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細心儲存,自己一點也舍不得吃。而養蜂的人則坐收漁利,輕而易舉地奪盡它們釀造的蜂蜜。此時,蜜蜂們勞力衰竭且又痛失“財産”,便在傷心與追悔中死去。世間有漏的財産也即是無窮的苦因,故修行人應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說去行持:“舍棄世間之財,當積聞思聖財。”在擁有財物之時,應合理支配,除了自己的生活所需外,則當盡力供養叁寶,或布施貧衆,如此這般便能利于今生和來世。
第八品 觀察事業
智者雖辦極小事,亦經協議方爲之,
其事成功何堪言,若遭失敗亦爲妙。
智者就算辦一些極微小的事情,也要經過協議後才實行;其所做之事如果成功自是不必言說,若遭到失敗也是善妙之舉。
有智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要經過周密的觀察與思考,雖然有能力,卻從不會以自我爲中心,也不以“智者”自居,而是謙虛謹慎地待人處事,遇事先與別人商量,以求完善。就算承辦一些微乎其微的小事,雖已胸有成竹,也仍然要將有關人員集中起來,互相協商,博取良言,以最佳方案實施。常言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叁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確,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智慧和能力,一些極平凡的人聚集在一起也能産生巨大的能力,智者互相商議,其力量更是難以估算。如前文所言:“若二智者共商議,則將生出善智慧,姜黃硼砂配一起,便會變出余色彩。”這即是衆人共同商議的好處。
再者,世間諸事皆非單純地存在,而是互相關聯,猶如鎖鏈一環緊扣一環。若在小的事情上麻痹大意,“一棋不慎,滿盤皆輸”,往往會影響到許多大事情的實施,智者目光放得很長遠,許多事情在決定前多商議,定是有益無害的。作爲一個領導若能時常與屬下商議,一方面能了知下屬的心理動態,另一方面也表示出對衆人的信賴和重視。這樣既給自己服用了“定心丹”,同時又能贏得下屬的擁護,如是做事就很有把握。退一萬步說,就算不成功,仍然不是壞事,因爲事先大家就已盡了努力,互相之間便不會責備、埋怨,也不會相互推诿,更不會說主事者的過失。對此麥彭仁波切也有教言:“衆人集會討論時,主事者當詳觀察,與會諸人之觀點。智者目光極遠大,心思缜密有預見;愚者觀點唯利己,或替親朋作考慮,故彼建議無價值。君主去粗當取精,一錘敲定而實施。”反之,若缺乏協商的習慣,則敗事毀己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小事都辦不好,又何堪大事?智者之所以成爲智者,即是有“凡事都與人商議”這一高明之處。假使自己智慧不高,遇事缺乏抉擇能力,那最好去向智者討教,通過商量,許多看來棘手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敗落之事也會出現生機。
衆生種種意樂故,諸衆滿意極難爲,
設使自己具學問,諸衆歡喜並親近。
衆生有種種不同的旨趣和意樂的緣故,要想使所有的人都滿意是很難做到的。假如自己具足學問,那麼衆生就會對你生歡喜並親近依止。
“意樂”是指想法、根機、興趣等,衆生因各自不同的業力,而形成有千差萬別的界根意樂。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雲:“有情種種心,諸佛難盡悅,何況劣如我?故應舍此慮。”寂天菩薩說自己是劣者,顯然是謙虛之詞,但因圓滿功德的佛也不能使一切衆生心滿意足,所以他要舍棄使所有衆生都喜悅的顧慮,這便不是謙虛之說。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大悲、方便,誰都不可窮其邊際,但是善星比丘在給佛當了二十四年的侍者以後,心生邪見,毀佛謗佛,最後墮爲餓鬼;提婆達多心懷不滿,屢次想害佛,終以惡貫滿盈直墮地獄……寂天菩薩住在那爛陀寺時,一些僧衆不見其功德便吵著要把他趕走;無垢光尊者貴爲大圓滿的祖師,卻也曾被寺院開除。這些並不是聖者不夠完美,而是衆生分別心太多的原因所致。比如幾個人辦一件事,某人提出建議,馬上就會有人站出來反對;一個人覺得糖好吃,另一人則說吃糖如何惡心;一頓晚餐,有的要吃面條,有的要喝稀粥,有的還想吃火鍋……少數幾個人的意樂都難以滿足,更何況一切衆生。因此,佛爲衆生傳了八萬四千法門,那並非是佛陀多事,而是應衆生不同意樂的需要。一個人覺得修布施殊勝,另一人說坐禅對機,爲使衆生各得其所,佛傳了許多不同的法門,然而還是無法滿足所有衆生的欲願。
盡管如此,若自己具足學問、智慧、大悲等優點,那麼追求真善美和學問的人還是會對你生起歡喜心,並且不遠萬裏前來拜見,逐漸會有更多的人來親近、依止你。如果無德無學,即使最初有千百萬的人恭敬,然而不用多久,你就會從天上掉進深淵,比如未證言證的大天比丘最終被人遺棄,死後墮入地獄。
了知上述道理,在辦事的過程中,應主要看自己的方式是否合理,是否公正,是否有自私自利的發心。若以菩提心攝持,將衆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則某些人不滿意也沒關系,自己內心無愧,已盡了最大的努力,出現最壞的結局,也無須憂傷自責。
即使十分衰老時,也要廣學而博聞,
聞慧有益于來世,布施亦無如是益。
即使在十分衰老之時,也要廣學博聞諸知識,聞思的智慧有益于自己的來世,布施也沒有聞慧的利益大。
本論第一品觀察學者,已明示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如雲:“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今生雖不成智者,來世如自取儲存。”其意與本頌相似。然此處將所學升華到甚深的佛法智慧,即使一個人在十分衰老的時候,仍應精勤于聞思佛法,因爲所有善業中,聞法的功德最大。曾經舍利弗尊者問佛陀:若兩人共做一件善業,功德最大的是什麼?佛陀答言:“一人講法,一人聽法,此功德最爲殊勝廣大。”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引用《聽聞集》等經論,闡明了聞法的功德:“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解脫。”以及“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信。啓發智慧無愚癡,用自肉買亦應理。聞除癡暗爲明燈,盜等難攜最勝財,是摧愚癡器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雖貧不變是愛親,無所損害愁病藥,摧大罪軍最勝軍,亦是譽德最勝藏,遇諸善士爲勝禮,于大衆中智者愛……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經觀莊嚴論》中雲:“誰知句義已,記持二頌行,由彼具智者,能得十功德。令界得增長,死時獲極喜,如願能生起,能憶往生事。值遇一切佛,彼前聞勝乘,勝解具才思,能速證菩提。”《寶積經》雲:若人以七寶供養十方刹土一切諸佛菩薩的功德,遠不及一人聽聞四句大乘佛法的功德。彌勒菩薩也說:譬如一人于千百萬劫中以七寶布施一切衆生,以及在千百萬劫中以七寶供養十方諸佛,其功德遠不如一人在極短時間之內聽四句大乘佛法並生起信心的功德大,其余持戒、忍辱等修持的功德亦複如是。
聞法不分老幼,即使老態龍鍾之時或是明日將死也應重視聞思佛法。以前印度有位年過花甲的白頭翁,他住在寺院裏,每天不斷地聽聞佛法。當時有個叫達瑪巴拉的國王,看到老人精進聞法的樣子,不以爲然。他特意找了根枯木拿在手中,走到老者跟前:“你如此衰老,不如好好休息,無論你怎樣精勤也不可能得到智者的學位,如是聞法又有何益?如果你能成爲智者,那麼我也可以讓這根枯木開花結果。”老人聽後心中雖然不悅,卻未作聲。從此他猛勵祈禱文殊菩薩,七天後得大加持,通達了一切世間法,榮獲班智達的學位。老人想起國王的戲言,就去見國王:“你的木頭現在應該開花結果了吧。”國王萬分羞愧,無言以對。而當今有些倚老賣老的人說:“我們是上了年紀的人,許多法聽不懂,應抓緊時間修行,聞思是年輕人的事。”如是只重修而輕視聞,而無聞慧之修,豈非是盲修瞎煉!
聞法的利益極爲殊勝,不要說是人,即使是旁生也能獲得大利。本師釋迦牟尼佛于蓮苑中爲弟子傳法時,旁邊有五百只天鵝聽到法音,死後皆轉生于叁十叁天。以前僧護法師經常爲弟子講經說法,有位婆羅門暗想:這個出家人到底在講什麼呀?好奇心驅使他跑到旁邊偷聽,但聽不懂,最後失望地離去。以此因緣他死後往生到清淨刹土,終得菩薩果位。又如法王身邊的黑山羊,文革期間,它常替法王馱運衣物,法王在其耳邊也傳誦了許多大圓滿竅, 訣和心咒,後來這只山羊在聞法中死去。過了很長時間,于藏曆十七勝生周期土蛇年(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法王休息時,面前出現無邊無際耀眼的光蘊,光中有一殊妙童子,青春美滿,裝飾妙嚴,令人視而無厭。其于法王前恭敬頂禮,並唱贊偈:“無畏講著辯論語自在,圓滿一切叁學勝智慧,無邊利樂之源如意寶,無等具德上師吾敬禮。”然後承白:“我是您以前的黑山羊,因您爲我傳誦了顯密教法和密咒,以此因緣我死後往生香巴拉淨土,成爲一只極爲聰明且通曉兩種語言的鹦鹉,可自在地聽聞“不滅法王”傳法。一個月前,我命終後往生到了東方現喜刹土,跟隨全知麥彭仁波切,他老人家的名號爲“救畏菩薩”……以後我還會來看您,願您長壽無礙,事業遍滿十方。”說完化成一團光明消失了。
由此可見聞法的殊勝性。旁生全然不懂經咒的真意,但能得到解脫,那麼我們已得暇滿人身,可以生信心、發菩提心去聽聞佛法,其功德利益更是不可思議。布施雖然也是一種殊勝的修法,且能積累福德資糧,圓滿種種受用,但相比聞法的功德利益卻是萬不及一。麥彭仁波切也說:世間一切功德中,說法聞法最殊勝,自己修行爲中品,獨自誦經爲下品。了知此理諸智者,精進聞思極爲要。
當依功德圓滿士,或者結交平凡人,
如同攜帶滿水瓶,或者易攜無水瓶。
一知半解學問者,誰人肯去依止彼,
如裝一半水之瓶,誰肯攜帶于頭頂?
應當依止功德圓滿的正士,或者結交正直的平凡人,如同裝滿水的瓶子攜帶比較方便,或者是沒有水的空瓶,拿起來也比較輕便。一知半解的學者…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