得圆满菩提。但如果发了菩提心,那么他就立即趋入了无上菩提之道,成为大乘行人之一员了。
二、成就菩萨学处之法器 这是说如果没有成佛的愿望,或没有那一股热诚的愿菩提心,那么勤修菩萨学处和受持三种戒律,就成为毫无意义的事了。如果有了成佛的愿望,则三种戒律和菩萨学处,就皆有意义,堪为大乘法器了。菩萨地论云:
“发菩提心者,菩萨学处之依仗也。”
三、彻断罪业之根 “恶”只有用“善”来对治,而一切善法中之最高最胜的即是菩提心。菩提心法尔就是对治一切恶法之良药,能灭尽一切违反佛法之事。好象劫终时,大火忽起,刹那间烧尽世界之一切,菩提心能速疾毁灭一切恶业,亦复如是。
四、种植无上菩提之根 众生的心好象土地。菩萨的慈悲好象雨水,能使之滋润。菩提心就象种植树木之根一样,能开敷三十七菩提分之花叶,结累佛果,利济有情。如菩萨地论云:
“发菩提心者,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也。”
五、获取无量功德 勇施请问经云:
“菩提心功德,若具色相者,遍十方虚空,亦难容受之。”
六、令一切诸佛欢喜 勇施请问经云:
“若有一信士,以种种珠宝,类诸佛刹供养诸如来,逾恒河沙数。
若复另一人,发大菩提心,合掌作供养,此人胜前者。
菩提心功德,无边无际故。”
七、一切众生咸皆蒙益 皆严经云:
“菩提心,能成就一切世间利益,堪为诸殊胜业作益,作依作根也。”
八、速成佛道 菩萨地论云
“发了菩提心之后,就不会堕入二边,因此能速疾成就佛道。”行善提心
行菩提心之功德:略说有十种,除了上述愿菩提心之八种功德外,再加上成就不断之自利和利他相续合为十种。行菩提心生起后,就会与以前大不相同。于一切时,连同睡眠和昏迷状态时,甚至放逸时,自己的福德都会不断的加强和增长。入菩萨行论云:
“发菩提心已,睡眠放逸时,功德亦不断,其量等虚空。”
发起行菩提心后,就能成就种种利他之事,除灭众生各种疾苦,成就各种安乐,烦恼也能逐渐克服断除。入菩萨行论云:
“于诸失乐者,皆令得安乐,受诸苦恼者,除彼一切若,
彼烦恼无明,皆令得请净,如是善功德,谁能相比拟?
如是善知识,何处得寻觅?如是大福德,何处能获得?”
菩提心的功德是超越数量的。因为从发菩提心起直至成佛,其间会产生出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是超数量,超界限的。舍弃菩提心的过失
舍弃菩提心的过失(坏处)略说有三:
(一)因罪业故而堕恶趣,
(二)因罪业故破坏利他之事业,
(三)因罪业故长远的耽误了成佛的大业。
已经发了菩提心的誓愿而不能实行,就等于是欺骗众生,其罪报就可能堕入恶趣。入菩萨行论云:
“若发誓愿心,不能实行之,则为欺众生,云何度有情?”
因为造罪的缘故,就不能成就利他之事。颂曰:
“若行如是业,必难利众生。”
因此罪业就会耽误成佛之大业,难以趋证菩萨之道地。颂曰:
“堕入恶趣之罪力,发菩提心之善力,
二者相杂相消长,能令行者长流转,
倍用极长之时间,始得趋正诸道地。”
丧失菩提心的原因,一般说来是这样的:愿菩提心之沦丧是说,此心舍弃了众生,同时又以四种墨*黑*业为伴。这样的心意,违反了发菩提心之原理,所以称之为“菩提心之沦丧”。行菩提心丧失之原因,菩萨地论云:
“同时依四种毁戒之法而行,则为上品业缠全部丧失菩提心,中品业缠则为粗罪,下品业缠则为过犯而已,(故知违反菩提心戒有上中下三种之不同也。)”
菩萨戒二十颂中并云:行菩提心若丧失,则愿菩提心亦必同时丧失也。抉择戒摄论中亦说四种丧失菩提心戒之因:此即上说之二因(心舍众生,依四黑法)再加上坏菩萨学处及滋长邪见。寂天论师云:“凡生起与菩提心相违之念,亦属违菩萨戒也。”
违反了菩提心以后,如何才能复戒呢?如果是违反了愿菩提心戒,就要重新再受一次戒就可以恢复了。违犯行菩提心则一同时也违反愿菩提心。因此,只要愿菩提心戒能恢复,则行菩提心也同时会自然的恢复了。若因其他的原因而违反菩提心戒,也应该重新再受一次,以资恢复。至于中品及下品之犯戒,只要忏悔就可以复戒了。菩萨戒二十颂云:
“若上品犯戒,应重新受之,中品犯戒时,三人前忏悔,(下品犯戒时),
一人前忏悔,忏者与受者,不应生烦恼,自他心同故。”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九章 论发菩提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