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財産之前一定要仔細觀察,周密安排。如《入行論》中所說:“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應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
既不享受又不施,彼財若當成富裕,
則可將山視黃金,此爲富裕唾手有。
既不懂得自己享受又不布施他人,這樣的人若把財産當成富裕的象征,那他也可以將崇山峻嶺觀想爲黃金,這樣的富裕無須勤作,唾手可得。
某些富貴的人,金銀滿庫、糧食滿倉,他既舍不得自己或家人親戚等享用,也舍不得供養布施。這樣的人若自以爲很富裕,或者別人覺得他很富裕的話,則是犯了原則上的錯誤,他們完全不懂得財富的作用,其實這樣的富翁與貧民、乞丐無甚差別。何以故?因爲財富只有通過使用才能體現其價值。人們追求財富目的在于使自己生活得幸福美滿,或者可隨意供養和布施利益自他,倘若未起到這樣的作用,那麼財産已經和一堆石頭沒有區別了。作者在此也是用一種因明的推理方法呵斥那些吝啬鬼,如果把不享用、不供施的財産視作富裕,那麼一個貧窮之人坐在山頂上,將整座山都觀想爲黃金,這個窮人豈不是也成了大富豪嗎?吝啬富翁的財産和窮人觀想的黃金,其性質完全相同,那即是: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有人反駁:“我的財富是經過千辛萬苦才得到的,而且眼睛現量可見,黃金不等于土石,有著本質的差別,否則便失毀了名言現量。”對如是這般講求名言現量的人再作破析:若你們所承認的實有之財需要親眼見到,世人共許,那麼窮人仍然可以安立爲世界首富。何以故?因爲,珠寶店的金銀珍寶、百貨商場的所有貨物,高樓大廈等這些勿庸置疑皆是現量能見的,甚至你可以跑到銀行大廈,一飽眼福,觀看巨額的人民幣。只須觀想“此等皆我資財”,你就馬上成爲巨富,而無須精勤勞作,枉造罪業。所以不使用的財富只須觀想就能得到滿足,觀想的財富唾手可得,如是任何人都能自豪地稱作富翁。
比如一個人守著一座金山,但他自己舍不得使用,也從不布施給他人,那麼這座金山與一座石頭山便沒有什麼區別。同樣一個人若有一百塊錢,但他自始至終緊握不放,那麼這張百元面額的貨幣,其作用甚至比不上一張白紙。所以一個人擁有財富的時候,無論多寡,最好用于上供下施,或修學佛法,至少自己得享用到,否則此無常的財富將滋生無窮的過患。
能講種種法非法,如此學者雖極多,
然能知法修行者,于此世人真稀少。
能夠宣講種種善法與非法的道理,這樣的學者雖然非常多,但真正通達教法真義而如理修行的人,在整個世間卻極爲少見。
在此,“法”指佛法方面的顯密教法;“非法”是指非解脫道的一般世間法,比如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各種學問。目前,世界上精通各種各樣學問的人比比皆是,這個是某項專利的創造發明者,那個是醫學專家、博士,某某又是藝術家等,這樣能說會道的學者爲數不少,隨處可見。從佛法方面講,能在字面或口頭上作文章,以善巧方便的言語宣講教義的人也很多。各類經論的講義以及講經實況被製做爲錄音帶、錄像帶、光盤、書籍于法物流通處真是琳琅滿目,應接不暇。從洋洋灑灑的語句和華美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出,他們都能很清楚地分別法與非法,將如何堅持正法、如何鏟除非法的道理論述得條條在理,確實很有見地。
雖然能宣講法與非法的學者很多,但真能依循教理精進行持的人卻寥若晨星,極其罕見。無論世法與出世法都應腳踏實地地去實踐,不能馳于空相,更不能骛于虛名,應付以求真的態度實行。華麗的言辭猶如樹葉,在葉子太茂盛的地方,很難見到智慧的果實,應如魯迅先生所言:“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而不是“言”。”所以實修對治自心煩惱雜毒是通往解脫的唯一道路。既然已了達佛法的教義,就應朝著崇高的生命之巅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海涅說過:“人們在那裏高談闊論著天才和靈感之類的東西,而我卻象首飾匠打金鎖鏈那樣,精心地勞動著,把一個個小環非常合適地連結起來。”同樣,少部分通達佛法教義且又具實證的人,或于清淨刹土坐享安樂,或已圓滿道業乘願再來娑婆化度有情。他們顯現凡夫身相,無須多講什麼,以其實證功德自可攝受利益無量衆生。而那些站在佛法的教義上口若懸河地放聲宣道的人,自己未曾嘗過蜜糖的滋味卻如盲人引瞎子般望文生義地高談闊論。當一些修行人對于某些境界上的疑惑啓問時,他們往往啞口無言,或是說:“佛講過,某高僧大德也講過,可能就是……”另外世間的凡夫也有類似這種情況。學了一點禅法,知道了一點數息觀及不淨觀的修法,雖然能背誦其中的文字,但並不了解意義,自己也從未實修。他們各種修法皆未圓滿通達,卻自稱善解禅法,于是就胡亂傳授,致使前來學法之人身心迷亂,顛倒了禅法的正相,結果一年到頭一無所獲。米拉日巴尊者說過:“若對煩惱不加以對治,信口開河只能象空谷傳出回音。自大是招來怨尤的原因,人前緘口就無口角可生,專心修持心不會散亂,獨自靜住自會遇到知音。”
真正如理如實地精通了佛法的意義,然後次第去修行,這種人在整個世間都是少之又少的。修行可以到寂靜的地方,也可以安住城市中。按《密集金剛》所講,修行的地方不一定是寂靜山林,但初學者首先必須要依止寂靜處,不然定會因種種違緣的影響修無所成。等到一定的境界,對治煩惱有一定能力時即如《時輪金剛》和其它密續所講,行者在城市中也無有阻礙。
貴種體端韶年者,若無學問不爲美,
如同孔雀羽雖美,豈爲偉人之裝飾?
種姓高貴、體貌端莊且又青春美滿的人,假若他們沒有內在的學問也不算是美。如孔雀的羽毛雖然豔美,難道它能成爲偉人的裝飾品嗎?
貴種是指門庭高貴的種姓,比如國王種姓,或出自宰官貴族家庭的人。體端即是身體勻稱、容貌端莊。韶年者是指青春美滿、充滿活力、朝氣蓬勃、神采奕奕的那種人。上述幾種人以世俗的眼光來看,無一不是令人羨慕的,但是若沒有智慧和學問來充實其相續,便只能稱作“繡花枕頭”。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來的,在審美觀念上,我們要把精神美--豐富的學識、忠于信念、有人性、對惡的毫無妥協等置于首要的地位。有的人只有軀殼,沒有學問,縱然出身豪門也只能算是行屍走肉;有的人只有漂亮的臉蛋,沒有智慧,雖擁有如花似錦的青春,且打扮得花枝招展,也只能叫做衣架飯囊。大文豪雨果說:“假如沒有內在的美,任何外貌的美都是不完備的。”
高貴的種姓雖令人羨慕,但卻需要學問、智慧以及高尚的行爲作護持,否則世事無常,淪爲乞丐、盜賊、屠夫、妓女的貴族古已有之,故無學問的貴種不能成立爲真正的美。青春乃人生之王,光輝燦爛,但它卻是不耐久藏的東西。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說:“青春時代是一個短暫的美夢,當你再醒來時,它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正值韶華之年者,若無學問也非真美。高爾基說:“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無窮的,趁短暫的青春去學習無窮的智慧。”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講到:“若人具族望,貌美複多聞,無智破屍羅,是人何足貴;若人無族望,貌醜寡知聞,有智護屍羅,人皆應供養。”法王如意寶也常教誡弟子:“在整個世界上,種族和相貌並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清淨的戒律與無垢的智慧。”可見世間人與修行人的審美觀點恰恰相反,世人將穿得好、長得帥的人評論爲美,但實際上常常被美好的表面現象蒙騙。美麗的靈魂可以賦予一個並不好看的身軀以美感,正如醜惡的靈魂會在一個非常漂亮的身體上打下某種使人厭惡的烙印一樣。沒有內在學問和賢善品格作莊嚴的青春貌美之人即使出自貴族之家終究也是被遺棄的對象。
內心具足善良忠厚的品質和廣大深遠的智慧,即使外在一般或甚爲醜陋的人也會受到世人的尊崇,比如布頓仁波切,其貌不揚,卻也一樣千古流芳。孔雀的羽毛絢麗多彩,非常美觀,但偉人志士從來不會用它來做真正的裝飾品。因爲孔雀羽毛的美是暫時的,實際並無太大的價值。而金銀、鑽石、珊瑚等珍寶表面上雖然沒有花花綠綠的色彩,但因其本身具有昂貴的價值,所以恒時被用作偉人的裝飾品。
僞裝鼻子購得子,借人之飾盜得財,
無有師承之智等,雖得世衆亦不齒。
假裝的鼻子、以買賣所得到的孩子、向別人借來的裝飾品、盜竊所得到財物以及沒有上師傳承的智慧等,雖然得到了,但仍被世間諸人所鄙棄。
藏地曆來沿襲著一種陋習,當家庭出現了一些矛盾糾紛而妻子又不聽話時,丈夫就會把她的鼻子割掉,于是妻子只好用一片遮醜布挂在鼻子上或是用假鼻代替。現代的美容術相當高明,沒有鼻子的人或鼻子不美的人都可以安上一個美麗的假鼻子,但有智慧的人對此絕不會羨慕和贊美。有些愚笨的人追求自身外在的完美,非要將自己的塌鼻子改換成歐式的高鼻梁,那樣反倒讓人見了惡心。佛說叁界皆是有漏的世界,故有缺陷是名言實相,真正的完美無缺倒會給人一種虛假的感覺。真、善、美向來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真的東西才可能是美的。僞裝的鼻子再漂亮也不會象自己的塌鼻孔那樣呼吸自如。以前有個人的妻子非常漂亮,只是鼻子很難看。一次外出,他看到一個容貌端莊的女子,鼻子長得很好看,心想:若將她的鼻子割下來安到我妻子臉上,一定很好看。于是他蠻橫地割下那女子的鼻子,帶回家後,他急忙喚來妻子:“快點,我給你換個好鼻子。”待妻子出來,他就將其鼻子割下,然後把另一個鼻子安到妻子臉上。可是怎麼也安不上去,原來的鼻子也沒有了,白白地讓妻子受了很多痛苦。
其次,通過買賣得來的孩子也沒有人看得起。有些人膝下無子,便想方設法通過商業渠道重金購買一個孩子。因爲是買賣所得,所以孩子的性格、相貌等各方面都不象新父母,其…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