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蠢人不考慮四季的時令便在冬天將種子撒播到貧瘠的土地上,希望能得到豐收,這也只是白白浪費功夫,終無所獲。所以,人不能盲目地立一些無法達成的過高志向,要考慮到自己的能力,若一味地蠻幹傻做,就只能導致徒勞無功的結局。
一些修行人明明知道自己未得證悟,不具神通,卻假冒成就之聖者的行爲,一切行持無所執著,任意妄爲諸如“瘋狂之禁行”般的行爲,回頭還美其名曰:“是最高境界的修持。”他們欲以此“方便”廣收徒衆,求取名聞利養,結果所求不得反使自己墮入險坑。好比吃東西,色香味美的佳肴人見人愛,但並非人人都能享用。有的人腸胃欠佳,食用山珍海味難以消化,故只能食用些清淡易于消化之食。貪食的患者,甯肯眼淚流,不願嘴受窮,如是這樣定會令疾病加重。所以明理之人對于吃下後會導致自己不適或不能消化的美食,無論多香也不敢多享用,他們不願以一頓美餐的代價換取一大堆的麻煩和痛苦。同樣,有些一輩子也難以成辦的事情就不能勉強或賭氣去做,最好是默默地發願,等待因緣成熟時再做。
若無精進貪樂者,今生來世無成就,
若無精勤耕耘者,肥田中亦不得收。
若是不肯精進且又貪圖安逸福樂的人,其今生或來世都不可能得到成就。如果不下工夫精勤去耕耘,這樣的人無論擁有多麼肥沃的土地也不會得到任何收獲。
無論是成辦世間事還是佛法之事,唯一不可缺少的就是精進。若缺少精進,光貪圖眼前的安樂,這類人不要說今生于佛法上有什麼成就,且連一般的世間法也會一事無成。從資糧道起修的大乘菩薩須經叁大阿僧祗劫精勤不懈地修持六度萬行,功德圓滿方能證得究竟佛果,所以佛子乃至未得菩提之前不能有絲毫的松懈。密宗雖有一生成佛的殊勝法門,但那也是上等精進的人才能做到的,絕對不可能有天天睡懶覺耽逸貪樂而即生成佛之人,學佛是很重大的事情,應該持之以恒地精進努力。佛陀教導說,精進方能到達大樂的彼岸,具體方法爲思維佛法的奧妙,進取不覺疲倦,行、住、坐、臥乃至氣息的出入等任何時分刹那都不廢止。如是精純專一,修行不懈,耳目鼻口手俱爲佛道而用,體道味真,方能在履道濟衆的坎坷之路上,展示勇猛精進的大無畏精神。無數劫前,有一切度王如來出世說法,當時聽衆中有兩位比丘,一名精進辯,另一位名德樂正,前者以精進獲得不退轉之菩薩果位,後者貪樂逸睡終無所獲。
由此,修行人當以精進爲重。正士楷模如法尊法師,他每天早晨四點起床,搖鈴打鼓做功課直到七八點鍾,用過早餐,便開始了整個上午的講經等法事活動;中午處理事務;下午著手翻譯《菩提道次第論》、《密宗道次第論》等巨著,同時還要翻閱佛經教典;晚上十點又開始做晚課以及一些不共的修持,一切圓滿就緒後才是一天中短暫的休息時間。他就是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長遠精進。所以,我們應珍惜時間,不令空耗,于當日該做的事必須保質保量地完成,不能懶惰,也不能拖拉,否則“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便永無事成之日了。比如農夫,若不精勤地耕種、澆灌,就算得到最肥沃的土地,于此良田中也得不到莊稼的豐收;精進的農夫在田野裏付出辛勞,日出而作,日暮而息,最終能獲得碩果。
非處過越柔弱者,則彼衆人會使喚,
如同棉花常作墊,誰人樹枝當爲墊?
不應理之處若人過分柔弱,那麼他常常會被人使喚;如同柔軟的棉花,人們常常用其作坐墊,而又有誰會將樹枝拿來當坐墊呢?
衆生的心性,多以癡妄自我閉塞,驕傲自大,常要勝過他人,官爵、王位等一切名聞欲妙都要占爲己有,故貪婪嫉妒在心內,嗔怒怨恨在外表,如是私欲從來不知停止,故而癫狂爛醉般地長住昏暗痛苦的輪回中。他們苟活于人間之時,難免亡國、家破、危害自身、滅絕宗族等災難;命終之後又有叁惡趣的痛苦在等待。這些都是由于不能忍受恥辱,心懷不仁所致。故佛陀教化世人以修忍辱來對治嗔恚煩惱,惡來善往,以德報怨,時時奉行仁慈之事。若有衆生對自己惡罵棍打,強奪財寶、妻兒、王位乃至危及生命,皆應以諸佛忍辱的福德,滅除憤恨,慈悲憐憫一切衆生,並救護之。
既然如此,也許有人會疑問:“軟弱之人常被衆人使喚豈非也是一種忍辱,又有什麼不應理呢?”在此作者非指忍辱不應理,而是特指某些缺少辨析智慧的人不取舍善惡,本性懦弱的緣故于非理處過分的軟弱。作爲佛弟子平常在金剛上師、叁寶、父母等面前應該恭敬,溫和調柔,哪怕別人看來過于軟弱也完全應該。但若在任何人面前都過于軟弱,則常常會被視作奴仆一樣受人使喚。麥彭仁波切講過:“于此寬闊大地上,誰應成誰之奴仆?”意即做人應堅強勇敢,敢于言論、敢于維護自己的尊嚴,人人平等,憑什麼要做你的奴仆!所以應該堅強的時候,就不應該脆弱,如果過于脆弱,人人都會使喚、欺負你,甚至騎在你的脖子上,將你踏在腳下。“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即是此理,這種善並非是指佛所倡導的那種大慈悲之善,而是意志軟弱之人所特有的本性。比如一位佛門弟子,若其過分的軟弱,就會變成一味聽話的草包,誰都能差遣使喚他,甚至外道邪衆使喚他行持非法之事也會言聽計從,不敢違背。或于佛法遭劫難時,此等懦夫也不敢聲張正義,被惡人使喚而成爲毀損叁寶的幫凶……這些非理處的過分軟弱便是罪惡之源,墮落之因。
過分軟弱的人就象棉花一樣,棉花太過柔軟,所以常被用來做墊子,人們壓著它也毫無反抗的意思。樹枝則不然,它比較堅硬,不肯輕易就犯,對于人們的屁股它從來不會客氣,大有一種甯折不彎的氣勢,因此也很少有人將它用來做墊子。同樣,過分脆弱的人常受別人的欺負,在事業或修行的道路上一遇到違緣便縮首待斃,任憑擺布,終無所成。而堅強勇敢的人則柔中帶剛,剛中有柔,分寸得法,能成諸事,故常受人恭敬。
劣事或永不成事,讓做即做爲愚者,
猶如誰信買毒藥,誰人能說一切施。
極爲惡劣的事情或是永遠也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別人叫做就去做的人肯定是個愚者。猶如毒藥,誰會生信去購買,又如布施,誰人能說布施一切。
佛經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即是教導佛弟子舍棄一切惡業,奉行一切善業,同時還要善于調伏自己的心。世間終極的善法亦莫過于佛法,故一個善良的人應以此作准繩。若劣者指使一位善士行持殺生、偷盜、邪淫等惡業,持善法者明知所做爲劣事卻仍然奉行的話,那麼他定是個愚者無疑。另外,對于永遠也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別人讓做就去做的人也是不知取舍的蠢家夥。對此,前文已明示“將來不可能成事,即使再妙亦勿爲”。因此,智者對劣事或永遠不能成功的事情定會毫不猶豫地舍棄。比如修學外道教法,令身感受無益苦行,或損他以利己等,如是劣事必種惡因而結苦果,同時也是永遠不能成功之事,即依外道邪法不能得到究竟的解脫,所以這些行爲全是蠢人之舉。
譬如:某人攜帶各類毒藥擺放于人聲鼎沸的集市,大聲地叫賣:“來買毒藥!上等的毒藥,品種繁多,有益于身體健康。”然而有誰會買來吃呢?許多人聞其聲便生厭惡,眉頭緊鎖,鄙夷地遠離他們。就算有人去購買,也肯定是個大笨蛋,八成活得不耐煩想自尋短見。所以,有智慧的人絕不會相信賣毒人的卑劣言詞。
再如布施,于凡夫位中,有誰敢說自己是可布施一切的人?“一切施”是將自己所有的財物、妻子、兒女、手足、血肉乃至生家性命都毫無保留地布施。這種布施除了登地以上的菩薩外,凡夫人是難以辦到的。因爲一地菩薩入定時已圓滿現見法界實相本面,出定時以大悲心與智慧如夢如幻地修持,于方便修積資糧時亦無分別執著,故在布施自身血肉時,沒有絲毫的痛苦,常以悲願力代受衆生諸苦,施予衆生安樂,其布施乃爲出世波羅蜜多叁輪體空的境界。而凡夫異生仍有很強的執著,比之真實菩薩乃是萬分不及一,有自知之明者豈敢口出狂言“能施一切”?
積財而不享用者,此乃積攢自焚薪,
蜜蜂釀蜜自不食,他人取之自喪命。
只知積累錢財而不懂得享用的人,那即是在積攢柴薪爲自焚作准備。蜜蜂辛勤地釀造佳蜜自己也舍不得食用,而在蜜被人取走的同時,它自己也必定會喪命。
貪婪又悭吝的人往往視錢如命,他們將一生的辛勞都花在永無休止的積累財産上。有了財産,他們自己舍不得享用,也舍不得令妻兒親友享用,更不會布施給無關緊要的外人。此類人即如《藥師經》中所雲:“不識善惡,唯懷貪吝,不知惠施及施果報,愚癡少智,無有信心,多蓄珍財,勤勞守護,見乞者來,心生不喜……積集資財,然于自身尚不能用,況當供給父母妻子奴婢仆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中或旁生趣。”所以勤苦積財而不知享用的人所作所爲皆無實益,僅僅是積累令自己墮落的罪業,而且他們在積累財産的同時也正是在積累焚燒自己的柴薪。如果某人正忙碌于堆積大量的柴薪,別人問及:“你爲何積累這麼多柴火?”答言:“燒毀我的身體。”那麼人人都會嗤笑他那種愚癡瘋狂的行爲,且深生歎息。同樣,舍不得享用的富者,其積累的財産也必定會在今生和來世“焚毀”自己。他們在世時緊護財産,猶如一毛不拔的鐵公雞,晝夜謹慎,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就恐懼緊張不已,身心俱被悭吝的烈火焚燒,痛苦不堪;命終之時雙眼一閉,兩腿一蹬,悭貪之業就將他引向惡趣。據香港某家雜志報導:國外有一乞討爲生的人,衣衫褴褛,常于寺廟、大街小巷行乞,死的時候,警察在其身上搜出一個存折,款額之巨相當于二億元人民幣。
又如蜜蜂,唯受積財苦,絲毫不得享財樂。蜜蜂整日穿梭于花叢中,風雨兼程,辛勤地勞作,回到蜂巢便將采得的花蜜精心釀製…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