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体性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志取圆满菩提。如现观庄严论云:
“发心为利他,志取大菩提。”
现在由三方面来讲述菩提心:
(一)用譬喻来讲说,
(二)用地界来讲说,
(三)用性相来讲说。
圣无著菩萨于现观庄严论中,曾用譬喻来解说从凡夫位一直到成佛之间的各种菩提心。颂曰:
“地金月与火,库海及宝藏,金刚山药师,日歌如意宝,
王库与大道,车乘及喷泉,谷响江河云,喻凡二十二,(阐说菩提心)。”
这二十二个比喻是要用这些比喻配合起来解说从最初发心志求菩提,一直到证取法身中间经过之五道(或五个阶段)之历程。发菩提心之譬喻
(一)志求菩提的欲望像是大地一样,因为它能够为一切白法作根基。
(二)菩提心就像是黄金一样,因为它直至成佛之间,都没有改变。
(三)具足殊胜的菩提心,就像月亮一样,一切善法都渐次增长。
这三个比喻是象征资粮菩萨道之前、中、后三个阶段。行道的譬喻则是:
(四)如炽火一般,就好象用炽燃的火,可以烧尽三种一切智之障碍。这样用火来比喻菩提心,最适用于加行道(因为道智之火,初次发生,越烧越广,终能烧却一切障碍而得证入真见道位)。
(五)菩提心具足布施波罗蜜多,所以像是一个大宝库一样,能够使一切众生满足故。
(六)菩提心具足持戒波罗蜜多,所以象宝矿一样,能够出生一切珍宝,为一切功德之依处。
(七)菩提心具足忍辱波罗蜜多,像大海一样(能容纳一切),又能使一切不需要的坏东西,下沉海底离诸扰乱。
(八)菩提心具足精进波罗蜜多,就像金刚钻石一样,最为坚固,难以摧损。
(九)菩提心具足定波罗蜜多,不为一切缘想或妄念所扰乱,就好象山王一样,不可动摇。
(十)菩提心具足智慧波罗蜜多,就象药物一样,能治疗烦恼和所知二障的疾病。
(十一)菩提心具足方便波罗蜜多,就象是善知识一样,于一切时不舍弃利益众生的行为。
(十二)菩提心具足愿波罗蜜多,就象是如意宝珠一样,能成满一切愿求。
(十三)菩提心具足力波多蜜多,就象是太阳一样,能够成熟一切所调的众生。
(十四)菩提心具足智波罗蜜多,就象是音乐一样,能够用诗歌的方式,来对众生说法。
以上十个比喻与欢喜地等十地相配合,包括见道和修道等位之行境。
(十五)菩提心具足神通故,就象大王一样,具有离诸障碍的大威力,能够成就利益众生的事业。
(十六)菩提心具足胜智故,就好象库藏一样,能蓄藏一切万物。
(十六)菩提心具足与菩提分相应之种种法,就好象(先圣所行之)大道一般,开显出吾人继踵先贤之大路。
(十八)菩提心同时具足悲心和正观二德,所以象是乘骑一般,生死涅磐二俱不舍,安乐行道。
(十九)菩提心具足总持及辩才,就好象涌泉一样,于已闻之法及未闻之法,皆能受持,智慧和知识源源涌出,无有穷尽。
以上五点是简说菩萨之超胜道法。
(二十)菩提心具足法苑花园,因此声誉昭著,志求解脱的人,普闻其名如洪声震谷。
(二一)菩提心具足人人能行之大路,就好象一脉江河一般,于利他之事永不退失。
(二二)菩提心具足法身,就好象浩荡的云聚一般,以住兜率天(降世住胎,出家苦行,降魔成道……)等相示现成佛而摄度众生。
以上三喻是专指佛地而言的。
上述之二十二喻是想用简单的譬喻来说明从最初的凡夫位一直到成佛之间的各阶次之特征。
发菩提心之差别
从地道的观点来讲,发菩提心其差别有四:
(一)由信乐之启发而发菩提心——此指具足信乐之初机资粮道和加行道之发心。
(二)由具足殊胜之证悟而发菩提心——此指从初地到十地之发心。
(三)由趋入成熟之觉地而发菩提心——此指八、九、十等三地之发心。
(四)由净除一切诸障而发菩提心——此指佛地之菩提心。
如庄严经论云:
“信乐或殊胜,成熟并利他,净除诸障碍,(由深浅次第),发心有多种。”
由内容的观点来看,发菩提心则有两种差别:一是胜义菩提心,一是世俗菩提心。如解深密经中所云。胜义菩提心的性质是怎样的呢?那是空性和悲心的结晶,是空朗、不动、离一切边际和戏论的。解深密经说:
“胜义菩提心是超越世间(之一切)的,是离戏论边际的,是非常明朗的,是属于究竟义的范围,无垢、不动,像一个无风的明灯,极为光明灿烂的。”
那么世俗菩提心的性质又是怎样的呢?同经云:
“世俗菩提心是:由于慈悲心的激发而立誓要度尽一切众生出离轮回。”
胜义菩提心是由法性的缘故而获得,世俗菩提心则是由于受领正法,和假借表相而产生的。庄严经论中曾说明这个道理。那么,什么人才具有胜义菩提心呢?初地或欢喜地以上的菩萨才具有胜义菩提心。庄严经论释中说:
“生起胜义菩提心是指第一欢喜地而言的。”
世俗菩提心若加以甄别则有二种不同:一是愿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入菩萨行论云:
“简说菩提心,应知有二种,一愿菩提心,二行菩提心。”
关于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差别说法很多,不尽相同(主要的不同派别有二:一是文殊传龙树之一派,一是弥勒传无著之一派)。根据文殊——龙树——寂天这一派的说法以,愿菩提心就好象是“意欲去行路”一般。对圆满佛位生起了“意欲获得”的愿求。行菩提心则象是“真正的在路上行走”,对成佛的行为,已经实地的在践行了。这是入菩萨行论中所揭示的。
从圣弥勒——无著大师——尊者金州这一派的说法来讲,则愿菩提心是一个立下的誓愿:“誓愿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自己必定要获取圆满之佛果。”行菩提心亦是一种誓愿:“誓愿学习和实践那成佛之因——六种波罗蜜多。”与这个说法相似的有大乘阿毗达摩集论。论云:
“发菩提心有二种:一是一般性的,一是个别性的。一般性的发心是:“噫!我一定要现证那无上菩提之圆满佛位啊!”特殊性的发心则是:“我要圆满践行布施波罗蜜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波罗蜜多啊!””
以上由譬喻、地道、内容三个角度来讲述菩提心毕。发菩提心之目标与原因
发菩提心的目标是什么呢?是志取菩提和救度众生。如菩萨地论中所说,志取菩提的意思是说要去寻获那大乘之智慧。救度众生的意思是说,众生不只是一个,两个或几个。只要是有虚空的地方,就有众生。有众生的地方就有烦恼,有烦恼的地方就有痛苦。为了解除这些众生的痛苦,所以才发菩提心。普贤行愿品说:
“虚空边际(无)尽故,所有众生亦无尽,一切众生无尽故,
业与烦恼亦无尽,(业与烦恼无尽故),我此行愿亦无尽。”
至于发菩提心之因,十法经中说:
“发善提心之原因有四:
一、见发菩提心的功德而发心,
二、对如来发生诚挚的信心而发心,
三、看见众生的痛苦而发心,
四、因善知识之导化而发心。”
菩萨地论中,亦说有发菩提心之四因:
(一)因为具足圆满菩萨种性的缘故,而发起菩提心。
(二)因为佛陀、菩萨及善知识之摄受而发起菩提心。
(三)因为看见众生的苦痛而生大悲因而发菩提心。
(四)于远劫之轮回苦痛及菩萨之种种无间难行苦行,心无怯弱,勇志无畏,因而发菩提心。
庄严经论中,解说菩提心有两种:一是因接受正法之指不而发起之菩提心,(这就是所谓的世俗菩提心);另一种则是(因见空性)而发起之胜义菩提心。先说前者,颂曰:
“友力因力及根力,闻力善业串习力,
坚固以及不坚固,依他发心此当说。”
上面这个颂于是要解说依他(人或他物相助之因缘)而发起菩提心之一般性质。这就是说依仗外显之表相(如语言表相和其他特征)而生起之菩提心,所以是属于(有相)世俗菩提心之类。
“友力”的意思是指有些人因为与善知识为伴,其感化力能使之发心的。
“因力”的意思是指有些人其内具种性之“佛因”之力能成熟了,因而发心的。
“根力”的意思是说因为因缘时至,那内具之佛种性自己开发了出来,因而发心的。
“闻力”是指因听闻佛法之义理,因而发心的。
“善业串习力”的意思是说有些人一生一世中,常常听闻和受持佛法,因此而发菩提心的。
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依靠善友(等外力)而发菩提心者,其菩提心并不能真正的坚固,从佛种性等内因之成熟而激发之菩提心,才是坚固的。
胜义菩提心生起之因者,颂曰:
“能使诸佛心欢喜,广积福慧二资粮,
于法得无分别智,殊胜发心应如是。”
总之,胜义菩提心可以由三种不同之因缘而生起;
(一)由听闻佛典而开发菩提心,
(二)由修习定慧而开发菩提心,
(三)由现量证悟而开发菩提心。
那么,发菩提心的仪式,应该怎样举行呢?这可以分成两种:一是有师承的仪式,一是无师承的仪式。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合格的上师,就是路途十分遥远,只要对自己的生命和或行没有毁灭的危险,那就应该前往该上师之处,去领受发菩提心戒。传授菩提心之上师,其合格的条件是:对菩提心戒之仪轨,十分熟*稳*,他自己本人没有毁犯(菩提心之)戒律;对身、语之适当行为,了解解达,不过一重繁缛之小节,对徒弟有悲心及爱护。菩提道灯论云:
“应于善师前,受纳菩提戒,彼师须合格,具足诸性相,
深谙戒仪轨,自持清净戒,甚传具悲心,此是善上师。”
菩萨地论中云:
“为了发起菩提心之大愿故(应该找上师,他的条件是:)与法相合,深通经教,自己具足菩提心戒,并善能解说戒相及其义蕴。”
如果有这样的上师,但去往彼处会有生命及破坏梵行之障碍等危险时,那就是等于“无有上师”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如来佛像之前,唱诵发菩提…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九章 论发菩提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