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19

  ..續本文上一頁糾紛,辦事順利又圓滿。其次,柔和能戰勝粗暴。俗話亦說:“柔能克剛,軟能勝強。”若以舌頭和牙齒爲喻:牙齒極爲堅硬,在食用脆硬之物時不避鋒芒,來者不拒,若硬抵硬,牙往往會被挫傷。蛀蟲也特別喜歡鑽牙縫,長年累月便出其不意地摧毀牙齒。牙齒壽命極短,人上了一定的年紀後牙齒就會脫落,最後一顆不剩。而舌頭極爲柔和,遇到脆硬之食便會吸卷著用唾液反複浸泡,一次次舔含,最終將頑食消盡吞咽。因此舌的壽命比牙齒長,人活多久它就能長存多久。古人亦雲:“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謂之“柔弱勝剛強”。”宣化上人在美國講經之時也經常提到:柔和能勝柔和,柔和的人也能勝過剛強的人。如此比較,便知柔和的功德遠遠大于粗暴。

   有些性情粗暴難以調伏的人,若遇性情柔和者卻有辦法使他們安靜下來,心服口服地聽從訓示教導。比如大德高僧、活佛菩薩,他們性情非常柔和,待人以慈悲之心。一些初入門的弟子,在其前無論有什麼不如法的行爲或不妥貼的話語,他們皆能以廣博的胸襟容納,善言軟語地寬容彼等:“哎!對!好!是……”然後以善巧方便伺機加以調服,使得每個接觸他們的人都能隨之轉移。若人以柔和的性情慈悲爲懷,那麼一切事情都能成辦。所以曆代高僧大德、仁人智士在其所造的論著中皆說柔和爲最勝,亦是整個世界上最銳利的辦事武器,必能百戰百勝。

   不論誰爲吾之敵,不說誰人不慈吾,

   雖不仁慈亦不言,一言即將成裂痕。

   不談論誰是我的敵人,也不說誰人對我不慈悲。雖然別人對我不仁慈但也不能聲張,一言道出即會使彼此之間形成裂痕。

   在世間人際關系微妙複雜,與人談話經常要觀察自己的語言,分清該說的和不該說的。萬事萬物唯有在平衡中運行才能維持長久。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凡所交往的人,誰都有優點,誰也都有缺點。如果某人各方面都對自己不好,處處與己作對,彼此之間有了矛盾,但在其他人面前也不能將此層關系挑開,使敵我關系明顯表現出來,否則恐怕會使雙方關系更糟糕。所以,與人相處要講究策略,切不可魯莽行事。從仁慈的角度來講,若把別人弄得走投無路的話,就好象堵住鼠洞消滅老鼠一般,一切生路都堵死了,那麼一切好的東西亦都可能會變成壞的。得饒人處且饒人,“得理讓叁分”,可能于彼于己都有更大的益處。

   有的人不善于觀察和思考,心中所想從無隱藏,見人就講,唯恐別人不知。如言:“某人對我很不好。”“以前我和他是朋友,現在已經成爲敵人……”這種語言對自己相當不利,對方聽到後肯定十分不悅,彼此的矛盾因此會加深惡化,這樣做實無必要。又有一些人對自己的依靠處如上師、父母、親朋等,凡是不能盡己心意,稍有不滿便說:“父母不慈愛我,把我當外人看”或“上師不慈悲我,好象總對我有點看法……”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你的話一出口就會被好事者添枝加葉廣作宣揚,當上師或父母聽到後,也會感到痛心。

   就算有人對自己真的不仁慈,也要少說,最好不說。出家人和在家居士之間寡言少語尤爲重要。把對別人不滿的想法一說出口,彼此的裂痕即隨之顯現了。語言刺痛的傷口是極難愈合的,烏鴉和貓頭鷹之間的關系不正是因語言中傷而導致的嗎?爲了防患未然,稍微忍耐一下不是更好嗎?俗話說:“一言既出,驷馬難追。”等自己說錯了話以後才去觀察、反省、後悔,那時對自己詛咒責罵也無濟于事了。因此凡事之先應觀察自己的語言。

   不顧慚愧與羞恥,不知敬蔑之差別,

   惟有貪圖財食者,不應住于彼等處。

   不顧忌慚愧與羞恥,也不懂得尊敬和蔑視之間的差別,惟有貪圖吃喝與錢財的人,智者不應與此等人共相處。

   人格低劣的人,沒有慚愧心和羞恥心,在世間法方面如此,在佛法方面也是如此,他們的所作所爲完全是非法。還有些分不清恭敬和輕蔑的差別,就象狗一樣是不受擡舉的,若人恭敬地將狗擡在肩上,它會驚恐地狂吠亂叫,弄不好還要咬你一口。若任其于地上奔跑,輕蔑地投以殘羹剩飯、不淨糞,它反會歡喜地搖尾巴並美美地享用。如果一個人在它面前恭恭敬敬地磕大頭,它也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人和狗截然不同,人的思維辨別能力應該比狗高才是。雖然從勝義方面講不分勝劣,但在世間法當中仍然需要分清敬與蔑。

   以上不顧羞恥、不知慚愧又分不清恭敬和輕蔑的人,存活于世間,只爲貪圖財産和食物,心中所思所想是財食,口中叨念的也是財食,身體所行更是爲了財食。對此等人實在沒有相處的必要,稍有智慧的人則不應與他們交往共住,相遇以後也當速速遠離爲妙。因爲與他們相處對自己的修養、學識不會有半點好處,反而會沾染上惡劣的習氣,使自己墮落。常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這個道理。作爲學佛修行希求解脫的人,對所依止的善師和同參道友也需要觀察,不求學問、不求善法、不知羞恥的人,人格尚不完備,又怎能引導你趨向解脫呢?故當舍棄!結交道友亦是如此,當尋求能使自己增上功德的善友。

   若未觀察新境前,則彼不應棄舊境,

   一足尚未立穩時,若舉雙足定跌倒。

   在對新的環境尚未觀察了解之前,則不應該輕易舍棄舊的地方。一只腳還沒有立穩的時候,如果提起另一只腳,則肯定會跌倒。

   任何人在對新的環境未作詳細了解之前,切不可舍棄舊的環境,比如自己的學習、工作、住宿之地。有的人喜歡新的事物,在一個地方呆久了總想到別處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求學之時博學衆家之長自是好事,但愚笨的人卻是天天換老師,學業總是半途而廢,使老師也對其産生厭煩之心,到頭來一事無成。工作也是如此,有的人好高骛遠,不安于現狀,僅聽別人一面之詞,或見報章雜志,廣告征聘等,便匆匆辭掉自己的工作准備另攀高枝,大展宏圖,結果卻處處碰壁,或上當受騙,或長期失業致使生活拮據……養育自己成長的故鄉土地也是一定的因緣業力形成的,俗話說:“順則生,逆則亡。”若人不觀察而舍棄自己的家鄉,遠赴自己認爲經濟發達的特區,往往因水土不和身患諸疾或是不適應激烈的競爭而被社會淘汰。好比魚兒離開水會死,鳥沒有空氣不能飛翔一樣。換換新環境並非壞事,但在調換之前必須經過詳細的觀察,看自己能否適應,等適應後再舍棄舊的環境也不遲,以這樣方萬無一失。若超出自己的適應範圍,盲目地去一個新的環境而又匆匆舍棄舊的環境,則無疑是自取衰損。

   有的修行人在某上師前求學一段時間後,聽說另一大德有即生成佛的竅訣,“白天修白天成就,夜晚修夜晚成就”。于是背上行李到上師處告假,不管上師開許與否便說:“上師再見,我以後再也不來了,您多保重。”但走到新的環境卻並非如自己想象的那樣好,致使修行無有進展而且煩惱徒增,于是又想回到昔日的上師身旁,但因食言自慚,羞于再見師面而被迫四處飄泊。

   以前有位出家人去拉薩朝聖,當時拉薩叁大寺院皆設有一堂齋,大昭寺供茶,色拉寺發錢,哲蚌寺施稀粥。他走進大昭寺准備喝茶時,聽說色拉寺有錢發,就立即趕赴色拉寺,可他走得太慢,趕到時錢已發過了。正在他懊惱之時又聽說哲蚌寺有粥喝,于是又抖擻精神前往,不巧齋時已過,一天之內白跑叁趟,到頭來空歡喜一場。有的人也是如此,聽說某地有法會,自己也不詳細打聽便風風火火地趕去,到了才知消息有誤,垂頭喪氣趕回時,家鄉的法會也圓滿地宣告結束,何苦!民間有個說法:一只腳還沒有站穩之時,另一只腳不可提前擡起,否則就會有摔倒的危險。同樣,在對新環境了解清楚後,再行動是比較穩妥的。

   竭力隱藏自諸行,公之于衆會遭殃,

   猴子設若不演戲,何必其頸系繩索。

   應竭盡全力隱藏自己的一切行爲,若在衆人面前公開表現往往會遭殃。猴子假若不會演戲,人們又何必在它頸上系套繩索呢?

   不懂得隱藏自己行爲的人往往成不了大事,因爲此等人好故弄玄虛,自己有一點能力與學識便急于表現出來,妄圖得到衆人的賞識,若遇妒嫉心強的人,心懷不滿,則定會埋下禍根怨仇。有的人每做一件事,總喜歡將自己的計劃辦事途徑和方法毫無保留地泄露出來,表示自己是辦“大事”的人。如是在辦事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違緣,非但事情不能成功反而會受別人陷害和利用。這類人失敗遭殃的關鍵即在于暴露了自己的行爲,他們在衆人眼中即如一張白紙可以任人擺布,需要時提起,不用時抛棄。這種人一般沒有什麼價值,常被人輕視,倒黴時還可能成爲“替罪羊”。

   有智慧的人處處隱藏自己的行爲,尤其是一些秘密行爲絕不會對任何人提起,哪怕是最親密的人。比如高僧大德,他們的行爲一般不會公諸于世,秘密計劃更不會提前透露,欲至何方應時則去;想做何事,做了就算,總是讓人難測高深。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大德若不注意隱藏自己的行爲,惡人就有機可乘。他們捕風捉影,肆意製造違緣,挑起事端爭論。本來是大好事,一旦泄露被惡人一攪,大德的善願無法實現不說,其他很多人也會直接或間接遭殃。當然這也包括製造違緣的人,因其阻礙聖者善行,造了嚴重的惡業,自食其果終將感受惡報。

   比如猴子,有機靈善于模仿的特長,因此被人利用,在其頸上系縛繩索,走上戲臺,充當人們賺錢取樂的工具。如果它懂得隱藏自己的行爲,別人也不會知道它的這個秘密,其脖子上可能永遠都不會套上繩索,可惜……同樣,修行人也應隱藏自己的行爲和功德。華智仁波切曾告誡弟子們:“不可將心裏話全掏出來,否則即是瘋人的行爲。”瘋子思想混亂,心裏想什麼就說什麼,沒有一個外、內、密的區別。正常人應當分清密與非密,當說就好好說,不…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