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體性是:爲了利益衆生而志取圓滿菩提。如現觀莊嚴論雲:
“發心爲利他,志取大菩提。”
現在由叁方面來講述菩提心:
(一)用譬喻來講說,
(二)用地界來講說,
(叁)用性相來講說。
聖無著菩薩于現觀莊嚴論中,曾用譬喻來解說從凡夫位一直到成佛之間的各種菩提心。頌曰:
“地金月與火,庫海及寶藏,金剛山藥師,日歌如意寶,
王庫與大道,車乘及噴泉,谷響江河雲,喻凡二十二,(闡說菩提心)。”
這二十二個比喻是要用這些比喻配合起來解說從最初發心志求菩提,一直到證取法身中間經過之五道(或五個階段)之曆程。發菩提心之譬喻
(一)志求菩提的欲望像是大地一樣,因爲它能夠爲一切白法作根基。
(二)菩提心就像是黃金一樣,因爲它直至成佛之間,都沒有改變。
(叁)具足殊勝的菩提心,就像月亮一樣,一切善法都漸次增長。
這叁個比喻是象征資糧菩薩道之前、中、後叁個階段。行道的譬喻則是:
(四)如熾火一般,就好象用熾燃的火,可以燒盡叁種一切智之障礙。這樣用火來比喻菩提心,最適用于加行道(因爲道智之火,初次發生,越燒越廣,終能燒卻一切障礙而得證入真見道位)。
(五)菩提心具足布施波羅蜜多,所以像是一個大寶庫一樣,能夠使一切衆生滿足故。
(六)菩提心具足持戒波羅蜜多,所以象寶礦一樣,能夠出生一切珍寶,爲一切功德之依處。
(七)菩提心具足忍辱波羅蜜多,像大海一樣(能容納一切),又能使一切不需要的壞東西,下沈海底離諸擾亂。
(八)菩提心具足精進波羅蜜多,就像金剛鑽石一樣,最爲堅固,難以摧損。
(九)菩提心具足定波羅蜜多,不爲一切緣想或妄念所擾亂,就好象山王一樣,不可動搖。
(十)菩提心具足智慧波羅蜜多,就象藥物一樣,能治療煩惱和所知二障的疾病。
(十一)菩提心具足方便波羅蜜多,就象是善知識一樣,于一切時不舍棄利益衆生的行爲。
(十二)菩提心具足願波羅蜜多,就象是如意寶珠一樣,能成滿一切願求。
(十叁)菩提心具足力波多蜜多,就象是太陽一樣,能夠成熟一切所調的衆生。
(十四)菩提心具足智波羅蜜多,就象是音樂一樣,能夠用詩歌的方式,來對衆生說法。
以上十個比喻與歡喜地等十地相配合,包括見道和修道等位之行境。
(十五)菩提心具足神通故,就象大王一樣,具有離諸障礙的大威力,能夠成就利益衆生的事業。
(十六)菩提心具足勝智故,就好象庫藏一樣,能蓄藏一切萬物。
(十六)菩提心具足與菩提分相應之種種法,就好象(先聖所行之)大道一般,開顯出吾人繼踵先賢之大路。
(十八)菩提心同時具足悲心和正觀二德,所以象是乘騎一般,生死涅磐二俱不舍,安樂行道。
(十九)菩提心具足總持及辯才,就好象湧泉一樣,于已聞之法及未聞之法,皆能受持,智慧和知識源源湧出,無有窮盡。
以上五點是簡說菩薩之超勝道法。
(二十)菩提心具足法苑花園,因此聲譽昭著,志求解脫的人,普聞其名如洪聲震谷。
(二一)菩提心具足人人能行之大路,就好象一脈江河一般,于利他之事永不退失。
(二二)菩提心具足法身,就好象浩蕩的雲聚一般,以住兜率天(降世住胎,出家苦行,降魔成道……)等相示現成佛而攝度衆生。
以上叁喻是專指佛地而言的。
上述之二十二喻是想用簡單的譬喻來說明從最初的凡夫位一直到成佛之間的各階次之特征。
發菩提心之差別
從地道的觀點來講,發菩提心其差別有四:
(一)由信樂之啓發而發菩提心——此指具足信樂之初機資糧道和加行道之發心。
(二)由具足殊勝之證悟而發菩提心——此指從初地到十地之發心。
(叁)由趨入成熟之覺地而發菩提心——此指八、九、十等叁地之發心。
(四)由淨除一切諸障而發菩提心——此指佛地之菩提心。
如莊嚴經論雲:
“信樂或殊勝,成熟並利他,淨除諸障礙,(由深淺次第),發心有多種。”
由內容的觀點來看,發菩提心則有兩種差別:一是勝義菩提心,一是世俗菩提心。如解深密經中所雲。勝義菩提心的性質是怎樣的呢?那是空性和悲心的結晶,是空朗、不動、離一切邊際和戲論的。解深密經說:
“勝義菩提心是超越世間(之一切)的,是離戲論邊際的,是非常明朗的,是屬于究竟義的範圍,無垢、不動,像一個無風的明燈,極爲光明燦爛的。”
那麼世俗菩提心的性質又是怎樣的呢?同經雲:
“世俗菩提心是:由于慈悲心的激發而立誓要度盡一切衆生出離輪回。”
勝義菩提心是由法性的緣故而獲得,世俗菩提心則是由于受領正法,和假借表相而産生的。莊嚴經論中曾說明這個道理。那麼,什麼人才具有勝義菩提心呢?初地或歡喜地以上的菩薩才具有勝義菩提心。莊嚴經論釋中說:
“生起勝義菩提心是指第一歡喜地而言的。”
世俗菩提心若加以甄別則有二種不同:一是願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入菩薩行論雲:
“簡說菩提心,應知有二種,一願菩提心,二行菩提心。”
關于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差別說法很多,不盡相同(主要的不同派別有二:一是文殊傳龍樹之一派,一是彌勒傳無著之一派)。根據文殊——龍樹——寂天這一派的說法以,願菩提心就好象是“意欲去行路”一般。對圓滿佛位生起了“意欲獲得”的願求。行菩提心則象是“真正的在路上行走”,對成佛的行爲,已經實地的在踐行了。這是入菩薩行論中所揭示的。
從聖彌勒——無著大師——尊者金州這一派的說法來講,則願菩提心是一個立下的誓願:“誓願爲利益一切衆生故,自己必定要獲取圓滿之佛果。”行菩提心亦是一種誓願:“誓願學習和實踐那成佛之因——六種波羅蜜多。”與這個說法相似的有大乘阿毗達摩集論。論雲:
“發菩提心有二種:一是一般性的,一是個別性的。一般性的發心是:“噫!我一定要現證那無上菩提之圓滿佛位啊!”特殊性的發心則是:“我要圓滿踐行布施波羅蜜多,(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般若波羅蜜多啊!””
以上由譬喻、地道、內容叁個角度來講述菩提心畢。發菩提心之目標與原因
發菩提心的目標是什麼呢?是志取菩提和救度衆生。如菩薩地論中所說,志取菩提的意思是說要去尋獲那大乘之智慧。救度衆生的意思是說,衆生不只是一個,兩個或幾個。只要是有虛空的地方,就有衆生。有衆生的地方就有煩惱,有煩惱的地方就有痛苦。爲了解除這些衆生的痛苦,所以才發菩提心。普賢行願品說:
“虛空邊際(無)盡故,所有衆生亦無盡,一切衆生無盡故,
業與煩惱亦無盡,(業與煩惱無盡故),我此行願亦無盡。”
至于發菩提心之因,十法經中說:
“發善提心之原因有四:
一、見發菩提心的功德而發心,
二、對如來發生誠摯的信心而發心,
叁、看見衆生的痛苦而發心,
四、因善知識之導化而發心。”
菩薩地論中,亦說有發菩提心之四因:
(一)因爲具足圓滿菩薩種性的緣故,而發起菩提心。
(二)因爲佛陀、菩薩及善知識之攝受而發起菩提心。
(叁)因爲看見衆生的苦痛而生大悲因而發菩提心。
(四)于遠劫之輪回苦痛及菩薩之種種無間難行苦行,心無怯弱,勇志無畏,因而發菩提心。
莊嚴經論中,解說菩提心有兩種:一是因接受正法之指不而發起之菩提心,(這就是所謂的世俗菩提心);另一種則是(因見空性)而發起之勝義菩提心。先說前者,頌曰:
“友力因力及根力,聞力善業串習力,
堅固以及不堅固,依他發心此當說。”
上面這個頌于是要解說依他(人或他物相助之因緣)而發起菩提心之一般性質。這就是說依仗外顯之表相(如語言表相和其他特征)而生起之菩提心,所以是屬于(有相)世俗菩提心之類。
“友力”的意思是指有些人因爲與善知識爲伴,其感化力能使之發心的。
“因力”的意思是指有些人其內具種性之“佛因”之力能成熟了,因而發心的。
“根力”的意思是說因爲因緣時至,那內具之佛種性自己開發了出來,因而發心的。
“聞力”是指因聽聞佛法之義理,因而發心的。
“善業串習力”的意思是說有些人一生一世中,常常聽聞和受持佛法,因此而發菩提心的。
有一點應該注意的是,依靠善友(等外力)而發菩提心者,其菩提心並不能真正的堅固,從佛種性等內因之成熟而激發之菩提心,才是堅固的。
勝義菩提心生起之因者,頌曰:
“能使諸佛心歡喜,廣積福慧二資糧,
于法得無分別智,殊勝發心應如是。”
總之,勝義菩提心可以由叁種不同之因緣而生起;
(一)由聽聞佛典而開發菩提心,
(二)由修習定慧而開發菩提心,
(叁)由現量證悟而開發菩提心。
那麼,發菩提心的儀式,應該怎樣舉行呢?這可以分成兩種:一是有師承的儀式,一是無師承的儀式。如果能夠找到一個合格的上師,就是路途十分遙遠,只要對自己的生命和或行沒有毀滅的危險,那就應該前往該上師之處,去領受發菩提心戒。傳授菩提心之上師,其合格的條件是:對菩提心戒之儀軌,十分熟*穩*,他自己本人沒有毀犯(菩提心之)戒律;對身、語之適當行爲,了解解達,不過一重繁缛之小節,對徒弟有悲心及愛護。菩提道燈論雲:
“應于善師前,受納菩提戒,彼師須合格,具足諸性相,
深谙戒儀軌,自持清淨戒,甚傳具悲心,此是善上師。”
菩薩地論中雲:
“爲了發起菩提心之大願故(應該找上師,他的條件是:)與法相合,深通經教,自己具足菩提心戒,並善能解說戒相及其義蘊。”
如果有這樣的上師,但去往彼處會有生命及破壞梵行之障礙等危險時,那就是等于“無有上師”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如來佛像之前,唱誦發菩提…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第九章 論發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