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29

  ..續本文上一頁格……”又如一些暴惡的世間魔衆時常損害有情,且百般障礙弘法利生的事業,若得大成就的瑜伽士將之降伏,它們也就心服口服地俯首聽令,發誓護持佛法,爲此佛弟子們也會陳設供品供養它們,作偈頌贊美它們。

   相傳很久以前,烏鴉與老鼠是冤深如海的怨敵,它們互相殘害常常弄得兩敗俱傷。一次烏鴉找到老鼠,表示願意投降,從今以後恭敬老鼠、供養老鼠、唯老鼠之命是從。老鼠半信半疑,擔心是烏鴉所設的“陷井”,後來見烏鴉于叁寶前發誓、賭咒,情真意切,方才相信並攝受了它。在以後的日子裏,烏鴉也信守著諾言。一次,衆烏鴉被網罟網住,求生心切,衆鳥合力高飛,連網帶走。後來老鼠憑著它那銳利的牙齒,齧斷網繩,將苦苦掙紮的烏鴉“解放”出來,使之獲得自由和安樂。

   借此喻事,觸類旁通,現今社會各行各業,各個團體、部門都應認真學習此論,懂得此中道理,處理事務自然是得心應手、平和吉祥。

   交結劣友聞劣論,持執邪見作劣事,

   此等智者不應行,若行即是愚者也。

   交結惡劣的朋友,聞受卑劣的言論,持執邪見做種種壞事,此等諸事智者都不應該行持,假若去行持那就成爲愚者了。

   本頌又從四個方面作比較,進一步闡明了智者和愚者的差別,今略述如下:

   一、交結劣友:前文多處明示,交友須交賢善、正直、忠義、真誠之士,而應遠離凶猛、谄媚、虛僞、狡詐、狠毒的劣友。因爲劣友只能使自己增上惡業煩惱,退失正法功德,百害而無一利。古人言:“朋友是一面明鏡。”朋友的賢劣也可反映出自己品格修養的高低。那些直言不諱敢于指責自己過失的朋友更爲可貴,陳毅將軍曾說過:“難得是诤友,當面敢批評;有時不能忍,猝然發雷霆,繼思不太妥,道歉親上門;于是又合作,相諒心氣平。”是故善友可交接,劣友應遠離。

   二、聞劣論:即聽聞閱讀、收看一些增上煩惱的惡劣言論,如助長貪心的世間言情類,激起嗔心的武打、戰爭類,增上癡心的外道觀點等。無論電視、收音還是報刊、雜志,其罪惡的內容只能使自己生起惡劣的分別心。凡夫人在惡劣的習氣方面本來就有堅實的基礎,再依靠這些劣論“深造”一番,從頭到尾便很難有解脫的機會了。就算是有一定修持的行人若依此等劣論亦會減弱對正法的信心以及善業功德。尤其是正處于廣泛收集知識階段的青少年,更應保護他們,使之不受劣論毒害。喜歡看書雖是好事,但必須正確取舍,曾有許多愛學習的聰明人,自從遇上劣論,便適得其反,直墮惡趣。

   叁、持執邪見:邪見有常見與斷見之分,其中最普遍也最厲害的當屬無因果見、謗無解脫、言叁寶無加持或對上師起邪見、興誹謗等。凡是持執邪見的人若非迷途知返,樹立正知正見,精進忏悔,死後只能到地獄去長住,受種種難以忍耐的痛苦。

   四、作劣事:以身口造作之惡業,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罪業,或違背佛所製定的清規戒律--佛製罪,此等不管是從世俗因果的角度,還是解脫成就的角度來看,都屬于“劣事”。

   智者具有殊勝的取舍能力,了知應作不應作之事,正確取舍後誓死亦不涉足惡劣諸事。愚笨的人不明善惡因果而造作惡業尚可理解,而明辯是非之人造作諸惡業則實在令人費解,這樣的人無論多麼聰明能幹也不可能被人尊爲“智者”。

   若善觀察而行動,此事怎能成失敗?

   智者睜眼行大道,怎能墮入深淵中?

   若人仔細觀察分析以後才采取行動,那麼他所做的事情怎麼會遭到失敗呢?智者睜著眼睛在大路上行走,又怎麼會墮落到深淵之中呢?

   凡事經過觀察,叁思而後行者,一定是位足智而謹慎的人。所謂謹慎不可流于小器,這點修養值得注意。某人若能謹慎處世,即能得人信任,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一切都言而有信。因爲他做事前都有周密的思考,行事中認真仔細故少有失敗,即使有失敗的事例,也只占很少的比重。而且他自己已盡了最大努力故不後悔,別人也不會埋怨,因了知他的爲人,亦知做事的艱辛。這即是謹慎的好處。但謹慎不等于拘謹,有人錯將拘謹當作謹慎,故而變得小器。謹慎在曆史上有個榜樣,那就是中國人最崇拜的人物之一的諸葛亮,如世間所流傳的“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作爲一個君主,在用人處事之前作觀察尤其重要。就算是一個七品芝麻官,在審案之時皆不能聽片面之詞。要想做上益于國,下利于民的清官,在處理事情時最好是微服私訪,詳細地調查,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迹,待掌握可靠的證據時方下判決。否則便會迫使百姓屈打成招,冤案如山難以昭雪。所以爲官者做得好能造善業功德,做得不好則造惡業入叁途。

   好比具足智慧的人,擁有一雙雪亮的眼睛,視力絕佳。每次出門,他睜大眼睛走在平坦安全的大道中,這樣的人怎麼會掉入深淵中去呢?絕不可能!因爲他有眼睛能觀察,有智慧辨析取舍。如果他走到大道的盡頭,腳下只有險路,而且非走不可,此時他有可能掉進深淵,但那只能是業力所致。假若如此謹慎的智者也失了足,那麼盲人以及神智不清或盡走羊腸小道的人,即使業力不現前,每天也可能要失足七、八次才應理吧!同樣的道理,修行人于修行的道路上更應睜開慧眼仔細觀察,謹慎地行持,切莫忽視因果、違越淨戒而失足于罪惡的深淵。

   既能利己又利他,學習知識智者相,

   有些知識如射者,一旦精通家族毀。

   學習那些既能利益自己,同時又能利益別人的知識,如是之人則具有智者的標志。而有些知識卻象射手一樣,一旦精通就會毀滅家族。 

   一位名人說過:“只有知識……才能構成巨大財富的源泉,既使土地獲得豐收,又使文化繁榮昌盛,愚昧從來沒有給人帶來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識;知識會使精神和物質硗薄的原野變成肥沃的土地,每年它們的産品將以十倍的增長率,給我們帶來財富。”所以有智之士皆以學習知識爲人生樂事,他們精勤地攀登知識的山峰,攀得越高,眼前展現的景色就越壯闊。但是知識有多種,有的既能利己又能利人,如佛學知識;有的非但不能有利于自他,反而有害于自他,如世間殺生害命的知識,以及外道邪師所宣揚的知識……學習賢善的知識方爲真智者,學習邪惡的知識則爲愚者無疑。就《入行論》、《寶性論》之類的佛學論典來說,于此等論中隨便取用一句,或自享用或傳授于他並令之行持,都足以將自他的今生後世安置于安樂幸福中。

   學習某些惡知邪識的後果卻恰恰與福樂相反,猶如練習射箭的人一樣,一旦藝成出師,最終等候他的,很可能就是家毀人亡的悲慘結局。從前有一個人,身強力壯,學得一身好武藝,可惜沒有智慧而成爲官家處治死囚的劊子手。一日,他于刑場上砍殺幾個人後,提著帶血的刀回到家中,疲憊不堪。妻子見狀問道:“你是怎樣殺人的?”他默不作聲,妻子不死心又連問叁次,他有些惱怒恨恨地說:“你跪下,我殺給你看。”說完揮刀一砍結束了妻子的性命。看著滾落到牆邊的人頭,心下大驚:“糟了,我怎麼把妻子給殺了?人命關天,肯定要吃官司。”于是連夜出逃,匆忙中遇到本地一位愛替別人出馊主意的老秀才。老者問明緣由,一把拽住他:“算你走運遇到了我,你不用逃跑,只要花些銀兩我就能替你逢凶化吉。”劊子手一聽,忙從懷中取出碎銀。貪婪成性的老秀才見錢眼開,接過銀子裝入自己腰包,湊近大漢一陣耳語:“你且回家,在門口攔截一位過往的行人,告訴他前面有土匪搶劫,留他在你家過夜,一進門便砍下他的頭,如是一男一女兩顆人頭你就可以告他們通奸……”大漢一聽歡喜不已,急步回家,等候“替死鬼”。等了幾個小時不見一人,便有些沈不住氣了,正欲出逃,突然看見遠處緩緩走來一位青年男子,他主動迎上去,熱情地說:“公子,實不相瞞,前面不遠處匪徒打劫,出了人命案,凶多吉少,不如暫住我家,待明日再作打算。”年青人一聽,感動得點頭如雞啄米。才一進屋,大漢揮刀結束了他的命。

   再說老秀才雖得了銀兩,又怕大漢失手連累自己,于是急匆匆地趕去看個究竟。此時大漢已用布將兩顆人頭包紮妥當,見老秀才來又重新解開。老者一見悲從中來,哭天搶地地捧起青年的頭:“我的兒啊!是我害死了你啊!”以上大漢所學的武藝以及老秀才的聰明學問,絲毫不爲衆生造福利,卻是殘害衆生,損人不利己的罪惡勾當。現今社會,某些尖端的科學教給人們使用武器的知識,以及互相打擊殘害的方法。人們掌握了製造和使用原子彈等武器的知識,對誰有害,又對誰有利呢?許多外道知識,除了將衆生引往黑暗、愚癡、貪嗔之境外,別無作用。這類知識,有不如無,不學勝于學,更不能將其精通。

   自己若欲得高位,則當惟有利他衆,

   如同修飾容貌者,首先豈非擦鏡子。

   自己如果想得到高尚的地位,那麼就應當專門利益他衆。如同修飾容貌的人,首先難道不是應該擦拭鏡子嗎?

   世人常言:“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人是一種自私心極強的動物,凡事都爲自己的利益作考慮,只要能達到目的便不擇手段。在此,作者從佛法的角度提出了切實可靠的利益自己的殊勝竅訣,那即是:自己若想得到高尚的地位,就應舍棄自私自利的發心,一心一意地利益他衆,其結果卻是究竟的利益自己。爲什麼呢?這是亘古不變的因果規律所決定的。有些品格高尚的總統、國王就深知此理,他們本著“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精神忘我地工作,最終得到了人民的愛戴與擁護,從而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固。比如曆史上有些貧民身份出生的帝王,當初他們爲拯救苦難的百姓于水火之中而發動農民起義,南征北戰,殺貪官汙吏,誅土豪劣紳,懲惡濟貧。他們愛民勝過愛己,故而深得民心,當上了一國之君。有些官員即使內心生不起利益…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