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禅修·第一部分 认识“止”之禅修经验▪P2

  ..续本文上一页字撰写成典籍,第二类是实修传统的“止”的教法,此类教法来自成就者所叙述的禅修经验,及如何消除过患并开展禅定的良好特质。以下是来自典籍传统的禅修教法。

  有六种力量(六力)能消除修习“止”的过患,并开展心的稳定性(定静)。这六种力量使心产生九种层次的定静(九心住)。这九种层次的定静是由六种力量及四种作意(mental engagements,使心警觉的精神作用)所建立的。

  第一种力量是德闻力(power of listening)——听闻或领受法教的力量。这开展了第一个层次的定静或“止”,称为“心的安定或安止”(内住)。通常,心被念头所开干扰而涣散,所以行者必须将心安定下来一些,使它不至于过度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这可经由听闻力而达到。行者藉由听闻佛陀的法教、关于论注的开示及学者与成就者所给予的解释,而了解禅定像什么;闻法之后,行者了解定心的重要,并学习如何修持禅定。马尔巴(Marpa)说:听闻及思惟法教就像是一把照亮黑暗的火炬,因为如果我们有了这种光源,就可以看见我们要去的地方,那儿有什么及什么可能是危险或有害的。西藏有一句谚语:“如果一个人没有带灯而在黑暗中行走,他的头可能会撞到柱子。”同样的,听闻及思惟法教就像是一盏灯,它驱散了黑暗,使行者看清他必须做什么及如何将之做好。

  第二种力量是思惟力或熟思力(power of contemplation or reflction)。这表示行者仔细、反覆地思考所听闻的法教的道理及逻辑,使法教的传续完整无缺。行者以这种力量开展“止”的第二个次第——“持续安住(continued settlement)”(续住)。在第一个次第时,行者的心能短暂地安住,例如五分钟之久;到了第二次第时,心安住的时间延长了,例如十分钟之久(注1)。听闻法教及继续思惟法教这前两个阶段,是前两种力量的缘起,并产生第一种作意——“力励作意(disciplined or controlled engagement)”。第一种作意涉及听闻法教及思惟法教的力量,在这第一种作意中,心受行者的控制并有专注的训练。

  第三种力量是觉知力或忆念力(power of mindfulness)。这和前面讨论过的忘却禅修教法的对治力是类似的。觉知力可开展第三个次第的定静——“重新安住(reestablished settlement)”(安住)。这表示当行者在禅修时,念头升起了,行者觉知自己被念头干扰了,于是,他回复禅修的状态,重新专注于禅修,重新建立安住于禅修的心。当某种干扰将行者带离安住于定境中的状态时,行者能够重新返回禅定状态,这是重新建立心安住的状态。这种力量来自觉知力,因为行者觉知他的心为某种念头所干扰而涣散;这种觉知使行者告诉自己:“我将不要被这个干扰的念头完全控制住”,并随着这个意念回到禅修中。这种觉知力也开展了第四个次第的定静——“密集安住(intensified settlement)”(近住)。在这种定静中,心专注的焦点由宽广变为非常狭窄、精密。例如,心非常狭窄、精密地专注的焦点由宽广变为非常狭窄、精密。例如,心非常狭窄、精密地专注在一个对象物上。这种禅修的目的是将心专注在非常精微的对象物上。

  我们能做什么来防止念头的不断升起呢?此教本说:心是非常宽广的,念头不断地升起,且无处不至。心必须被往内歛而变得比较狭窄、比较紧缩。这种状态被称为密集或专注安住(concentrated or intensified settlement),是“止”的禅修的第四阶段。第三种力量——觉知与忆念力——是这个阶段所需要的力量。我们必须谨记佛陀所给予的法教、大学者及大成就者的论述及实修禅定的教导。我们也必须对干扰有所觉知,所以,当我们变涣散时,觉知使我们不至于执著或沈溺于升起的念头,因此能离弃念头,并回到安住于禅定的状态中。有时候,当我们在禅修时,一个念头升起了,我们或许会想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念头。这个念头我真的必须加以考虑!”由于我们花在禅修的时间非常短,我们应该告诉自己,禅修结束之后,有的是时间想这个念头。

  寂天给了一个例子,说明为什么须要有觉知力。他说:念头和烦恼就像是盗贼,因为盗贼会先看看他的对象是否健壮或有力。如果他认为对方并不强壮,就会去打劫;如果他认为那个人很强壮而且有武器及许多奥援,就不会下手。同样的,如果一位禅修者具有觉知与觉性,那么,他就不会失去禅定或善行的修持;但是,如果他没有觉知与觉性,那么,念头和烦恼就会抵达,抢走禅定并摧毁善行的修持。防止心毒及念头的攻击方法,就是要有觉知与觉性。

  心就像是一道门,无论进来的是什么——不管是一位小偷或大量的财富——都必须经过这道门。同样的,如果任何善或恶的特质进来了,它们都是经过心进来的。再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进去一家银行,通常门口会站着一个带着枪的警卫,以防止盗贼的进入。同样的,心像是一道门,行者要觉知充任警卫,随时都在值勤。只是有一位警卫并不足够,我们还需要觉性的武器。如果觉知及觉性随时都确在,那么念头及烦恼都无法进来并偷走良善或正面的事物。把这个例子再扩展一步地说,印度的银行在门口安置一位带枪的警卫守护大门,但是,由于他们担心无法防止警卫抢夺银行,他们的解决方式是将警卫用锁链绑在外面的柱子上。所以,印度的银行有一位带着来福枪、链在柱子上的警卫,以防止盗贼进入银行及警卫抢夺银行。同样的,为了保护禅定,行者必须具有觉知来看守心的大门;为了防止觉知的失去控制,行者以觉性将它链在那儿。

  第四种力量是觉性的力量(power of awareness)(正知力)。这表示行者精确地知道正在发生什么、自己正在做什么。通常,我们不会觉察到正在发生的事,但是,觉性的力量可开展两种层次的定静——第五个层次的“驯服(taming)”(柔顺),及第六个层次的“平定(pacification)”(寂静)。通常,我们的心缺乏禅修的动机。所以,禅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然而,“驯服”的力量使我们觉知到禅定的特质和利益:它利益我们自己及别人,它能帮助我们开展天眼通及神通力,它能帮助我们增长领悟力及智慧。觉知禅定的一切功德利益,会使我们为禅修所吸引,并鼓励我们禅修,所以我们的心会被驯服。因此,觉性的力量所开展出的驯服次第,可进而开展出第六个次第的定静——“平定”。在“止”的禅修之后,保持禅修后状态中的觉知与觉性是很得要的。觉知使我们不会忘记心的状况,觉性使我们清楚地知道任何的起心动念。对于那些想控制自心的人,寂天说道:“我双手合十地请求使觉知与觉性成为非常重要。”在修持禅定时,觉知与觉性非常重要;在禅修之后,行者也应该尽量保持觉知与觉性。

  在藏文里,“椎(恩)帕(drenp)”的意思是“觉知”,“谢新(sheshin)”的意思是“觉性”。“椎(恩)帕”也含有“觉知及忆念”的意思,它表示一个人觉知到自己正在做什么,并记得他必须做什么——不论他正在禅修,或已经失去专注力……等等。“觉知”就像是一种因,“觉性”就像是果,如果行者具有非常密切的觉知,他会立刻注意到一个念头的升起,这就变成觉性,这就成为“谢新”,因此,行者知道发生了什么,通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心中有什么或自己在想什么,所以觉性并不存在;可是,如果我们具有觉知,那么也可以说是具有觉性,因为觉知会带来定静。所以,当我们具有觉性时,这是经由我们对正在发生的事觉知而产生的。

  在平定或寂静的次第,我们会觉知到涣散的负面性质。寂天对此有所解释,他说:当心涣散时,它夹在烦恼这个野兽的齿间,而且涣散的心是今世及来世一切困难及心障的生起处。涣散的状态会使心的负面特质愈增愈强。然而,对负面特质的觉知可激励我们禅修。

  第五种力量是精进力(power of diligence)。这种力量创造了第七个层次的定静——“全然平定(complete pacification)”(最极寂静)。在前一层次的平定中,行者反覆思惟禅定的功德及涣散的过患,并铲除涣散的过患。但是,有时候由于不快乐、懊悔或瞋怒之类的强大障碍,仅只思考禅定的功德,并不足以立即铲除这些障碍。行者需要精进力才能完全铲除贪执、瞋恚及无明等强大的障碍,并造就第七层次的禅定——全然平定或最极寂静。

  精进力也创造了第八层次的定静——“专一(one-pointedness)”(专注一趣),因为使心涣散的一切障碍都已经清除了,心能够专一不二地安住。在此专一的层次,行者能不怎么费力地禅修,精进力则被用以维持这种专一的状态。

  第一种作意亦称为严密控制作意,它和最初两个层次的定静有关。第二种作意称为“有间缺作意(interrupted engagement)”,则和第四至第七层次的定静有关。有间缺作意表示:行者能将心安住于一种定静的状态,然后,这种状态被某种过患打断了,行者于是应用对治方法。这种情形反复地发生,行者也反覆地继续应用对治方法,所以,行者的定静也继续不断有间缺。在第八层次的定静(专注一趣),行者开展了第三种作意——“无间缺作意(uninterupted mental engagement)”。在这个时候,心专注于一点,并无间缺地维持在专一的状态。

  第六种力量是“熟悉力或串习力(power of familiarization)”。在这个层次,心自然地安…

《止观禅修·第一部分 认识“止”之禅修经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