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和世間的境界是相反的,達到佛的境界就像是離開這個世界去某個佛的國度或天堂。然而,達到佛的境界或成佛完全不是這樣子的。“佛”的藏文是“桑傑(sang gye)”;“桑”的意思是“清明”、“清淨”、“傑”的意思是“增加了”或“開展了”。這個字的主要音節是“傑”——“開展了”,但是翻譯師爲了極爲清楚地表達“佛”字的意義,所以添加了第一個音節“桑”,藉由“止”與“觀”融合的叁摩地,行者得以去除煩惱障的一切缺陷、過患,並開展對現象本性的全然了解,因此,行者變得完全清淨無暇,這就是“桑”的意思。一旦所有的煩惱都被鏟除之後,佛的一切智慧及正面特質或功德都開展了,這就是“傑”的意思。成佛並不是去一個清淨國度的行動,而是帶著“止”、“觀”融合的成就處于不凡的世界之中。
《解深密經》說:藉由“止”與“觀”,行者解脫了負面習氣的束縛。我們現在在人道——叁上道(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之一,但是,如果心毒熾盛而導致惡業的累積,惡業的累積將會致使我們轉生于下叁道(畜生道、餓鬼道及地獄道)之一。當我們淨除了煩惱障時,我們也擺脫了要概念認定的束縛。對凡夫而言,心會貪欲事物,並如此執著于現象,以致于心看不到現象的真實本性。所以,負面習性的束縛阻撓了禅修的開展、煩惱障的淨除、受生于善道及解脫的得獲。負面習性的束縛及概念特征的束縛(敘述于《解深密經》中)是煩惱障及知識障。當這些障礙被去除時,一切的正面特質或功德——例如,智慧、天眼通及神通力——會自然展現。這就如同當雲層自太陽之前移開時,太陽自會展現全然的光亮,且不須要創造任何新的狀況就能如此。同樣的,清除一切障礙,讓一切正面特質展現它們本具的清明。
總之,我們坐下來禅修,將心專注于外在顯相與空性不二,及內在覺性與空性不二。然後,在禅修階段,如果我們讓心沈迷于許多念頭之中,我們的禅修將無法有任何的進步。所以,在禅修後階段,我們仍然須具有覺知與覺性。剛開始時,這相當困難,但是,不論在做任何事情時,我們都應該用覺知來控製我們的覺性,如此,行爲之自然控製力才會開展。當我們在工作時、吃飯時、去某處時,或與別人交談時,我們都在培養覺知與覺性的這種自然之自我控製力。這個教本說:在禅修後階段,我們應該視一切現象爲幻相。這表示在禅修後階段,我們必須保持我們在禅修中所得獲的任何體驗及了解,並視一切現象爲幻相,如此,我們才不會對現象有所執著。這是我們在禅修後階段應該有的修持。
有叁種行爲是行者在禅修後階段修持的:(1)供養諸佛、菩薩,(2)開展對衆生的慈悲心,及(3)將自己的一切善行及善業做功德回向。行者供養諸佛、菩薩,並不是因爲供養會使他們感到高興而他們在高興之余會幫助我們。行者供養諸佛、菩薩是因爲佛法非常重要,且修持佛法是一種非常殊勝的機緣。佛陀是佛法的開示者,菩薩是殊勝、清淨的佛法修持者,向這些聖衆獻供養,能增強行者自身修持佛法及禅定的動機。若真正的禅定無法開展,行者將繼續困于輪回中,不斷地受生並經曆痛苦。然而,若行者能契入真正的禅定,他將能得到解脫。行者也必須開展對衆生的慈悲心,因爲衆生都在受苦;衆生都在受苦;因爲他們尚未能開展真正的禅定。所以,藉由供養諸佛、菩薩及開展對衆生的慈悲心,這兩者皆成爲行者開展叁摩地之願心及力量的一部分,而叁摩地的開展將使行者具有幫助衆生的能力。
行者也必須做廣大的功德回向,也就是將得自禅修的任何覺悟和體驗,及自身所累積的任何善業,都悉數回向給衆生(注3)。這個意思是,當自己做了一件善行時,就將它送給別人嗎?不,因爲當我們做了一件善行時,我們得受了這項行爲的結果,卻無法將自己的善業給予別人,如此說來,持誦將自己的善行回向給他者的祈願文,不是相當沒有意義嗎?讓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假設我們希望一朵花長在我們面前的這張桌子,不論我們多努力地祈禱,花也不會長在這兒。要有一朵花長在這張桌子上,我們必需有一個花盆、土壤、水及適合的種子。同樣的,藉由持誦回向祈願文,我們開展了幫助其他衆生的強烈動機,然後,經由我們從這種行爲所累積的善積,我們終將能幫助衆生。所以,如果我們將我們的善行回向,它們永遠都不會被浪費掉,因爲我們的願望終有一天會實現。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應該在禅修後階段做廣大的回向給一切衆生。
不同種類的“止”
《知識寶藏》的下一部分是不同類別之“止”與“觀”的總論。這部分由“止”開始,“止”分爲各乘共同的“止”及金剛乘特殊、不共的“止”。經典傳統的“止”包含對治貪欲的九種不淨觀、對治瞋恚的慈悲心禅修,及對治念頭過多的呼吸禅修。
金剛乘的“止”利用數種方法。金剛乘往往是較好的選擇,因爲它具有許多使法道之修持較爲容易的不同方法。因此,在它衆多的方法中包括開展冀求衆生皆具足快樂的慈心禅修。如果衆生缺乏快樂,行者希望他們能變得快樂,並具有帶來快樂的因緣條件,這是慈心的禅修,以所有衆生爲修持的對象。經由此種慈心的禅修,行者開展並增長自身“止”的禅修,而“止”的禅修本身會增長慈心的禅修。然後,行者做受苦衆生的禅修,冀求他們都能解脫痛苦及痛苦之因。這種悲心的禅修能增長行者“止”的禅修,而“止”的禅修亦會增長悲心的禅修。如此,開展慈心與悲心會增長行者心的穩定性與平靜。
開展慈心與悲心的方法,首先是做自己與他者的平等性(sameness)禅修。行者思量他所經曆的一切愉悅之事物,亦爲其他衆生所喜愛;如果他經曆到任何不喜歡的事物,其他衆生也有同樣的感受。行者以這種方式去思惟及覺悟自己與他者的平等性。接下來,行者做珍視他者甚于自己的禅修。有些事情是爲自己而做的;如果行者爲其他衆生——而不是只爲自己——做這些事情,其中的利益會增加許多。如此,行者視他者的重要性甚于自己。最後,行者修持“自他交換”,這種修持法稱爲“施與受”(藏文“通連(tonglen)”。經由這種修持,行者的心毒會減弱,對衆生的慈心與悲心會增加,且心的定靜也會增加。
在金剛乘的呼吸修持的方面,噶舉傳統中有一種呼吸法稱爲“叁階段式溫和呼吸法(gentle breath in three stages)”。一般正常的呼吸法包括入息及出息。在這種呼吸法中,行者計算氣息的出與入,以此開展心的定靜。《知識寶藏》提及入息、出息及頓息——入息及出息的之間,是當氣息停留在體內時。這是岡波巴的“叁階段式溫和呼吸法”。這種呼吸法和“寶瓶呼吸法(vase breathing)”不一樣。寶瓶呼吸法是一種比較強烈有力的呼吸法,對初學者而言,過于強烈。在岡波巴的方法中,首先是吸氣(入息),接著將氣息屏留于腹部一會兒(頓息),然後再呼氣(出息),共有叁個階段。屏留氣息的理由是:正常的呼吸只是在口部的層次,氣息並沒有遍布到全身。如果我們屏留氣息,氣息將可遍布到全身。然而,如果我們所氣息屏留在胸腔,氣息仍然沒有遍布到全身,而我們會覺得不舒暢;如果我們將氣息屏留在肚臍之下的部位,氣息則可遍布到全身。
如果行者僅做入息與出息的禅修,他可能會分心並忘記他在禅修。如果他的呼吸禅修包括入息、頓息及出息,那麼,倘若他失去覺知,他將會忘記屏住氣息,此時,他失去覺性將會很顯著。所以,和僅有入息與出息的禅修比較之下,叁段式呼吸法對開展心的穩定性較有利益。
金剛乘特有的第一個方法稱爲“個別除退法(梵文pratyahara,藏文sordu)”,涉及逐一地斷除障礙。有六種障礙是修持“止”的主要障礙:昏沈、亢奮、瞋恚、追悔、不確定及執著。行者必須個別辨識這每一種障礙。例如,他會想道:“我現在有懊悔的感覺,這是一種障礙,所以,我必須應用對治它的方法。”一次處理某一種特定的念頭或障礙,比同時處理所有升起的念頭或障礙要來得容易,這稱爲個別除退。其中的“個別”,指的是必須被斷除的個別障礙或念頭。
第二種金剛乘“止”的修持法稱爲“氣脈(梵文nadis)禅修”。氣脈爲圓形、中空之精致管道。入體中叁條主要的氣脈——中脈(梵文avaduit)、左脈(梵文lolona)及右脈(梵文 rasana)。在這個修持法中,行者做這叁條脈及脈輪的禅修。
第叁種方法是“波若那瑜伽(prana yoga )”或“精微氣(vayus)”的禅修。行者做氣脈(精微之管道)及流動于其中之精微氣的禅修。精微氣有不同的瑜伽法和修持法,其中一種是長壽法。此外,尚有使身體産生妙樂的修法,增長智慧的修持法……等。另有一種明點(梵文bindus)修持法,行者藉此修持法使明點遍布全身,而創造身體的妙樂狀態及空性與妙樂合一的覺受。
在金剛乘的法教中也有本尊禅修法。有時候,行者觀想本尊在頭頂上,有時候則觀想自身就是本尊身;有時候,爲了使本尊禅修更加明晰,行者做呪語之組成字母與音節的禅修。觀想的形相有時候非常大,有時候非常細小,但是,這全都是爲了創造心的定靜。經由這種觀想或生起次第的修持,行者得以淨除現象的不清淨顯相,並開展清淨的顯相。藉由邀請智慧本尊,行者可得受加持。觀想是開展心恰到好處,不過于緊繃也不過于松散的穩定性特殊方法,行者只是安住在心的自然狀態之中。一般而言,本尊修持法中的觀想或生起次第(藏文“切瑞木(kyerim)”),是開展“止”的禅修的方法。有些人抱著得到一個非常清楚的形相之希望做觀想修持,當這種情形沒有發生時,他們就變得很失望,且不想再繼續修持。觀想的目的並不是要得到清楚的觀想形相,而是要做…
《止觀禅修·第叁部分 “止”與“觀”之融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