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18

  ..續本文上一頁可過度非分地奪取。假使國王將民衆的財産都收空刮淨,置百姓家破人亡之疾苦而不顧,那麼國家也已面臨衰亡、瓦解的危機。

   久遠劫以前,有位無道的國君,貪圖財富,迷戀女色,而薄待賢人,賤視民衆,每天從早到晚滿腦子盤算的都是錢財女色,絲毫不理百姓的疾苦。然而他卻特別怕死,偏偏“死”的念頭總是浮現在他的腦海,讓他感到一陣陣的心悸,常常愁苦缭繞心頭:“我做的壞事多如牛毛,死後進地獄是必然的,趁現在有時間,趕快搜集金銀財寶獻給閻王,疏通疏通,死後好讓他高擡貴手,免治我的罪。”主意既定,他立即派大臣到民間四處搜尋錢財,並且頒布了嚴厲的通令:“若人隱藏一厘黃金,一經查出必辦死罪。”如是重賦威逼之下,連續搜刮了叁年,民間百姓都已身無分文,一貧如洗,再也沒有油水可撈了。國王仍嫌不夠,又欺騙百姓假意告示:“若有獲得少量金子來獻給國王者,則將王女許配,並委以重任。”

   當時有一寡婦之子(乃佛陀前身)見貪婪殘暴的國王設計诓騙國民,極爲不滿,聽到告示便想出一條妙計,經母親同意開墓取金(亡父下葬時置其口中的一個金幣)獻于國王。男子雖是自投羅網,卻又隨機說道:“大王,這塊金幣是我父親死時放在他嘴裏,用來賄賂閻王的,因大王設爵位求取金子,我才挖墳開棺取出來的。”國王問:“你父親死了幾年?”“十一年。”“他不用賄賂閻王嗎?”“聖明的大王啊!您怎麼能相信民間的風俗陋習呢?一切聖哲,只有佛的教導最真。經中說“爲善福追,作惡禍隨”,禍與福如影隨形,身體乃四大假合,死後必定分離,靈魂轉世變化隨其德行所到,賄賂有什麼用呢?您前世布施行善,今世成爲國王,又崇尚仁愛,恩澤遍及四方八隅,雖然您現在還沒得道,但下一世必定還是國王。”國王聽後頓然醒悟且滿心歡喜,于是下令:大赦獄中囚犯,退還掠奪的金銀財富。此舉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和尊敬,由此國家富強,王及眷屬臣民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芸香樹也叫娑羅樹,當人們將其樹皮割開時,從裏面會流出一種香脂,世人稱爲白香,是一種名貴的藥材,能治療黃水病,也有愈合傷口、消除身體腫脹等功效。衆人割樹取脂,必須遵應時節,適量地割取,若貪心太大,天天割取,則香脂流盡以後,芸香樹也會枯死。爲王者,征收賦稅之理亦是如此。

   國王應當極溫和,不因小事而發怒,

   如同毒蛇雖有寶,智者誰肯近身旁?

   做國王的應當極其溫善和藹地行事,不可因小事而發怒。如同毒蛇,雖然其頭頂飾有如意寶珠,但是智者又有誰肯親近依偎在它身旁呢?

   國王應該具備賢善正直、沈穩仁慈的美德以及深廣的智慧,同時還應具備極溫和的品格,即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絕不能因小事而發怒、生嗔起煩惱。英明君主之楷模如藏地的松贊幹布、漢地的乾隆等,他們于政治上的作爲在曆史上是大爲後人贊賞的,知人入微,善體民情,君臣之間皆能以友道相處。據傳乾隆與當時的名臣紀曉岚就發生了一起“老頭子”的故事。有一個大熱天,翰林院的人熱惱之極,不堪忍耐故統統脫光衣服聊天。這時乾隆突然便服到翰林院,旁人遠遠見之一哄而散,紀曉岚人胖,且又是深度近視眼,一下子摸不到衣服,也沒地方躲,索性就鑽到桌子底下。乾隆看不到人就四處轉悠,紀曉岚模模糊糊地看見好像有人在轉,他在桌子下憋不住了,就伸出頭來問:“老頭子走了沒有?”這下可給乾隆逮住了,叫他出來問話:“你們如此無禮,膽敢罵朕是老頭子?”紀曉岚解釋道:“萬歲!萬歲!萬萬歲!國之大爲“老”,國家元首爲“頭”,真龍爲天“子”,全國百姓都尊稱陛下爲“老頭子”,實乃對您衷心的欽佩。”乾隆破顔一笑,也就不計較了。若是遇到殘暴易怒之君主,紀曉岚等人定是難逃重罪之名。

   雖然國王在必要之時也須以帝王的威嚴懲罰惡劣之徒,對惡習難改者適當地用方便法門調治,但若常時發脾氣則是君王之大忌。如果國王動辄暴跳如雷,芝麻綠豆點的小事也大動肝火,不要說是人,就算你是帝釋天,衆眷屬也會遠離。同樣的道理,身爲高僧大德寺院住持者也應溫和地對待弟子,善加保護他們的信心,令惡不生,使善日增。

   又如毒蛇,其頭頂上雖有昂貴的如意寶珠嚴飾,但其嗔恨心極重,體內充滿毒液,善惡不分,見人就想咬一口,常令衆生聞之喪膽,避而遠之。同樣,嗔恨心強盛的君王如同毒蛇,雖然擁有如意寶,智者仍然是聞之即舍,見之即躲,沒有誰願意親密地依偎在其身旁。

   縱使貪圖財富者,亦應守護法爲重,

   若壞法規雖得財,則此今世怎恒久?

   縱使是貪欲熾盛、樂求財富的人,也應該以守護王規善法爲重。若敗壞佛法及世間法規,雖然得到財産,但于今世又怎麼能保持恒久呢?

   世間諸人大都珍視財富,貪圖享用,認爲人活在世間,要想活得快樂幸福,就必須獲取財富。這也不無道理,《入中論》雲:“彼諸衆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欲界之衆生皆爲尋求衣食豐足、資財受用圓滿而勞苦奔忙,避苦求樂亦是人之常情,他們是不可能與知足少欲的修行人相提並論的。就算是修行人,若讓他當下斷除對一切財富資具的貪欲,也是極其困難,無始以來貪執五欲妙樂的深重習氣哪能一下就放棄呢?但是作者警告諸人:即使是貪圖財富,在獲取之時也應該遵守法規。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佛教亦有清規戒律,在這些法規允許的範圍內你盡可努力精勤地去追求,即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如果一個人在追求財富受用之時毀壞法規,違背道義,雖然他暫時能得到一些利養,但絕不會保持長久,罪惡昭著必將敗落。有些藏民到他方將別人的牦牛偷走,牽到自己家中,滿以爲可使自己今後變成富人,永享安樂。他們自恃高明,高興得手舞足蹈。但是過不了多日,失主便會尋迹找來,那時則只能自怨自哀,喟然長歎,涕泣漣漣而無人悲愍。因藏地曆來延續著與衆不同的風俗習慣,在人們的心中形成了一個顛撲不破的“法規”:若人偷了別人一頭牦牛,一經查出,偷者除了歸還偷得的牛以外還必須另賠九頭牛,即還一賠九。如今雖不用賠九,但也得賠叁,若人偷了一百元錢,被抓住後必須加賠叁百元,否則事情難以擺平。就算法院審判長親自裁決,若違反這樣的規矩,藏民也不服氣、不聽從,或者因此而打鬥乃至互相殘殺,或者雙方協議到寺院請求高僧大德來處理。另一條規矩,若我說某人偷了我的一頭牦牛,說出此話後會有兩種結果:一是別人真偷了牦牛,查出後他得賠我叁頭牦牛;二是通過調查,他沒有偷我的牦牛,那麼我非但找不回牛,反而還要賠給他一頭牛。這些都是藏地的風俗習慣,其來源是法王赤松德贊專門爲在家人製定的十六條法規,稱爲“道行規範十六條”,求財之人皆不能違犯。

   所以,人人都應重視法規,不懂的則應多問、多學,力求精通,嚴防不犯。

   對戚亦勿過越親,對敵亦勿過越恨,

   欲望親友結怨因,對怨報複皆易行。

   對自方的親戚和朋友不要過分地去親近,于怨敵也不要過分地忿恨。因欲望結成親友卻是結成仇怨之因,對怨敵進行報複都很容易實行,而且誰都會做。

   漫長的輪回正是因爲衆生的無明煩惱、顛倒執著而流轉不息,因緣會聚之時,親人可能成爲怨敵,怨敵也可能成爲親人,一切都是如夢如幻般無實有。自己無數次投生,無論轉于何處,每次都孤身而來,孑然而去,出生的痛苦親人不能代受絲毫,死時驚恐萬狀無怙無依,親人也不能救護,因此對親人不能過于親熱。另一方面講平時對親友越貪愛親熱,則生離死別的痛苦就越大。尤其站在修行人的角度,親人對自己尋求解脫、修持善法所造的違緣遠遠超過怨敵,愛裏生害也是常事。對怨敵也不能過分仇恨,因爲他們在對我們作損害時也沒有自在,受煩惱業力的指使之故。如《入行論》中所雲:“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既曾傷有情,理應受此損……或由愚得害,或因愚還嗔,此中誰無過?孰爲有過者?因何昔造業,于今受他害?一切既依業,憑何嗔于彼?如是體解已,以慈互善待,故吾當一心,勤行諸福善。”

   世人之間的結成親友或仇怨,都極爲容易。一般人不懂因果,以貪親嗔敵而結下更多怨仇,動辄埋下墮落叁途之苦因。現代的教育方式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父母和教師皆教導自己的子女或學生應該如何保護親人,降伏怨敵等,如是父母爲兒女造下罪業,兒女又以同樣的方式作回報,所以親友是結怨的因。有一次,嘎達雅那尊者見一位婦女懷抱幼子正在吃魚,一只狗爬在她面前。她一邊吃魚,一邊扔魚骨打狗,那只狗則津津有味地啃食魚骨。尊者即以神通觀之:原來婦女懷中的孩子是前世殺害她的仇人,所吃的魚是她前世的父親,而狗卻是她前世的母親。于是尊者說偈曰:“口食父肉打其母,懷抱殺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輪回之法誠希有。”因親怨不定之故,應舍棄對親戚的貪愛和對怨敵的仇恨,修持大平等的菩提心。爲此,無垢光尊者也告誡修行人曰:“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雖住何處不應交親友,于誰相觸不怨亦不親,穩重自主即是吾忠告。”米拉日巴尊者也說:除了光明覺性以外,我沒有一個世間的親人;除了煩惱以外我沒有一個世間的敵人……

   柔和既能勝柔和,柔和又能勝粗暴,

   柔和能成一切故,智者皆雲柔最利。

   柔和之本性既能勝伏柔和,又能戰勝粗暴,因爲柔和能成辦一切事業,是故智者們皆交口稱贊柔爲最利。

   柔和的範圍極廣,從性格、語言乃至人物事物的方方面面皆可包括。如某人身心調柔,溫文爾雅,又如某物韌性好,不易折斷等。柔和之所以被提倡和稱頌有兩個原因。首先,以柔和能融入柔和。性格柔和的人相互交往之時,因兩者身心調柔,彼此都通情達理的緣故,難以出現矛盾…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