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住,不須要費力或整治。第四種運轉作意和此種力量有關,稱爲“自然作意或無功用作意(naturally present mental engagement)”。第九層次的定靜稱爲“安住于平等性(resting in equanimity)”(等持)。所以,在第九層次的定靜時,由于六種力量及四種作意,心只是安住于平等性之中,輕松而不費力,這是定靜的最高層次。
五種過患及八種對治法授于無著所撰寫的《辯中邊論》中,此典籍是彌勒五論之一,佛陀的法教可分爲經藏(sutras)、律藏(vinaya)及論藏或“阿毗達磨(abidharma)”。《辯中邊論》是關于“阿毗達磨”的論注或注釋。定靜的九層次(九心住)授于彌勒菩薩的《大乘莊嚴經論》,此典籍解釋及澄清經藏的法教。六種力量及四種運轉作意授于無著五部論作中的《聲聞次第(Levels of the Sravakas)》。
總之,當我們禅修時,過患會升起並阻止我們開展禅定(見表一)。
當菩薩禅修時,他們看見升起的過患,辨識它們之後,能以適切的對治方法鏟除這些過患;若我們無法在禅修當中辨識這些過患,我們將無法邁向佛果。經由法教,我們能辨識這些缺陷,並知道如何應用適當的對治方法。這種特別的法教是行者必須實際去體驗的,不是僅只做知識性的學習就夠的。當五種過患在我們的禅修中升起時,我們應該利用八種對治法、六種力量及四種運轉作意。此外,經由禅修,我們應該能辨知我們已經達到哪一層次的定靜了,因此,這些禅修的教法非常重要,我們必須徹底地了解它們。
表一
六力、九心住及四作意
六種力量 心之九種定靜程度 四種作意
———— ———————— ————
1、聽聞力 1、內住 1、力勵作意
2、思惟力 2、續住
——————————————————————————————
3、覺知力或 3、安住 2、有間缺作意
憶念力 4、近住
———————————————————————————————
4、覺性或 5、調順
正知力 6、寂靜
7、最極寂靜
————————————————————————————————
5、精進力 8、專注一趣 3、無間缺作意
————————————————————————————————
6、熟悉力或 9、平等持 4、自然作意
串習力
口授傳統
“止”的教法也經由上師直接口授給弟子的方式,代代相傳。行者得自上師的口傳教法和本書所敘述的非常類似。根據“止”的口授傳統,禅修經驗可分爲五個階段或開展次第。第一個階段是“不穩定之體驗(experience of instability)”。初學禅定時,行者所經驗到的心是非常不穩定的,具有非常、非常多的念頭;這些念頭有好的也有壞的,如同瀑布一般地自崖邊傾瀉而下。當瀑布的水沖擊到底端時,水花濺得很高、水流極爲洶湧,波浪也又強又多。在禅修時,行者會覺得自己似乎從來沒有過這麼多念頭,因此他會認爲:“禅修使我的念頭愈來愈多。”事實上,行者並沒有産生比較多的念頭,而是在他開始禅修之前,從未想到自己到底有多少念頭;他從未分析過自己的念頭,也不曉得念頭的數目有多少。實際上,禅修是處理念頭的開端,因爲行者開始覺察到自己的念頭。
當我們開始不間斷地禅修時,開始會有第二種禅修的體驗——“達成之體驗(experience of attainment)”。有了這種覺受之後,我們開始覺得已經達到好的禅修境界。這種經驗如同一條山裏的溪流或山谷中的河流,這條溪或河仍然是湍急,具有許多波浪,但是它並不像瀑布那麼強勁、那麼狂野。
禅修的下一階段變得更加容易,如同一條緩慢的河流。禅修變得比較容易,但是尚未到達沒有念頭升起、持續住于定靜中的境界;可是,它不像第二階段(達成之體驗)那麼粗略、那麼不連貫。所以,這個階段的禅修已經具有某種程度的順暢及平和,因爲念頭的力量已經減弱了。這第二個層次稱爲“熟悉之體驗(experience of familiarization)”。
第四個層次稱爲“定靜之體驗(experience of stability)”,因爲此階段的禅修具有一種持續的定靜狀態,沒有幹擾念頭的流動。在這個階段,行者已經達到可以控製自心的穩定程度,就有如平靜無波的海洋。
第五個層次稱爲“全然定靜之體驗(experience of complete stability)”。在這個最後的階段中,行者不爲任何體驗所動;在此階段升起的覺受是妙樂、明性及無念的境界。例如,在禅修時,行者可能會體驗到妙樂的強烈覺受,然後這種妙樂消失了;或者,有一天,極大的明覺突然在禅修中升起,行者可能因此會想道:“我現在所經驗到的明覺到底是什麼?”或者,行者可能會感覺到一種完全沒有思惟造作的狀態——這叁種經驗或覺受都可自“止”的禅修中升起。在此層次,無論升起的是什麼,都不會影響行者心的定靜,行者不會被外境或製造貪欲、瞋怒或甚而愛及慈悲等情境所影響。因此,行者的心開展出極大的清明及光明,完全沒有任何的昏鈍或無明。這種經驗如同一根蠟燭在平靜空氣中燃燒,它非常光明,並放出非常穩定的明光;但是,如果它是在動蕩的空氣中燃燒的話,只能放出時斷時續光線。一旦心是平穩的、變得不受念頭影響,行者就能對事物有清晰的了解。完美或圓滿的了解有兩個層次:明性及清淨。“明性(calrity)”是以敏銳的眼光去看一切事物,把一切事物都了解得非常清楚、明晰及仔細;“清淨(purity)”是指心不爲任何不確定或懷疑所染汙,且這種明性不會動蕩不定,這是全然清淨、沒有染汙的了解。
通常,當我們開展了一些定禅,並具有一些良好的禅修經驗時,我們會想說:“這太好了,我一定是快成爲一位“悉達(siddha,成就者)”了!”當我們的禅修覺受不佳時,我們就想說:“這太可怕了,我一定是全部都做錯了!”不論覺受是什麼——是好或是壞——我們都應該只是繼續禅修。如果好的覺受升起了,我們不應該覺得自己比別人好並感到驕傲,應該只是繼續禅修。如果不好的覺受升起了,我們不應該變得很沮喪,因爲這將只會使我們墮入較低的存在形式或惡趣;我們應該只是繼續禅修,並保持不間斷的修習。當岡波巴(Gampopa)經驗到喜金剛(Hevajra)壇城出現于面前,或看到整個時輪金剛(Chakrasamvara)壇城,或在禅定中會晤本尊時,他去找他的上師密勒日巴,並詢問其中的意義。密勒日巴總是說那完全沒有什麼意義,既不好也不壞,他應該回去繼續禅修,有時候,岡波巴在禅修時會有非常壞的經驗。有一次,整個世界開始旋轉,直到他嘔吐爲止;另外一次,一切都變成一片漆黑,岡波巴必須用兩手和雙膝摸索,他以爲這一定是魔所造成的;還有一次,他聽到一個響亮的吼聲起自無處,他以爲自己發瘋了。當他去問密勒日巴時,密勒日巴只是說那完全沒有什麼意義,既不好也不壞,並告訴他只是繼續禅修,同樣的,我們應該只是繼續禅修下去——不論我們有好的或不好的覺受。
“止”之成就
到目前爲止,我們已經討論了禅修法教的學術及口授傳統,現在,讓我們來討論禅修成就的征兆。禅修的成果是身與心的和樂覺受。這種身與心的和樂,實際上就是“訓練良好”或“馴服”的意思,這在藏文裏稱爲“欣將(shin jang)”。“欣將”事實上是敘述結果的因,在這個字的結構中,因的部分——“被訓練得很好”(馴服)——被用于實際的結果。所以實際上,“馴服”是因,但是被用來指果。“欣圖(shintu)”的意思是“許多”或“非常”,而“將帕(jangpa)”的意思是“被馴服好了”或精通某件事,所以,“欣圖將帕”的意思是“某人在某件事情上有非常良好、徹底的訓練”。這個教本說,如果行者尚未達到身與心皆徹底馴服的境界,那麼,他尚未真正達到“止”的禅修的圓滿成果。縱使他已經達到最高的(第四種)作意及最後一個(第九個)次第的定靜,如果他沒有徹底馴服的身與心,仍然尚未達到圓滿的“止”。《解深密經》對此有所解釋,在這本經典中,彌勒菩薩問道:“當一位菩薩已經開展了所有的作意,但是仍然尚未具有全然馴服的身與心時,他的禅定像什麼?”彌勒菩薩也問說:“當一位行者尚未開展出這種全然馴服的身與心時,他是否已經成就“止”的禅修了?”佛陀回答道:“還沒有。”所以,若要擁有真正的“止”,行者必須有徹底的訓練,使身與心都完全馴服、受用,他才能達到欲界專注一趣的次第定。
無著在他撰寫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Compendium of the Abhidharma)》(或譯爲《阿毗達磨集論》)中敘述了這個境界。他說明:行者必須得獲這種全然馴服的身與心,才能斷除導致負面狀態因素的聯集與延續。若行者能去除這些負面或不善的習性與傾向,那麼心就會變成受用、可用;若具有此種受用的心,行者可經由禅修淨除一切煩惱障礙。無著接著敘述身與心的負面習性;身的負面習性是抗拒涉入善行及禅修,所以行者須要相當努力地去做這些事;心的負面習性使禅定相當困難,所以心無法自然或輕易地安住于禅定之中,身的負面習性導致對做正面之事的輕微抗拒,所以行者在禅修時會覺得身體非常沈重及不舒適。首先,行者開展了心的柔順性——心變穩定、愉悅及放松(心輕安)。然後,行者開展了身的柔順性,因爲當心變得非常舒適及安定時,生命之氣(梵文“波若那(prana)”就會無礙、順暢地遍及全身,隨著生命之氣的流通,身體會覺得非常輕快及舒適(身輕安),身體的負面習性于是淨除了。這種感覺不僅是心理覺受,而且是實際的生理覺受。
“止”的這些身心覺受是如何産生的呢?無著在《聲間次第》中回答了這個問題。首先,行者經驗到一種非常微妙的感覺,他不知道那到底是在身中或在心中,他只是感覺到一種非常微妙、愉悅的感受。後來,它變得比較強烈、比較明顯,行者感覺到一種明確的愉悅感受。再接下來,它變得非常強烈,行者經驗到妙樂及安適;這時候,行者變得對自己的禅修非常有信心。但是,行者應該不要執著這種感受,或把這種感受看成很特別,並因此感到驕傲;行者應該保持在一種平等舍的狀態中,並想說:“這種感覺會時來時去,但是,這都無所謂。”這時候,如果行者能安住于平等舍中,那麼他就能達到一種非常深沈的平和狀態。這種妙樂可以說是如同一片陰影,因爲當陰影出現時,它確實是在那兒,但是它並沒有實質;同樣的,當妙樂的感受出現時,它確實是在那兒,但是它並沒有實質。行者應該不要執著于愉悅的感受,否則,他將會受到它的支配。
當行者完全得獲全然馴服的身與心時,外在及內在的幹擾或吸引就不複存在了,他的心是全然穩定的。在這個層次,一切顯著的煩惱都淨除及平息了。如果行者已徹底開展出全然馴服的身與心時,那麼他的禅修會是一種妙樂的覺受。如果這種全然馴服的狀態是穩健的,行者在禅修前、禅修時及禅修後,都會體驗到這種妙樂的覺受。這種全然馴服的境界所具有的力量,創造了感受的大清明性,所以行著能看清一切事物——甚至最微細的細節、最微小的分子。事實上,全然馴服的身與心具有叁種特質:妙樂的覺受、極其清明的感受力及十種特征之覺受的消失。十種特征是:形相、聲音、氣味、味道及觸覺之感官覺受,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時間感受,及男性與女性之性別感受。當安住于禅定時,行者仿佛與虛空合爲一體,對這十種特質的感受不複存在,一切似乎都消失了;禅修結束之後,身體才仿佛突然又重現了。
成就“止”之目的
經典及密續法教都說“止”是一切禅修的基礎。所有的禅修狀態——包括“觀”——都來自“止”的發展,並取決于“止”的發展。例如,若我們想種植花木,必須有肥沃的土壤,有了肥沃的土壤,我們就不須要花費很多的精力在栽培工作上,因爲種植在肥沃土壤中的花木很容易成長,而且長得很快;反之,若土壤是貧瘠的,不論我們花費多少力氣,還是培植不出茂盛的花木。同樣的,若我們有良好的“止”的基礎,那麼就能輕易地開展天眼通及神通力、“觀”及智慧。良好的“止”的禅修將能藉由平靜境界的發展而減弱心的一切惡習。然後,不論發生何種身體的痛楚、艱苦或心識障礙及迷惑,我們都不會被痛苦所傷害,因爲這一切事物都會被心的定靜所抑製及削弱。
蓮花戒在《禅定修習次第》的第一冊中說道:“如果行者能安住在平等性中,將能了解事物的真實本性。佛陀也是藉由安住于平等性中而獲得成就的。如果行者無法安住在平等性中,將無法了解現象的真實本性,他的心將會像在風中飄蕩的一根鳥的羽毛一樣,無法停留在一個地方。
注:
1、這些時間純粹是解說用的數值,讀者不要把它們當做是實際的數值。
《止觀禅修·第一部分 認識“止”之禅修經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