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之文句(或行,或願),以至誠懇切之心,念誦叁次,這樣也可以得到願菩提心或行菩提心戒。菩薩地論中說:
“若是找不到具足這樣條件的人,發心者就可以在如來佛像之前,自受菩薩戒。”若是上師和佛像都沒有,就觀想對面虛空中,諸佛菩薩顯身,自誦發菩提心文,這樣也可以得到*中*。集學處論中亦如是雲雲。發菩提心之儀軌
關于發菩提心之儀軌,諸博學上師等所傳授之要義,有許多不同之處。但攝言之,可分爲二大派:一是由聖文殊——龍樹一派傳至寂天法師之系統,一是由聖彌勒——無著一派傳至金州尊者之系統。文殊——龍樹系之發菩提心儀軌可分叁方面來述說:
一、前行之儀軌,
二、正行之儀軌,
叁、結尾之儀軌。
前行之儀軌中,又包括下列六項行儀:(一)廣修供養,(二)忏除罪業,(叁)隨喜功德,(四)請轉*輪,(五)請佛住世,(六)回向功德。
一、廣修供養
行廣修供養時,應該知道“境”和“行”之不同,境(或供養的對象)是指現前或未現前的佛法僧叁寶,供養二者的功德原是一樣的。莊嚴經論雲:
“若人具足菩提心,應積福慧二資糧,
供養諸佛上妙衣,現或不現等齊供。”
“行”或”供養的行爲”有二種。一是最勝的供養,一是次勝的供,後者又分,用事物來作供養和用修行來作供養。用事物來作供養者,好象用自己的手,親自在奉上供物。以誦贊、音樂、陳設寶物供品,無悭惜的用各種事物來供養主,或是用觀想施身來作供養(這些行爲都離不開事和物,所以都屬于事物性的供養)。
以修行爲供養者,如象修觀佛身大手印定,或菩薩依叁昧力而神通變現各種廣大之供養事物,皆屬此類。
最勝之供養,此又可分爲有相和無相兩種。有相供養者,修觀菩提心即屬引類。頌曰:
“若有善巧人,修菩提心觀,以此爲供養,奉獻諸如來,對諸佛子,
我說此供養,實爲極殊勝。”
無相代價養則是指修無我觀而言。這種修無我空觀,才是最殊勝之供養。天子悲住請問篇雲:
“若有諸菩薩,曆恒沙諸劫,以花香食品,供養人中尊,
或有另一人,聞諸法無我,無人無壽者,依此而修觀,
得證光明忍,以此供如來,(是爲最勝供。)”
獅子吼經雲:
“若人心中無念無相是爲供養如來。若能心離取舍,入不二門,是爲供養如來。諸善友!如來身者,以無相爲性,若以有相心供養如來,終不可得也。”
以上說廣修供養畢。
二、忏除罪業
一切善業或惡業都要以心中之動機來決定,所以心如王乃善惡之根本,身和語則如臣民較心爲次要。寶鬘論雲:
“諸法意爲先,意是大根本。”因此,心意中先要生起貪嗔煩惱諸念,才能造作五無間業,五隨行業,十不善業,破戒,破叁昧耶,或自作或教他作,或隨喜他人所作種種惡不善業。不僅此也,若以貪嗔煩惱之心,于佛法行聞思修亦屬行不善業。行爲所造的果報,就只有苦痛。寶鬘論雲:
“貪嗔疾煩惱,所生惟惡業,惡業生苦果,得一切惡趣。”
入菩薩行論雲:
“惡業生苦果,雲何得解脫?晝夜念此事,一心求精思。”因此我們要忏悔一切罪業。若問:“忏悔真能使罪業清淨嗎?”答案是:“那是決定無疑的。”大涅磐經雲:
“一個人若是作了惡業,只要以後衷心忏悔,改過向善,就像是一盆濁水,以明寶沈入,就會變成澄淨;這就象淨月從烏雲中出現,晶瑩明澈,光輝朗照一般。”
因此,只要我們全部發露忏悔,無有隱瞞,罪業自然會清淨的。
忏悔應該怎樣去實行呢?
答:“應該從“四力之門”去作仟悔。”說四力經雲:
“慈氏!菩薩摩诃薩若具足四法,則能降伏所作及所積之種種罪業,四者爲何,一者深悔所作,二者廣修善行,叁者誓不作惡,四者依善業力(經四力,菩薩則能淨除一切罪障)。”
第一、深悔所作者 這是說對以往所作之罪業,生起猛厲之後悔心,因此就到善知識的面前去發露忏悔。但是,怎樣才能生起後悔心呢,這可以由叁方面去努力。
(一)是觀察所作的罪行,實在是一種沒有意義的事。
(二)是畏懼罪行所招致的果報。
(叁)是産生速速脫離罪業之心念。
先說第一項罪行無意義者:吾人造罪或是因爲要打退敵人,或是爲了保護親友,或是爲了要養護自己的身體,或是爲了要積聚資財。不論什麼原因,在自己去世之時,這些仇敵、親友、身體及財物等等一樣也是帶不走的!不能跟隨自己去的。只有惡業和罪障不論自己投生在何處,這些惡業都將成爲屠殺自己的劊子手!德施居士請問經雲:
“父母及兄弟,子女並親友,*?*玉及産業,死時不相隨,惟業力相伴……
身心極苦時,子女難爲救,劇痛惟已受,無人能分擔。”
入菩薩行論雲:
“一切終舍卻,獨自他方去,如是真實相,生前不覺察;
爲親或非親,造種種罪業,故應細審觀,世事真實相;
親者化虛無,非親亦煙滅,己身必死亡,一切歸空無。”
一般來說,造罪之原因,多半出于仇敵、親友、身體和資用四個原因。但是這四者皆不會與我常相伴隨。造罪本身是一個又吃力又痛苦的事。雖然又吃力又痛苦,但其意義卻十分渺小,這樣想一想,自然就會對所作的罪行,生起真實的後悔心了!
若是想:“造作罪行雖然意義渺小,但對自己沒有什麼害處呀!”這樣的想法十分荒謬。因此要修“畏懼罪行所招致的果報。”(最有效的是)思惟死亡之降臨,這樣就想到對死時之恐懼,死後之恐懼。在臨死之時,罪業深重的人會受到肢節分解的難忍苦痛。頌曰:
“我自臥榻床,親眷衆圍繞,斷命諸苦痛,(他人難分擔),惟己獨自受。”
死的時候,我們還有另一種畏懼,那就是對惡業果報成熟之恐懼。此時閻君之使者,將會持繩索來拘捕我,驅我人地獄去受種種痛苦……。思惟這些痛苦,自然就會對自己過去所作的罪行,發生強烈的後悔感。
如果想,自己的罪業以後慢慢忏悔好了,何必急呢?這種想法是很愚蠢的,因爲在罪業尚未清淨以前,自己就可能會死去了!頌曰:
“罪業未淨前,可能即死去,故應速皈依,得解脫救護。”
如果想:“罪業未清淨以前,我大概不至于就死掉吧!”。這樣想的人應該注意,死亡之神是不會管你罪業是否已經清淨,一有機會,他就會來奪汝之命的,所以說,何日死至,誰也難以預料。因此我們需要面對“生命難以確保”之事實,速速忏除罪業。
根據以上所說之各種理由,我們應該對自己的罪業發起深切的悔意,到某善知識前和大方廣經前去求忏悔,以極誠摯之忏悔心,就必能獲得罪業之清淨。
如是深悔所作決心舍棄罪行之意志力,就必能使罪業清淨。這就像是當我們碰到極凶惡的債主,前來討債時,我們決不會故意耽誤時間,而是要趕快向他求情面一樣。從前有一個名叫指鬘凶士的人,殺死了九百九十九人,後來誠心忏悔,罪業清淨,終于獲得了阿羅漢果。頌曰:
“昔日所造諸惡業,以後忏悔行諸善,
譬彼雲散皓月出,指鬘終得安樂位。”
第二、廣修善行者這是說用各種善行之力來對治惡業,因爲善業本身就有力量使惡業消滅。集論雲:
“惡業是可以對治的,惡業雖然能成果實,
但善業對治之力,亦能使其轉變。”
如來藏經雲:
“若修觀空性,則能清淨一切罪業。”
金剛經雲:
“若人讀誦如是甚深經典,其人罪業皆當消除。”
叁昧耶王經及善軍請問經雲:
“若能念誦密咒,則其人罪業必得清淨。”
花積陀羅尼(經)雲:
“若能供養如來佛塔,則(其人)罪業必得清淨。”
如來身相品雲:
“若能建造如來身像,則其人罪業必得清淨。”
此外,如聽人說法,讀誦及書寫經典等各種善行,也一樣能夠清淨罪業的。毗奈耶中亦有頌曰:
“昔日所作惡,今以善行治,尤如淨日月,從雲*覆*中出,光明照世間。”
或問:“行善如果能夠除惡業,那麼是否需要修積與惡業等量之善行,才能把過去的種種罪業消除呢?”
答案是:“那是不需要的。”
大般涅磐經雲:
“行一善能消百千罪業……金剛雖小,能摧巨山;火燭雖小,能焚茂林;毒物雖小,能死衆人;是故善業雖微,亦能淨除極重之罪業也。”
此就究竟義趣而言其理;善行必能戰勝罪惡。
金光明經雲:
“若人曆千劫,造極重罪業,若以至誠心,一次真忏悔,
所有諸罪業,皆悉得清淨。”
用善行之力來淨除罪業,就象是一個人由惡臭的汙泥中爬出來,用水洗淨全身後,遍灑香料一樣。昔日作樂童子,乃是一個職業未淨之人,他是用“善行對治之力”努力修行而淨除罪障,超生天界,終于證得聖果預流位的。……
第叁、誓不作惡者 這是說因爲怖畏來生的異熟果報而誓斷惡業等,永不複作。頌曰:
“一切諸佛前,我今誠忏悔,昔造諸惡業,不善極不著,
從此不複作,忍祈宥恕我,慈懷哀攝受。”
不複作惡之堅誓産生出一種力量,能夠滅除過去的罪。這就象導使一條有害之洶湧江流,散人其他河溪中一樣。昔日喜樂童子于女人生愛染而犯淫行,後來發誓永不複作,如是修行諸罪清淨,終究證得阿羅漢果。頌曰:
“若人昔日多作惡,今扣向上力行善,
如彼雲散皓月出,樂童指鬘得安然。”
第四、依著業力者 這是指皈依叁寶和發菩提心之力,能淨除一切罪障。關于前者“亥母證悟續”雲:
“若人皈依于叁寶,其人決不墮惡趣,
人身亦爲舍棄之,終獲善妙之天身。”
大涅磐經雲:
“若皈依叁寶,則能獲無畏。”
發菩提心能消除一切罪障者,聖寶樹經雲:
“猶如大地,菩提心能消融一切不善法,如劫終之火,菩提心能焚毀一切事業。”
入菩薩行論雲:
“若人曾造極重惡,誠意皈依勝佛陀,
其人一切諸怖畏,片刻之間皆消除。”
依皈依叁寶之力而淨…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第九章 論發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