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4

  ..續本文上一頁殺放生可暫時得到世間的長壽,證達佛陀的境界才是永恒的大安樂;調伏自心即伏滅了煩惱,涅槃方是究竟的長壽。

   何人學者身旁時,若不向他學知識,

   則定此人遭受魔,或是業力所逼也。

   無論何人,當你有幸依于學者身旁之時,如若不肯向他學習知識,那麼這個人一定是遭到了魔害,或者是因業力的逼迫。

   大善知識、大學者就象昙花現世一樣希有難得,幸遇之時若未珍惜而錯失良緣,待發誓要精勤依師修學時,只有痛心疾首悔不當初,這種人,作者說是遭魔了。有的人生病時就懷疑自己是不是遭了魔害,其實不然,生病只是四大不調的一種表現。真正的大魔害是已得暇滿人生,且幸遇善知識,但卻只樂于閑散瑣事,而不精進學修諸知識的人,他們虛度光陰,如入寶洲而空手返回的可憐蟲一樣匆匆趕往後世。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魔都是青面獠牙,披頭散發,奇形怪狀的醜惡形相。其實魔有多種,如蘊魔、死魔、煩惱魔等等。還有可惡可怕的勝樂魔,它每天都要窮凶極惡地向衆生射以貪、嗔、癡等五毒之箭,誘導衆生入魔之羅網。這樣的魔,肉眼凡胎是難以看到的,但從遭魔之人的性格作觀察卻可以推測。遭魔以後,他于善知識跟前不知求學善法,對佛法不起信心,反而開始誹謗,這便是一種遭魔的現象。

   另一種于善知識前不求學問的人也可能是因業力所迫。即往昔修習善法的習氣微弱,耽著劣事故心多放逸,愚癡顛倒故不知大學者和善法的珍貴,無論遇到如何殊勝的法、如何殊勝的善知識他們都不願意精進求學。曾經有一位成都居士勸導自己的同學皈依佛門,邀約著前往昭覺寺拜見清定上師。對方卻反問:“入佛門有什麼好處?”“可以滅除煩惱,脫離輪回的苦海。”“輪回苦嗎,我怎麼一點沒感覺?現在有吃有喝,有錢有權,我倒覺得快樂無比。若讓我選擇極樂世界和人世間,我情願再轉世爲人。”這種頑固不化且執苦爲樂之人,既是遭魔所害也是業力所迫。又有一位初入佛門的居士,一次偶閱地藏菩薩所發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她極度興奮,從此再不學佛,並舍棄了自己依止了多年的上師。朋友問及,她一臉自豪地說:“地藏菩薩的大願你不知道嗎?他要把包括你我在內的所有衆生度盡才成佛,故我無須精勤,唯等著他來度我,而且我比他還先成佛。”這也是一種遭魔的表現。孰不知,輪回無始無終,菩薩願力如是,我等煩惱衆生怎麼甯願久受苦痛而不欲早日出離呢?更何況哪有天上落下來的佛果呢?經雲:“若無依止善知識,如何能得諸學問。”如果不依止廣學多慧的善知識,怎麼可能得到真正的學問呢?有的修行人在善知識講法時不願聽聞,自以爲博古通今無需再學,而一味閉關,走向另一個極端。在學院,每天上師都在傳法,聞法也不用交費,而在國外卻只有富人才能學到佛法,因爲他們聽七天法的門票就需要幾萬元錢,窮人哪有這樣的條件呢?所以有機會,有條件聽聞善法的時候就應虔誠地依止善知識,精進聞思修。

   若人具備受用時,既不享受也不施,

   則定此人受疾病,或是現前餓鬼也。

   如果一個人在具備受用的時候,既不懂得自己受用又不願布施他衆,那麼這個人肯定是得了嚴重的疾病,或者是現前了餓鬼的果報。

   人們都認爲活在世間必須要具足財富和受用才會幸福快樂,但吝啬的人具足受用也不願享受,縱然家産萬貫也無意義,反而成爲束縛之因。藏族有句俗話:“越有錢的人越吝啬,越富貴的人越舍不得享受。”一般吝啬又富裕的人都喜歡裝窮,衣衫褴褛,飲食粗糙平淡,既舍不得上供叁寶,又舍不得下施貧衆,就算逢年過節給父母子女買幾件新衣服也要心痛半天,這樣的人還是有很多。藏地許多牧民,牛羊成群,金銀、珊瑚等珍寶一應俱全,折合人民幣少說也有幾十萬,但他們卻整日穿著破舊的藏袍,赤著腳于泥濘之地穿行勞作。黑暗的帳篷一角隨便鋪上一些丫丫柴,墊上老羊皮、藏毯之類的東西就算是安樂的“寢宮”。現代化舒適的都市生活他們是做夢也沒想過。再如漢地的一些大老板雖然擁有幾百萬元的資産,但還想獲得更多,于是忙忙碌碌不得喘息。曾有一法師勸導一位經營幾個公司的富商:“你現在的資産一輩子也享用不盡,何不找個寂靜處修學佛法呢?”他說:“不行啊,世間比我富裕的人很多,我還要找更多的錢。”可憐啊,執迷的世間人!

   不修學善法,又不布施或自行享用,他們的財富到底有什麼用呢?這些人與嚴重的精神病患者又有何異。在精神病醫院裏,護理員送上甘美的飲食,病人非要拌上不淨物才享用;舒適的床鋪不睡,卻開心地躺在冰涼的水泥地上;拿著人民幣也會當紙撕著玩;身上若佩戴有珍寶飾物,他人索要不給偏要扔到廁所裏……若非疾病所致,那定是在人間現前了餓鬼的業力。任何一類餓鬼都同樣遭受著以饑渴爲主的各種痛苦,轉生到餓鬼界的主因即是吝啬和悭貪,或阻礙他人布施的行爲。許多吝啬的富人就如守財餓鬼一樣,守財餓鬼的特點即是寸步不離地守著一大堆財富,自己卻只有保護的權力,沒有享受的權力。華智仁波切講過:上等富人供養叁寶;中等富人布施貧衆;下等富人卻連自己都舍不得享受。作者在此呵斥的即是下等富人,這樣的富人倒不如一貧如洗的窮光蛋逍遙自在,不吝啬的貧者有一個錢用一個錢,常常還能露出開心的笑顔。

   了知教法未修行,則彼教法有何用?

   莊稼長得雖壯盛,猛獸對此何生喜?

   雖了知教法的意義但卻從未依教修行,那麼這種教法對他有什麼用呢?田裏的莊稼雖然長得茂盛、茁壯,食肉的猛獸對它怎會生起歡喜心呢?

   教法即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是指導人類棄惡從善的正法。佛宣講此衆多法門是應衆生不同的根機,爲了調治衆生不同的煩惱。依此教法修行的人能閉叁惡道之門,轉生人天善趣,乃至獲得聲聞、緣覺、菩薩以及佛的一切智智之位。但是通達教義而又不肯精進修持的人,則教法對他來講也無任何意義。日常法師在講《菩提道次第廣論》時說:“佛法就是用來對治煩惱的,若未對治煩惱,學人能成就什麼呢?什麼也不能成就。”聞思如眼目,修行如雙足,要迅速地到達解脫聖城二者缺一不可。若已見善道而不前進反走邪道、岔道、背道而馳,則正法反成墮落因。有些人雖然聞思《入菩薩行》等殊勝教典,但卻把對治煩惱的方便法擱到一邊作伏藏,又千辛萬苦地觀修氣脈明點想頓超成佛。在他們眼裏,對治五毒煩惱與成就佛果根本是兩碼事,這樣又如何能得證悟呢?如果通達佛經教義,但未努力實修使自己心悟體證,則如佛經的譬喻:一個非常口渴的人掉在水裏,始終未張口喝水,最後還是渴死了。同樣,對于教法若僅能口若懸河地宣講,但未依法調伏自心,遇到煩惱違緣心不堪忍而醜態百出,最終善道未成反墮魔網。比如善星比丘、大天比丘、提婆達多等皆爲上述之鑒,所以修行人切勿重蹈覆轍。法王在《忠言心之明點》中說:“能講諸論大導師,未調自續如鹦鹉,死亡頓到悔心因,教誡修行衆密友。”

   什麼叫修法呢?一般人認爲閉上眼睛打坐或在心裏觀想佛菩薩本尊等爲修行,他們衡量修行的層次往往以神通爲准,說什麼天天可與佛交談,看到什麼……但對來勢凶猛的煩惱卻是束手無策,這種修行太過狹隘。真正的修行,按梵語和藏語來講有兩層意思:一方面確實有觀想的意思,另一方面是實際行動實踐修證。

   比如雨水充足的夏季,田裏的莊稼在農夫辛勤耕耘下長得郁郁蔥蔥,枝繁葉茂,饞得食草動物如兔子、山羊、牦牛等唾涎欲滴,一頭紮進莊稼地旁若無人地盡情享用。而肉食類動物如虎豹等猛獸見到茁壯的莊稼絲毫不生歡喜,信步走過,也懶得看一眼,心血來潮時興許會去打幾個滾算是賞臉了。同樣不精進修持的人,雖然懂得佛法教義也無用,未調伏自相續煩惱則算不上真修行人。

   業力所逼之衆生,有財亦不會享用,

   如同烏鴉饑埋食,豈能複得自享用?

   受業力所逼惱的衆生,即使有財富也不懂得享用。如同烏鴉,無論多麼饑餓也要埋藏食物,難道它能享用到自己埋藏的食物嗎?

   沒有財産的時候渴求富裕,有了錢財卻不會享受和正確使用,這一類人是比較愚癡的。某些精明能幹的商業家、企業家一生勞苦,卻享受不到自己親手創造之財富所帶來的幸福。年輕時代,他們致力于事業的拼搏,艱苦創業,沒有時間和條件享受;事業稍有成功,又渴望更多的財富和地位,于是操勞、擔心不亞于創業之初;到老之時,諸根衰退,美味佳肴吃在嘴裏卻沒有味道,躺在豪華的居室中也難以成眠,對種種消遣、娛樂失去興趣。而有些人是有錢不會用,不觀察何處該用錢,何處不該用錢,總是把錢如流水般往外倒,事過之後又開始後悔:“我的命好苦,花了這麼多冤枉錢,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這也是業力逼惱的一種表現。麥彭仁波切說過:任何事情首先須要觀察,觀察後再作決定,決定後才能實行。

   若真正把錢用在供養佛法僧方面,功德很大,即生就能得善報,何況來生。但若事先不觀察,就算供養叁寶,某些人也會後悔起煩惱。比如不觀察供養的對境,只憑一時的感情沖動而供養,待到情緒波動時便開始後悔。這樣的供養不但無功反有大過,顯然是得不償失之舉,雞飛蛋打兩頭空。這也是有錢財不會享用的表現,非他人強迫,而是自己業力所感。

   關于烏鴉看雲彩埋食的習慣,前面已作詳細的宣說。那麼當烏鴉饑餓的時候,它能否享用到自己以前所儲存的食物呢?絕對享用不到,它的食財早已被無常的雲彩帶走了。狗也是如此,當得到諸如骨頭之類的美餐,它馬上就叼到一僻靜的地方挖坑埋藏,但忘了作標記,等它饑餓之時卻怎麼也找不到。這肯定也是烏邪和老狗的業力所致。所以,奉勸一些有財産的人,不要學烏鴉和老狗,使…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