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3

  ..續本文上一頁利用傳統的醫術甚至巫術均不能有效地使其恢複常態。以上種種惡行對自己沒有任何利益,即生感得的惡報也是罪有應得,其後世還將感受更難忍的痛苦。所以希望人人都能發慈心、獻愛心,將世界變成美好的人間。

   盡管對自己無有少許利益,惡人還是要害其他衆生。比如毒蛇,以空氣爲食,天當被子地當床,但是以其業力感召,每當遇見其它衆生時,總是要竄上去咬一口。同樣,一些惡劣的人一見到其它衆生心裏就會生起嗔恨心,毫無緣由卻怒火叁千丈,馬上要去作傷害甚至促其死亡。

   愚者貪欲以爲樂,實則行貪即苦因,

   如同飲酒以爲樂,實則瘋狂當安樂。

   愚蠢的人把貪欲當作安樂,實際上一切貪欲之行爲都是痛苦的根源。如同以飲酒取樂的人,其實他們是將瘋狂當作安樂。

   人存活于世間常感受饑渴等苦,衣食飽足才覺得身體稍有安樂,然人的貪欲無止盡,且對貪的對境要求越來越高,衣食受用,權勢地位乃至貪色無有厭足。聖天論師說:“身是衆苦器,汝何重此身……雖經久受用,境無窮盡際,如惡醫治病,汝身勞無果。”顛倒的世人認爲盡情享受悅意之境或積累財富等爲安樂,但卻是徒勞無果,如被渴惱所逼的鹿子追求陽焰水終不能止渴一樣。又因貪的對境永無滿足無有窮盡,故愚者的欲望也是不斷地增長,隨之必定要感受諸多痛苦:變苦、行苦、苦苦、求不得苦等等。所以執貪欲爲樂極不應理,其本性實爲一切痛苦的根源,不但今生受苦且會導致後世乃至生生世世于叁惡趣中受苦,如是惡性循環,則成爲無法解脫生死苦海的根本因。

   佛說谷酒、酒粉是放逸的來源,且會導致無窮的過患。《大薩遮尼乾子經》雲:“酒爲放逸根,不飲閉惡道……甯使身幹枯,終不飲此酒。”有的人以酒自我麻醉,妄圖以瘋狂的行爲轉愁爲樂,卻不知“借酒澆愁愁更愁”的道理。《善惡所起經》指出了飲酒的叁十六種過失:資財散失、衆病之門、生起爭鬥、智慧漸寡、應得不得、縱得亦失、業際顛倒、縱色放逸、舍棄善法、行持非法、無慚無愧等,詳見《走向解脫》之飲酒學處。嗜酒如命的人離開了酒就郁郁寡歡,一看到酒便狂飲不休,直到爛醉如泥。他們的行爲與瘋子無別,縱身裸露亦不覺羞恥;口中話碎,無人願聽;心不知取舍,行無節製,在危險萬分的山、火、水、猛獸前也無警覺;在路口處上吐下瀉,髒如臭糞,仰天而臥,猶如僵屍;喜怒無常,言而無信,臉色憔悴,眼眶充滿淚水,一切成爲他人呵斥的來源。

   酒鬼們何不反思:假若酒與歡喜真的不可分割,那人們的歡樂都應該從飲酒中來,或不飲酒的人便永遠與快樂無緣了,但這顯然不現實。在諸大菩薩聖衆們看來,以酒爲樂的人只能是憐憫或厭離的對象。華智仁波切說,不但出家比丘和沙彌,就連在家居士若以發端沾酒入口也不開許。《別解脫經》中說:“飲能使人醉的谷酒酒粉得墮落罪。”《戒律根本論》中也說:“病人不得飲酒如草頭許。”即使醫生說不飲酒必定會死去,持戒者也甯願舍棄性命,而終不飲酒。飲酒雖不是根本戒,但以此很容易破根本戒。以前有一個婦女拿著一瓶酒,牽了一頭山羊,對一位修行人說:“要麼你與我作不淨行,要麼你殺了這頭山羊,或是將這瓶酒喝下。”她要求修行者從中做出選擇。當時修行人想:如果行邪淫會犯根本戒,若殺生也不行,看來只有喝酒了。飲酒後他神智模糊,結果既破了淫戒又破了殺戒。可見飲酒的過患很大,所以佛及諸高僧大德皆嚴厲地禁止飲酒。

   有些密乘弟子問:大聖者那若巴、谛洛巴、寂天菩薩都喝酒,我們爲什麼不能喝?答案很簡單:他們是聖者,你卻是凡夫,既無聖者的智慧又無聖者的修證境界。其實密乘中人也不能隨便飲酒,《金剛頂續》中講過:酒爲一切痛苦的根本,一切錯誤的根本,故應斷絕一切酒類。會供和供護法時密乘行者須要備酒,但自己不能享用。榮素班智達講:“會供時供酒或把酒塗在食子上,但自己不能喝,只能做一個飲用的動作表示,或是在頭上、身體外面塗一塗作加持。”雖然藏醫、西醫、中醫裏面都提到酒能入藥,但作爲一個佛門弟子若發心舍棄藥酒肯定能得到佛陀的贊許。又從世間的角度來說,德國一位心理學專家關于飲酒對人大腦的危害曾專門研究長達二十年,結論爲:飲酒者的大腦越來越遲鈍,原有的聰明智慧也變得低劣,轉爲蠢笨之人;但戒灑以後,他的大腦會逐漸恢複和再生。所以不飲酒的人應發誓生生世世持此淨戒,飲酒之人應發誓斷除,如是則能斷除過患而增長智慧。

   若有學問世人敬,學問亦從精進來,

   若不勤學諸知識,怨恨他人有何益?

   一個人假若有學問就一定會受世間人尊敬,而學問也是從精進求學中得來的。若人不精進學習諸多知識,那麼怨恨他人又有什麼利益呢?

   英國科學家牛頓說過:“無知識的熱心,猶如在黑暗中遠行。”所以,人類必須要用豐富的知識來充實自己,否則與傍生何異?人來到世間,不管走哪一條道路都必須要有學問作旅伴。人生之旅充滿著種種艱辛和曲折,有了學問,許多疑難便能迎刃而解,無知會使智慧因缺乏食糧而萎縮,令人的靈魂僵死。因此有學問的智者是世間最殊勝的莊嚴,于任何一個地方都會受到世人的恭敬,可見人類大多都希望自己成爲博學多聞的大學者。但學問不可能無緣無故地降臨,它來自不懈的精進。宋朝時代的歐陽修曾說過,很多有學士夫都是從廣聞博學、锲而不舍的勤奮中脫穎而出的。達爾文也曾說:“我所有具價值的學問都來源于自學。”此言不虛,如今這高度發展的時代,在“學知識、愛科學”的浪潮推動下,不是已有許多人自學成才了嗎?他們跻身于名人之列,成爲衆人羨慕的佼佼者。

   古人言:“不食則饑,不學則愚。”人不怕沒有智慧,怕的只是不勤學苦練。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應自樂進取,勤奮好學。恥于向別人請教學習的人已被自滿沖昏了頭腦,往往不懂裝懂,于人前賣弄,只會引來輕蔑的目光。不曾精進的人一般都沒有高深的學問,要想真正擁有智慧成辦事業是極其困難的。比如一個聰明人,若無精進,其智慧是難以顯現的。反之,一個不聰明的人若能精進學習,慢慢地他的智慧也能提高,學問也會逐漸淵博起來。可謂“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智慧的高低與精進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如果不精進追求學問,一味地怨恨爹娘不曾給自己一個聰慧的大腦、埋怨老師教得不好、道友作違緣等等是毫無意義的。如言:“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又言:“晨不早起誤一天,幼不勤學誤一生。”所以學習要趁年輕,且必須精進。若自己沒學問而去嫉妒、嗔恨、損害學者,即是愚蠢而卑劣的作法。只要你精進,勤學又勤問,就不用害怕沒有學問。

   出世的修法更需要精進,以出世無漏智慧所攝持的精進即是究竟的十度波羅蜜多之一,無論暫時還是究竟的功德都是從精進産生的。一個人雖然具有信心和悲心,但若缺乏精進,終將一事無成。《菩薩本行經》雲:“一切諸事,皆由精進而得興起。”又如《莊嚴經論》雲:“資糧善中勤第一,理依此故彼後得,精進能得善清淨,精進度越薩迦耶,精進得佛妙菩提。”故精進是諸佛菩薩善爲稱頌的修行動力。寂天菩薩于《入行論·精進品》中詳細論述了精進的功德與違品,敬請參閱。所以,佛子若能做到“日不懈,夜不眠”,恒時精進,那麼離佛果也就不會太遠了。

   諸人羨慕得長壽,又複恐懼成衰老,

   畏懼衰老望長壽,此乃愚者之邪念。

   世間人都羨慕長壽,也希望自己能得長壽,同時又非常害怕自己衰老,畏懼衰老而祈望長壽,這就是愚人的邪念。

   衆生大都貪生怕死,乃至蝼蟻之類的旁生,無論多麼痛苦也樂意長久地存活在世間,何況爲人呢?常常能聽到人們互相祝福:願您長壽。古時候,小孩一出世,長輩們都會給他們戴上刻有“長命百歲”字樣的“長命鎖”,以祝他能夠長壽。今人雖已不再循此老套,但祈盼長壽的本性毫許也未泯滅。古來研製長生不老丹之人比比皆是,曆代的君王更是求之心切。可見人們強烈地渴望長生不老,但事實卻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老不可避免。由執著故常于鏡前觀看自己的容顔:“糟糕,我怎麼有皺紋了?”“頭發白了,牙齒也掉了,這可怎麼辦呢?”憶起年輕時的美好不禁老淚縱橫,徒增傷感與痛苦。曾經有一群人爲生、老、病、死諸多苦惱侵擾,想找個長生不老的地方。當聽說某些婆羅門是世界上著名的醫生,擅于治病,故前往就診:“請爲我等解除無常衰老的過患,永享安樂,令青春長駐不變。”這時有一位老態龍鍾的婆羅門說:“我們也爲諸苦逼惱,到處尋找長住久安的方法,可怎麼也找不到。若有此長存不衰老的妙方,我也不會變得如此。”未修持佛法,不懂萬法無常的人,一般都有羨慕長壽而恐懼衰老的心態。然而這卻是一種愚昧的表現,提婆菩薩就嚴厲地將之呵斥爲邪見,他在《中觀四百論》中雲:“任誰所謂活,唯心刹那頃,衆生不了彼,故自知極少。汝愛久存活,而不樂衰老,噫同類衆生,見汝行爲善。”

   以今人的平均壽命看來,人頂多活到一百歲。一百年其實並不長久,但人們就覺得那是長壽,並且希望活得更長久一些。在長壽諸天看來,人的壽命非常短暫,就象夏天的許多小蟲一樣,朝生暮死,壽命稍長者也耐不過秋冬。就世間百歲之壽而言,沒有長壽福報的人怎麼渴求也得不到,無因不生果,爲什麼還要妄想長壽千歲、萬歲呢?不管哪一個衆生若是在佛學方面真正得到一些體悟,那麼以上的痛苦便不成爲痛苦。如果沒有這方面的修養,無論年輕還是年老的人在心裏都擺脫不了死亡恐懼的陰影。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在全世界享有盛譽,爲什麼會有很多人喜歡這本著作呢?因爲他在書中以生活的事例來說明只有佛教才能解決人們心裏的痛苦。戒…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