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緣不契怎麼也呆不下去,煩惱一來便返回老家,這些都是福報欠缺所致。而另一些有福報的人,卻穩穩地坐在前者舍棄的“寢宮”中享受安樂,聞受妙法。
是故智者積福德,造福即是安樂因,
何人一切諸圓滿,此乃積福之本相。
如是之故,智者懂得積累福德,因爲行善造福是一切安樂之因。無論何人,若一切圓滿具足,這就是積累了福德的標志。
前面幾首偈子都說明今生的受用與前世的福德有很大的關系,此頌即承接前文而作總結:所以有智慧的人應該精勤于積累福德資糧,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樂,無論從精神或物質各方面都完美無缺,做什麼事都稱心如意、吉祥順利。比如一家人當中,父母將財産平均分配給兩個兒子,其中一子越來越富,諸事圓滿;另一子卻越來越窮,敗事毀己,諸不吉祥。其主要原因即是各人前世有否修積福德。曾經有一次政府部門爲扶助貧民,將地方頭人的土地、牦牛等財産分給窮人,使之富裕起來。因此,有一個叫秋央的貧苦藏民,分得了十叁頭牦牛,事隔叁年他又窮得連一根牛毛也找不到了。不久,他又分得一些珠寶,同樣好景不長,短期內他又變得一貧如洗。而另一些具福報的人,以前富裕,而今更興盛,這無一不是在說明前生後世的果報。
據傳,華智仁波切于某地舉辦極樂法會時,從四面八方湧來一些乞丐,仁波切便親自出面向他們募捐,乞丐們也都盡己所有奉上微薄之供養。仁波切將其財物供養叁寶,並予以善根回向,最後語重心長地說:“這些乞丐很可憐,往昔從未積累福德資糧,因而落得如此困苦。長此下去,則永無安樂和解脫的機會,依此供養叁寶的方便,願他們離苦得樂……”
斷一切惡,行一切善,舍棄自我,如是常以利他之心饒益衆生,上供叁寶,下施貧衆,此等都是殊勝的造福方便。如《勝利道歌》中所言:“究竟雖欲廣利自,暫時利他乃竅訣。”這是從更高、更完美、更直接的角度說明了安樂的根本來自利他之心。又如《佛子行》所雲:“諸苦生于欲自樂,諸佛生于利他心。”要追求終極的安樂,就要以利他心做利他行,得佛位時,功德圓滿,目標就自然達到了。如佛陀時代的一位貧女,將乞討來的一個小錢購置了一盞酥油燈供養于佛及僧衆前,並發殊勝菩提心願:“以供燈之福德,願消除一切衆生的無明癡暗。”其燈盛燃,大尊者目犍連以神通力也無法撲滅。佛爲之授記說:此貧女當來成佛,號燃燈。因果的確很玄妙,微小的善業福因也能感受巨大的樂果。此理亦如世人所言:“春種一粟,秋收萬粒。”無因不生果,故積累福德尤爲重要。
若思謊言誘他人,實爲此人騙自己,
若說一次妄語後,彼言實語亦生疑。
若誰想以謊言誘惑他人,實際卻是在欺騙自己,若人說過一次妄語,此後就是他講實話別人也會産生懷疑。
謊言即妄語,是懷有欺人之心而說的一切語言,其感受等流果爲自己常常遭到別人誹謗或被他人欺騙,所以誘哄他人即是欺騙自己。一些愚笨的人不懂得此理,有事無事經常用謊言欺誘他人,並引以爲樂。常聽某些人得意地說:“今天把他們蒙得一塌糊塗,我的口才看來不錯,叁言兩語就把他們騙了。”但人不可能都是傻瓜,一次兩次後,他們還會相信嗎?正如小學生的一篇課文《狼來了》,頑皮的小孩以謊言戲弄勤勞耕作的百姓,最終失去別人的信任而被狼吃掉。
一般情況下,僅說一次妄語,別人便會産生根深蒂固的印象,當其再說真語時,受騙者非但不生信反而會産生懷疑。如《百喻經》中的一則故事,從前有個蠢人,他的妻子容貌十分端正,兩個人感情非常融洽。日子一久,妻子失貞,中途有了外遇,淫欲之心劇烈膨脹,想抛棄丈夫與情夫私奔。于是她悄悄地對一個老太婆說:“我離開以後,你想辦法弄具女屍放在我家,對我丈夫說我已經死了。”老人趁她丈夫不在家的時候,將一具屍體放在他家,等他回家時告之:“你的妻子已經死了。”丈夫一見屍體信以爲真,痛哭流涕,遂將屍首火化,撿了骨灰裝在口袋裏,晝夜攜帶不肯離身。後來他的妻子對情夫産生厭煩之心,想到丈夫的種種好處又再次返家對丈夫說:“我是你妻子。”但無論如何丈夫也不肯相信,搖頭說:“我妻子已經死了,你是什麼人?竟敢冒充我的妻子。”
所以說妄語騙人暫時究竟都會損害自己,在交友與辦事的過程中永遠也擺脫不了假裝或騙子的嫌疑,無論怎麼解釋他人也難以生信。如雲:“妄語之過汙身黑,如何洗滌亦難淨。”佛製不妄語乃是一條根本戒,無論在家出家都應精勤持守,如是則能感得衆人稱贊,且具足仁慈。
不細觀察賢劣時,一嗔不應害他衆,
如同鴿子殺自妻,後生失伴之憂愁。
任何人在沒有仔細觀察分析賢善與卑劣之時,都不應一怒生嗔而殘害他衆。如同鴿子不觀察而殺死自己的妻子,後來真相大白時又生起痛失伴侶的憂愁。
凡事無因無緣是不可能發生的,因和果都有賢劣之分,若未詳加觀察妄下結論,稍不悅意便起嗔恨心,以致做出喪失理智的行爲,最終害他且傷己。有的人稍微遇到些不順心的事時,便生嗔心,將家中的碗、壇子、罐子通通摔碎。事後氣消了,自己又生懊悔:“這些碗打碎了,實在可惜。”嗔心重的人還會罵人、打人甚至殺人,待鑄成大錯以後才心生悔意,卻爲時晚矣。寂天菩薩說:“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故當以衆理,努力修安忍。”麥彭仁波切也說:“嗔心生起之時,當觀彼之生處,默然靜坐片刻,嗔恨怒火自滅。”通常情況遇到生嗔的對境,稍微忍一下,叁五分鍾後就會慢慢消氣,即“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從前有雌雄兩只鴿子結爲夫妻共住一巢。秋天果子成熟的時候,它們撿來果子裝滿一巢,後來果子被風吹幹體積減少,只剩下半巢。鴿夫就責怪鴿妻:“撿果子是很辛苦的,你怎麼獨自偷食了一半。”鴿妻答言:“我沒有吃獨食,果子是自己減少的。”鴿夫不信,大爲惱怒:“不是你吃獨食,果子怎麼會減少呢?你還要騙我,哼!”一氣之下就用嘴啄死了雌鴿。幾天以後,下了一場大雨,果子吸收潮氣又變成滿滿一巢了。雄鴿看到以後傻眼了,遂開始後悔:“她真的沒有偷吃,我把她錯殺了。”于是傷心地哭喊雌鴿:“你到哪裏去了,快回來吧!我錯怪你了,我悔過!”可惜世界上是沒有後悔藥可尋的,雄鴿就在憂悔的煎熬中度過了余生。如言:“忍字心上一把刀,爲人不忍禍自招;若能忍得片時刀,過後方知忍爲高。”又言“忍之爲明,逾于日月;龍象之力,是謂威猛,比之于忍,萬不及一;七寶之耀,凡俗所貴,然拾其憂,以至災患;忍之爲寶,始終獲安。”無論世間人還是修行人都應披上忍辱的铠甲,精進勇猛地抵製嗔恚惡魔的攻擊,如是在滅除過患的同時也積累了無量功德,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爲呢?
未來衆事不應管,到來之時竭力做,
遇見河水方脫鞋,不見河水何必矣?
未來的許多事情不應該去管,事情到來的時候則應竭盡全力去做。遇見河水需要趟過的時候方才脫鞋,沒見河水之前又何必打赤腳呢?
世人常言:“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未來必須要做的事,智者都會詳細地加以觀察、抉擇、籌劃,這也是成事的關鍵。但所有未來之事現在都要竭力去做嗎?這倒未必,因爲辦什麼事都要有一個過程,應時節逢因緣,花開花落自有期,某些事時機尚未成熟就忙著去做往往是徒害無益,且易遭致嘲諷。比如一棵果樹,花開之後結出了果實,秋天果子必定會成熟,但若人不待因緣,一見幼嫩苦澀的果子就摘去賣,即是勞而無益的荒唐之舉。修行也是這樣,無論修顯宗還是密宗必須要有一個次第,若不修加行就直接趨入密法正行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實益的。並且加行中的積累資糧和忏悔罪業是任何時候都應該修持的,當下即應盡力精勤地去做。而某些修行人一入密乘就忙著修大圓滿中最高的法,同時又籌辦道場,八方攀緣,以求“即生早日成就”而普度衆生。可是計劃沒有變化快,道場建到一半,法未修成,自己卻匆匆往赴中陰後世去了。修行之人在生死未得自在時切不可耽延時日,而應努力聞思修,待因緣成熟具有能力時方可精勤不懈于苦海常作渡人舟。否則,定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世間上的許多事情都有一定的程序,若不按規律操辦則只能失敗。一個目不識丁的人,想直接進入大學,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拿到大學的教材,廢寢忘食地研讀,除了浪費時間外,也得不到真實的利益。比如某人路遇河水,必須趟過去,此時就可以脫掉鞋襪,赤腳過河。如果連河水在哪裏都不知道,只是想“前面肯定有河水,我必須趟河”,于是早早地就把鞋襪脫掉,那麼腳肯定會被刺破或紮傷,血淋淋地枉受諸苦,所以未見河水就不必脫鞋。同樣,自己未證菩提就不能盲目地效仿大成就者之行爲,否則也只能使自己走向毀滅。
將來不能成之事,即使再妙亦勿爲,
腹中不能消化食,即使再香誰肯食?
未來不可能成功的事情,無論多麼勝妙也不要去做。吃到腹中不能消化的食物,即使鮮美香濃又有誰肯去食用呢?
承辦任何一件事,其結果很難了知,但有的可以推測。若推測出的結果是此事必定不能成功,那麼再精勤最終也只是空花泡影般的妄想。因此,對于永遠辦不到的事情,一開始就應舍棄,雖然某些事情看起來很善妙,很誘人,但也不宜實行。從前有個農夫進城遊玩,偶遇國王的女兒,見其容貌端莊,舉世無雙,頓生愛慕之心。此後日夜思念,不能自已,雖想方設法欲與公主接近,卻苦于沒有機會。過了一段時日,資財耗盡,人也逐漸變得面黃肌瘦,最後臥病不起。這個農夫即是自不量力,明知不可能得到王女,偏偏要做許多無用的努力,所得到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因而所做所爲都是癡心妄想。有些世…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