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一直向上燃燒,若有人將火把垂下,欲使火焰向下燃燒,那是不可能的,最終的結果只會將他自己的手燒傷。
無論何法何相應,彼法應當如是用,
首飾不能戴足上,足镯不能用頂飾。
無論是什麼法門,只要是遇到與它相應的事物,那麼就應當履理而行。如同首飾不能戴在腳上,而足镯也不能用來做頭頂的裝飾品一樣。
世親菩薩所造的《論義正理釋》中將法分爲十大類:所知、道、涅槃、意境、福報、壽命、教典、未來、決定、法規。如雲:“法者所知道,涅槃及意境,福壽及教典,未來決定規。”可見法的範圍是非常廣的,那麼任何一個法也必定有其特定的作用和能力,凡是與它相對應的就應當正確合理地加以運用。華智仁波切講過,說話的時候要觀察環境和場合,當說與對境相應的話;服飾裝束要視當地風俗習慣、氣候、時節而定,不可標新立異夏穿棉襖冬披紗……傳講佛法更當如此,什麼樣的根機當接受什麼樣的法,即“應機施教”。如是則可上弘佛法,下化衆生。就算所傳之法殊勝無比,但在非法器面前,也最好免提,否則容易導致“正法反成惡趣因”的不良後果。此處僅略舉幾例,相信讀者能觸類旁通,依照實際情況力圖與之相應,這樣定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好比頭部的裝飾品,如耳環、項鏈、頭冠等不能戴在腳上,而腳上的裝飾品,如足镯、鞋襪等裝飾物也不應戴在頭上。因爲頭與腳的地位懸殊太大,人們對之的執著方式也不盡相同。若將頭與腳的飾物顛倒佩戴,定會遭到衆人的取笑。不過,以業力所感,各地區、各民族的審美觀念是不同的。藏族人喜歡戴耳環,女的雙耳或左耳戴,男子只在右耳上戴;印度人則對腳也著重裝飾,也許是某些富翁太有錢的緣故,他們甚至在十個腳趾頭上佩戴金、銀、寶石鑲嵌而成的戒指,且不惜花時間于腳上繪畫各種紋彩,以此爲美……的確各有所鍾。其實好惡美醜都是衆生以分別念加上習慣來決定的,沒有一個實在的標准可循。盡管分別念占主導地位,但也有一個合理與否的問題,合理才能引導我們于俗中不做錯事傻事。如坐墊不能頂在頭上遮風擋雨,帽子也不能墊在屁股下,若人將臭哄哄的鞋子頂在頭上總是不太雅觀吧,這些與一般習慣相違背的作法是難以使人接受的。雖然世間的顯現均以業力與分別心執著所感,全無可靠,但是這些被稱作“世俗”的東西也應分一個真假。假世俗的東西硬套在真世俗的頭上是完全行不通的,對此月稱論師已在《入中論》中詳細論述,敬請參閱。
成辦巨大事業時,竭力依靠善妙友,
猶如火燒茂林時,務必依靠大風助。
成辦一件宏偉巨大的事業時,當竭盡全力依靠善妙的好友。猶如烈火焚燒茂密的森林之時,也一定要依靠大風的幫助。
俗語雲:“一個籬笆叁個樁,一個好漢叁個幫。”成辦重大的事情,一個人無論多麼有才能,若勢單力孤,也難以遂願。所以應當依靠善妙的朋友,通過他們的幫助,事情的成功率就會大大提高。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說過:“有很多良友,勝于有很多財富。”可見良友的力量是巨大的。在社會上辦大工廠、承包大工程、做大生意、乃至治國安邦,依靠善妙好友是必不可少的。如叁國時期,劉備之所以在蜀稱帝,隨後又形成了叁國鼎立的輝煌局面,他的好友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馬超等人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對于要想從輪回中得到解脫的人,就更應選擇、依靠善知識和善友。比如在一個修行道場,若上師是一位賢德的導師,渡人有方,座下的弟子們也嚴持戒律精進于聞思修行,則任何一個修行人都能漸滅罪行,增上善業功德,最終圓滿菩提大業。身爲上師也需要善友的幫助,屬下必定要有些精明能幹的法師,爲其分管教務、財務、後勤等,這樣他弘法利生的事業才會興盛。
比如大火要想把茂密的森林燒光,單憑自己的力量不大可能,倘若有大風的幫助,則火借風勢,風助火力,要不了多久,先前茂密的森林就會變爲一片焦土。若沒有大風的幫助,火焰燃得極慢,在將幹枯的林木燒盡後,火也自然會熄滅。同樣,獨自一人承辦大事,期間會遇重重違緣,而且事情不一定成功。若竭力依靠朋友,各盡其能,疏通辦事的關鍵環節,大事何愁不能成功。
仁慈者說溫和語,他人歡喜易成事。
誰能耗財令人喜,舍棄身壽亦難足。
仁義慈悲的人若常說溫和悅耳之語,則聽衆會感到歡喜,而且也容易成辦自己所欲之事情。有誰能以耗費資財的方式令人生歡喜心呢?那樣就算舍棄自身壽命也難使人感到滿足。
作者在此提出辦事的竅訣“金錢並非萬能”,如果自己具足善巧方便,不花錢也容易成事。一個心地善良,仁義慈悲的人,談吐不凡,軟言細語,總給人以彬彬有禮、溫文爾雅的印象。這種人去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會大受歡迎,無論他要承辦什麼事情,都比較容易成功。人類之所以了不起就是因爲有思想,而且是有著高度文明的精神。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文明禮貌的用語,如“您好、請、謝謝、對不起、請原諒”等。人與人之間交往難免不發生沖突,在矛盾産生之時,若人互不堪忍,惡言粗語相爭,勢必小題大作,大打出手,乃至傷及性命。然以溫和悅耳的語言,講道理,悔過致歉互相勾通,則天大的矛盾也會迎刃而解。學佛的人要掌握這種技巧其實並不困難,佛教的慈悲教義及學佛者本有的善心已爲佛門弟子打好了做個仁慈者的基礎,在此基礎上自己再努力一點,常時憶念佛陀的教義、衆生的恩德,勤修慈、悲、喜、舍、自他交換,目標就達到了。修行的道路曲折而坎坷,道友之間有時也會發生矛盾,但大多數都是因誤會引起的,只要大家心平氣和,禮貌待人,問題一挑明,矛盾就自然化解。依靠溫和之語,有矛盾的能得以化解,沒矛盾的能使對方增上歡喜心。如是常說溫和之語,聽聞者皆大歡喜,我等何樂而不爲呢?人人歡喜,則違緣皆能變順緣,辦事何愁不能成功?
相反,拜金主義者深信“錢能通神,財能役鬼”,以爲“有了錢,萬事圓”,只要有金錢開道,什麼事情都能解決。這種邏輯在某些場合適用,但不能說在一切場合都有用。世間上的種種矛盾,有的已經延續了幾百上千年,如果金錢萬能,早就可使之化爲烏有了,哪能拖到現在。比如兩方打官司,若自己不以道理事實依據服人,即便使用金錢買來了勝訴,對方心中仍然不服,矛盾反而會因此加深擴大。所以,誰能做到僅用錢財的方式令一切人歡喜呢?抱持這種觀念的人即使耗盡資財,盡其壽命也難以令一切人滿意。
不因窮困極憂傷,不因富有喜而慢,
業力所牽遙遠故,種種苦樂隨後現。
不要因爲窮困而極度憂傷,也不要因爲富有沾沾自喜而生傲慢之心。人生之路隨業力所牽顯得非常遙遠,所以種種苦樂隨後還是會出現的。
人生的旅途沒有坦蕩如砥一帆風順的,酸甜苦辣充滿其中,福報現前的時候富足快樂;福盡惡當生,痛苦與窮困就會成雙成對地到來。俗語說:“樂極生悲,苦盡甘來。”話語極其樸素,道理卻令人警覺。一些心性懦弱的人經不起違緣的磨煉,遭受一點貧窮和困苦就哭天喊地,憂傷欲絕,這即是愚笨的行爲。聖者無著說:“貧窮恒被他人欺,又遭重病及魔障,衆生諸苦己代受,無怯弱是佛子行。”這即是將違緣轉爲道用的竅訣,如是行持,再長的黑夜也有黎明的時候,所以窮困不應憂傷。
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自己才高八鬥、財富五車、修持嚴謹、名聲遠揚,此時也不能因喜而生慢。物極則反,頂盛則衰,官位太高,財産太多,往往會使自己陷于危險狀態。古人言:“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佛子行》中雲:“衆人恭敬遍榮譽,財物量如多聞天,然知世妙無實義,無有驕慢佛子行。”這即是教導我們將盛勢安樂轉爲道用的竅訣,看看其他比自己聰慧、富貴的凡夫或聖者就能知道自己的傲慢是多麼無知了。
修行人無論遇到逆境還是春風得意之時,都要使自己保持平衡的心態。輪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不可能一生平安幸福到底,也不可能永遠充滿荊棘,沒有一點安樂。世間上的安樂且不說與出世大樂相比,甚至比不上天境的有漏安樂。《入菩薩行論》中說:“夢受百年樂,彼人複蘇醒,或受須臾樂,夢已此人覺,覺已此二人,夢樂皆不還。”當知世上的一切安樂痛苦都如夢境一般,沒有一點真實可言,暫時的苦樂也不可能一成不變,關鍵看自己怎樣以理智來轉化。遇到困難,傷心哭泣有何用?又有誰會來替你擦眼淚?自己發財升官,感受種種快樂,高興得手舞足蹈,驕傲自滿,目空一切無非也是不切實際的虛妄之氣,況且富樂又能維持多久呢?隨業力所轉的人生道路漫長而曲折,種種苦樂總會交替顯現,若不明白此理,每次都要跟隨苦樂或憂或喜,那就太累了。所謂“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即如佛陀所說:“利益的欲望太熾熱就會掉入火坑,貪愛的欲望太熾熱就會沈入苦海,一個清淨的念頭可以使烈火變成水池,一個警覺的念頭可以脫離苦難,到達幸福的彼岸。”念頭略有不同,境界完全不一樣,學人怎麼可以不慎重呢?只有通達佛法中“如夢如幻”的究竟真理,才能使我們常時安享于平靜安甯的真實快樂之中。
第九品 觀察佛法
按作者的觀點,本論前八品以宣講世間法爲主,此最後一品主講出世間法,但爲了便于我等修行人學習與領會,故而以佛法貫穿全文,盡量將每一頌格言所闡明的道理加以升華,使其與佛法對應,以求圓融一味。這一品攝略地宣說了布施、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痛苦等佛法基礎知識,若欲詳細深入地學習,則可參閱《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或《菩提道次第廣論》等論典。
衆生怙主在世時,若人禮拜外道師,
則如具八支河岸,又複欲掘鹽水井。
能引導衆生脫離苦海的怙主住世之時…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